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能力出众,魄力非凡。
他在位期间,一举灭庸,北上与晋国争霸,饮马黄河,观兵于周疆,问九鼎之大小轻重,灭陈又复陈,伐郑时逼得郑襄公“肉袒牵羊”以迎,攻宋时则让宋文公啼哭不已,在邲之战中更是大破晋军,取其霸业而代之。
既然是这样一个绝世牛人,世上就因之兴起了许多围绕着他的传奇故事。
比如“楚庄王一鸣惊人”、“楚庄王葬马”、“楚庄王绝缨”、“楚庄王问鼎”、“楚庄王问卦”等等。
其中,又以“楚庄王一鸣惊人”最为著名。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这则故事。
故事讲的是:楚庄王即位三年,不发号施政,只管日夜笙歌为乐。为了不让臣子打扰到自己作乐,他下了一道死命令:“有敢谏者死无赦!”但伍举不怕死,冒死入谏。楚庄王左手抱着郑国艳姬,右手抱着越国美女,亵坐于钟鼓之间,眯起一双醉眼,怔怔地看着伍举。伍举语带含蓄地问:“有只大鸟栖息在山丘上,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楚庄王醉熏熏地答:“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你不用再说什么了,我明白你的意思。”这之后的几个月,楚庄王变本加厉,疯狂作乐。大夫苏从也不怕死,冒死入谏。楚庄王问:“你难道不知道‘敢谏者死无赦’这道严令吗?”苏从慷慨陈词说:“我愿意杀身以明君。”楚庄王于是罢淫乐,收心养性,励精图治,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重用伍举、苏从,于该年灭庸,旋又伐宋,获得战车五百辆。
故事极富戏剧性,精彩异常,但又有些隐晦难懂,让人摸不着头脑。
楚庄王即位后,为什么不亲政呢?
他是不想呢,还是不能?
没有讲。
楚庄王为什么只管日夜笙歌为乐呢?从他后来的作为来看,他并非是一个纯粹的酒色之徒,但他为了享乐,竟然下了死命令,严禁臣下前来进谏。这到底是为什么?也没有讲。
更奇怪的是,伍举的进谏和苏从进谏的结果竟然是如此截然相反:伍举进谏在前,其结果是让楚庄王变本加厉地享乐;苏从进谏在后,楚庄王却如当头棒喝,幡然悔悟,高高兴兴地改过,洗心革面地做人。
这前后的反差也太大了。
难道是伍举进谏时,楚庄王因为还没有享乐够三年之数,所以他才会抓紧后面的几个月来疯狂享乐?而苏从进谏时,楚庄王刚好享乐够了三年之数,所以他才会脱胎换骨地罢淫乐、图大治?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问题又来了,楚庄王为什么要在即位后的前三年专注于玩乐,要等过了这三年才奋发治国?
莫非,之前他许下过什么心愿,或者跟自己早已约定好,一定要玩了三年,玩够本了,才用余生的日子来发展自己的事业?
又或者,楚庄王是在装酷耍帅,故意先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只知吃喝玩乐的昏君,然后突然揭开伪装,让臣子,也让历史专家大吃一惊?
要是这样,老覃只能说,楚庄王真是装得一手好逼。
但历史事实的本身,不应该是这样一场蹩脚的恶作剧。
“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最早见于《韩非子》中的《喻老》。
《喻老》是一篇专门用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来解释《老子》的文章。
其中有三个历史故事是关于楚庄王的。
分别是“楚庄王胜狩而赏孙叔敖”、“庄子谏止楚庄王伐越”、 “楚庄王一鸣惊人”。
“楚庄王一鸣惊人”讲的是:楚庄王即位的前三年,没颁发过一道命令,没实施过任何政治措施。右司马御座用打哑谜的方式对楚庄王进行试探,说:“有一只大鸟栖息在南方的山丘上,三年不振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不知这是一只什么鸟?”楚庄王心领神会,从容回答说:“这鸟三年不振翅,是在等待羽翼丰满;不飞不鸣,是在静观形势变化。它不飞则已,飞必冲天;它不鸣则已,鸣必惊人。你且等着看,不久就会看到奇迹发生了。”果然,过了半年,楚庄王开始亲政,其雷厉风行,赏善惩恶,平内乱,除外忧,诛齐败晋,合诸侯,霸天下。
韩非子对于楚庄王“三年不鸣,鸣必惊人”的评语是: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相对来说,韩非子对这则故事的讲述比司马迁要简单,没有讲楚庄王在即位后三年只管享乐,也没有讲楚庄王下过“有敢谏者死无赦”的命令,而来劝谏的不是两个人,只是一个人,没有逆一顺一的强烈对比,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也没有太多的悬念。
但对于楚庄王为什么“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却有了明确的提示:他是在等待羽翼丰满,是在静观形势变化。
也就是说,楚庄王在即位后的前三年,他非不想亲政,是不能也。
还是让我们深挖历史,细看原因吧。
事情得从楚国的发展历史说起。
按照《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的记载,楚国的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而这个高阳氏,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高阳氏子孙代代相传,到周文王之时,他的一个苗裔叫鬻熊,侍奉周文王非常恭谨,像儿子侍奉父亲那样,得到了周文王的器重。
可以说,鬻熊就是楚国的最早缔造者。
楚国后人感念缔造国之大功,把他与祝融并列,作为祖先祭祀。
鬻熊的儿子叫熊丽。熊丽的儿子叫熊狂,熊狂的儿子叫熊绎。
熊绎也是楚国发展过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和鲁国的伯禽、卫国的康叔子牟、晋侯燮、齐太公的儿子吕伋是同时代人,都共同侍奉周成王。他呢,得到了周成王的封赏,被封为子爵,在楚地立国,姓芈姓,居丹阳。
众多学者都认为,直到这时,“楚”这个正式的国号兼族名才正式出现。
但是,近年出土的《清华简》里有一篇《楚居》,有对楚先君鬻熊的记载,说鬻熊的妻子妣厉在生熊丽时难产,经过巫师一番“剖腹取子”的猛操作后,妣厉不幸死去。巫师用“楚”将其包裹,就地埋葬。
这“楚”是指什么呢?
从其字形来看,指的应该是荆条。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不幸的母亲,就用“楚”字作为自己国家的国号。
而“荆”,也是楚国的别称。
再说回熊绎。
熊绎在楚地立国,子孙又传了四代,传到了熊渠手中。
这个熊渠是个开创式的人才。
当时的周夷王昏庸,周王室衰微,诸侯或有不朝,或相攻伐。
熊渠抓紧时机,兴兵伐庸、越两地。
春秋讲究仁义,诸侯间的争霸争的是威望,不以攻城掠地为要务。
熊渠此举遭到了诸侯的鄙夷和谴责。
熊渠不以为耻,反以为豪,扬言说:“我蛮夷也。”
他以蛮夷自居,以不拘于中原诸侯的仁义礼法为借口,立其长子熊毋康为句亶王,次子熊挚红为鄂王,少子熊执疵为越章王,分守在江上楚蛮之地。
不过,周厉王上台了。
这个周厉王为人暴虐,是个狠角色,做事不讲理,不按常规出牌。
俗话说,弱的怕强的,强的怕横的。
熊渠虽然强悍,却也畏惧周厉王的蛮横,悄悄地除去了三个儿子的“王号”。
熊渠的长子熊毋康身体不好,早死。那么,熊渠死后,由他的次子熊挚红继位。
熊挚红的弟弟熊延在熊挚红死后,杀了熊挚红的儿子,从容继位。
熊延死后,楚国又传了若干代君主。
传到了周宣王的时代,是熊咢的儿子熊仪当国。
按照史书的记载,熊仪是个“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人物,但未对他的事迹有过多的介绍。
熊仪在位二十七年,去世葬于若敖,他因此被尊为“若敖”——这是楚君有谥号的开始。
此后,熊仪的儿子熊坎继承了熊仪的君位,虽然在位只有6年,也有号,称“霄敖”。
楚霄敖熊坎的儿子熊眴在位17年,也有号,为“蚡冒”。
楚国最先称王的,是楚昐冒熊眴的弟弟熊通。
熊通是通过谋杀侄子上位的,其为人桀骜不驯。
熊通的爷爷楚若敖在位时,周幽王为犬戎所弑,周王室东迁洛邑,历史进入了春秋时代。
即熊通继位之时,天下已经是“礼崩乐坏”了。
形势如此,熊通趁势而起,四下杀伐。
最先征伐的是随国。
随国抵挡不住,随侯颇感无辜,问他:“我无罪,何以伐我?”
熊通流露出一副无耻的嘴脸,与其先祖熊渠一样,理直气壮地说:“我蛮夷也。”
所谓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随侯相当无语。
熊通向随侯提出一个要求,说:“如今诸侯各自叛乱,相侵相杀。我有敝甲,欲参与中原政事,请代我向周王室请封号。”
随侯没办法,为求退兵,只好勉从其意,入洛邑向周天子请求尊熊通为王。
按照周礼,那是国无二主,天无二日,怎么可以容忍周天下出现两个王?
熊通此举,是在赤裸裸地挑战周礼的底限,绝不能准!
周天子黑着脸,把随侯逐出。
随侯只好哭丧着脸还报熊通。
熊通勃然大怒,说:“我的先祖鬻熊,是文王之师,可惜早死。成王提举我先公,却只以子男爵的土地让他居住在楚。现在楚地的蛮夷皆顺服于我,王室却不肯不提升楚国爵位,我就自封尊号罢。”
他自立为武王,与随国结盟而归。
天下诸侯自立为王之先河,始自楚武王熊通。
楚武王继续对外征讨,打趴打服了周边的邓国、勋国、绞国,以强国的姿态崛起于诸侯之中。
楚武王在位时间很长,有51年。
楚武王去世后,太子熊赀即位,是为楚文王。
楚文王挟父余威,将国都迁到郢城,大肆对外扩张,擒蔡国国君蔡哀侯以归,灭掉了息国、邓国,一时间,楚国国势大张,威逼中原,江汉间小国皆畏之。
楚文王的王位继承者——太子熊畑却不成器,他在即位后把国事弄得一团糟。
楚文王的另一个儿子熊恽看熊畑不爽,勾结随国,发起政变,杀熊畑而自立,是为楚成王。
楚成王有才干,他把楚国已经跑偏了的车轮纠回了正常轨道。
在与宋襄公的争霸过程中,楚成王还在泓水大败宋襄公,实现了小霸局面。
可惜的是,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崛起,楚晋双方在城濮展开军事较量,楚军惨败。
楚成王威望大减,在废立太子熊商臣的过程中,闹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最终被熊商臣逼胁自杀。
熊商臣登上了王位,是为楚穆王。
楚穆王在公元前623年灭掉了臣服于晋国的江国,又在公元前622年灭亡六国和蓼国,再在公元前618年迫降陈国,他还通过在厥貉会盟陈、郑、宋三国的国君,重振了楚国声威。
公元前614年,楚穆王挂了。
太子熊侣即位。
这熊侣,就是楚庄王了。
再回头来补叙一下。
前面说的楚国发展道路上那个“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人物楚若敖熊仪,史书虽然没有记载他的具体功绩,但他生育能力强大是无庸置疑的。
因为,他留下了众多子嗣。
这些子嗣中,有两个人是必须要说的。
一个是当然就是继承了楚国君位的楚霄敖熊坎。
另一个是熊伯比。
熊伯比是个大贤人,他被封于斗邑(今湖北郧西),以斗为氏,称斗伯比,成了斗氏之得姓始祖。
斗伯比一则同父同母的兄弟多,二则他本人的生育能力也很强大,斗氏子孙枝繁叶茂,斗氏成了楚国国内一支强大的宗室势力。
楚武王熊通能把事业做大,跟斗伯比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楚武王熊通每次对江淮诸侯用兵,都离不开斗伯比在背后的出谋划策。
即楚国在不断做强做大的同时,斗氏家族的地位也得到了极大的巩固。
斗伯比成为了楚国军政大权一手抓的令尹,也是楚国第一位令尹。
最难得的是,斗伯比命硬。
在楚武王、楚文王相继去世之后,斗伯比依然健在,这使斗氏的势力一直坚挺。
而斗伯比死后,担任令尹的是他的兄弟斗祁成。
前面说了,楚成王是通过借助随国的兵力发动政变登上王位的。
而楚文王的弟弟子元在这场政变中出了大力,成为了楚成王的令尹,掌握了国家大权。
子元洋洋自得,目空一切、骄横跋扈。
斗氏家族当然不能容忍子元的存在。
斗氏家族很快就有人出头了。
这个人名叫斗班,他挺身而出,干掉了子元。
随后,斗伯比的儿子斗豰於菟成为了令尹。
斗豰於菟字子文,史称的令尹子文。
令尹子文执掌楚国军政大权长达27年,协助楚成王灭掉了弦国、黄国、英国,还帮助楚成王打败了宋襄公,实现了楚国的小霸。
斗氏家族的权势达到了巅峰。
公元前637年,令尹子文主动辞职,推荐弟弟斗子玉当令尹。
斗子玉名为“得臣”,“子玉”是字,他后来以“成”为氏,史称成得臣。
成得臣执掌国家大权后不久,公子重耳逃亡到了楚国。
成得臣敏锐地感觉到公子重耳是个潜在的劲敌,力劝楚成王杀掉公子重耳。
但楚成王不听。
结果,后来楚晋交兵,楚国在城濮遭遇了惨败,成得臣引咎自杀于归途中。
令尹成得臣虽死,斗氏家族中有还有斗宜申、斗勃、斗般、斗椒、成大心、成嘉等人辅佐楚成王。
楚穆王弑杀了楚成王,而楚庄王是楚穆王的儿子。
由此可知,斗氏家族和楚庄王的关系很紧张。
这不,《左传文公十四年》记载了一件发生在楚庄王初立时的事:潘崇是拥戴楚穆王熊商臣弑杀楚成王的元谋功臣,他和令尹子孔想发兵袭击淮夷的群舒,特意安排楚庄王的师傅斗克和公子燮留守郢都。这个斗克,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个路见不平一声吼,拔刀干掉了嚣张令尹子元的申公斗班的儿子。斗克的才能和他的父亲斗班相比,简直是一个在地,一个在天。他不自量力,和公子燮发动叛乱,袭击子孔,反被子孔杀败。没奈何,斗克和公子燮只好盘算着挟持楚庄王躲往商密。结果被楚国庐邑大夫庐戢黎及其助手叔麇诱杀。楚庄王这才得以脱离虎口。
不难看出,在强大的斗氏家族面前,楚庄王就像一只弱鸡,只能听任摆布。
也就是说,楚庄王在即位后的前三年,不但无乐可享,简直是苟且偷生,如履薄冰。
这种情况下,他就不得不等待羽翼丰满,静观形势变化了。
这,就是楚庄王为什么“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