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规律之母》5 两体律:经典物理学的母规律.pdf

上传人:魏子好的一塌糊涂的文献 文档编号:1073941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PDF 页数:35 大小:63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规律之母》5 两体律:经典物理学的母规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规律之母》5 两体律:经典物理学的母规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分析学(1926 年)第二章 中有类似的提法(标准版全集 第 20 卷第 197 页)。“Bewu sstsein”是正规的德文单词, 指“意 识”,用二个字来指意识强调了“bewusst”的词形是一个被动分词这一事实“被意 识”(“being conscioused)。英文中的“意识”可以是主动的又可以是被动的;但在这些讨论中它 总是作为被动的被使用的。见弗洛伊德关于元心理学的文章无意识(“The Unconscious”, 标准版全集第 14 卷第 165 页)中编者按语的结尾处的注释。 2例如,参考精神分析中的无意识说明1912 年, 标准版全集第 32 卷第 262 和 264 页)。

2、 3 对这句话的一些评论见于附录(一)(第 210 页)。 4迄今为止,这一点可以与我的精神分听中的无意识说明(1912 年)相比较。参 照元心理学方面的论文无意识(1915 年)的第 1 和第 2 章。对无意识的批评引起的一个 新的转变这一点值得考虑。 那些不拒绝认识输神分析学事实但又不愿意接受无意识的研究者 在这个事实中找到了一条没有人会反驳的逃避困难的出路,在意识(作为一个现象)中强度或 清晰度可能区分为许多不同的等级。 正象有一些可以非常生动、 鲜明积确实地意识到的过程 一样,我们也同样经历了其他一些只是摸糊地甚至很难意识到的过程。然而,人们争辩说, 那些最模糊的意识到的过程是精神分析

3、学希望给它们一个不大合适的名字“无意 识”的过程;但是,它仍也是有意识的或“在意识中的”,如果对这样的过程加以足够的注意, 它们也能转变成充分而又强烈的意识。 至于争论可能影响对依靠惯例还是依靠感情因素这类问题的决定, 我们可以作如下 评论。 对意识的清晰程度的参考意见决不是结沦性的, 也并不比下面类似的论述有更明确的 价值,“农亮度中有这么众多的等级从最明亮,最耀眼的闪电到最昏暗的微光所以 这里完全没有黑暗之类的事情”;或者说:“有这么多活力的等级,所以完全没有死亡之类的 事情。”这样的叙述在某种方式上可能具有意义,但对于一些实践的目的,它们毫无价值。 如果有人试图从中得出特别的结论,如:“

4、所出,这里不需要打火,”或者,“所以所有的有 机体都是不死的,”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种叙述的毫无价值。进一步,把“不被注意的东西”归 入“有意识的东西”这个概念之中,只是容易捣乱我们关于心理的直接、确切的唯一的一点知 识。总之,还不为人所知的意识对我来说比无意识的一些心理现象更不合理。 最后,把不 被注意的东西和无意识的东西等同起来的企图显然不重视有关的动力条件, 而这些动力条件 又是构成精神分析思想的决定因素。 因为这种企图忽视两个事实: 一个是集中足够的注意力 在这类不引人注意的事情上是极端困难和需要作巨大努力的; 二是当这一点达到了, 先前不 被注意的思想并不被意识认识到, 它的思想并不被意

5、识认识到, 它们反而常常对意识是完全 异己和敌对的,并且被意识果断地招绝。这样,在什么是很难被注意或不被注意到的问题上 设法躲避无意识, 终究仅是一个预想的信条的派生物, 这个信条把精神和意识的同一性看作 是一劳永逸地解决了的事情。 5见超越难乐原则(1920 年, 标准版全集第 18 卷第 19 页)。 6这不仅在 超越唯乐原则 中巳按表述过(部分引文), 更早出现在 无意识 中(1915 年标准版全集第 14 卷第 192193 页)。实际上在题为防御机制的精神神经症(1896 年)的第二篇文章的开始的论述中巳经透露了这一点。 第二章 自我和本我 病理学的探索使我们的兴趣全部集中于被压抑的

6、东西上面。 既然我们知道, 就自我这个 词的适当含义而言,它也可以是无意识的,那么我们就想对自我知道得更多一些。迄今,在 我们的调查过程中, 我们所具有的唯一的向导是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区分标志; 最终我们会看 到这个区分标志的意义是多么含混不清。 现在我们所有的知识一律都与意识密切相关。 只有通过使无意识成为意识, 我们才能知 道无意识。但是,等一等,这怎么可能呢?当我们说“使某物成为意识”,这意味着什么呢 2 这是怎么发生的呢? 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在这个关系中的出发点。我们已经说过,意识是心理结构的外表 (surface);这就是说,我们已经把它作为一个功能归于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在空间上是第一

7、 个被外部世界接触到的一所谓在空间上不仅仅指功能的意义, 在这个场合, 也指解剖结构的 意义。1 我们的调查也必须以这个知觉外表为出发点。 所有知觉,不论从外部(感官知觉)还是内部我们称之为感觉和感情接受的知 觉,一开始都是意识。但是那些我们能够(粗略地、不确切地)以思想过程的名称来概括的内 心过程是怎么样的呢?它们代表了心理能量在通往行动的道路时,在器官内部某处发生的转 移。 它们是向着产生意识的表面前进的吗?或者是意识通向它们?当人们开始严肃地采用心理 生活的空间的或“地域学的”观念时,很清楚,这就产生了一个困难。这两种可能性同样不可 想象;这里肯定存在着第三种选择。2 在另一个地方,3

8、我已经提出过,一种无意识与一种前意识观念(思想 thought)之间的真 正区 别 在 于 : 前 者 靠 一 些 未 知 的 材 料 进 行 , 而 后 者( 前意 识 ) 另外 还 与 词 表 象 (wordPresentations)有关。 除了前意识和无意识与意识的关系外, 这是表明这两个系统的区 分标志的第一个企图。“某物怎样变成意识呢?”这个问题这样提出会更有利:“某物怎样变成 前意识?”回答将是:“通过相应于该物的词表象而变成前意识。” 这些词表象是记忆的残余(residues of memories);它们曾经一度是知觉,它们象所有的 记忆残余(mnemic residues)

9、一样还会再度变成意识。在我们进一步关心它们的本质之前,我 们渐渐认识到一个似乎是新的发现: 只有曾经一度是意识知觉的某物才能够变成意识, 任何 产生于内部的某物(除开感情)要想成为意识,必须试图把自身变成外部知觉这只有依靠 记忆痕迹(memorytraces),才有可能。 我们把记忆残余看作是包含于那些直接与知觉意识系统(PcPtCs)毗邻的系统之中, 所以,这些残余的精力贯注可以随时从内部延伸到知觉意识系统的要素中去。4 这里,我们 马上会想到幻觉(hallucination), 想到员生动的记亿总是和来自幻觉与来自外部的知觉有区别 这一事实;5 但是,我们马上也会发现,当记忆复活时,精力贯

10、注留在记忆系统中,当精力 贯注不仅仅蔓过记忆痕迹通向知觉因素, 而是全部穿过它时, 那个与知觉无法区别的幻觉就 能够产生。 词语的(verbal)残余首先从听知觉(auditory perception)中得到,6 所以前意识系统可以说 有一个特别的感觉来源。词表象的视觉成分是第二位的,是通过阅读得到的,可以首先放在 一边; 同样, 除聋哑人以外, 语词(words)的运动印象(motorimages)也可以起辅助的指示作用 。 实质上, 一个词毕竞是一个曾经听到过的词的记忆残余。 当视觉记忆残余是某些事物时, 我们千万不要由于喜欢简单化而忘记这些视觉记忆残余 的重要性, 或者否认思想过程通过

11、问视觉残余的回复而变成意识的可能性; 否认在许多人看 来,是一个优惠的方式。对梦和前意识幻想(Phantasies)的研究就象在瓦伦东克(Varendonck) 的观察中 7 显示的那样能为我们提供关于这个视觉思维(visual thinking)特性的观念。我们知 道,在视觉思维中成为意识的东西通常仅是思想的具体题材(subjectmatter)。我们还知道,对 这个题材的各种因素它们乃是具体标志思想特征的东西之间的关系不能提供视觉 表达。因此,形象思维(thinking in pictures)只是一种变成意识的很不完全的形式。在某些方 面,它也比语词思维(thinking in word

12、s)更接近无意识过程,也毫无疑问地在个体发生和种系 发生方面早于语词思维。 再回到我们的争论上来:本身无意识的某物变成前意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 们怎样使被压抑的某物变成(前)意识的问题就应该这样回答:是由于在分析工作中提供了前 意识中间环节。因此,意识留在原地;但另一方面,无意识不会上升为意识。 由于外部知觉与自我的关系说得非常清楚, 内部知觉与自我的关系就需要特殊的调查研 究。 它再一次提出一个疑问: 我们把整个意识归于单一的知觉意识表层系统是否真是正确的 。 内部知觉产生了对各种各样的过程的感觉, 当然也包括对来自心理器官的最深层的过程 的感觉。 对这些感觉和感情我们知道得很少; 那

13、些属于愉快与不愉快系列的感觉和感情仍然 可以被看作是它们的最好的例子。它们比产生于外部的知觉更原始、更基本,而且,甚至当 意识处于朦胧状态, 它们也能够发生我在其他地方 8 说明了我对它们的较大的经济意义和在 这一点上的元心理学理由的观点。这些感觉是多室的(multilocular),象外部知觉一样;它们 可以同时来自不同的地方,因而可以有不同的、甚至互相对抗的性质。 具有愉快性质的感觉没有一点儿内在的推动力,而不愉快的感觉却高度地拥有这推动 力。后面的这种推动力趋向变化,趋向发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不愉快解释为精力贯注的 增高,而把愉快解释为精力贯注的减弱。9 让我们把变成象愉快和不愉快那样

14、的意识的东西 叫作心理事件进程中量的和质的“某物”,于是问题变成,这个“某物”在它所在的地方是否能 够变成意识,或者它是否首先必须被发送到知觉系统中去。 临床经验决定了后者。 它显示给我们, 这个“某物”的活动就象一个被压抑的冲动(impulse)。 它能够在自我没注意到强迫时发挥出推动力。直到出现对强迫的抗拒,出现发泄反应 (dischargereaction)的阻滞,才使得这个“某物”立刻变成象不愉快那样的意识。同样,来自 肉体需要的紧张可以处于无意识,处于外部知觉与内部知觉中间的事物疼痛(Pain)也能 够这样,甚至当这个疼痛源自外部世界时,它的行为却好象是一个内部知觉。因此,感觉和 感

15、情也只有通过接触知觉系统才能变成意识,这是正确的;如果这条前进的道路受到阻碍, 它们就不会变成感觉,尽管在兴奋过程中与它们相应的“某物”还是一样,就象它们会变成感 觉那样。然后,我们以简约的、不完全恰当的方式来谈论“无意识感情”,将它与并非无懈可 击的无意识观念相类比。 实际上, 区别在于与无意识观念相关的环节在无意识观念能够被带 入意识之前必须被创造出来,而感情则自己直接发送。换句话说:意识与前意识之间的区别 在涉及感情时便没有什么意义了。这里,前意识退出了而感情或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 识的。甚至当感情依附于词表象时,它们变成意识也不是由于这个依附关系。它们是直接变 成意识的。10 现在,词

16、表象所起的那份作用变得非常清楚了。由于它们的插入,内部的思想过程进入了知 觉。 这就象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外部知觉这一原理所证明的那样。 当思想进程的高度精力贯 注发生时,思想实际上已被知觉到好象它们来自外部一样因而被认为是真实的。 澄清了外部知觉、 内部知觉与知觉意识的表面系统之间的关系之后, 我们就能够继续研 究自我这一观念。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自我源自知觉系统,这个知觉系统是它的核心 (nucleus),自我由领悟到前意识开始,这个前意识与记忆的残余相毗邻。但是,正如我们已 经知道的,自我也是无意识的。 现在我想我们遵从一位作家的提议将获得很大的成果, 这位作家出于私人的动机徒劳地 断言,他

17、与纯科学的精确性毫不相干。我说的是乔治格罗代克(Georg Groddeck)。他一直不 懈地坚持说,我们称之为自我的那个东西在生命中基本上是被动地行动着的;他还坚持说, 我们“活着”依靠的是来知的和无法控制的力。11 我们全都有过这一类的印象,即使它们不 能强使我们排斥所有其他的印象。 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为格罗代克的发现在科学结构中找到 一席地位。我建议重视这个发现,因此我们称呼出自知觉系统,并由前意识开始的统一体为 “自我”,并且按照格罗代克的方法称呼心理的另一个部分为“本我”12,统一体会延伸到这个 部分中去,这个部分的行为好象它曾是无意识的。 我们很快就将看到, 为了描写或理解, 我们

18、是否能够从这个观点中获得一些好处。 现在 , 我们将把一个个体看作未知的和无意识的心理的本我, 自我依托在它的表层, 知觉系统从它 的内核中发展出来。 如果我们努力对它进行形象化的描述, 我们可以补充说自我并不全部包 住本我,而只是包住了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里知觉系统构成了它的自我的表层,多少有 些象胚盘依托在卵细胞上一样。自我并不与本我明显地分开;它的较低级的部分并入本我。 但是被压抑的东西也并入本我, 并且仅仅作为它的一个部分。 被压抑的东西只是由于压 抑的抗拒而与自我截然分开;它能够通过本我与自我相通。我们立刻了解到,几乎所有我们 在病理学的教唆下所划定的分界线仅仅与心理器官的表层我们唯

19、一知道的那些部分 有关。我们已描述过了的这些东西的状态可以用图表述如下 13;虽然必须承认我们选 择的这个形式并不打算到处套用,它只不过是用来说明问题而已。 我们大概可以补充说仅从一个方面自我戴着一顶“听觉的帽子”14, 就象我们从 大脑解剖中知道的那样。人们可以说这顶帽子是歪戴着的。 很容易看到自我是通过知觉意识的中介而为外部世界的直接影响所改变的本我的一个 部分;在某种意义上它是表面分化的扩展。而且,自我企图用外部世界的影响对本我和它的 趋向施加压力, 努力用现实原则代替在本我中自由地占支配地位的快乐原则。 知觉在自我中 所起的作用,在本我中由本能来承担。自我代表可以称作理性和常识的东西,

20、它们与含有感 情的本我形成对比。这个全都与我们大家熟悉的普遍特征相符合;但是,这仅仅被认为适用 于一般水平或“理想的情况”。 自我功能的重要性表现在下面这一事实上, 即在正常情况下, 对能动性的控制移归自我 掌握。这样,在它与本我的关系中,它就象骑在马背上的人,他必须牵制着马的优势力量; 所不同的是:骑手试图用自己的力量努力去牵制,而自我则使用借来的力量。这个类比还可 以进一步引申。假如骑手没有被马甩掉,他常常是不得不引它定向它所要去的地方;15 同 样,自我习惯于把本我的欲望转变为行动,好象这种欲望是它自己的欲望似的。 除了知觉系统的影响以外, 另一个因素好象在形成自我和造成它从本我分化出来

21、中起着 作用。一个人自己的躯体,首先是它的外表,是一个可以产生外部知觉和内部知觉的地方。 它象任何其他对象那样被看到,但是对于触觉,它产生两种感觉,其中一个可能与内部知觉 相等。 心理生理学已经充分讨论了一个人自己的躯体在知觉世界的其他对象中获得它特殊位 置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疼痛好象也起了作用,在疼痛中我们获得我们器官的新知识,这 个方式也许是一般我们得到我们躯体观念的典型方法。 自我首要地是躯体的自我(bodi1y ego);它不仅仅是一个表面的实体,而且本身即是表 面的投影。16 如果我们希望找出它在解剖上的类比,我们最好能使它和解剖学者们的“大脑 皮层人象”(cortical hom

22、unculus)等同起来,这个“大脑皮层人象”倒立于皮质之中,脚踵上举, 面孔朝后,就象我们所知道的,他的言语区域在左手那边。 自我与意识的关系已被再三讨论过了;在这一方面还有一些重要的事实需要在这里阐 述。虽然我们无论到哪儿都带着我们的社会的或伦理的价值标准,但是,当听到较低级的感 情的行动舞台是在无意识之中, 我们并不感到惊讶; 而且我们希望在我们的价值标准中排列 得越高的心理功能,能够越容易地找到通向意识的道路,从而得到保证。但是,这里,精神 分析的经验使我们失望。 一方面我们确实发现: 甚至通常要求强烈反思的微妙的和困难的智 力操作同样能够前意识地进行而不进入意识。这类例子相当确凿;例

23、如,它们可以在睡眠状 态中发生, 就象事实表明的, 某人醒后立刻发现他知道了某个困难的数学题或其他问题的答 案,对这个答案,他前一天苫苦思索而徒劳无效。17 但是,有另外一个现象,一个更为奇怪的现象。在分析中我们发现有一些人的自我批评 和良心的官能这是一些极高级的心理活动是无意识的而且无意识地产生最重要的 结果; 因此在分析中抗拒属于无意识的例子并不是独一无二的。 但是这个新发现不顾我们良 好的批评判断,迫使我们谈论一种“无意识罪恶感”,18 它比其他发现更加使我们感到困惑: 并给我们提出一些新问题, 特别是当我们逐渐看到了在大量的神经症病例中这一类无意识罪 恶感起了决定性的经济作用,并且在复

24、原的道路上设置了最强有力的障碍。19 如果我们再 次回到我们的价值标准上,我们将不得不说在自我中,不仅最低级的东西,而且最高级的东 西都可以是无意识的。就象我们对我们刚刚说过的意识自我(conscious ego)拥有一种证据一 样:自我首要地是一种躯体自我。 - 1超越唯乐原则(标准版全集第 18 卷第 26 页) 2这一点在无意识(1915 年)一书的第二节中有着较充分的论述(标准版全集 第 18 卷第 173176 页) 3无意识(同上书第 201 页) 4见释梦第七章(1900 年, 标准版全集第 5 卷第 538 页) 5 布罗伊尔曾在他为歇斯底里研究所作的理论贡献中表述过这个观点(

25、1895 年, 标准版全集第 2 卷第 188 页) 6弗洛伊德在他关于失语症(aphasia)的专题著作中(1891 年), 在病理学发现的基础上 得到了这个结论。(同上书第 9294 页)这一点在论文无意识附录三的重作的那部著作 的图解中表述出来(标准版全策第 14 卷第 214 页) 7见瓦伦东克的著作(Varendonck,1921 年)弗洛伊德为它写了一篇序言(1921 年) 8超越唯乐原则(1920 年标准版全集第 18 卷第 29 页 o) 9同上书,第 8 页,同上书,第 2 页 10见无意识第三节(1915 年标准版全集第 14 卷第 177178 页) 11见格罗代克的著作

26、(Groddeck,1923 年)。 12毫无疑问,格罗代克以尼采为校样,他习惯于使用这个语法术语表达我们本性 中的非人格的以及可以这么说隶属于自然法则的东西。 13此图与引论新讲(1933 年)第 31 讲将近结尾处的图仅有微小的区别, 释梦 (1900 年)标推版全集第 5 卷第 541 页中有一个完全不同的图它的前身出现于 1896 年 12 月 6 日给弗莱期(f1iess)的一封信中(弗洛伊德,1950 年第 52 封信这个图同样涉及 了功能和结构. 14“H?rkappe“(德文:听觉的帽子)即听叶(auditory lobe) 15这个类比作为对弗治伊德的一个梦的联想出现于释梦中

27、(标准版全集第 4 卷第 231 页) 16即自我最终来源于身体的感觉,主要来自身体表面发出的感觉可以把自我看 作身体表面的心理投影,另外。如我们在就面看到的,它代衷心理结构的表面。此注首 次出现于 1927 年的英译本中,在该译本中还说此注是经弗洛伊德认可的。在憾文版中没有 这个注释。 17我最近才听说这样的例子,实际上,对于我的“梦工作”的描述来说,达倒是一 个异议。见释梦 标准版全集第 4 卷第 64 页;第 5 卷第 564 页。 18这个词语在弗洛伊德题为 强迫行为和宗教实践 的论文中出现过(1907年 ,标 准版全集第 9 卷第 123 页)。但是,这一概念的最早的前身在第一篇题为

28、防御性精神神 经症(1894 年)的论文的第二部分中就出现了。) 19进一步的论述在第 6667 页 第三章 自我和超我(自我典范) 如果自我仅仅是受知觉系统的影响而改变了的本我的一个部分, 即在心理中代表现实的 外部世界,我们就应该论述一下事情的一般状态。不过还有一个更复杂的问题。 在自我中存在着一个等级,在自我内部存在着不同的东西,可以把它称作“自我典范” 或者“超我”。引导我们作出这个假说的考虑曾在别处叙述过。1 它们仍旧适用。2 自我的这 个部分与意识的关系不太牢固这一事实十分新奇,需要解释。 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稍许扩大一下我们的范围。由于我们假定了在那些受忧郁症折磨 的人中一个失去的

29、对象被重新安置在自我之中就是说一种向对象的精力贯注被一种自 居作用代替了,3 我们才成功地说明了忧郁症患者的痛苦。但是那时,我们没有正确评价这 个过程的全部意义,也不知道它是多么普遍、多么典型。从那以后,我们开始理解这类替换 在决定自我采取的形式中起了很大作用,并且这类替换在建立人们叫作自我的“性 格”(character)上作出了必要的贡献。4 最初, 在个人的原始性口欲阶段, 向对象的精力贯注和自居作用毫无疑问是难以互相区 别的。5 我们只能假定以后向对象的精力贯注源自本我,本我感到性的需要。一开始还处于 软弱状态的自我开始感觉到向对象的精力贯注, 它或者默许它们, 或者用压抑过程挡住它们

30、 。 6 当一个人不得不放弃性对象时, 他的自我常常发生一个变化, 这个变化只熊被描写为在 自我内部的一个对象的建立, 就象在忧郁症中所发生的一样; 我们对于这个替换的确切的本 质还一无所知。 它可能是一种内向投射这是一种向口欲阶段机制的退行使对象更容 易被抛弃,或者使这个过程成为可能。也可能是这样:这种自居作用是使本我能够放弃它的 对象的唯一条件。至少这个过程,特别是在发展的早期阶段,是经常发生的,这就使我们有 可能假设自我的性格是被放弃了的对象的精力贯注留下的,并且包含着选择这些对象的历 史。当然,从一开始就必须承认抗拒有着程度不同的能力,它们决定着一个人的性格是挡住 还是接受他的性对象选

31、择(erotic objectchoices)的历史影响的程度。在那些在爱的方面有着 许多经历的妇女中寻找她们性格特征中的对象精力贯注的痕迹似乎并不困难。 我们还必须考 虑到同时发生对象精力贯注和自居作用的情况就是说, 在这些情况中, 性格中的改变发 生在对象被放弃以前。在这种情况下,性格中的改变已经能够超越对象关系,从某种意义上 来说,改变已经能够保留对象关系。 从另一个观点来看,可以这样说,从性对象选择到自我改变的转变也是一种方法,用这 方法自我能够获得对本我的控制,并加深与本我的关系。确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默认本 我的经验为代价的。当自我采取对象的特征时,可以这样说,它是把自己作为一个

32、爱对象 (1oveohject)强加于本我,并用这样的说法试图赔偿本我的损失:“瞧,你也能爱我我 是多么象那对象。” 这种从对象力比多(object1ibido)向自恋力比多的转化明显地暗示了性目的的放弃,暗 示了失去性欲所以这是一种升华作用。确实,问题出现了,需要仔细地考虑:这个转化 不是通往升华作用的一般道路吗?所有的升华作用不都是通过自我这一媒介而发生的吗?这 些升华作用开始于性对象力比多改变为自恋力比多, 之后, 可能继续给自恋力比多另外一个 目的。7 在后面我们将不得不考虑本能的其他变化是否也是这个转化的结果,例如,这个转 化会不会造成熔合在一起的各种本能的解脱(defusion)。

33、8 虽然这是题外话,但是暂时我们不能避免把注意力集中到自我的对象自居作用 (objectidentificatioos)上去。如果它们占了上风,变得数量很大,并且过分强大以致彼此不 相容, 那么一种病理上的结果就已经为期不远了。 在不同的自居作用相互间被抵抗切断的情 况下,自我的分裂也会到来;可能被描写为“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的病例的秘密就 是不同的自居作用依次占有意识。 甚至在并非这样严重的时候, 各种自居作用之间的矛盾冲 突还是存在, 在这些矛盾中使自我功能开始分离, 但这矛盾毕竞不能全部被描写成病理性的 。 但是不管性格抵抗被放弃的对象精力贯注的影响的新

34、能力是什么样的, 在最早的童年时 期产生的第一个自居作用的影响将是普遍的和持久的。 这一点把我们带回到了自我典范的起 源;因为在它后面隐藏着个人的第个、也是最重要的自居作用,即在他的个人的前历史中 他与父亲的自居作用。9 首先,这个自届作用显然不是向对象精力贯注的结果或成果; 它 是一个直接和瞬间的自居作用,并且发生在任何对象精力投入之前。10 但是性爱对象选择 属于第一个性阶段、 并且与父母有关, 好象完全正常地在一个这样的自居作用中寻找它们的 结果,而且这样来加强最初的这个自居作用。 但是,整个题目是如此复杂以至于必需深入细节去探究它。问题纠缠在两个因素上:奥 狄帕司情结的三边特性和每个个

35、人在结构上的双性倾向。 在这个问题的简化形式中,一个男性儿童的情况可以作如下描写。在他幼小的时候,小 男孩发展对自己母亲的对象精力贯注, 这个对象精力贯注最初是与母亲的乳房相关联的, 并 且在性欲依附的模型上是性爱对象选择的原型;11 男孩用把自己与其父亲等同起来的方法 来对待他的父亲。有一段时间,这两种关系并肩进行着,直到男孩对他母亲的性的欲望变得 更强烈,并且发现他的父亲成为他们之间的障碍时为止;从这开始,奥狄帕司情结才产生。 12 然后他与他父亲的自居作用染上了敌对的色彩,并且为了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 这个自居作用变为一种摆脱其父亲的愿望。从此以后他与他父亲的关系就充满着矛盾冲突

36、, 看上去好象自居作用中固有的矛盾冲突从一开始就变得明显了。 对父亲的态度充满矛盾冲突 和对母亲专一的充满深情的对象关系在一个男婴身上构成了简单明确的奥狄帕司情结的内 容。 随着奥狄帕司情结的破坏, 男孩对他母亲的对象精力贯注必被抛弃。 这个位置可能被以 下两者之一所代替:或者是产生与他母亲的自居作用,或者是与他父亲的自居作用增强了。 我们已习惯于认为后面的结果更为正常, 它允许对母亲充满深情的关系在一个限度内保留下 来。这样,奥狄帕司情绪的分解 13 就会加强男孩性格中的男子气。与此完全相似,14 一个 小女孩的奥狄帕司态度的结果可能是她与她母亲的自居作用的增强(或= 丑E 二 石 己 _

37、- 己 E i 己 三 置 i i 己 瓦 丑司品习 I : 口= : l l : = i - _ E 己 =丘 己 E 互 j 专题研 究 蜀E 己 j _ = 二 I 二= 蓦 l - 芒 三 三 = 三 日 臣= : j l_二 i 日 汩_ 1 E 王 : 旦三 _ _ 置 古 色 雷 斯 人 透 视 沈 坚 - b r】 F b F】 一 1一】 目 h r】 f 目 h _】 1 目 l 1 K 1 一r :l _ 一r】 l 一一 r =r】 【 1一 【 r 一一Jr】 - 一 一 - - 一一目。 。 一一1 一 、一- - 【 珀I _r【 一 _ _ 一一一一 一 提 要

38、 :色雷斯人是古代 巴尔干地 区的一个重要民族。它是一个泛称,代表 众多的支系与部落。其分布 区域 一直漂移于中东欧、小亚细亚一带。其语言则分 属两类不同语言体 系。色雷斯人 的社会、经济生活支撑 了早期 国家组织一类的政 治治理体制,而宗教等精神文化生活则展 示了其创造 的丰富文化成就 ,以至于希 腊、罗马古典文明里有这 一文化的诸 多因子。尽管色雷斯作为一个 民族在 罗马时 代发生了大分裂、大融合,没有作为一个整体保 留下来,但 它仍然是 巴尔干地 区 民族文化调色盘上为数不多的底色之一。 关键词 :古 色雷斯人 巴 尔干 支系 神祗 回溯古代巴尔干的民族和 民族关系,色雷斯人 ( T h

39、 r a c i a n s )显然是一个无法 回避 的重要 民 族,不仅因为这一庞大族群早在古代就已引起希腊罗马作家的浓厚兴趣,在其著作里屡有载录, 而且其存在和演变确实给巴尔干地区日后的历史进程抹上 了一道独有的印记。 从荷马史诗及阿尔基洛科斯 、赫西俄德 、赫卡泰奥斯 、希罗多德 、修昔底德 、色诺芬 ,到 斯特拉博 、大普林尼 、庞蓬尼 梅拉、阿庇安等人 的著述中,都不难寻觅到色雷斯人及其相关支 系活动的点点踪影。随着罗马征服后的民族文化潮流 的冲击 ,色雷斯人之名渐至销声匿迹 ,不 见史载。迄于近现代 ,在对巴尔干古代史的研究中,色雷斯 问题始又获重视。欧美有关学者 的 研究,既注意

40、汲取古典文献残存的某些资料,也充分利用了新近涌现的不少考古学 、文化人类 学、语言学成果,以求尽可能客观地复原古代色雷斯人的历史面貌。尤为值得称道 的是,一批 巴尔干国家和西方国家的学者在语言学方面所做的富有价值的探索。卡扎劳 ( G a w r i l I K a z a r o w ) 对色雷斯人各方面的情况进行 了比较全面的研究 ,承担了 剑桥古代史有关章节 的撰写。作 为古色雷斯人直接后裔的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等 国的学术界,出于对本 民族悠久历史的重视 , 更是对色雷斯人问题倍加关注 ,并陆续发掘和提供了相当数量的第一手的考古、民俗材料。应 该说 ,色雷斯人问题在国际上现已形成了初步

41、的研究基础。国内史学界则 由于种种原因,对此 尚少有涉及,仅在上个世纪 7 0 、8 0年代有个别研究者发表过少量关于色雷斯支系达西亚人 ( 罗 马尼亚民族的先民)的论文和介绍性文章,但对色雷斯族群的总体面貌 ,似仍缺乏明晰的认识。 本文拟从现有的材料出发,试就色雷斯人的历史概貌做一探究,以求教于方家。 色雷斯人世代居住的色雷斯地区 ( T h r a c e 或 T h r a c i a T h r a k ia ) ,位于巴尔干半岛的东部,其历 1 04 古色雷斯人透视 史界线曾历经变动。除了庞蓬尼 梅拉 以外,古代作家对当时色雷斯的地域范围似乎并没有给 予明确的界定 ,大致是以伊斯特河

42、 ( 今多瑙河 )之南 、今保加利亚一带为中心区域 ,向南延伸 至爱琴海沿岸地区,古昔时还包括萨索斯岛、萨摩色雷斯 岛乃至累姆诺斯岛,北括及多瑙河以 北的达西亚人地区,直抵喀尔巴阡山和蒂萨河上游,东濒攸克辛海 ( 今黑海) 、普罗滂提斯海 ( 今马尔马拉海) ,西邻斯特里蒙河,与马其顿人、伊利里亚人地域相接。 但在更为邈远的历史时期 ,色雷斯人的居住地域曾比上述范围要宽泛得多,“ 一度 占有过从 攸克辛海到亚得里亚海的整个 巴尔干半岛” ,甚至一直向东延伸到密俄提斯湖 ( 今亚速海)和 辛梅里亚海峡 ( 今刻赤海峡) 。这就是说 ,色雷斯人的活动区域不限于古典时代所见 的今保加利 亚、罗马尼亚

43、、希腊东北部、土耳其西北端、匈牙利东部一带,甚 至还涵盖了今阿尔 巴尼亚、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很大的一部分及乌克兰南部沿海地带。在 巴尔干西部,随着伊利里亚人沿 亚得里亚海岸的急速南下,色雷斯人为其压力所迫 ,不得不向东退往 巴尔干中部地区。据有人 推测,伊利里亚人往东驱逐色雷斯人的时间,约当公元前 1 3 0 0年左右,起码在公元前 1 1 0 0年 以前 ,阿克修斯河 以西地区已被伊利里亚人所 占据。后来马其顿人势力兴起 ,又进一步将色雷 斯人继续向东推压,迄公元前 4 8 0年之后,斯特里蒙河以西土地便已纳入马其顿版图。这样就 大体形成了上述色雷斯地区的西部界线 ,从而奠定 了巴尔干半

44、岛古代族群的基本分布格局:伊 利里亚人位居西部,色雷斯人居东部,希腊人居南部 ,而三者之间的内陆腹地则夹居有混融型 的马其顿人。色雷斯人在 巴尔干西部一带 的历史性居留,似乎多少仍遗下了一些痕迹,据说其 后裔曾一度残留于阿尔巴尼亚沿海的个别岛屿,与伊利里亚人杂居,直至最终被后者同化;色 雷斯语言的某些因素也还对 日后阿尔巴尼亚语的形成产生过影响。 需要一提的是,色雷斯的地理范围有时也被引申到 了小亚细亚的西北部一带 ,按色诺芬的 说法 ,这里称作 “ 色雷斯 的亚洲部分” ,其范 围从攸 克辛海 口开始 ,一直延伸到赫拉克里亚 ( 约当今土耳其埃雷利一带) ,亦称比提尼亚。在庞蓬尼 梅拉笔下,

45、博斯普鲁斯海峡本身就被称 作 “ 色雷斯海峡” 。在地名学史上 ,则素有 “ 色雷斯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之称 ,正如海峡西端 凸吻部的拜占廷 ( 今伊斯坦布尔)周边地区古称 “ 色雷斯的三角地带”( T h r a c i a n d e h a )一样 。总 之,从历史上看 ,小亚细亚西北部一带可能曾经是来 自巴尔干的色雷斯移民的一块居留地 ,狭 窄的博斯普鲁斯与赫勒斯滂 ( 今达达尼尔)两海峡从未成为历史上移民运动的障碍。相传早在 参 阅波德纳尔斯基 古代 的地理学 ( 梁昭锡译 ,商务印书馆 ,1 9 8 6年)第 2 5 9页。 S AC o o k ,F E A d c o c k ,MP C h a r l e s w o r t h ( e d s ) , e C a m b r i d g e A n c i e n t H is t o r y , v 0 1 R o m e a n d t h e Me d i t e r r a n e a n, 2 8 1 3 3 B C Ca mb r i d g e Un i v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