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行标《废弃稀土荧光粉化学分析方法》(第1部分送审稿).doc

上传人:剑客先生 文档编号:1244788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标《废弃稀土荧光粉化学分析方法》(第1部分送审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行标《废弃稀土荧光粉化学分析方法》(第1部分送审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行标《废弃稀土荧光粉化学分析方法》(第1部分送审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行标《废弃稀土荧光粉化学分析方法》(第1部分送审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行标《废弃稀土荧光粉化学分析方法》(第1部分送审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2卷,第1期 科 学 技 术 与 辩 证 法Vol.22 No.1 2005年2月 Science ,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 Feb. ,2005 技术哲学 技术的存在与非存在 肖 峰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科学与公共事务研究所,北京100089) 摘 要:从一种人学的、 生存论的或实践哲学的视野上看,技术的存在与非存在是一个与主体的认知与感受 相关涉的问题,追求技术的非存在性或非存在感构成技术人性化和生态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后现代技术日益 呈现出这一特征。通过突显技术的非存在性来改善技术,是一种不同于简单的技术批判的否定性思路,是一种积 极的建设性的思路。 关键

2、词:技术;存在;非存在;存在感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 5680(2005)01 - 0068 - 04 技术是一种存在,而存在是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因此 将技术和存在联系起来进行探讨,无疑是对技术的一种哲学 思考,尤其是一种本体论的思考,因为哲学本体论就是关于 存在的理论,或者说本体论就是存在论。这样,技术本体论 即使不能全部归结为技术存在论,也必须视其为一个重要的 部分。 技术是一种存在,也可以表达为 “技术是存在的” 。然 而,如果按照康德的看法,当我们说 “某物存在” 或 “某物是存 在的” 时,并没有给某物增加任何新的东西。那么在这里说 技术是存

3、在的,是否也没有给技术增加任何新东西,从而使 得这样的探讨毫无意义?其实,如果将存在和它的对应范畴 “非存在” 联系起来,从而将技术的非存在问题纳入到我们的 视界,就会发现其中的独特意义。 一 技术的存在与存在感:一种人学的视野 某物是存在还是非存在,不同的视野可能有不同的判 据。自从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哥拉提出 “人是万物的尺度, 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之 后,一种 “人学” 的视野从此产生。这种视野表明,一切对象 的状态、 属性,都必须和人联系起来考察才有价值和意义,甚 至连存在或不存在这种属性也是如此。迄今凡是带有 “人 文” 倾向的哲学流派,在这一点上都有大

4、致相似的看法,这就 是以人为中心或与人相关联来研究人所面对的现象,将人的 “生活世界” 作为一种实在的基础,将人所面对的现象看作是 生成的而不是与人无涉地既成的。 这样,以人的存在相关涉来谈论技术的存在或非存在, 由此而生产的技术存在论问题就不是一个人之外的纯粹的 客观问题,而是一个主客观关系问题。 为了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先围绕 “存在” 界定两个范 畴:“存在感” 和 “存在性” 。 “存在感” 就是我们对存在的感 知、 感受,对存在者的意识,也就是我们感觉中的存在;“存在 性” 就是一部分存在所具有的能够引起人的存在感的属性。 就是说,凡存在的并不一定具有存在性从而引起人的存在 感,因此

5、存在性和存在感这些概念都是 “以人为中心” 的概 念。 有了这样的界定,就会发现,凡是人所谈论的存在,实际 都是人自己的存在感,不能纳入人的存在感范围内的对象, 人们实际上是无法谈论或至少是无法判定其存在还是不存 在的。因此,当我们说什么存在或不存在的时候,确实是与 我们自己分不开的,即使那些通过仪器的转换而具有存在性 从而引起了我们存在感的对象,也是如此。不仅存在或不存 在,而且存在的形式也是由存在者和感受者共同建构的,如 电磁波的一部分是具有存在性的,但电磁波变为存在感后就 不是电磁波了,而是有色彩的光和有温度的热。可见存在感 起源于存在和主体的交互作用,起源于人对存在信息的摄取 和整理;

6、当然在特殊情况下存在感也可能起源于虚无,如错 觉。 如果我们都是通过存在感来谈论存在的,那么我们也必 【收稿日期】 2004 - 10 - 08 【作者简介】 肖 峰(1956 - ) ,男,重庆人,博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科技哲学和STS。 86 定只能通过对技术的存在感来判别技术的存在与不存在;没 有关于技术的存在感时,我们就认为技术不存在。由此推 知,脱离技术的存在感来谈技术的存在对人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需要技术的存在感,而存在的技术却不能引起这种存在 感,该技术尽管存在也不是成功的,甚至会被人视为 “皇帝的 新衣” 。因此,技术的存在状况、 形式和强弱,甚至是否存在,

7、 都不是主观无涉的,而是主体性缠绕的。例如,药物的效果 是否存在,就既与总体人的感受相关,也与个体人的感受相 关。可见,技术的存在感与人自身的状况紧密相联,这还进 一步表现在是否承认或意识到某处存在着某技术,即该处是 否有技术存在或技术痕迹、 效果的存在,或这里的技术存在 是否具有存在性,要取决于人的认同。比如一片树林,可能 是天然生长出来,也可能是人工种植和培育出来的,前者是 一种非技术存在,而后者是一种技术存在,是否认定这片树 林为技术存在,就取决于不同人的相关知识和识别能力。所 以技术的存在和非存在的人学阐释就是技术的存在感和非 存在感问题。于是,技术的存在与否是与人相牵连的,判断 技术

8、是否存在或存在的方式,是 “以人为本” 来进行的,人不 再是站在人之外来谈论技术的存在问题,也不是将技术当作 纯客体来谈论其存在论问题;技术的存在性与人紧密相关。 当我们从实践哲学的角度,把对象(包括技术)当作实践去理 解、 作为人的对象性存在去理解时,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二 技术的非存在:一种人性的追求 在一般的理解中,“存在” 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状态,所以 即使像笛卡儿这样的怀疑主义者,也千方百计要通过 “我思 故我在” 的途径去证明自己的存在,从而获得一种存在感。 但是也有相反的追求,尤其是一些宗教性的追求,将人 自身的某些存在(感)、 尤其是肉身和对尘世的存在感视为对 自由和精神境界追

9、求的限制时,就力图要通过 “坐忘” 、“涤除 玄览” 等方式来消除某些方面的存在感。我们在梦中的轻盈 如燕、 随风起舞,就是在 “梦想” 中摆脱了肉体存在感的限制; 这也表现在一些数字思想家的作品之中,如在加拿大科幻小 说家、 最早提出赛博空间的吉布森的多部小说中,好几位主 人公都情愿褪掉他们反应缓慢、 老化的、 维护费用高昂的肉 身,把灵魂软件转移到一代代新的硬件上,通过信息存储器, 以纯粹的精神形式成为网络空间中的天使,并由此获得永 生。所以对于人自己,常常是彻底忘掉了自己的存在才是一 种高级的境界。也就是说,即使某物存在,我们并不需要时 时对其有存在感。 相反,对某物存在感的突显,常常是

10、负面情况的出现。 例如天气,只有当我们感觉不到它存在时它才是最好的,而 越是极端化的天气,越是令人难受的天气,如极冷或极热,就 越是摆脱不了对于它的存在感。对于人体自身也是如此:紧 张时的心跳加剧使我们对心脏有存在感,而正常时我们对自 己的心脏就毫无存在感。更一般地说,人的身体的某一部分 通常是在出了 “问题” 时才会感觉其存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则 意识不到或不需要去意识其存在,处于存在感的阀限之下。 对于技术也可以作这样的分析:有的我们需要强化其存 在感,如虚拟技术,就是为了从感官上强烈地感觉到其创造 的虚拟现实的存在,用一种虚假的存在来造成真实的存在 感。有的技术正好相反,它需要弱化甚至消除

11、人对它的存在 感,如医疗、 整容、 器官移植、 人工关节等等,它们在人身上作 用的痕迹或作为异物植入人体后的存在感越弱越好,当然最 好是对它们毫无存在感。也就是说,在一些情况下,如果将 技术做得使人意识不到其存在(例如伤口缝和)才是最好的 技术,或者说能从主体的感受中消除存在感的技术是更好的 技术。这种情况尤其表现在医学和生命技术的领域。 于是我们有了两类宗旨不同的技术:一类是制造出某种 新的存在从而突显自身及其效果的存在感的技术;另一类是 消除存在感从而掩蔽技术自身之存在的技术。 如前所述,技术的存在和非存在的人学阐释就是技术的 存在感和非存在感问题;于是所谓技术存在感的消除,也就 是人学意

12、义上的从技术的存在过渡到技术的非存在。这种 非存在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 “无”(谈论 “纯客观” 在这里也没 有意义 ) , 而是生成论意义上的 “无”,所以技术的 “非存在化” 无非就是 “祛存在性” 和 “祛存在感”,也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对 存在论的重新解释,或另一种存在论:关于不可见不可触不 在场之存在的存在。 一般地说,我们需要技术来增强自己,但又不想显出是 过多的身外之物的附加,因为那样既不方便也容易和自己相 分离。只有当这种增强成为我们内在的一个部分,不仅他人 甚至我们自己都体验不到其存在时,才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技 术性增强。此时的技术,甚至可以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生成过 程,类似于自然物在我们有机体中自然长成的那样,如同海 森堡所期望的,“也许我们的许多技术设备对于人类在将来 会不可避免地像壳对于蜗牛,网对于蜘蛛一样 到那时, 技术设备确切些讲也许会成为我们人类有机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可研报告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