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中四 中國歷史筆記 04 安史之亂與唐代衰亡 一、安史之亂的起因 1. 節鎮權重 玄宗為鎮撫外族,於邊疆設十節度使,令其掌有政治、軍事、財政大 權而當時府兵制己敗壞,朝廷防衛力弱,引致內輕外重的局面。 2. 胡人勢盛 李林甫為杜絕邊將入相之路,向玄宗進言,以胡人出任節度使,令胡 人勢力坐大,種下禍源。 3.兵制敗壞 府兵制敗壞後,中央設 騎,在邊鎮則募兵駐守,鎮兵成為節度使 統領下的職業軍人,只知效忠鎮將而不知有朝廷,造成尾大不掉。 4.玄宗荒怠 玄宗天寶年間,寵幸楊貴妃,耽於逸樂,荒廢政事又先後更任用李 林甫、楊國忠為相,二人弄權舞弊,令國事日非。 5.安祿山手握重兵 安祿山得玄宗信任,
2、領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勢力龐大,久 蓄異心又因與楊國忠不和,恐其對己不利,於是藉討楊國忠為名, 起兵反唐。 李林甫、楊國忠與引發安史之亂的關係: 1 李林甫:李林甫為杜絕邊將入相之路,向玄宗進言,盡用胡人任 節度使,給予安祿山掌兵的機會,終釀成安祿山之亂。 2 楊國忠:楊國忠與安祿山不和,安祿山恐其對己不利,藉討楊國 忠為名起兵,故楊國忠實激成安祿山之變。 思考各項因項中,哪些屬人事方面?哪些屬制度方面? 二、安史之亂得以平定的原因 1. 軍事策略方面 唐室一方面徵調邊區精銳部隊平亂,又向回紇借兵,收復長安洛陽另 方面招降安史部將,封賞他們為節度使,以化解危機。 2. 安史內部形勢方面
3、 安祿山、史思明父子先後互相殘殺加上安史部將各懷異心,各自為戰, 士氣低落,結果田承嗣、李懷仙等餘黨相繼接受朝廷招降,亂事得以結 朿。 2 評論題玄宗要為安史之亂負全責? 贊同者,可指出玄宗耽於逸樂,荒怠政事,用人不當,導致朝政敗壞;且 對胡人勢大、兵制敗壞等問題未予正視,於是讓安祿山有可乘之機。玄宗 作為一個之君,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只顧享樂,對危機不知不覺,不聞不 問,故須對亂事負全責。 不贊同者,可指出安史之亂的主因是軍事外重內輕及是胡將掌兵權,其實 外重內輕的情況是高宗續漸發展而成的,而重用胡人的情況,自唐初已成 趨勢。由於唐初以來,對外用兵不斷,一方面多用蕃兵、蕃將,另方面亦 需在邊境
4、大量駐兵,故導致胡人勢大及外重內輕,因此不能全歸罪玄宗。 三、分析安史之亂的後患(對唐代衰亡之影響): 1. 藩鎮割據 安史亂後,唐室採姑息政策,封賜平亂有功的將領及安史降將為節度 使;節度使擁有轄境內的軍、民、財大權。其後節度使更自相世襲, 割據地方,不聽中央命令,使朝廷權威衰落。最後,唐終被節度使朱 溫所篡。 2. 宦官亂政 安史亂時,宦官李輔國擁立肅宗有功,受命出掌中央禁軍,開宦官控 制軍權的先例。日後宦官權力不斷擴大,不但統領神策軍,更出任樞 密使,專擅朝政,甚至操縱君主的廢立,使朝政日壞。 3. 外族侵擾 安史亂時,唐向回紇借兵平定叛亂,於是回紇恃功掠奪,朝廷無法制 裁,只好和親姑息
5、。而吐蕃、南詔等亦乘機擾邊不絶,令唐國力衰微。 四、黨爭、民變與唐朝衰亡之關係: 1. 黨爭: 唐代的牛李兩黨對藩鎮用兵意見不一,黨爭引發士大夫意氣用事,互 相傾軋,甚至勾結宦官,助長宦官氣燄,令朝政敗壞,加速唐的衰亡。 2. 民變: 唐末民變不斷,其中以黃巢為禍最大,波及全國,唐室的經濟命脈江 南地區受到沉重打擊,令元氣大傷。民變更使兩名平亂有功的節度使 李克用及朱溫坐大,種下亡國的禍根。 3 四、唐朝支撐一百五十餘年的原因 1. 財政改革 (1) 改良漕運 安史亂後,北方受戰火摧殘,經濟衰退,而未受戰亂影響的南方成 為唐室財賦來源。代宗時任用劉晏整頓漕運,減低運輸費用,有利 江南物資運往中央,有助延續唐的國祚。 (2) 擴闊稅入 肅宗及代宗時期,命劉晏為鹽鐵使,改革食鹽的產銷管理,令鹽稅 大增朝廷又對茶、酒實行專賣,增加收入。國入增加,支撐了唐 的國祚。 (3) 改革賦役 德宗時採納楊炎的建議,以兩稅法代替租庸調,結果稅收增加,不 但改善了中央的財政狀況,而農民負擔亦較合理,有助農村經濟恢 復,有利唐代廷祚。 2. 整頓藩鎮(元和中興) 憲宗即位,推行改革,重用李吉甫,主動討伐不服從中央的藩鎮,淮西、 淄青等強藩相繼平定,令河朔三鎮亦服從中央,唐室國勢一度提升,史 稱元和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