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老物件收藏鉴赏的那些事青铜器铜镜古钱币.pdf

上传人:中庸记事本 文档编号:21355727 上传时间:2024-01-29 格式:PDF 页数:114 大小:2.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物件收藏鉴赏的那些事青铜器铜镜古钱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老物件收藏鉴赏的那些事青铜器铜镜古钱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老物件收藏鉴赏的那些事青铜器铜镜古钱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老物件收藏鉴赏的那些事青铜器铜镜古钱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老物件收藏鉴赏的那些事青铜器铜镜古钱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老物件收藏鉴赏 的那些事 玉石 水晶 红珊瑚 寿山石 青田石 陶瓷 古家具 古书画 青铜器 铜镜 古钱币 古籍 印章 集邮 民俗收藏 目目 录录 青铜器.4 青铜器的藏宝价值.4 青铜器的鉴定.7 青铜器收藏指南.13 中国古代青铜器类型及用途概况.15 古钱币.16 历代出现的铸币.16 布币.17 刀币.20 圆钱.22 蚁鼻钱鬼脸钱.23 半两.24 三铢钱.26 五铢.28 蜀汉时期的钱币.32 北方五铁.33 五铁钱的历史.35 五代十国出现的钱币.40 北宋初年的制钱与赏钱.53 中国“造反钱”的开端.56 宋朝其他几种货币.58 宋高宗时期铸币.63 南宋时期铸币.64 康熙通

2、宝与罗汉钱的关系.68 钱币投资风险介绍.70 古钱辨伪.71 机制币辨伪.81 纸币辨伪.85 钱币的保管与日常养护.88 铜镜.94 铜镜的发展情况.94 铜镜有哪些工艺特点.96 历代都有哪些铜镜.99 汉代铜镜.99 隋唐铜镜.100 唐代海兽葡萄纹镜.100 唐代四兽钮阳镜.103 唐代真子飞霜葵花镜.104 宋、辽、金铜镜.105 北宋龙凤纹银背镜.106 宋代千秋万岁铭文方镜.107 金代双鱼镜.107 金代许由巢父故事镜.108 元、明、清铜镜.108 元代汉梵两体咒文佛字镜.109 明代漆金犀牛望月镜架.109 怎样去鉴定铜镜.110 辨伪铜镜的能力.111 如何辨伪铜镜.1

3、11 如何培养辨伪铜镜的能力.112 假锈的种类.113 青铜器青铜器 青铜器的藏宝价值青铜器的藏宝价值 古铜器在我国多指青铜器,是古玩收藏中的一大项。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青铜是铜与铅、锡等金属元素的合金,与纯铜相比,它具有熔点低、易于铸造、硬度高、抗腐蚀性能强等优点。又由于青铜器的生产十分复杂,成本高,存世少,时代久远等原因,使其市场价值很高。像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商四羊方尊等国宝级的古代青铜器,其价值已不能用市场来衡量了。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古代青铜器历来受到国内外艺术界和藏家们的认可,在国外很多大型博物馆里,都设立了中国青

4、铜器馆,并藏有不少稀世珍宝。在国际拍卖市场上,我国古代青铜器也屡创了拍卖高价。在 2001 年美国纽约佳士得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商代青铜器“皿天全方器身,就曾以 924 万美元的天价成交。古代青铜器不仅在博物馆中可以见到,民间收藏也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在过去,由于青铜器属国家珍贵文物,它的收藏和流通都难免受到国家文物政策的限制。但新的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传世文物只要来历清楚,均可通过合 法途径进行买卖。而时下大量海外青铜器的回流拍卖,也打通了青铜器进入拍卖市场的道路,进而使得青铜器的交易日渐活跃。在 2005 年上海崇源春季大型艺术拍卖会上,仅有的三件青铜器均以高出估价甚多的价格成交,其中一件

5、高 33.2厘米的商代青铜“卫父自”估价为 120 万元,最后以 154 万元成交,高出估价 28%。目前国内市场上流通比较多的古青铜器一般是传世品,大多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鼎、盒壶等,价格也非常高。一般像有蟠纹或者有简单装饰的鼎,其民间交易价格在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之间。因此青铜器在古董市场上真可称得上是“有钱人的藏品”发展概况。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十分发达,并以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超而著称于世。从夏代开始,我国就开始用铜锡合金铸造器物,后世称之为青铜器。由于古青铜器上铸有铭文(金文),形制匀称、美观、花纹秀丽,使其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而成为珍异的藏品。特别是在奴隶制时代,奴隶主把青铜器

6、作为宴享和放在宗庙里祭祀祖先的礼器。所以青铜器非一般人可以拥有,而是作为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耀功的礼器而流传于世。在中国古代,人们已经能够准确地掌握青铜的含锡铅比例。可根据铸造期望的不同,按比例加锡、铅。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与玺印,等等。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解、翠、尊、壶、卤、方彝、觥、夔、歪、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 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所差异,犹如百花齐放,五彩缤纷,因而使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中国古代青铜器还因

7、其质量而享誉世界,尤其是在商末周初,中国青铜器制造达到顶峰阶段。此时的青铜器精品极多,以其制作精湛、形制瑰异、花纹繁缛、富丽堂皇而为收藏家们所钟爱,春秋战国也有很多式样新颖别致的青铜器。古代青铜器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即陕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另外在东北、广东、西藏乃至东海渔岛上都发现有青铜器。由于各地文化面貌的差异,它们表现出各自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青铜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铸刻有文字(从商代中期开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金文,这是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青铜器的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由于铭文本身又是后人鉴别断代的重要依据,所以青铜器的历史价值主要由铭文来体现。特别是篇幅比较长的青铜器铭文,是当时人们

8、现实生活的反映,没有经过后世的修改,保留了当时的真实的面貌,因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中国青铜器在铸造工艺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外国铸造青铜器用失蜡法,以铸造精美的花纹,而中国不大用失蜡法(铜镜除外)。特别是在商代与西周者秋时期,中国大量使用的是合范法,其特点是一般一范只做一件,青铜礼器中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器物,每一件青铜礼器都是独一无二的。青铜器的鉴定青铜器的鉴定 由于古代青铜器的珍贵价值,所以历代都有仿造与作伪的现象。在收藏界有一种说法总结得很经典:唐宋为仿,元明是变,清代在改,民国是骗。与作伪所不同的是,仿造青铜器则或是出于对古代文化的尊重与爱好,或是出于复古以宣扬传

9、统礼教之目的,所以仿古青铜器与作伪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仿造先秦青铜器的历史约可以追溯至宋代,当时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收藏热潮,加上金石学兴起,所以收藏商周青铜器一时成为社会风尚。在朝廷的支持下,商周青铜礼乐器开始被大量仿造。不过到南宋之后,这些铜器常被销毁用做铸币,致使流传下来的宋代仿制古青铜器也为数不多。此后元明、清各代,均有仿制古青铜礼器的现象。其中尤其以明代的仿造规模较大,留传于后世的器物也较多。青铜器的作伪则主要是为了牟利,其历史也有相当渊源,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宋元明时期。宋代收藏热潮兴起后,青铜器开始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从宋代开始就有人作伪。当时人们为了鉴别真伪,还

10、专门编写了青铜器著录。第二阶段为清初至嘉庆时期。当时主要是仿照宋代青铜器图录作伪,特点是整器皆伪,铭伪器亦伪,但作伪技术水平低,易于辨识。第三阶段为道光时期至清末。这一时期作伪者大多转而在真器上幕刻伪铭以牟利。另外由于外国侵略者对中国文物的掠夺,也间接刺激了作伪的发展,使伪器大量出口。现今外国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青铜器中就有不 少伪品。第四阶段为中华民国初期。由于社会的动荡,各地盗墓之风盛行,也使作伪之风随之盛行,并形成了上海苏州、北京、西安、锥县等作伪中心。由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人,这一时期的作伪者开始运用新技术作伪,使作伪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按照伪造手法,伪造青铜器可概括为四种主要类型:真器改造,

11、即将真器加工、改造为不合定规的奇特形制。其具体手法有两种:一是将真器主体添加部件;一是将分属几件真器的残件拼凑成一件,多数不遵器制,或在部分真器残件上任意新铸接上不符合器制的部件,但这种手法造出的器形由于非牛非马较易被识破。全器伪作,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不以真器为模本,而是自行设计形制、纹饰。在设计时可能参考考古图、博古图等书所著录之图像及铭文,这些书墓绘本已多失真再加上作伪者又常对器形与纹饰作局部改造,铭文也多为杜撰,多见于乾隆以前伪器。一是以真器为模,用翻砂的方法或失蜡法铸成,多见于乾嘉以后。用这种方式所作伪器,由于形制合于规范,作伪者又往往进一步制造假锈,所以较难识破,有些作伪高手的制品

12、几乎可以乱真。真器作伪铭,通常多在原来无铭的真器上伪制铭文,且常选择鼎、篡、盘、匝等较易后制铭文的大口器,兴盛于乾隆以后。还有的作伪者在真器原铭前后增刻伪铭,但增刻部分笔法、气韵均与原铭不符,且伪铭为刻成,与原铸铭字口及锈色都不合。由于刻铭存在致命弱点,所以进人民国后,作伪者开始采用腐蚀方法作假铭文,即先在器表涂蜡,再于上刻字然后用硝酸或三氯化铁之类腐蚀字口,使器表形成阴 文。真器后制伪纹饰,即或在原本素面无纹的真器上作伪纹饰,或在有简单纹饰的真器上增补伪纹饰。近代以来,各地区仿古作伪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古玩界又将它们分为“苏州造”“潍县造”、“西安造”、“北京造”等。晚清至民国期间,苏州出现

13、了一批仿古铜名匠,如周梅谷、刘俊卿、蒋圣宝、骆奇月金润生等人,所作伪器在铜料、皮色、锈斑、铭文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铸造技巧较为精细得多。尤其是周、刘二人制作的伪器,有大量流入国外者。苏州造的基本特点为:多仿河南安阳殷墟的商代器物,精致而逼真;冶铜时一般都加人银元或银元宝,所以生成的地子亮闪白,皮色用大漆加颜色做出;分铸组装时铸痕不打磨掉,无垫片,器身常出现一些砂眼伪器与真器大小不一致;由于铜质好,花纹也流畅、利落;铭文整刻得较深,而且规整;器物的口沿、扉棱的边缘及棱角发硬,缺少圆润柔和之感。维县造历史较为悠久,主要代表有范寿轩、王意臣及其子王海等共十几家仿造者。“潍县造”的基本特点为:多按 西

14、清古鉴图录仿造,造型、花纹多不符合商周铜器的特征;采用组装法,耳、足、身等分铸,再用焊锡将其组装成器;有的用蜡模翻铸,铸出的器物壁厚体重,有砂眼;做锈方法系先用盐酸浸泡,埋入黄土中,再盖上湿麻袋,让器表生出地子和锈。西安造的基本特点为:仿造度量衡器居多;做锈方法系将伪器埋人地下若干年,这样生成的锈与真器的锈近似;在繁刻伪铭方面有较高的水平。北京也是近代民间仿古作伪的重要基地,其特点是为迎合外国古玩商的需求,尽量做得华丽、精巧、形制奇异,地字、锈斑也很逼真,能与“苏州造”、“潍县造”媲美;器物多为商周重器。代表人物有张泰恩、张文普、贡茂林、张字英、张书林、王德山、赵同仁、刘俊卿等,且均为河北衡水

15、县人。在收藏市场上,古青铜器的种类繁多,加上真伪混杂,所以有的可谓价值连城,而有的则仅值数十元至数千元。古青铜器的鉴定,首先就是要分清仿制器与作伪器。前面已提到,仿制青铜器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其出发点并非为牟利,所以有其自身特点。常铸有铭文表明是仿制品,宫廷所仿还多铸有本朝年款,而历代地方官吏仿制品除注明年款外,还注明官称姓名。仿制品在形制与气韵上多与原器有差异。这是因为既是仿造,不像作伪,故不必追求逼真,往往是只求形似,而不严格遵从古制,甚至还有所变化,体现种种时代风格。如宋代仿古器因多以商周原器为模式,虽在形制上较为相像,但与原器相比造型仍略显呆滞、粗拙,且体形一般较大,纹饰也多有变异;元代

16、仿古器则往往有自行改造之处,并不拘泥古代形制;明代宫廷仿制品比宋代更走形,其中有的虽与商周真器外形相近,但纹饰变形却十分严重;清代宫廷继续铸造仿古铜器,风格与明代近似,即外形有商周铜器部分特征,但往往对局部加以多方面的改造。总之,历代仿古青铜器大体取商周铜器之外形,而在局部多有随意变形。所以即使未有铭文标明为仿制品,只要对商周青铜器的形制、纹饰、铭文的时代特征有一定的了解,仿制器还是较易辨识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器物虽属于仿古器,仍应被视为艺术作品。古青铜器的辨伪则需要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前人在此方面也有不少宝贵的积累供我们借鉴,其要点为:新铸青铜伪器一般比等大的原器沉重。这是因为商周青铜器长

17、期埋葬于土中,多已经缓慢腐蚀,铜质已有不同程度的朽坏,而伪器无长期腐蚀过程。因此一些有经验的鉴定者只要用手掂量即可辨知真伪。用失蜡法所铸的青铜伪器器表无凸起的范线。我们知道,商周青铜器多采用块范法镇造,而合范浇铸后,器表多留有范线。由于用失蜡法制作伪器时不用块范,所以器表不可能有任何范线,相反却会在器表上看到蜡模拼合处所留下的凹陷痕迹,其与块范法铸器凸起的范线形状截然不同。青铜伪器多无垫片。在古代用块范法铸造时;需用碎铜片按一定方式垫在内外范间以居定二者间距离,有的青铜器甚至能在体表凭肉眼看见垫片。但很多作伪者由于对商周铸铜技术不十分了解程度,一般并不懂得使用垫片,更不可能清楚地了解不同时期垫

18、片的分布方式,所以这也给鉴定其真伪留下了重要依据。古代以块范法铸造的青铜器,表面较严密、光洁,而用翻砂或失蜡法所制伪器表面有时会出现砂眼、缩孔等现象。新铸伪器所做锈与真锈有区别。稍懂古玩者都知道,古代青铜器长久埋于地下,与潮湿土壤、地下水及其他诸种有机、无机物相接触,表层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锈。由于这种锈是逐渐生成的,所以有复杂的层次,层次色泽不同,周围 边缘还有自然的断面。这种锈质料坚硬,用指甲剥抠不易脱落,用刀剔或用锤敲击后会成片或成块脱落。虽然历代假锈的制作方法很多,但用人工方法在较短时间内造成的假锈则与真锈在形态、质地方面都有区别。比如:有的假锈是用漆调色涂抹在器表制成,其色泽自然、层次

19、复杂,但不结实且发白,用指甲即能抠掉,用碱水煮,用酒精、香水擦拭都能去掉,有的假锈是用硫酸铜加化学品在潮湿环境下生成,其质地坚硬不易剥抠,但浮薄、层次单调;还有的假锈是将铜器浸泡于醋、石灰水、盐水中,再埋人地下,经几年后生成,但仍层次浅薄,颜色带土气,疏松而不坚硬如硝酸、氨水擦拭,就会露出本色。另外,还可从器型、纹饰、铭文等方面逐一进行鉴别。主要包括:真器的器型、纹饰与铭文等各方面是一致的,而伪器的各方面之间往往有矛盾;中国古代各类青铜器的器型是有一定规律的,如被鉴定者器形不符合古代的规律,则有可能是伪作;真器的花纹及铭文自然而生动,风格古朴、生动,而伪器则呆板、软散、无生气;真铭文只见琢磨而

20、无刀痕,字内底大、字口小,笔力转折自然流畅,字口内外锈色一致,伪器则不然,等等。在确定为真品后,还应正确地评价其价值,判定其合理的价格。这就首先要确定其年代及文化性质,即依据青铜器铭文确定其绝对年代或相对年代,文化性质指的则是中原青铜器或是巴蜀青铜器、滇文化青铜器等。其次要从其形制、纹饰、铭文及铸造工艺等方面进行深人矿究,与已知的古代青铜器及其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判断其在中国古代青铜器本 身发展历史上古文字学上、美术史上和铸造史上的地位以及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的意义,从而确定其值。一般而言,产出时代越久远,工艺造型、纹饰越精美,有铭者,形体越大者,完整的传也孤品价越高。总之,无论是辨伪还是确定古

21、青铜器的价值,都需要熟知各个时期、各种文化的各类青铜器的特征及价值,同时还要不断了解古代青铜器的新发现及新的研究成果,如有机会还应亲手抚摸观察各种伪品,另外应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这样才能更好地鉴定。青铜器收藏指南青铜器收藏指南 作为一种特殊的器物,古青铜器的收藏,存在一个妥善保管及修复的问题。在保管方面,要特别注意环境因素即温度、湿度等,因为这将直接决定器物的寿命。青铜器对环境温度的要求不很严格,但也要避免温度的剧烈变动。由于水是青铜器的危害者之一,空气湿度过大,会使青铜器受到腐蚀,因而要在干燥的环境中存放青铜器,以相对湿度在 4550 度之间为宜。对于生有有害锈的青铜器,则应隔离存放于相对

22、湿度低于 35 的干燥环境中,再进行去锈处理。另外空气的污染对青铜器也有很大影响,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硫化氢、氯气以及二氧化氮等强氧化物等对青铜器都有危害,因此要把它存放在一个干净的地方。在观赏时,一定要洗净双手,带上手套,以免汗液留在器物上。拿取青铜器时要注意轻拿轻放,要用双手端住整个器物,切忌提抓耳、环、梁、把等部位,以免这些附件因锈 蚀而脆弱不堪,发生人为的损坏。出土的青铜器,由于长期埋藏在地下,经过千年的水浸土埋,必定会形成铜锈,这也形成了古青铜器一种特有的庄重古朴的美感。铜锈又分为无害锈与有害锈两种。一种是由于受水浸土埋及大气的侵蚀,青铜表面逐渐产生变化,它们在青铜器表面形成了保护层,

23、使之不再继续遭受腐蚀,并增添了青铜器的古雅色调,这就是无害锈。而有害的青铜锈,像绿色粉末,危害性很大,俗称为“青铜病”。有害锈发展起来会使器物损失逐步严重,并不断扩散。对有害锈必须及时处理,并将器物隔离存放。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受到腐蚀的青铜器,先将受到腐蚀的青铜器用蒸馏水清洗干净,然后对“青铜病”锈蚀区以氧化银法先封闭处理后,再以苯骈三氮哗封护其表面。这种以苯骈三氮哗为主体的综合保护法,是迄今为止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其次是青铜器电化学去锈或电解还原去锈法,都是以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此法较适于青铜器有害锈的局部处理尤其是对有铭文或纹饰的部位效果更佳。如青铜器发生碎裂或破损,还需进行修复。这需

24、要对青铜器作细致的观察,弄清各部分的对应情况。对于细小部位,可用 914 环氧树脂黏结。必须焊接的部位,应选在纹饰或铭文背面,大件器物还可以加销钉。不过一般情况下,因青铜器修复需要有精湛的技艺,收藏者最好求助于有关专家。中国古代青铜器类型及用途概况中国古代青铜器类型及用途概况 青铜礼器是宗庙中和官室中陈设的器物,使用于各种祭祀、宴飨和各种典礼仪式的场合。食器包括爵、角、觎、翠、尊、壶、自、方彝、觥、叠、瓶、蚕、科、勺、禁等酒器包括鼎、觑、篡、箫、盔、敦、酒器豆、铺、孟、俎、七等。水器包括盘、鉴等。乐器包括饶、证、钟、铎、铃、钩、缴于、鼓等。兵器,青铜兵器是商周时代军队作战的重要装备,铸造数量非

25、常大,虽然在战争中大量消耗,遗存至今的种类和数量还是很多。主要有戈、戟、矛、钺、刀、剑、七首、及、弩机、矢铁、胄等。工具,青铜工具传世和出土的数量都很多,由于在生产中广泛的使用,因此形式也各有不同。主要的有斧、斤、凿、锯等。农具,在商周时代的农耕中,普遍使用青铜农具,但发现较为稀少。主要有未、粕铲、铸、铺、褥、镰等。古钱币古钱币 历代出现的铸币历代出现的铸币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的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使手工业与商业进一步发展,商品交换非常频繁,货币经济也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而繁荣,见币已经不能满足需要,金属铸币大量投入流通使用。从考古发现来看,春秋时期的中原地区率先使用金

26、属铸币,根据铸币的形式,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对金属铸币的使用大体可分别为布币区、刀币区、圆钱区和蚁鼻钱区。但由于交通的发达以及商业繁荣的需要地区与地区之间逐步改变了原有的铸币形式,即布币区亦铸刀币和圆钱,刀币区亦铸布币和圆钱,蚁鼻钱区亦铸布币。约至战国晚期,各国和各地区几乎是约定俗成地将圆钱作为统一形式的流通铸币,这是因为圆钱作为货币形式所具有的实用与便捷等特性所造成的。至公元前221 年,秦统一全国,遂以行政命令规定了方孔圆钱的铸币形式。从此方孔圆钱在我国一直使用到了清末,历经 2000 余年 布币布币 又名铲币,以其形状像铺(铲状农具)而得名,又可分为空首布与平首布两大类。空首布有罄,中空,

27、保持农具铲的形状,若用于生产可在中空的罄部安装木柄,充用货币则在空首处填一泥芯。由于贝币到西周以后已呈现严重贬值现象,新兴的金属铸币空首布遂取代贝币,成为春秋中期以来宗周王室及晋、卫、郑、宋等国的主要货币形式。存世空首布据其形制不同大致还要分为三种。其一为原始空首布,宽大厚重,长方形身,短盈,鉴内往往留有范塞。无铭文者通高达 16.4 厘米、足宽 9.5 厘米;有“卢氏”“益”等铸文者通高约 10.5 厘米、足宽 6.2 厘米。其二为耸肩尖足布,以其足部与肩部均呈耸起状而得名。长罄,罄内留有范塞,因多无文字故亦称无文大布,存世甚少,而有“幺金”文字者尤为罕见,且大都出土于山西省,所见铭文有“口

28、口共黄钎”、“刺”、甘丹”等,均属于极其稀有的空首布珍品,当为春秋晚期晋国所铸。偶流出者,售价均在 5000 元以上。其三为弧足布,根据肩部的水平角度可分为平、垂肩两种,其足部共同特点是内凹呈弧形,长罄留有范塞。大小不一,面文多而杂,主要纪天干地支和城名“子”、“丑”、“武”等其中单字有“古”、“册”、“南”、“贞”、“白”、“安”二字有“官考”、“安臧”、“武安”、“东周”(彩版二)等,三字有“三川斩钉”,四字有“市南小化”、“市东小化”等。空首弧足布以往出土不多,价格较为昂贵,近年因盗掘猖獗而流入市场颇多,价格有所回落,其品相完好者单枚价格一般不超过千元。经济的发展促使货币需求量急剧增加,

29、而货币形制的简化也势所必然,至春秋晚期罄部平实作薄铜片状的平首布逐步取代了宗周及韩、赵、魏、宋等地行用的工艺烦琐携带不便的空首布。根据各种平首布在外形上的差别又可分为方足布、尖足布、圆足布锐角布以及两枚方足布四足相连的楚国连布等。方足布以圆裆平足而得名,大量行用于燕、赵、韩、魏四国,面文亦多为各国地名,“安阳”布与“平阳”布则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两种,此外还有“宅阳”、“皮氏”、“恭昌”、“阳安(旧释为阳)”等。以“安阳布为例,出自赵国所铸者多表现为宽大厚重,币文则挺拔雄健;燕国所铸形制较小,束腰亦深,币文扁窄狭小,背面还多铸“左”、“右”等字。平足布中,有“山阳”布一种为战国早期魏国所铸,传世罕

30、见,被收藏家们视为布币中的珍品。民国初年,著名学者方若曾收藏有大、中、小型三等山阳布,后归陈仁涛所有。20世纪 30 年代,日本收藏家田中启文亦收得大、中两种山阳布各 1 枚,拓本曾刊于日本货币杂志第 296 号上。40 年代,北京汇泉堂主骆泽民从河南购得 1 枚大型山阳布,为传世熟旧之品,此钱后归罗伯昭并最终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山阳布以小型者最为珍稀,中国历代货币大系 先秦货币卷中曾刊载 1 枚相当于半宅斤重的小型山阳布。尖足布主要行用于赵国,特征是耸肩、方裆、尖足,少数肩稍平。分大、小二种,其中大型尖足布极为罕见,小型的稍多一些,通高4.45.5 厘米、足宽 2.42.8 厘米,币文皆为地

31、名,如“兹城”、“大阴”、“平周”、“甘丹”等,少数在地名后加署“半施”或“一”等计量单位。圆足布以其首部、肩部、裆部、足部均作圆形而得名。有大、小二等,大者如“蔺”字圆足大布通高 7.4 厘米、宽 3.8 厘米,小者如“离石”圆足布通高5.1 厘米、宽 2.6 厘米。其中还有在首及两足部位各打一孔的圆足三孔布,存世更为稀罕,文字亦晦涩难解,如“文雁乡”“上苑”、“上专”等,应是地名,背文有“一两”与“十二铢(半两)”两种。其中,一两大布通高 7.2 厘米、宽约 3.8 厘米,半两小布通高 5.2 厘米、宽约 27 厘米。以“铢”“两”标明币值本是秦钱特征,但币文模铸地名又是三晋风格,故对三孔

32、布的国别尚无定论。此种钱在抗战时多为日军掠去,国内留存不多。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仅山西出土过一枚“宋子”币(彩版三)。1984 年,王贵忧先生编辑出版了三孔币汇编一书,收录各种不同面文的三孔布墨拓本 57 枚,手绘线图 12 枚,为了解三孔布的流传提供了重要材料。三孔布近年来又新见了数种,不过其售价仍居于先秦钱币之首。锐角布是战国时韩国铸币,其显著特征是平首顶端左右凸出如双角。有大小两种,大布以“涅阴”布为例,通高 7.2厘米、宽 4.5 厘米,小布以“垂”布为例,通高 5.1 厘米、宽3.1 厘米。锐角布后世遗存较少,大布仅见铸文为“百涅”、“百涅”、“卢氏百涅”三种。1979 年,中

33、国澳门钱币收藏家陈萌,以重值购得一枚“毫百涅”,为前所未见,实为海内孤品,弥足珍贵。小布有铸“垂”、“谷”字的两种。楚国在春秋时虽地处蛮荒,但其北境与中原相接处的铸造工艺亦已达到相当水准,所铸的一种“筛布当钎”呈长条形,平首平肩,下垂燕尾状两足,厚重精美,甚为少见。币文“施布当宅斤”,背文“十货”,意为筛布一枚当蚁鼻钱十枚。其大者通高 9.8 厘米、宽 3.5 厘米。作连体状的连布当为楚地布的后期减重变异品,面文“四钱”、背文“当施”,或即两枚连布当一枚筛布之意。刀币刀币 刀币是由东方渔具“削”衍化过来的,最初是齐桓公在位时由“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于庄山。主要行用地集中在北方的燕、赵、齐三国

34、。齐国刀币体大厚重,书体流畅优美质量颇高,根据面文字数不同可分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六字刀四种。齐刀通长在 1819 厘米,宽 23 厘米。三字刀币文“齐法化”是存世最多的一种齐刀,刀背文字极为复杂,可达数百种,此钱在解放前售价并不昂贵,但如今市价却早已达到 400 元左右一把。其余又有“齐之法化”、“即墨法化”、“即墨之法化”、“安阳之法化”、“齐造邦长法化”五种刀币,数量要远少于三字刀,“即墨之法化”最为大型精美,故有“齐大刀”之称。“齐造邦长法化”是田齐开国纪念币,在齐刀中最为稀罕,此钱伪造极多,甚至连历代古钱图说上收录的一枚也是取三字刀改刻而成的。齐国刀币除三字刀外,都极珍贵,古代

35、曾有用古钱齐刀劝酒的故事。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有一位喜爱赏玩收藏古钱的朋友刘原甫。有一天,梅尧臣到刘原甫家做客,两人一边海阔天空,一边开怀畅饮。席间,刘原甫从怀中掏出两件宝贝出来劝酒,梅尧臣见是两枚古钱,其中有一枚就是齐国的五字刀,但见文字俊美,制作精良,古色古香,不觉大声叫好,连饮数杯。用珍贵精美的古钱币劝酒,确是极有趣、极雅致之事。事后梅尧臣特地写 饮刘原甫家 一诗以记怀:“.探怀发二宝,太公新宝钱。独行齐大刀,镰形未环连。文存半辨齐,背有模法圆.为君举酒尽,跨马月娟娟。”赵国刀币形体笔直,或略有弧曲意味,俗名直刀,其中“甘丹”、“白人”、“城白”三种较少外,其余均极为罕见,至于有“蔺”、“

36、晋”、“晋阳新化”等字样的钱则属于孤品了。通长在 1215 厘米之间,宽 1.11.6 厘米。燕国刀币比较复杂,有明刀、博山刀、尖首刀、针首刀四种。明刀存世最多,据其外形分“右”圆折和磬折两种,圆折为早期所铸,稍少于磐折。明刀背部文字较多,如有“左”“冶”等字,其位置并不固定,故可变化无穷。有的背文作“齐化”或“齐化共金”,当为适应燕齐贸易而作。博山刀是一种特殊的明刀,因清代嘉庆年间最早出土于山东博山县而得名。与普通明刀不同之处在于博山刀的背后都有“营冶”二字,字体也极为怪异特殊(彩版四、图 7)。有人考证该刀为乐毅攻齐时所铸,按乐毅攻齐,下 70 余城,仅留即墨和营,后围攻两地达五年之久,在

37、这期间为保障给养军需,确有铸钱的可能。尖首刀和针首刀是战国早期燕国境内少数民族活动地区铸行的货币,形制特殊,容易损坏,存世也不多见,其文亦简单,多属数字、干支。有的甚至仅是寥寥数笔的符号,没有统一面文,是当时燕国尚无统一铸币权的反映。圆钱圆钱 又称圆钱或圆金,取向于玉璧,或说取向于纺轮。圆钱是战国中期最先在魏国出现的一种铸币,因其作圆形圆孔,大小适宜,便于流通,很快在周、秦、赵、齐、燕等国流通开来。圆钱钱文多记地名,如记魏邑的“垣”钱、“共”钱、“共屯赤金”钱、“共半宅斤”钱、“皮氏”钱、“济阴”钱、“平备”钱、“泰垣一”钱等,记宗周王畿的“西周”钱、“东周”钱、“安臧”钱等,记人秦赵邑的“蔺

38、”钱、“离石”钱、“武安”钱等,记秦文信侯吕不韦封国的“文信”钱与秦始皇弟长安君封国的“长安”钱,等等。此外,还有记重、记值的“两”钱(秦)、“半两”钱(秦)“化”钱(齐)、“明化”钱(燕)、“珠重一两”钱(秦)等。上述战国圆钱大都较为少见,特别像“东周”“西周”等圆钱都是堪称声名显赫的珍品,国内交易价格动辄都超过万元。在“1993 年第三届香港国际钱币展销及拍卖会”上,一枚“济阴”圆钱标出的起拍价为 700 美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先秦圆钱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的行情与价值。因圆钱比较珍贵,故伪品往往充斥于市。圆钱的铸造方法比较原始,铸成后不加铿磨加工,仅将铜钱与浇道凿开,故至今在钱身上仍能

39、发现浇口痕迹。在浇铸时两范合拢处因常有铜液渗出,称为范线,因背范呈平面状,故范线都集中在靠背一侧,中间的圆孔也呈正面大、背面小的形状。部分圆钱的背面有线状凹痕,当是石范合范时留下的痕迹。但作伪者往往忽略了这些制作技术上的特征,因而容易识破,特 别是“皮氏”、“平备”、“武安”等圆钱文字疲弱、制作粗劣,与时代风格不符,基本上都是后人仿铸的伪钱。但近年来普通圆钱大量出土,特别是“垣”字钱仅河南一地出土的就不下 2000 枚,以往不多见的“共”字钱近年在河南出土也逾700 枚,使这两种钱的价值大幅下跌。战国晚期,燕、齐等国也铸行过方孔圆线。其中,燕国有“一化”、“明化”、“明四?三种,齐国则有“隘化

40、”、“盛四化”、“飚六化”三种,其中“一化”钱最多,薄小粗劣应是“明化”钱的后期简书。“飚化”与“明四”极为罕见。旧时钱币界都认为方孔圆钱只有在秦国才可能出现,故尔这些方孔圆钱一开始都被认作为王莽货币,后来竟然又有周景王铸大钱之说,可谓是一误再误了。这类方孔圆钱的生命力非常旺盛,南京西善桥东晋泰和四年(公元 369 年)墓埋的铜钱中就有燕国晚期铸发的“明化”圆钱一枚,试想这枚钱币竟然有在世间被转手近六百年的经历,怎不令人唏嘘感叹。蚁鼻钱鬼脸钱蚁鼻钱鬼脸钱 蚁鼻钱是战国时期流行于楚地的货币,从形态上看属西周铜仿贝的变体,外形椭圆,底端有孔用以系带,一说为“贝化”二字的绢合,字者形如面具,故亦称电

41、脸钱,名称虽不雅,但颇为形象,存世甚多。而铸为“君”、“忻”、“金”、“行”、“匐”等字者就少了。蚁鼻喻细微,蚁鼻钱即小钱。迄今所见,较大的蚁鼻钱长 2.1 厘米、宽 1.3 厘米,可见其小。明朝董说七国考认为,楚国蚁鼻钱铸地在铜官(洲),清 一统志)认为铜官洲即是长沙府城北的铜官渚,即长沙西北望城县铜官镇,惜无考古资料证明不过,蚁鼻钱从其铸行伊始便在流通领域中扮演了非常活跃的角色,南京江浦县蒋滕子遗址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的文化层中曾出土过“字蚁鼻钱”,其行用时代之早即便在楚国腹心地区也是罕见的。历来所见各种蚁鼻钱数量很大,价值一般,但以黄铜做锈制成的伪品却多得惊人,是令人很感诧异的。据吕氏春秋

42、异宝载:“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意思是说楚国人怕鬼,而越国人却信神。面目滑稽的鬼脸钱,文字笔画粗壮古拙,形态怪异奇崛,既有浓厚的鬼画桃符般的神秘感,又有一股粗犷博大的豪气,可谓妙趣横生。楚国还曾行用金版(彩版五),多以“郢再”为文,“”乃是楚国国都,“再”则是古代称量单位,成色均在 90%以上,又有“陈再”、“少贞”等少见文字,均应为楚国地名。单块野再金版当前价格达 6000 元,香港市场则达 10000 元,连块价格更高。以前还曾有人用真金作伪,但因成本过高已告绝迹,如今伪品则多为镀金块,易于识别。半两半两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不仅从政治上统一了天下,同时也统一了全国的货币制度,诏令

43、钱币分二等,方孔圆形、标准重量为十二铢的半两圆钱成为全国法定的铜钱,并且对货币的铸造权实行政府垄断。半两钱的铸造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先秦半两钱体厚重,钱型较大,钱文形态古拙使用大篆书体。多见于陕西省秦国故地,甘肃地区亦时有发现,近年来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秦国墓也出土了半两钱。先秦时所铸半两外形不十分规整,由于外缘及内穿多遗留有流铜,以致周边不圆,内穿的方孔亦不规范。钱面呈内高外低的弧形,有如饼状,钱文“半两”二字具有大篆气息,非常古朴。钱面直径最高达 3.8 厘米。先秦半两钱中形制稍小的还有残留上、下双浇道残迹而未经铿磨加工者,形似灯笼,故又有“灯笼半两之称。上海博物馆藏有 1 枚重 64.5

44、克的厚重型半两,钱形宽扁而不规则,横径大于竖径面穿呈不规整长方形,背穿则似圆非圆。钱文向外倾斜,字形大而粗放,篆法古拙。凡此种种,都符合早期秦钱的特征,只是如此厚重的半两,可能并非作为流通货币用,或许是属于早期铸钱作坊铸造的开炉钱。统一后的秦半两标准化程度仍然不高,钱肉或厚或薄,或大或小,总体上说虽较先秦半两略见单薄,但仍比汉半两厚实,边缘铸浇口多未磨修,作双浇口的“灯笼半两”数量很多,几乎已成为秦半两具有共性的规律性特征钱文风格则延续了大篆风格的雄浑气势,文字高挺,方中寓圆,“半”字下横及“两字上横较短。后期形小穿广的秦半两中,出现了“连山两”西汉建立后,一度仍然行用秦半两,但因秦钱重而不便

45、,又允许民间改铸半两小钱为了攫取利润,民铸半两越铸越小,被贬称为“榆英钱”,其典型特征是轻小质薄,钱文狭长纤细,在质感上与南朝刘宋钱制乱败时期所铸的“孝建”钱有相似之处。吕后掌权后,立即废止榆英半两,而改铸八铢半两,钱型大样薄肉,轮郭齐整,字形疏朗,字口浅平,比秦半两 略显轻薄。此后的汉文帝、汉武帝又陆续铸行了体型较小的四铢半两由于当时国家对流通钱币用重量标准加以控制,使四铢半两成为半两钱中规范性最强又最容易辨识的一种。四铢半两钱径大小相似,厚薄匀称,钱体圆匀,穿孔方正,少量铸有浅细外郭。“半两”二字减笔现象较以往更为严重,“两”字内部中竖和两个“入字常简化为一个“十”字。纵观存世的各种半两钱

46、,是以汉代所铸四铢半两流传最广,至今在各地仍屡见出土,其次为吕后八铁半两、秦末汉初的榆英半两,始皇半两与战国秦半两最为稀少。迄今所知,即便是最普通的秦半两或先秦半两,交易价格也都在百元以上,但这两种大型半两钱在面目和质感上又特别容易与吕后八铢半两混淆,故在实际鉴别中应加留意。因吕后八铢半两存世尚多,且各地不断有新发现,民间成交价最高也不过 6元左右,一旦错判蒙受损失便在所不免。值得一提的是,榆英半两虽然体小质薄,但市场价格却长年维持在 50 元左右,也堪称一奇了。三铢三铢钱钱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 140 年)春二月,有感于当前市面上所流通的半两钱名义上虽为四铢,实际已陆续减重至只有三铢或不

47、足三铁重,为使流通钱币名副其实,遂销毁四铢半两,改铸“三铢”钱。“三铢”钱大多具有外郭,个别没有外郭,钱背都平夷无纹。钱文书体方正整肃,纤细秀丽,也有铜质差而钱文模糊不清的,则被怀疑是盗铸品。“三铢”钱后来以钱轻易生奸伪,故而行用四年后被废止,故“三铢”钱的铸量及流传理应十分有限。“三铢”钱的“三”字作长短相等的三横,“铢”字“朱”头方折,“金”旁作“全”而不作“金”,凡从“金”者都是五铢钱改刻的赝品。民国初年,还曾出现过“铢”字去掉“金”旁的“三朱”假钱,就曾让著名的文物收藏家方若上当受骗。钱币学者郑家相供职天津时,经常造访方若,一天他与另一位钱币学者张纲伯又来到方若的书斋中,方若拿出一枚三

48、朱钱,该品满身硬绿。方说,昨天以 80 元购得,并露出极为满意的样子。郑家相将钱接过来仔细一看,便大叫:先生上当了,这是半两钱改刻的。方若不信,说笔画均有硬绿保险,怎会上当?还说,汉武帝既铸三铁,又铸半两,这钱是铸半两时铸的三朱钱,省笔也“理所或有”。郑家相说,此钱虽有硬绿,但细看,在“朱”字间还有硬绿不衔接之处“三”字为“两”字所改,“朱”字为“半”字所改,不相衔接处,是用生漆所填。张纲伯当时也附和郑家相的说法。方若半信半疑,取出小刀,试剔郑说的填漆处,填漆骤出,笔画遂断,“朱”字已不成为“朱”字了。方若一气,将钱投入水池中。经历过这件事后,郑家相在回忆文章中深有感触地说:看自己收罗的古钱,

49、往往有贪心,多从好处着眼,因此常常被迷惑;看别人的藏品,往往有嫉心,多从短处着眼,因此常常清醒。这种改刻,方若并非不能辨别,实在是因为他好奇,一时受迷惑,才上当受骗人们常说,“旁观者清”,是有道理的。1973 年,山东莱芜市出土三铢钱石范一件,存三铢钱模 4 排 16 枚,系利用四铁半两范改制而成,其背面尚存四铁半两钱型 4 枚。五铢五铢 自从汉高祖刘邦容许民众铸英钱以来,汉代一直在寻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货币制和货币政策。这种货币制度和货币政策的确立,在汉武帝铸行五铢钱之后得以完成。五铁钱轻重适中,设计合理,它从诞生之日起,直至隋代,开创了一个长达 730 余年的五铢时代据有关人士统计,自汉武

50、帝元五年(前 118)罢半两钱、准郡国铸新钱以五铁为文直至末,铸造的各式五铢竟达近千亿枚,故而虽历经千年,普通五铢仍不难得。由于五铢钱太过庞杂,判断其时代不可避免地成为困扰历代钱币学者的一个巨大难题。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者蒋若是先生以洛阳烧沟汉墓群出土的 8400 余枚五铁为考察对象,抽绎出共内在的演变规律,为汉代五铢钱的断代鉴定凿破鸿蒙,提供了科学的标尺。根据蒋若是先生的研究再结合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将汉代五铢钱的铸造分为如下几个阶段。首先是郡国五铢阶段。郡国五铁为各地分散铸造,由于各地贫富不均,技术水平也有高低故铸出的钱币轻重精粗也不同,其中重的高达 7.5 克,轻的仅有 2 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