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紫砂茗壶知多少 练于紫砂鉴赏与收藏 目目 录录 紫砂陶与紫陶.12 紫砂陶.12 紫陶.13 云南建水紫陶.13 广西钦州泥兴陶.13 重庆荣昌陶器.14 潮州朱泥壶.15 造型与装饰.16 造型.16 圆器.17 方器.22 自然形器竹节壶.28 筋纹器.31 新形器.36 装饰.37 雕塑.38 印花.39 贴花.40 镂雕.40 浮雕.41 剔红.42 包漆描金.42 陶刻.43 绞胎.44 泥绘.44 珐琅彩.45 粉彩.45 炉钧釉.46 包锡.46 贴花纸.47 镶铜锡.47 镶嵌及复合材料.48 胎中加砂.48 磨光.49 泥料与成型方法.50 泥料种类.50 制作常用工具.5
2、1 造型与制作方法.54 圆器的制作过程.55 方器的制作过程.60 筋纹器的制作过程.66 紫砂壶别称.73 紫砂茗壶款识.75 款识种类.75 落款的位置.76 早期的紫砂壶款.76 真款假壶的几种现象.77 假壶假款的几种现象.77 历代款识.78 时大彬壶款与赝品.78“康熙御制”壶款.79“陈鸣远”款.80“荆溪华凤翔”款.81 惠孟臣壶款及仿款.81“大清乾隆年制”款.82 乾隆朝壶款.83“曼生铭”、“彭年”、“阿曼陀室”款.84 ARY.DE.MILDE 奔马款.85 符生邓奎监造款.85 明清紫砂壶的区别.86 浙宁玉成窑造款.86 威海卫同庆顺造款.87 “己酉南洋劝业会纪
3、念品”“光”款.87 清末外销壶款.88“陈鼎和陶器.88“金鼎商标”、“跤陶”、“桂林”款.89“铁画轩制”款.89 程寿珍壶款.90 民国壶款.90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部分壶款.91 谈款识.92 紫砂茗壶收藏与辨伪.93 明清紫砂壶艺.93 羊角山古密出土紫砂残器辨识.94 考古发掘出土的紫砂壶制作工艺辨识.97 近代紫砂壶艺.106 现当代紫砂壶艺.111 紫砂壶艺辨伪.117 紫砂制品精粗有别.117 熟谙标准器.119 鉴赏辨伪要则.123 紫砂名家作品介绍.136 明代紫砂名家壶艺.136 金沙寺僧.137 供春.137 赵梁.138 袁锡.138 李养心.139 董翰.139
4、 时朋.139 时大彬.140 徐士衡.141 李仲芳.141 陈仲美.142 陈信卿.142 蒋时英.143 邵文金.143 邵文银.143 沈君用.144 沈子澈.144 陈用卿.145 徐次京.145 陈子哇.146 陈和之.146 惠孟臣.147 许龙文.148 清代紫砂名家壶艺.148 王友兰.149 华凤翔.149 陈鸣远.150 陈汉文.151 杨季初.151 惠逸公.152 陈文伯.152 邵德馨.152 陈觐侯.153 陈荫干.153 陈殷尚.153 邵旭茂.154 邵元祥.154 杨友兰.154 邵基祖.154 邵玉亭.155 王南林.155 圣思.155 范章恩.156
5、潘虔荣.156 杨履乾.157 陈曼生.157 朱坚.158 杨彭年.158 杨凤年.159 邵二泉.159 邵大亨.160 邵友兰.160 蒋德林.161 何心舟.161 邵景南.162 冯彩霞.162 潘志茂.162 吴月亭.163 瞿子冶.163 邓奎.163 申锡.164 邵友廷.164 邵云甫.164 王东石.165 赵松亭.166 金士恒.166 壶痴.167 近代紫砂名家壶艺.167 程寿珍.167 李宝珍.168 汪宝根.169 陈光明.169 俞国良.169 范大生.170 江祖臣.170 储铭.171 陈少亭.171 范庄农家.171 范静安.172 胡耀庭.172 戴国宝
6、.172 吴汉文.173 冯桂林.173 蒋彦亭.173 邵全章.174 范锦甫.174 现当代紫砂名家壶艺.174 吴云根.175 裴石民.175 任淦庭.176 王寅春.176 朱可心.177 顾景舟.178 蒋蓉.179 王石耕.179 徐汉棠.179 徐秀棠.180 李昌鸿.181 谭泉海.181 高海庚.182 沈蘧华.183 许成权.183 潘春芳.183 李碧芳.184 葛明仙.184 高丽君.184 王小龙.185 曹婉芬.185 束凤英.186 咸仲英.186 何挺初.186 范洪泉.187 吴震.187 谢曼伦.188 吕尧臣.188 储立之.189 汪寅仙.189 何道洪
7、.190 周桂珍.190 范永良.191 鲍仲梅.191 程辉.192 张红华.192 顾绍培.192 潘持平.193 毛国强.193 周尊严.194 鲍志强.194 沈汉生.195 夏俊伟.195 杨勤芳.196 徐达明.196 施小马.197 储集泉.197 陈国良.198 吴群祥.198 周定华.198 吴培林.199 恽益萍.199 曹亚麟.199 蒋彦.200 高建芳.201 葛陶中.201 李慧芳.202 吴鸣.202 刘建平.202 江建祥.203 徐维明.203 胡永成.204 高湘君.204 卢剑星.205 张庆臣.205 鲍利安.206 季益顺.206 吴光荣.206 尹祥
8、明.207 高振宇.208 周定芳.208 葛军.209 许艳春.209 陆文霞.210 吕俊杰.211 紫砂作品鉴赏.212 紫砂提梁大壶.212 柿蒂纹紫砂莲了壶.213 紫砂茶叶罐.213 甲辰大彬款高灯壶.214 邵亨裕款紫砂壶.215 用卿款紫砂大壶.216 邵元祥款紫砂壶.217 邵正来款紫砂壶.218 乾隆年制款紫砂描金方壶.218 御制款泥绘椭圆瓜式壶.219 蟹纽紫砂扁壶.219 潘志龙款笠帽壶.219 陈仲美款紫砂异兽尊.220 松竹梅纹紫砂多穆壶.220 祥狮双龙紫砂提梁壶.222 堆雕菊花纹紫砂提梁壶.223 四君子贴花高灯壶.223 杨履乾款笔筒.224 王南林款绿釉
9、紫砂古莲了壶.225 王南林款茶叶罐.225 馥远亭款朱泥大壶.226 圣和款朱泥古莲子大壶.227 天香阁铺砂汉方壶.227 陈荫千款竹节提梁壶.228 清德堂款紫砂壶.228 炉钧釉紫砂圆壶.229 潘忻宝款紫砂壶.230 陈鸣远款朱泥壶.230 陈鸣远款紫砂壶.231 朱泥菱瓣壶.232 朱泥文旦壶.232 大彬款龙蛋朱泥壶.233 银台醉客朱泥壶.234 无款点彩大壶.234 恒茂款四方鼓腹朱泥市.234 陆思亭款朱泥壶.235 茂通款白泥水仙菱花壶.235 泰兴号朱泥壶.236 万泉款竹节壶.236 段泥潘壶.237 飞鸿延年壶.238 杨彭年款紫砂胎锡壶.239 杨彭年制仿古井栏壶
10、.240 大亨款八卦束竹壶.240 国瑞款觎棱小壶.241 东石款扇形挂瓶.242 鼎珍款三足朱泥小壶.242 芷亭款釉把紫砂圆瓜壶.243 迪沙如号紫砂壶.244 何心舟黄泥花盆.245 东石款飘瓜壶.245 寿珍款仿古壶.246 燕廷款东坡玩砚壶.246 松亭款摄球壶.247 案卿款供春树瘦茶具.248 耀庭款方壶八卦连温炉.249 桂林款合桃壶.250 段泥狮球壶.250 兽耳干筒瓶.251 任斡庭牛盖洋桶大壶.251 云根款鱼化龙壶.252 王寅春款梅花周盘茶具.253 裴石民款海棠壶.253 顾景舟款凤慧壶.254 朱可心款梅报春壶.254 卷翁款梅桩小壶.255 蒋蓉荷花茶具.25
11、5 紫砂陶与紫陶紫砂陶与紫陶 明晚期的江南,农业、手工业日趋繁荣。生产力的发展,使商品流通空前活跃,从而使商业文化日益多姿、异彩纷呈。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在此环境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文人雅士的参与,一举夺得了“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的美誉,这也是紫砂陶与其他紫陶的最大区别。紫砂陶中,以紫砂壶最为著名。历史文献资料中关于紫砂壶的记载也有多种。早期的茶文化史料称紫砂壶为“瓯注”、“注”、“宜兴罐”“砂罐”,笔记小说中称之为“荆溪壶”、“瓦瓶”、“宜壶”、“阳羡茗壶“茗注”、“宜兴泥壶”、“瓦壶”、“宜兴砂壶”、“阳羡磁壶”等,这些称呼均指的是今天人们所说的宜兴紫砂壶。几百年来,宜
12、兴紫砂壶艺的发展,涵盖了多个方面,有民间的文人的、宫廷的、宗教的、外销的。民间的紫砂壶用途又可分为“大壶”,通常容量多为几千毫升。“茶馆用壶”造型比较单一,洋铁桶的造型,多为茶馆使用。“家庭用壶”容量约在 800 毫升左右。唯有所谓“名家壶”最为世人推崇。这种名家壶实际上是文化人介入,与“制壶名家”的合作,追求和体现的是“清赏雅玩”。也可以说是中国陶瓷的文化精神,这种陶瓷文化精神的体现,不用说其他紫陶无法相比,就是在世界陶瓷文化史中,也是独一无二的。紫砂陶紫砂陶 砂陶仅指宜兴紫砂。国内其他地方亦有少量紫砂,但与宜兴紫砂有所区别,也有少数地方生产紫砂产品,都是延续宜兴紫砂的传统风 格。宜兴紫砂为
13、宜兴当地所产,有紫泥(紫砂泥)、红泥(朱砂泥)绿泥(本山绿泥)三种。紫砂泥是一种水云母一石英一高岭石类黏土,其中含有较多的铁矿物。烧成温度一般在 1150C 左右。红泥烧成温度偏低,通常用来制作小壶或用作化妆土宜兴紫砂为泥片成型,圆器打身筒,方器镶身简,筋纹器型亦可搪身筒制作。烧成时,无须里外施釉。紫陶紫陶 紫陶泛指各类棕红色陶土材料制作而成的表面无釉陶器的总称明清以来,全国各地有多处生产此种类型的陶器。其成型方法多为手拉坯成型、注浆成型或者较为原始的泥条盘筑成型等。比较著名的产地有云南建水、广西钦州、重庆荣昌、广东潮州等。云南建水紫陶云南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最初创于清光绪年间。紫陶的泥料产于
14、当地,含铁量高,烧成温度为 1200C 左右。紫陶烧成后,质地致密,不渗水,叩之声音悦耳。云南建水紫陶装饰为雕刻填泥装饰,生坏时雕刻纹饰,再填入白泥或各种色泥,形成色彩对比,烧结后,经不同粗细的石料多次打磨,产生温润含蓄的光泽 建水紫陶器型有茶具、餐具、文具、炊具、花瓶等。广西钦州泥兴陶广西钦州泥兴陶 钦州泥兴陶,始于清代咸丰年间。泥兴陶的原料产自当地钦江两岸的优质紫泥,经过加工,用来制陶,烧成后,胎质细腻,色近紫而 隐现猪黄。泥兴陶的成型方法为拉坯、捏塑、模印等多种方法。装饰为浮雕、平雕、捏塑、镂空、填充、镶嵌等多种,在陶器烧成后,用金刚砂进行水磨,打磨后涂以石蜡,再进行抛光。亦有不上石蜡,
15、经多次打磨而产生光泽,称之为“硬光”,效果更好。制品多为日用品,以碗、盘、茶具、酒具为多,亦有文具、瓶、花盆等器型。重庆荣昌陶器重庆荣昌陶器 荣昌以前属于四川省,此地所产陶器称四川荣昌陶器,后因成立重庆直辖市,荣昌划归重庆直辖市故现称重庆荣昌陶器 荣昌陶器,据史料记载,在清初以前就已生产,至今已有 300 多年的历史。最早生产日用陶器、缸、盆钵、罐等一般的粗陶产品,清中以后,发展迅猛,陆续建成了一些名窑,产品也由粗陶产品逐步向细陶转变,在当地称之为“泥清货”。20 世纪初期,荣昌陶器生产进入全盛时期,作品采用刻花装饰,当地称为“秘子货”,极受欢迎。产品行销中外,深受赞赏。荣昌的安富镇是民间工艺
16、美术陶器的著名产地之一,荣昌陶器品种繁多。该地又盛产红、白两种优质陶土,产品按胎质精细度分粗、细陶两大类。粗陶多为罐、缸、坛、钵等日用陶,细者多为工艺陶,如泡菜坛、花瓶、茶壶、文房等用品,产品质地细腻,可塑性好,烧结范围较宽,单一原料即可制作成型,且天然色泽古朴、淡雅。以各种色釉装饰的“釉子货”,有晶莹剔透之感,敲击时能发出清脆悦耳之声,装饰与材料极为协调,朴素之外又富于变化,具有非常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壶为荣昌陶器中的代表,与“釉子货”有所不同。此件作品采取当地的优质陶土,注浆成型,里外无须施釉,质地与宜兴紫砂区别较大,质地感觉很接近金属,呈紫铜色,装饰多为刀刻。其他装饰还有红泥胎,施
17、白泥化妆土。采用刻花、剔花工艺,雕刻后烧成,作品朴实自然。烧成温度约为 1150。潮州朱泥壶潮州朱泥壶 潮州的枫溪,为宋代重要瓷窑,创于唐代,烧制一些比较粗糙的青瓷。宋代以烧青瓷为主,兼烧青釉和黑釉,青白瓷为当时重要外销瓷,元代仍有烧造。潮州枫溪的朱泥壶,手拉坯成型,起源于何时,未查到详细资料。最早记载潮州工夫茶的史料为清代俞蛟潮嘉风月记工夫茶,但所提到的都是宜兴壶。今天现存史料中最早提到的吴英武制朱泥壶,制成于清道光二十七年,即 1847 年。潮州人喜欢工夫茶,史料多有记载:“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以豪,且不足待客”。深。史料记载潮汕、闽南等地的人们饮工夫茶,多推
18、崇宜兴朱泥壶,但潮州当地也生产朱泥壶,以红陶为胎,外施黏红色化妆土,手拉坯成型,底款有许多是仿宜兴朱泥壶款。潮州现在亦有朱泥壶生产,虽与宜兴壶有些区别,但仅仅是一种产一种适应生活所需的日用生活器皿。以上所述,将宜兴紫砂陶与云南建水紫陶、广西钦州泥兴陶、重庆荣昌紫陶、潮州朱泥壶成型进行比较,唯有宜兴紫砂壶为打泥片成型,其余均为手拉还成型或注浆成型。制作工艺不同,造型亦完全不同。造型与装饰造型与装饰 造型可分为圆器、方器、自然形器、筋纹器、新形器五大类型。圆器中又可分为球形、半球形、圆柱形、圆形变异等。按大小,又可分为大壶形、圆壶形、小水平壶。大壶形,即容量比较大的壶,如东坡提梁壶。容量大的壶,软
19、提梁比较多,大多为早些年农民带到田间地头干活儿时所使用。此外,茶馆使用的壶,也有许多是比较大的。圆壶形,大小适中,较为普遍,多有高、低档之分小水平壶,造型多为圆形,主要是广东、福建、台湾等地的人们喝工夫茶所使用的茶具,多为朱泥;方器又有四方、六方、八方、长方、方器变异等形式;自然形器亦称花货,象生器、花塑器等,其主要特点是模拟或仿生自然界中的花、果、植物等形态,成型手法有捏塑或模具等多种手法:筋纹器,其原形形态也应来自自然界中的花卉、果实植物等。在追求形态的变化中,将部分器型进行规范、概括而演变为各式的筋纹器型。筋纹器多圆形,亦有少量方器筋纹;新形器,大多以壶为主题,放弃传统实用功能,在当代大
20、美术的背景下,进行陶艺创作,并以此来关注社会的发展。装饰,虽然种类繁多,但概括起来只有胎体装饰、釉面装饰及复合材料装饰。造型造型 紫砂壶,形态各异,变化万千,传统中有“方非一式,圆不相”的说法。圆器打身筒、方器镶身筒、筋纹器或花货搪身筒,独特的泥片成型,众多的加工工具,可规范每一个部位。仔细加工,均可做到 轮廓周正、线条清晰。徒手制作,任意发挥,没有传统套路的约束,随心所欲,又可创造出各类意想不到的形态。传统的壶艺,多以实用为主。在延续传统壶艺的进程中,有借鉴,有挪用,有发明,也有创造,追求作品的完美,是历代艺人的奋斗目标以当代大美术为背景,创作紫砂壶艺,实用已不再是唯一的目的。人们可以借用壶
21、的元素来表达、发挥、关注、延伸壶艺的新概念。演绎传统壶艺,对材料进行深入研究,如何成型并不重要,制作过程也无固定的方式,形态的变化也会随着思考及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能否将我们所关注事物的发生、发展、结局固定在形态之中,这才是最重要的。这类造型完全不同于传统壶艺造型。500 年来紫砂壶艺的发展,经过众多艺人的努力,吸收及借鉴了大量的其他门类艺术,创造并产生了圆器、方器、自然形器、筋纹器和新形器五大类型。圆器圆器 紫砂壶造型,以圆器造型最为普遍,主要以球体、半球体、圆柱体为基本形态。运用各种曲线变化、组合造型,每种形态的嘴、把、足、盖、纽与之相协调,便可产生无数种变化。现在的史料及考古发现的实物中,
22、球体形的圆器为最早。球形壶球形壶 提梁壶提梁壶 明嘉靖 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司礼太监吴经墓中出上。此壶是已知目前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壶。其壶身为传统陶瓷兽的造型,口略宽。丰肩,腹以下内收,平底。在壶腹上装一弯流,流根部与壶腹部相接处贴四瓣柿蒂形纹饰叶片,壶肩上装有类似明式家具中的“罗锅帐”形提梁。提梁下端内侧装有一环形圆孔,是用来系盖子的。此壶造型与王问的煮茶图画面中的提梁壶极为相似。但画面里的壶很像金属壶,是用来煮水的。两壶相比较,从造型及功能上看,此壶也应是用来者水的。球形壶球形壶 明 1965 年江苏丹徒县辛丰山北公社前桃村古井中出土壶身为球体,口略宽,嵌盖,无颈,弯流,环形把内扁
23、平外圆,平底内凹成圈足,宽窄不一,高低不平,制作工艺欠佳。壶内壁、腹部有明显的接痕。壶面加工工艺较为原始,流口、壶口及把的许多部位加工时都有水抹布的擦痕。此种造型已确定是用来泡茶的紫砂壶的基本形态。三足如意纹盖大彬壶三足如意纹盖大彬壶 明崇祯时大彬江苏锡山市甘露乡萧塘明崇祯二年华师伊墓出土。此壶身为球体,壶身上部加壶颈,宽口,三弯流,环形把,小三足钉。盖为压盖,盖面呈凸形以盖纽为中心,盖面贴有四合如意纹饰。盖沿与壶口沿形成上下一弧形。整个形态,在球形的基础上多有变化,尤其是颈部的处理,使壶口宽大,更符合江南地区的泡茶方式。制作工艺极为讲究,起线工具,勒只、明针等工具在此壶中都已应用。从中可以看
24、出晚明时大彬的制壶工艺以及紫砂壶表面加工处理的方法都已确定。这应是晚明时期制壶的最高水准,并延续至今。掇球壶掇球壶 清嘉庆、道光年间的邵大亨,民国时期的俞国良、程寿珍三人都做过摄球壶、同为光货,但形态各异。邵大亨所制的掇球壶,壶身为圆球体,口略小,溜肩,压盖,整体造型显得壶盖略小。俞国良所制的摄球壶,壶身为圆球体,口略小。短颈,盖面略尖,壶底略大,流和把略显张扬,整体造型略显宽。程寿珍所制的掇球壶,壶身为圆球体,宽口,颈略高,压盖,盖面呈半球形盖面饱满,肩略显平,整体造型,壶纽、盖、身简很像三个球体重叠而成,极有特点。以上三壶相比较,同为掇球,局部变化还是很大的,同为压盖,盖沿子母线粗细不同,
25、盖子的形也各不一样,壶身也有区别,整个造型还是很有变化。连子壶连子壶 清道光潘虔荣 整体造型与摄球壶比较接近,只是圆球的身筒显得略方一些。宽口,压盖环形的把梢尖呈外撇。仿鼓壶仿鼓壶 清嘉庆、道光邵大亨壶身呈扁圆形,宽口,压盖,整 体造型很像莲子壶造型按比例压缩而成但两壶造型已相差甚远。一粒珠壶一粒珠壶 清道光、同治邵友廷 壶身呈球体,略扁,嵌盖,整体造型极其简洁,口、盖、纽、流、肩、把的组合协调自然,无一点儿多余的地方。此种类型壶还有圆珠壶,壶身略高。灰葫芦壶灰葫芦壶 现代江建祥 壶身近似圆球,略有变形,短流,嵌盖,环形把与壶身相连,看似一葫芦,虚实相间,壶面靠把手一侧,贴有浅浮雕葫芦枝叶纹饰
26、,三叶、两果生动有趣。蕴育生机壶蕴育生机壶 现代 刘建平 壶身近似圆球,壶体上的曲线变化,形似花蕾。在简洁造型中求变化。博浪椎壶博浪椎壶 清光绪韵石制、郝翁铭 此壶形似球体,略扁,嵌盖盖面呈凹形,盖纽装饰锁链,原意为仿秦时带铁索的大铁锤。晚清时,以此造型为壶,意义深远。此壶造型。在紫砂壶发展史上,非常特别,极有个性。圈顶三足鼎壶圈顶三足鼎壶 现代 表石民 造型源于青铜器鼎之造型,壶身亦呈球体,宽大的壶口,口盖盖沿以方形处理,保留了青铜器原有的器型。直流,环把,压盖,圆形壶底,下置三柱足,托起壶身。整体造型古朴、浑厚、简洁。半球形壶半球形壶 半球体器型,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多为陶钵,敛口,半球
27、形腹圆底。南朝洪州窑出现了青釉罐,器型为半球体,正好与陶钵形器相反平底,器身上面圆拱,嵌盖,形似古代衡器,此种造型即为我们所说的半球体。紫砂壶中的半球体壶形,在明晚期已出现。提梁壶提梁壶 明时大彬壶身呈半球状,短颈,溜肩,宽口,压盖,盖沿一周唇线凸起,纽呈六方珠形,中间有一孔,壶嘴弯曲,呈六棱形。夸张的环形提梁装在壶肩上,颇有气势。纽、嘴、提梁棱角分明,与半球状的壶体很是协调。箬笠壶箬笠壶 清杨彭年制、陈曼生铭 此壶造型近似夏日所用之箸笠壶体由大小两个半球体叠起,形态简洁,流与把的处理,合理有趣。提梁壶提梁壶 现代韩美林设计、施小马制 此壶身呈扁半球体,嵌盖、盖面略为凸起,与壶身弧线一致,高高
28、的提梁,很现代,制作难度极高,流与盖纽形似小鸟翘首,略有倾斜。东张西望,多有动感。半瓜壶半瓜壶 清杨彭年制、陈曼生铭 壶身呈半球状,嵌盖,盖面凸起与壶身弧线一致。纽为桥形。一弯圆流,环形把,造型简洁,没有一点儿多余的东西。钟形壶钟形壶 此壶造型源于秦权,秦始皇统一中国时,颁发的度量衡,秤权以秦为准。其壶身应是拉高了的半圆,截盖,桥形纽,都保留了秦权的原形,短流,环耳形把手使整个造型简洁至极,丝毫没有多余的东西。汉钟壶汉钟壶 清 瞿子冶 壶体似钟古代一种乐器)。壶腹中饰有一道善肚线,壶腹下部外撇,嵌盖,盖面略凸起,与壶体弧线一致。桥形纽。弯流,环形把。整体造型中,壶腹中部的鲜肚线极为明显,饰线以
29、上形为半球体,整体感觉更像是半球体的延续。摔壶系列之七摔壶系列之七 现代 吴光荣 壶体与汉钟壶相似,为汉钟壶之变异。汉扁壶汉扁壶 此壶造型与合盘壶、合欢壶有许多相似之处,基本形态为半圆形倒置,主视看上去肩宽,较平。折肩以下为半圆形。短颈,凸盖,短流,环把,整体造型在简洁中求变化。圆柱形壶圆柱形壶 圆柱体器型在传统的陶瓷中出现较早,但并不多见。紫砂壶圆器中的圆柱体造型,大约在清中期以后才流行起来。在杨彭年制、陈曼生铭款的传器中,有几件就是圆柱体造型的作品。井栏壶井栏壶 此壶造型原创来自于模仿唐代溧阳古井井栏,壶身基本形为扁圆柱体,形为直腹,圆肩,宽口短弯流,圆把,压盖,桥形纽。盖面小于壶口沿,井
30、栏的形,完整地表现出来。此壶造型简洁、规整,无任何多余的修饰。钟德壶钟德壶 清韵石制、郝翁铭 此壶身形为江南建筑中常用的柱础形上小下大,两侧轮廓线由曲线构成呈喇叭状,折腹,短流,嵌盖,环形把。此壶虽说来自于模仿柱础,但柱础的基本形应是来自于圆柱体的变异。高柱础壶高柱础壶 清 韵石制、梅调鼎铭此壶身筒形似钟形,上小下大,两侧轮廓线也由曲线构成,但与柱础壶曲线相反,基本形也是源于圆柱体的变异。高双圈泥绘高双圈泥绘壶壶 清乾隆上富款此壶身形为标准的圆柱体,宽口,短直流,圆方把,嵌盖,桥形纽中置双圈,造型简洁、朴实。汲直汲直壶壶 清方拙 此壶身筒为圆柱体,折肩,短颈,宽口,短直流垂耳把,截盖,桥形纽。
31、整体造型。折肩以上较有变化,粗与细对比,直线与曲线对比,较为明显。洋桶洋桶壶壶 晚清 此种类型作品多为外销。造型仿洋铁桶形,壶身为圆柱体,折肩,短颈,宽口,压盖,三弯流,壶肩两端置软提梁双耳。壶体打磨抛光,口沿、底沿、盖沿、纽、嘴以金或铜皮包边镶嵌,多销往泰国。半月瓦当壶半月瓦当壶 该壶形归类于圆柱形壶,乍一看略显勉强,其实将壶身平放,或主视看过去,即可感觉到它是圆柱体的一半,只是视觉上的变化,让你很难想到与圆柱的关系。半月形的壶身,总是给人以许多遐想嵌盖,桥形纽,显得自然、简洁,短流、环形把都处理得非常协调。今人做壶,也多有圆柱体造型但器型与古人略有不同。提壁壶提壁壶 现代顾景舟 该壶身为圆
32、柱体,因强调盖面形似玉璧 而名曰提壁。壶身虽较简洁,但富于变化,折肩及腹以下的收敛、曲线的运用变化都比较自然。牛鼻盖洋桶壶牛鼻盖洋桶壶 现代 顾景舟 此壶形源于洋铁桶,将生硬的机器加工的线条感觉演变为曲线。壶身为圆柱体,折肩,肩有凹肩线,短颈宽口,弯流,压盖为牛鼻形,盖沿口沿为母子线,壶身两端置软提梁双耳。整体造型多了一些传统壶艺的韵味。源泉茶具源泉茶具 现代鲍志强、刘建平 此壶身为圆柱体,是竹筒卷起的身筒,把为竹筒的延续,折肩、平肩有竹筒卷起的层层纹饰,压盖。高直筒壶高直筒壶 现代韩美林设计施小马制 壶身为圆柱体,流为一弯细长圆流,流的上端与壶体上端相接,细长的直线形圆把手下端与壶体中下部相
33、接,细高的圆柱体壶纽顶端为斜面,整体造型新颖简洁,线与面的对比十分强烈,线条挺拔,制作难度大。竹段壶竹段壶 现代吴光荣 壶身为圆柱体,中间粗,两头细,略有点变异流为短竹节形,桥形竹节纽,嵌盖,环形竹节把,整体造型似竹节。刻竹圆壶刻竹圆壶 现代吴光荣 壶身为圆柱体,折肩,嵌盖,流为圆筒略弯,纽为圆筒,形与壶身相似,把为圆筒形折把。整体造型简洁,不过分强调技巧。方器方器 方器在陶瓷中出现得较晚。因方器成型不同于圆器,工艺上难度较大,不能依靠拉坏机成型。传统瓷器中的琢器,就包含方形器。瓷器中的方形器是将瓷泥制成泥片,再镶接而成。与紫砂壶成型相似。明嘉靖、隆庆朝,瓷器造型出现了一些变化,方器多了起来,
34、有八方、六方、四方、斗方和天圆地方等形状。青花缠枝莲纹方盒、青花抚婴图长方盒,即为明隆庆朝的方器。瓷器中的方形器,边多为直边紫砂壶中方器,线与面的变化,是瓷器方器所无法相比的。紫砂壶中的方器应与瓷器相同,是在圆器成型工艺成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方器成型为打泥片镶身筒,成型工艺难度大于圆器。紫砂壶中的方器以六方、四方为多,八方形器较少。六方形壶六方形壶 六方大彬壶六方大彬壶|1968 年扬州江都丁沟乡出土,发掘时伴有砖刻墓志铭注明为明代万历四十四年(1616)墓葬。是已知目前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的方形壶。壶身呈六方形,平肩,短颈,压盖,盖为圆形,纽为倒圆台形。纽上有对合的半弧纹。壶嘴为二弯流,把为长圆
35、环形,底为加底。整体造型显得粗犷,加工不够细致。高六方御制诗壶高六方御制诗壶 清乾隆壶身呈高六方形,折肩,矮颈,压盖,盖为六方凸起,盖纽亦为方尖球体,盖沿一周唇线、口沿线厚方,壶身肩以下略收,折底,一弯流,如意式环形曲把。壶身通体装饰乾隆御制诗及绘画,画面为模印。此壶造型与民间及文人壶造型区别较大,细节较多处理得也极为讲究,宫廷味较浓。外销六方狮纽壶外销六方狮纽壶 清乾隆(资料记载:乾隆十六年十二月十八,即 1752 年 1 月 3 日,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捷达麦森号商船在南海触礁翻沉。232 年后,即 1984 年被打捞出海)壶身呈六方鼓形,丰肩矮颈,六方圈足,嵌盖,盖面有一斜边,中间微凸起
36、,狮纽,狮前还应有一装饰,已损坏。壶腹中部装三弯方形壶嘴,方形环把,把上方有扣。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狮曰:“狮为百兽长”。民间古人也称狮为“百兽之王”。常做石狮,用以镇门、镇宅、辟邪,用狮子作为壶纽,便带有几分吉祥之意。六方直身提梁壶六方直身提梁壶 清乾隆 荆溪许伯俊制 壶身呈六方形,平肩,六方矮颈,压盖,六方高桥形纽,平肩上装六方形高提梁,壶嘴为六方三弯流。此壶造型与大彬六方壶基本相似,只是大彬六方壶颈为圆颈,环形把,但此壶做工要比大彬壶讲究得多。六方掇球壶六方掇球壶 清咸丰、同治铭远 此壶造型与掇球壶相同,只是由圆变为六方。水仙花六瓣方壶水仙花六瓣方壶 明晚期时鹏刻款此壶不应该是明晚期时
37、鹏的作品,其理由是造型、泥料、烧成均不具有明晚期特点。但是该壶是目前紫砂壶造型中筋纹器型同方器结合最好的一件作品。壶身为六方形,折肩,至壶口为筋纹形器,壶口为菱花形,压盖,盖面凸起呈筋纹形,与壶肩筋纹连为一体,短流、环形把。把上方有扣,整个造型有理、有趣,功能的因素又完整地体现出来。僧帽壶僧帽壶 现代顾景舟 壶身为六方形,丰肩,高颈,壶冠为六瓣莲花,其中一瓣为流,六方口,压盖盖纽为六瓣球体。鸭嘴流,环形圆把,上端有扣,壶腹以下略收。此壶形源于元代僧帽壶,改为紫砂泥来做,由圆器改为方器,其中有延续有创新,也可以说改变了原来的形态,是方器中难度最高的造型。此壶为顾景舟仿古,与前人作品相比,两者略有
38、不同。雪华雪华壶壶 现代顾景舟壶身为六方形,折肩,虚短颈,六方口,压盖,盖面凸起,盖面重叠六方形,六方盖纽与壶身相似,壶腹下内收,六方加底,六棱三弯流,环形方把。整体造型,折肩以上刻画较细,俯视可看出六个方形层层叠加,壶身较为简单,可形成对比。井栏六方壶井栏六方壶 现代周桂珍 壶身为六方形,上小下大,每条边线均为直线,六面平整,折肩,圆口,壶面略为凸起,嵌盖,盖面微凸,桥形纽,六方短直流,环形把,略有夸张,整体造型极为简洁。局部还多有变化。铜砣六方壶铜砣六方壶 现代 施小马 壶身呈六方形,腹上渐收敛,方角,平肩,六方口,嵌盖,桥形纽,六棱一弯流,环形圆把。整体造型简洁,线面变化清晰。四方形壶四
39、方形壶 紫砂壶方器中,以四方形器为最多,常见的四方形器有方斗壶、升方壶、高方壶、扁方壶。此种类型,虽为方器,亦有变化,但每条边线均为直线,面为平面。这是方壶的最基本造型。四方形器中,四边为曲线,或阴或阳之变化,形体对称,构成了四方壶的另一种变化,还有一种类型,虽为四方形壶,每条边线变化或实或虚,或阴或阳,刚柔相间,极为随意是四方形器中的另类。紫砂胎剔红壶紫砂胎剔红壶 明时大彬 壶身为四方形,略呈上宽下敛状,平肩,短颈,圆口,压盖,盖为圆形纽为倒圆台形,二弯四方流,环形把,四角有过底矮足。此壶与六方大彬壶形极为相似,壶形比较正,从中可看出,虽为方器,仍然保留了部分圆器的特点。云蝠方壶云蝠方壶 清
40、 陈曼生 壶身为四方形,嵌盖,方纽,四方弯流,方把,四角有过底矮足。刻铭方斗壶刻铭方斗壶 清申锡 壶身为四方梯形,呈上窄下宽形,每条边线均为直线,面为平面,嵌盖,四方梯形桥纽,直流,折方形把。此壶脱离了圆器上的所有元素,创作了真正意义上的方壶。升方壶升方壶 清黄玉鳞壶身为四方梯形,呈上窄下宽形,其壶形来源于古时家用以量米的方升。此壶盖面比方斗壶盖面比例略小点,方形嵌盖,正方纽,直流,环形四棱把,整体造型简洁,只是把装得略为随意。四足方壶四足方壶 清康熙陈鸣远 壶身为方圆,敦实厚重,丰肩,短颈压盖,盖面凸起,四方圆纽,弯曲流环形把,壶底四角装饼形底足,整体造型丰满,亦方亦圆。汉方壶汉方壶 清康熙
41、华凤翔 壶身为四方,呈凸弧线变化,壶颈略收一点儿,压盖,盖面呈四方凸起、四角饰如意纹,桥形纽,与壶腹下部四角所饰如意纹,融为一体,壶嘴以 3/4 平贴壶身,长环形圆把。此种造型是清康熙朝较为流行的壶形之一。高四方将军罐形壶高四方将军罐形壶 清乾隆、嘉庆史维高 壶身为四方形,呈凹凸曲线变化,短颈,丰肩,壶腹以下内收,形似将军罐形。方口,盖为四方嵌盖,盖面凸起,纽为四方圆纽,方底,正视面,两角为过底矮足,侧视为平假底,壶腹上部装四棱三弯流另一边为四棱环形把,把上端有扣整体造型颇有气势。金涂塔壶金涂塔壶 清道光“符生邓奎监造”款,壶身为高方塔形,呈凹凸曲线变化,折肩,方口,嵌盖,盖纽为四足方纽,短流
42、,长环形把,把上端有扣,整体造型庄严、肃穆。印文方钟壶印文方钟壶 清无款 壶身为方钟形,壶腹中间微凸,由下向上收敛,折肩,方口,嵌平盖,盖纽为方钟形桥纽,平底,四棱三弯流,折方形把。紫砂胎方锡壶紫砂胎方锡壶 清道光、咸丰壶身呈斛形,折腹内敛,平底,折肩。方口,嵌盖,纽为扁方形白玉纽,四棱形短直流上细下粗,镶蜗虎状青玉环形把。此壶为紫砂胎外包锡皮。弧梭壶弧梭壶 清同治、光绪黄玉麟壶呈方形,四角呈圆形,壶腹上小下大,曲线呈凸形,短颈,方口,压盖盖面凸起,三瓣弧形桥纽,短弯流环形圆把,四角为过底矮足。整体造型方中寓圆,圆中见方,为传统造型中之上品。印包壶印包壶 清末民初陈光明 壶身呈正方形,壶面为仿
43、包袱扎结状盖为嵌盖,与包袱皱折融为一体,扎结为纽,四棱三弯流,折方形把,平假底。整体造型以方壶为基础,结合包袱形状,想象丰富、自然。刻花鸟铭砖方壶刻花鸟铭砖方壶 民国吴德壶身为四方形,器型似砖,每条盛边线均为直线,面为平面,嵌盖,四方桥形纽,四棱直流,方把。提梁弧梭壶提梁弧梭壶 现代吴云根 在传统弧棱壶造型基础上,略加变化流改为圆形短弯流,去掉了环形圆把,取而代之的是提梁。整体造型变化较大,高高的提梁产生了实与虚圆与方、线与面的诸多对比。传炉壶传炉壶 民国俞国良 壶为四方造型,壶腹呈方鼓形,短颈,方圆口,压盖,盖面凸起,扁圆纽,底为四足钉,三弯流弯曲自然,特有精神,环形把圆中有方。此壶造型为近
44、代壶艺造型之上品。今人做壶,也多有方器,在传统方器中有继承,有发展,亦有创新。四方鹅蛋壶四方鹅蛋壶 近代铭远 壶身为四方造型,壶腹凸起,壶腹以上略收,方口,压盖,盖面凸起,圆方纽方流,环形方把,方底,四角边足整体造型颇似将军罐形。玉带提玉带提梁壶梁壶 现代吕尧臣 壶身呈扁长方形,平口,嵌盖,桥形方纽,四棱二弯流,四角为过底矮足壶肩两头架起,两头宽、中间窄,似玉带的弧形提梁。红黑方壶红黑方壶 现代施小马 壶身为高方形,平口,压盖,盖面由两片“L”形组合而成,四方形有 3/5 紧贴壶身,方形把。整个壶由红、黑两种泥料制成。壶身为红色,黑色的流、纽、把连为一体,包住壶体上部约 2/3,在方形中求变化
45、。青狮壶青狮壶 现代潘持平壶体呈长方形,壶腹中略收,饰以起伏带线,壶腹下部微外撇。四角为过底矮足,折肩,短流,短虚颈,方口,压盖,盖面凸起,狮纽,四方形流,方形把。天柱壶天柱壶 现代王建中设计、葛陶中制壶体为方形,略有变化,正反两面为曲面,贴绞泥片为装饰,折肩,方颈,圆口,嵌盖,盖纽为高方柱体,壶体两侧为平面,四方直流流的下面呈弧形曲面,壶把为不规则方形,上端装壶肩上,壶把下端为曲线,可与流的下端曲线相呼应。整体造型,方中寓圆,静中有动。四方摔壶系列之一四方摔壶系列之一 现代吴光荣 壶体呈方圆形,四面呈不规则变化,折肩,圆口,嵌盖,盖纽为不规则四方形,短方圆流,环形扁圆把加底,整体造型极为随意
46、,虽将此壶列为方器,但没有方器规则,一切都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四方摔壶系列之二四方摔壶系列之二 现代吴光荣 此壶原形为方斗壶,每条边线皆为弧线,且不规则,壶体高低起伏折肩,圆口,嵌盖,不规则四方纽流与把更是随意,一切都保持自然之形,不过分规范。八方形壶八方形壶 紫砂壶方器中,八方形器并不多见。在已有的八方器型中也多为不等边八方形器。矮八方茶具矮八方茶具 近代沈孝鹿 壶身为不等边八方柱体,丰肩,虚短颈,压盖,口与底上下对称,八方口。盖面凸起,盖纽形与壶身相似,一弯八方壶嘴及八方环形把。整体造型简洁、面与面转折处线条清晰、工整,是该壶的精彩之处。八方凌云壶八方凌云壶 现代吕尧臣 壶身呈方升八棱形,
47、上小下大,说是八方只是将四角削去,仅为大面的 1/4。平肩,八方口,嵌盖,盖面及壶体大面为绞泥纹饰。纽为不规则梯形。四方直流,方把,八角有过底矮足。高八方壶高八方壶 现代 曹婉芬 壶身呈不等边八方柱体,丰肩,短颈,压盖,盖沿一周唇线凸起,桥形方纽折腹,加底,三弯壶嘴,由圆渐变至八方。不规则方形把。整体造型很像高高挂起的灯笼。自然形器自然形器竹节壶竹节壶 宜兴多竹,有毛竹、淡竹、刚竹、黄枯竹,据说不久前周墅乡西望坪村还有方竹。或许前人认为种花不如种竹,“奇花照眼一时红,修竹虚心万年绿”的缘故,形成了今日之竹海。竹子之乡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竹子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爱竹、食竹,以竹为生,萌发出以竹子为
48、题材,仿竹形制作茗壶的想法,便是自然的事了。现存史料中最早记载宜兴紫砂竹节形茗壶的,为清乾隆年间吴骞阳羡名陶录中阳羡茗壶赋,曰:“竹节之清,清贞莫比”。至于形状如何,已很难考证。真正紫砂竹形茗壶的出现,应比史料记载的早。现存传器中,见到最早的紫砂竹形茗壶为香港罗桂祥茶具博物馆中收藏的“陈仲美款束竹柴圆壶”,壶底刻款:万历癸丑陈仲美作(万历癸丑即为 1613 年)。近 400 年来的紫砂竹形茗壶的发展与演变,产生了以下几种较有代表的器型种类。第一,自然形。此类茗壶形态是模仿自然界中真实竹节。第二自然形与几何形结合。此类造型多在几何形壶体中,局部加人竹节形态或贴上竹叶等进行装饰。第三,自然竹节形态
49、变异。将竹节形态变化重新加工组合。第四,用竹片组合成壶体。此时的竹片形态已不完全写实,而是经过概念性的加工处理,再组合而成。第五,以自然竹节的原形,进行创作。自然竹节形壶自然竹节形壶 自然竹节形态茗壶,一直是人们喜爱的紫砂壶形态之一。从传器来看,据已掌握的资料,由陈仲美开始。陈仲美生活在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婺源人,初造瓷于景德镇,后至宜兴改业紫砂。作品多仿生,善制紫砂文玩,并将造瓷技艺与紫砂技艺相结合,拓展了紫砂陶艺的表现范围。由香港茶具文物馆罗桂祥珍藏的“束竹柴圆壶”仿自然竹节形态,极写实,将一捆竹筒捆在一起,组成壶的身筒,流、把、纽均加工为竹节形态,整个造型较为完美自然之趣喜人。玲瑰八竹壶
50、玲瑰八竹壶 清乾隆 无款 现藏于香港茶具博物馆。观其造型、装饰方法,很像乾隆前期作品。壶体由八根竹段组成,竹段镂空成竹叶形流、把、纽也都为细竹竿形。整个造型虚实相间,在写实的基础上,增加了装饰效果。一拥竹太极八卦壶一拥竹太极八卦壶 该壶是晚于陈仲美约 200 年的清嘉庆、道光年间的邵大亨作品。此豪由 64 根竹子组合而成、代表着六十四卦,功能之外又多了一些含义。它是根据 易经 中的有关内容而制作的。易经的内容是以易象演变而出的,易象就是太极八卦,古人以为天地原是-混沌,混沌一分而为阴阳,由阴阳而生万物。于是就有了天和地、昼和夜、日和月、男和女等。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