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百病食疗大全(彩图精装) (中国家庭必备工具书).pdf

上传人:天鹅人 文档编号:21723248 上传时间:2024-04-13 格式:PDF 页数:1788 大小:135.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病食疗大全(彩图精装) (中国家庭必备工具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88页
百病食疗大全(彩图精装) (中国家庭必备工具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88页
百病食疗大全(彩图精装) (中国家庭必备工具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88页
百病食疗大全(彩图精装) (中国家庭必备工具书).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788页
百病食疗大全(彩图精装) (中国家庭必备工具书).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788页
亲,该文档总共178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版权信息百病食疗大全作者:张明策划编辑:刘丽燕张萍责任编辑:孟祥刚责任印制:兰毅出版人:蔡颢目录版权信息前言第一章 食疗养生常识须知食疗的历史渊源食疗的中医基础食疗的应用原则食疗材料 的四性五味食疗药膳的分类食疗药膳的食用须知中药材的使用须知正确煎煮中药食材的使用须知第二章 心脑血管科贫血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低血压脑卒中第三章 神经科头痛失眠多梦抑郁症头晕耳鸣神经衰弱三叉神经痛阿尔茨海默病坐骨神经痛第四章 呼吸科感冒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结核慢性咽炎第五章 消化科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癌腹泻急性胃肠炎慢性肠炎便秘痔疮直肠癌胆结石慢性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胆囊炎黄疸第六章 内分泌科糖尿病痛风急

2、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结石尿路感染第七章 妇科月经过少痛经闭经阴道炎白带异常盆腔炎宫颈炎女性不孕症习惯性流产妊娠呕吐妊娠水肿产后腹痛产后恶露不尽产后缺乳乳腺炎乳腺增生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第八章 男科阳痿早泄遗精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男性不育症第九章 儿科小儿流涎小儿厌食症小儿夜啼小儿营养不良小儿惊风小儿遗尿小儿肥胖症小儿腮腺炎第十章 五官科口腔溃疡鼻炎耳鸣耳聋流行性结膜炎夜盲症第十一章 皮肤科痤疮湿疹黄褐斑冻疮银屑病白癜风脱发第十二章 骨科骨质疏松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骨质增生症前言“药补不如食补”,食疗是我国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的防病治病理念,也是中国特有的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的调理方

3、式。它不仅不需要病人吃苦涩的药物,接受痛苦的针剂,还能让人一饱口福,深受百姓欢迎,已成为寻常百姓乐于接受的治病方法。食疗方是以食物和药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饪经验相结合的产物。食疗并不是食物与中药的简单加工,而是在中医阴阳、虚实等辨证理论指导下,由药物、食品和调料三者精制而成的一种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食物。俗话说:“药食同源。”食疗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对人体基本上无毒副作用。它取药物之性,用食物之味,对于无病之人,可达到保健、强身的作用;对于身患疾病之人,可选择适当的食疗方,对身体加以调

4、养,增强体质,辅助药物发挥其药效,从而达到辅助治病的作用。在生活节奏日益加速的现代社会,人们为了生活而忙碌奔波,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调养身体,而食疗简单说起来就是注意食物的搭配和做法,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达到保养身体的目的,省去了求医问诊的时间。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具有毒副作用,长期食用人体还会产生依赖性,而食疗所用的大部分食物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合理选择和搭配便不会产生毒副作用。另外,食疗所用食材价格低廉,让我们在日常用餐中便可达到调理的目的,这是昂贵的医药费所无法比拟的。最重要的是,食疗免去了人们打针、吃药的痛苦,让我们在享用美食的过程中,强健身体,治疗疾病。日常生活中

5、的常见疾病都可以借助食疗方进行治疗,小病小恙通过食疗可以轻轻松松地治愈,恢复健康;各种慢性、疑难病症通过食疗逐步调理,既能根除疾病,又对身体之正气无害;即使患有大病也可用食疗方辅助治疗,加快机体康复,增强抵抗力。可以说,食疗对身体有益无害,让人们在一日三餐中,轻松保持健康。食疗是一种绿色的治病之道,更确切地说,食疗是人类治病最好的药品。但是,普通人对中药和食物的属性与功效并不是很了解,当然对自制食疗药膳更是无从下手。为了帮助读者解决这一难题,让读者少打针、少吃药、少往医院跑,我们精选了千余道绿色安全、疗效显著、操作简单的食疗方,编写了这本百病食疗大全。书中精选的食疗方将蔬菜、水果、肉类等食材与

6、药材和调料巧妙搭配,制作方法抑是最健康又简单的煲、炖、蒸等烹饪手法,而且品种齐全,包括羹汤、家常菜、果汁、主食等,力求让读者学会既营养又健康的餐桌美食,乐享食材和药材的天然补益作用。此外,本书内容全面、针对性强,分别介绍了心脑血管科、神经科、呼吸科、消化科、内分泌科、妇科、男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骨科等11个科室,100多种疾病的食疗方。而且为了帮读者达到“食到病除”的目的,对每种疾病的病理、疾病特征、家庭防治进行了详细分析,让读者明白治,放心吃。本书中的食疗方原料便宜、制作方便、安全有效,非常适合普通家庭采用,让您和家人在日常饮食中实现低成本防病治病,健康每一天!第一章食疗养生常识须知食

7、疗的历史渊源食疗药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的发展为中医学理论体系阴阳五行学说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在当时已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科,食医专司饮食营养卫生。这充分说明,我国很早就有饮食营养法研究,而且形成了制度。黄帝内经是战国时期的医学专著,该书提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要求“治病必求于本”“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的治疗原则。书中还将多种食物分列于五味之下,以治五脏之疾病。在论述膳食治疗之后,它总结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膳食配制原则。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很快,从而加速了药膳研究的进程。东汉末年所出的我国现存

8、最早的药书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书中根据药物性能和使用目的不同而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宣,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魏晋南北朝时期,药膳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专门著述。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许多食疗药膳性质的民间简便方。如海藻治瘿病,羊肝治雀盲等。梁代养生家陶弘景对药物和食物进行了分类。北魏崔浩的食经、梁代刘休的食方等著述对中国药膳理论的发

9、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唐代,中国药膳不但在理论上得以系统发展,在应用方面也更为广泛。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设有“食治”专篇,分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并附虫鱼共五部分,共收载药用食物154种,载有药膳食疗方117首,并且明确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并认为“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至此,食疗已成为一门学问。宋元时期为食疗药膳学全面发展时期。宋代官方修订的太平圣惠方专设“食治门”,记载药膳方剂160首,可以治疗28种病症,且药膳以粥、羹、饼、茶等剂形出现。元朝的统治者也重视医药理论,提倡蒙、汉医的进一步结合和吸收外

10、域医学的成果,由饮膳太医忽思慧所编著的饮膳正要为我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收载食物203种,除了谈到对疾病的治疗,首次从营养学的观点出发,强调了正常人应加强饮食、营养的摄取,用以预防疾病,并详细记载了饮食卫生、服用药食的禁忌及食物中毒的表现,颇有见解。明清药膳著述更为丰富多彩,在各种食疗方剂、药物和食物的性味功用的研究等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在应用上更加广泛和普及,特别是药膳的烹调和制作,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明代李时珍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突破了古代本草分类方法的约束,增列了水、火、土、服器部。收载了谷物73种、蔬菜105种、果品127种。所载444种动物药中,有许多可供药膳使用,且营养十分丰富,疗效也甚高

11、。这个时期,对食疗学发展有价值的医药古书较多,卢和撰写的食物本草问世以后,另一本托名元代李果编辑,明代李时珍参订的食物本草二十二卷本,成书于明末,广为流传。姚可成辑补的食物本草将食物列为1682条,叙述全面,有名称、产地、加工、制备、治疗功效等,是我国明代食物专著中较完善的版本。清代养生家曹慈山在老恒言中,专为老年人编制了一百种粥谱,可谓集药粥之大成。近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地提高,医学发展的方向在原来临床医学的基础上逐步向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方向发展。食疗药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保健食品和食疗药膳逐步向社会化和商品化方向发展;广泛应用食疗的方法可使患者早日康复,健康也得到保障,老年人

12、更加长寿,青少年增强体质;这对民族的兴旺及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食疗的中医基础中国传统医学向来重视饮食调养与健康长寿的辨证关系,药膳从来就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有一定的中医基础,结合了中医食疗学,人体阴阳五行与药膳的调理关系,藏象与药膳的调理等内容。简要地说,它包括了食疗和药膳两个方面。食疗即用饮食调理达到养生防病治病目的;药膳即用食物与药物配伍制成膳食达到养生防治疾病的作用。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药膳食疗保健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食疗与中医食疗学中国食疗,源于古代。饮食疗法,远在周秦时期就已经相当成熟。而在中国中医学中,也十分重视用药膳进行保健工作。这时的药膳即

13、古代的食疗。而在现代,我们给食疗总结了一个定义,即食疗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药物、食物,通过烹调加工,变为具有防病、治病的保健食品。食疗也可以指一种养生方法,又称“食治”,即根据食物的不同性味,作用于不同脏器,而有调理和治疗作用。它是养生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包括药膳等重要内容。人类用食物治病起源甚早。黄帝内经指出:“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还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千金要方中有“食治篇”,分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叙述,孙氏曰:“为医者,当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能用食物治好疾病的医生,才是高明的医生。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以饮食防病、治病或康复的方法,称

14、为中医食疗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如何将食物经过一定的烹饪加工,充分发挥其食物的治病、保健作用;二是配入适当的药物,虽然用药,但通过技术处理而以食物的形式进行疗疾与保健。我国有“药食同源”之说。甘人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将饮食与药物并论,认为可供饮食的动、植物及加工品,虽然种类繁多,但其五色、五味以及寒热、补泻之性、亦皆禀于阴阳五行,从这个意义上讲,食物与药物应用的道理并无二致。所以历代医家,对于饮食的宜忌,调剂方法亦颇究心,用饮食治病、防病、保健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在古医籍中亦多有论及,具有专门论述。历代书目著录及现存的食疗文献,散见于医家著述中,是我国的宝贵财

15、富。藏象与食疗藏象,古代认为: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学说不仅和中医学有着重要关系,就是和中国食疗学也密切相关。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以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相为表里,脏与腑是一整体。比如,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及心包与三焦相为表里。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脾,其华在唇,其充在肌,开窍于口;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和二阴。由此可见,脏腑某一器官出现病变,与脏腑表里有关,比如心出现病变,必然牵连小肠;肾出现病变与膀胱有牵连等。这

16、些现象对食疗方法十分重要,给诊断、食疗配方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有人患眼疾,若是肝上的病变,我们则用补肝明目的药膳,用沙苑子羊肝汤,其效果就很理想。又如,羊肝汤对青盲内障也有较好疗效。我们在藏象学说的指导下,认真研究药膳对各个脏腑的治疗方法、保健方法,是非常有益的。阴阳五行在食疗中的应用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贯穿在中国药膳学理论体系的方方面面。中医用阴阳说明人体病理变化,虽然人体病变有多种,但用阴阳失调进行概况,则一目了然。即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这一原则,直接指导药膳的应用。用药膳疗疾的原则是: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五

17、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先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五行属性;用五行的相生相克分析机体脏腑、经络之间和各个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在药膳学中,五行学说指导着“四季五补”用膳原则。一年四季分“春、夏、长夏、秋、冬”五脏配五行,即,春,五脏属肝,配木;夏,五脏属心,配火;长夏,五脏属脾,配土;秋,五脏属肺,配金;冬,五脏属肾,配水。因而对药膳的施膳滋补方法是:春需要升补,宜补肝;夏需要清补,宜补心;长夏需要淡补,宜补脾;秋需要平补,宜补肺;冬需要滋补,宜补肾。食疗的应用原则药

18、物是祛病救疾的,见效快,重在治病,但大部分中药汤剂味道都比较苦涩;而加入了食材而成的药膳,多以养生防病为目的,见效虽慢,但胜在其整体的味道上。药膳重在“养”与“防”,因此,药膳在保健、养生、康复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不能代替药物治病。同时,虽然药膳具有保健养生、防病治病等多方面的作用,其应用也很广泛,但是不能乱用、滥用,在应用时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辨证用膳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特点之一,它不同于一般的“对症治疗”,也不同于现代医学的“辨证治疗”,而是以证为基础的普遍应用的一种诊治方法。药膳在治疗、补益方面,以中医理论作为依据,根据不同人的体质、症状、健康等情况的不同,对药膳的施法应用上也有所区别,这就叫

19、“因证施膳”。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辨证选用药膳是人们合理使用药膳的基本原则,就药膳与病证性质而言,则当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总原则,结合脏腑辨证的特点,选择相应的药物和食物配制药膳。虚证即正气不足,可分为气、血、阴、阳虚弱四大类型。气虚的人宜多选用补脾益气的食材和药材,如母鸡、莲子、大枣、西洋参等。血虚的人宜多选用补养心血的食材和药材,如乌骨鸡、猪肝、当归、阿胶、夜交藤、合欢花、柏子仁、酸枣仁等。阴虚的人宜多选用滋养肺阴、心阴的食材和药材,如梨子、冰糖、枸杞子、麦门冬、沙参、玉竹等。阳虚的人宜多选用温振心阳、温补脾阳、温肾壮阳的食材和药材,如桑葚、葡萄、桂枝、炙甘草、干姜、

20、白术、附片、肉桂等。常见的慢性病不仅是正气不足,还挟有实邪,常见有气滞、血瘀、痰湿、虚火等。配制药膳时在一定阶段也必须选用行气、化瘀、消痰、降火诸品,不可一味用补。如气滞证兼见脘腹胀满疼痛、呕吐、嗳气、呃逆、矢气(放屁),为脾胃气滞,可选用佛手柑、陈皮等制作药膳理气健脾止痛。如血瘀兼见阵发性心前区疼痛或刺痛,或牵引肩痛,舌尖有瘀斑,脉结代,为心脉瘀阻,可选用桃仁、生地、葛根等制作药膳通脉活血。因人用膳人的年龄不同,其生理状况有明显的差异。人体的结构、功能和代谢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选择药膳养生也区别对待。小儿体质娇嫩,选用原料不宜大寒大热;少年儿童的生理特点是生机旺盛,脏腑娇嫩,选用原料应少温补

21、,注意多样化,富有营养,易于消化,且尤其应注意时时呵护脾胃,以补后天之本。中年人脏腑功能旺盛,各器官组织都处于鼎盛时期。通过补养不但能身体强壮,也可防治早衰。药膳选料宜补肾、健脾、疏肝。老人多肝肾不足,用药不宜温燥;孕妇恐动胎气,不宜用活血滑利之品。这些都是在药膳选用过程中应注意的。同时还需注意,人的年龄不同,人的体质不同,用药膳时也应有所差异。因时用膳中医认为,人与日月相应,人的脏腑气血的运行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意思就是说在采用性质寒凉的药物时,应避开寒冷的冬天,而采用性质温热的药物时,应避开炎热的夏天。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药膳。四季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变

22、化均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组方施膳时必须注意。如长夏阳热下降,纲蕴熏蒸,水气上腾,湿气充斥,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故在此季节中,感受湿邪者较多。湿为阴邪,其性趋下,重浊黏滞,容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药膳用解暑汤为宜。冬天气温较低,或由于气温骤降,人们不注意防寒保暖,就易感受寒邪,容易损伤阳气。所谓“阴盛则阳病”就是阴寒偏盛,阳气损伤,或失去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故出现一系列功能减退的证候。如恶寒、肢体欠温、脘腹冷痛等。药膳用天雄羊腿等最宜。因地而异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生活习惯均有一定差异,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也会不同。有的地方气候潮湿,此地的人们饮食多温燥辛辣;有的地方天气寒冷,此地的人们饮

23、食多热而滋腻。在制作药膳时也应遵循同样的道理。例如:同是温里回阳药膳,在西北严寒地区,药量宜重,而在东南温热地区,药量就宜轻。上述施膳的4个因素,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辨证施膳”主要辨明症候,而因地、因时、因人施膳,强调既要看到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又要注意地理和气候的差异,把人体和自然环境、地理气候结合起来,进行全面分析、组方施膳。食疗材料的四性五味药膳养生是按药材和食材的性、味、功效进行选择、调配、组合,用药物、食物之偏性来矫正脏腑功能之偏,使体质恢复正常平和。中医将药材和食材分成四性、五味,“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也是指人体食用后的身体反应。如食后能减轻体内热毒的

24、食物属寒凉之性,食后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食物属温热性。“五味”为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分别对应人体五脏,酸对应肝、苦对应心、甘对应脾、辛对应肺、咸对应肾。中药材的“四性”四性又称为“四气”,即温、热、寒、凉。温性和热性中药材一般都具有温里散寒的特性,适用于寒性病证。寒性和凉性药材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适用于热性病证。“四性”外,还有性质平和的“平性”。温热性质的中药包含了“温”和“热”两性,从属性上来讲,都是阳性的。温热性质的药材有抵御寒冷、温中补虚、暖胃的功效,可以消除或减轻寒证,适合体质偏寒,如怕冷、手脚冰冷、喜欢热饮的人食用。典型中药材有黄芪、五味子、当归、何首乌、大枣、桂圆

25、肉、鸡血藤、鹿茸、杜仲、淫羊藿、锁阳、肉桂、补骨脂等。寒凉性质的中药包含了“寒”和“凉”两性,从属性上来讲,都是阴性的。寒凉性质的药材和食物均有清热、泻火、解暑、解毒的功效,能解除或减轻热证,适合体质偏热,如易口渴、喜冷饮、怕热、小便黄、易便秘的人,或一般人在夏季食用。如金银花可治热毒疔疮;夏季食用西瓜可解口渴、利尿等。寒与凉只在程度上有差异,凉次于寒。典型中药材有金银花、石膏、知母、黄连、黄芩、栀子、菊花、桑叶、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淡竹叶、马齿苋、葛根等。平性的药食材介于寒凉和温热性药食材之间,具有开胃健脾、强壮补虚的功效并容易消化。各种体质的人都适合食用。典型中药材有党参、太子参、灵芝

26、、蜂蜜、莲子、甘草、白芍、银耳、黑芝麻、玉竹、郁金、茯苓、桑寄生、麦芽、乌梅等。中药材的“五味”“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辛、甘、酸、苦、咸是五种最基本的滋味。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酸”能收敛固涩、帮助消化、改善腹泻。多食易伤筋骨;感冒者勿食。典型中药材有乌梅、五倍子、五味子、山楂、山茱萸等。“苦”能清热泻火、降火气、解毒、除烦、通泄大便,还能治疗咳喘、呕恶等。多食易致消化不良、便秘、干咳等;体热者不宜多食。典型中药材有黄连、白果、杏仁、大黄、枇杷叶、黄芩、厚朴、白芍、青果等。“甘”能滋补、和中、缓急。多食易发

27、胖、伤齿;上腹胀闷、糖尿病患者应少食。典型中药材有人参、甘草、红枣、黄芪、山药、薏苡仁、熟地等。“辛”发散风寒、行气活血,治疗风寒表征,如感冒发热、头痛身重。辛散热燥,食用过多易耗费体力,损伤津液,从而导致便秘、火气过大、痔疮等;阴虚火旺者忌用。典型中药材有薄荷、木香、川芎、茴香、紫苏、白芷、花椒、肉桂等。“咸”泻下通便、软坚散结、消肿,用于大便干结,还可消除肿瘤、结核等。多食易致血压升高、血液凝滞;心脏血管疾病、中风患者忌食。典型中药材有芒硝、鳖甲、牡蛎、龙骨、草决明、玉米须等。食物的“四性”不管是食物还是药材,其“四性”皆为“寒”“热”“温”“凉”四种。凉性和寒性,温性和热性,在作用上有一

28、定同性,只是在作用大小方面稍有差别。此外,有些食物其食性平和,称为平性。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食物,属寒凉性;能减轻和消除寒证的食物属温热性。温热食物:温热性的食物多具有温补散寒、壮阳暖胃的作用。适宜寒证或阳气不足之人服食。常见的温热食物有:生姜、葱白、大蒜、姜、韭菜、南瓜、羊肉、狗肉、荔枝、龙眼、栗子、大枣、核桃仁、鳝鱼、鲢鱼、虾、海参等。寒凉食物:寒凉性的食物具有清热泻火、滋阴生津的功效。适宜热证或阳气旺盛者食用。常见的寒凉食物有:西瓜、木瓜、梨、甘蔗、荸荠、菱角、绿豆、莲藕、芹菜、冬瓜、黄瓜、苦瓜、丝瓜、白萝卜、海带、鸭肉等。平性食物:平性食物大多具有营养保健作用。适宜日常营养保健或者大病初

29、愈后的营养补充。常见的平性食物有:大米、玉米、红薯、芝麻、莲子、花生、黄豆、扁豆、猪肉、鸡蛋、牛奶、胡萝卜、白菜等。食物的“五味”“五味”与“四气”一样,也具有阴阳五行的属性。黄帝内经中说:“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对五味作用的最早概括。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多用来治疗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黄帝内经中说:“辛以润之。”意思是说,辛味药还有润养的作用。甘:能补、能缓、能和,即具有补益、和中、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的作用。多用来治疗虚证、身体诸痛,调和药性和中毒解救。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虚汗

30、、泄泻,肺虚久咳、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等症。苦:能泄、能燥、能坚。“能泄”的含义有三:一指苦能通泄;二指苦能降泄;三指苦能清泄。“能燥”指苦燥。“能坚”的含义有二:一指苦能坚阴,即泻火存阴;二指坚厚肠胃。有泻火解毒和化湿的作用,多用于治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咸:能软、能下,即具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的作用。多用来治疗大便秘结、瘰疬痰核、瘿瘤、肿瘤包块等证。黄帝内经明确指出:“谨和三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说明五味调和得当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酸味食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虚汗、泄泻、小便频多、滑

31、精、咳嗽经久不止及各种出血病。但酸味容易敛邪,如感冒出汗、咳嗽初起、急性肠火泄泻,均当慎食。常见的酸性食物有醋、番茄、橄榄、山楂等。苦味食物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热证、湿证。但过量食用易引起腹泻,所以脾胃虚弱者宜审慎食用。常见的苦味食物有苦瓜、茶叶、百合、白果、猪肝等。辛即辣味,辛味食物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冒表证及寒凝疼痛病症。但过多食用易辣的食物伤津液,积热上火。常用的辛味食物有姜、葱、辣椒、芹菜、豆豉、韭菜、酒等。甘即甜,甘味食物有补益、和中、缓和拘急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虚证。但过量食用会导致气滞、血压升高。常见的有红糖、白糖、胡萝卜、牛奶、猪肉、牛肉、

32、燕窝等。咸味食物有软坚、散结、泻下、补益阴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瘰瘤(大脖子病)、痰核、痞块、热结便秘、血亏虚等病症。但过量食用会导致血行不畅。盐、猪心、猪腰、紫菜、海带等都属于咸性食物。食疗药膳的分类我们的食物主要是植物和动物,且需加工处理。由于人们的饮食习惯与爱好及特殊需要,经过不同的配制和加工,制成形态、风格、营养价值不同,花色繁多的加工品。药膳的传统制作是以中医辨证理论为指导,将中药与食物相配伍,经过加工,制成色、香、味、形俱佳的具有保健和治疗作用的一种特殊食品。纵观古代医籍文献中的分类方法记载,结合现代药膳加工、烹调技术引入药膳后所产生的影响,按药膳食品的治疗作用、制作方法和应用,及药

33、膳食品原料等方面进行如下分类。按药膳的食品形态分类流体类:汁类:由新鲜并含有丰富汁液的植物果实、茎、叶和块根,经捣烂、压榨后所得到的汁液。制作时常用鲜品。饮类:将作为药膳原料的药物或食物经粉碎加工制成粗末,以沸水冲泡即可。制作特点是不用煎煮,省时方便,有时可加入茶叶一起冲泡而制成茶饮。汤类:将要做药膳的药物或食物经过一定的炮制加工,放入锅内,加清水用文火煎煮,取汁而成。这是药膳应用中最广泛的一种剂型。食用汤液多是一煎而成,所煮的食料亦可食用。酒类:将药物加入一定量的白酒,经过一定时间的浸泡而成。羹类:以肉、蛋、奶或海产品等为主要原料加入药材而制成的较为稠厚的汤液。半流体类:膏类:亦称“膏滋”。

34、将药材和食物加水一同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糖或炼蜜制成的半流体状的稠膏。具有滋补、润燥之功,适用于久病体虚、病后调养、养生保健者长期服用。粥类:是以大米、小米、秫米、大麦、小麦等富含淀粉的粮食,加入一些具有保健和医疗作用的食物或药物,再加入水一同煮熬而成的半液体食品。中医历来就有“糜粥自养”之说,故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病后、产后等脾胃虚弱之人。糊类:由富含淀粉的食料细粉,或配以可药食两用的药材,经炒、炙、蒸、煮等处理水解加工后制成的干燥品。内含糊精和糖类成分较多,开水冲调成糊状即可食用。固体类:饭食类:是以稻米、糯米、小麦面粉等为基本材料,加入具有补益且性味平和的药物制成的米饭和面食类食品。分为

35、米饭、糕、卷、饼等种类。糖果类:以糖为原料,加入药粉或药汁,兑水熬制成固态或半固态的食品。粉散类:是将作为药膳的中药细粉加入米粉或面粉之中,用温水冲开即可食用。按制作方法分类炖类:此类药膳是将药物和食物同时下锅,加水适量置于武火上,烧沸去浮沫,再置文火上炖烂而制成的。焖类:此类药膳是将药物和食物同时放入锅内,加适量的调味品和汤汁,盖紧锅盖,用文火焖熟的。煨类:此类药膳是将药物与食物置于文火上或余热的柴草灰内,进行煨制而成。蒸类:此类药膳是将药膳原料和调料拌好,装入碗中,置蒸笼内,用蒸气蒸熟的。煮类:此类药膳是将药物与食物放在锅内,加入水和调料,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熟的。熬类:此类药膳是将药

36、物与食物倒入锅内,加入水和调料,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烧至汁稠、味浓、熟烂的。炒类:此类药膳是先用武火将油锅烧熟,再下油,然后下药膳原料炒熟的。熘类:这是一种与炒相似的药膳,主要区别是须放淀粉勾芡。卤类:此类药膳是将药膳原料加工后,放入卤汁中,用中火逐步加热烹制,使其渗透卤汁而制成的。烧类:此类药膳是将食物经煸、煎等方法处理后,再调味、调色,然后加入药物、汤汁,用武火烧滚,文火焖至卤汁浓稠而制成的。炸类:此类药膳是将药膳原料放入油锅中炸熟而成的。按功效分类养生保健延寿类:补益气血药膳:适用于平素体虚或病后气血亏虚之人,如十全大补汤、八珍糕等。调补阴阳药膳:适用于机体阴阳失衡之人,如具有补阴作用

37、的桑葚膏,具有补阳作用的冬虫夏草鸭等。调理五脏药膳:适用于心、肝、脾、肺、肾五脏虚弱、功能低下之人,用酸、苦、甘、辛、咸来补养肝、心、脾、肺、肾五脏。如健脾膏、补肾膏。益智药膳:适用于老年智力低下,以及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记忆力减退之人,如酸枣仁粥、柏子仁炖猪心等。明目药膳:适用于视力低下、视物昏花之人,如黄连羊肝丸、决明子鸡肝汤等。聪耳药膳:适用于老年耳聋、耳鸣,以及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听力减退之人,如磁石粥、清肝聪耳李实脯等。延年益寿药膳:适用于老年人平素调养、强身健体、养生防病,如清宫寿桃丸、茯苓夹饼等。美容美发类:增白祛斑药膳:适用于皮肤上有黑点、黑斑、色素沉着之人,如白芷茯苓粥、珍珠拌平菇等

38、,以美容增白。润肤美颜药膳:适用于皮肤老化、松弛,面色无华之人,具有美容抗衰功效,如沙苑甲鱼汤、笋烧海参等。减肥瘦身药膳:适用于肥胖之人,如荷叶减肥茶、参芪鸡丝冬瓜汤等。乌发生发药膳:适用于脱发、白发以及头发稀少之人,如黑芝麻山药米糕、积善堂经验方中的乌发蜜膏等。固齿药膳:适用于老年体虚、牙齿松动、掉牙之人,如滋肾固齿八宝鸭、金髓煎等。祛邪治病类:解表药膳:具有发汗、解肌透邪的功效,适用于感冒以及外感病的初期。如葱豉汤、香薷饮等。清热药膳: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适用于机体热毒内蕴,或余热未清之证。如白虎汤、清暑益气汤等。祛寒药膳:具有温阳散寒的功效,适用于机体外寒入侵或虚寒内生的病证。

39、如当归生姜羊肉汤、五加皮酒等。消导药膳:具有健脾开胃、消食化积的功效,适用于消化不良、食积内停,腹胀等症。如山楂糕、五香槟榔等。通便药膳:具有润畅通畅的功效,适用于大便干燥之症。如麻仁润肠丸、蜂蜜香油汤等。利水药膳:具有利水祛湿、通利小便的功效,适用于尿少水肿、小便不利等症。如赤小豆鲤鱼汤、茯苓包子等。活血药膳: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适用于瘀血内停,跌打损伤等症。如益母草膏、当归鸡等。理气药膳:具有行气、理气、止痛功效,适用于肝气郁结,胀痛不舒以及气滞血瘀等证。如陈皮饮、佛手酒等。祛痰药膳:具有祛痰止咳之功,适用于咳嗽痰多、喉中痰鸣等症。如梨膏糖、瓜蒌饼等。止咳药膳:具有宣肺止咳之功,适

40、用于咳嗽等症。如川贝蒸白梨、糖橘饼等。k平喘药膳:具有止咳平喘之功,适用于哮喘等症。如丝瓜花蜜饮、柿霜糖等。l熄风药膳:具有平肝、熄风定惊之功,适用于肝经风热,或虚风内动之证。如菊花茶、天麻鱼头等。m安神药膳:具有养血补心、镇静安神的功效,适用于失眠多梦、心悸怔忡等症。如柏仁粥、酸枣仁汤等。n排毒药膳:具有调节机体状况、改善机体功能、排出体内毒素的作用,适用于机体不适、痤疮等平素火毒易盛之症。如黄芪苏麻粥、鲜笋拌芹菜等。食疗药膳的食用须知在食用药膳时我们也需要知道,在理念上,药膳讲究的是“辨体施食,对症下药”,虽然药膳有很多优点,但它毕竟只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功能食品”,要讲究

41、“对症下药”。同时,食用药膳时还应该科学忌嘴。俗话说“吃药不忌嘴,跑断医生腿”,这充分说明了忌口的重要性,不少中医文献中都有忌口的记载。但是,目前民间的忌口方式太过于苛刻而且盲目,所以我们都需要了解科学忌口的道理。食用药膳宜合理饮食人的体质可能因为遗传、生活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不同而有所不同,不同的体质在生理、病理上会有不同的表现。随着中医养生风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懂得“正确吃法”的重要性,也开始懂得从饮食方面来改善体质,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以法,长有天命。”说明了五味合理搭配的重要性。粗细搭配:粗粮和

42、细粮搭配既能提高食物蛋白质的生理利用率,又可增进食欲,经常进食少量粗粮,还能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干稀搭配:单吃过干食品,如米、馍,或单喝稀汤,都不符合营养要求,应该干、稀搭配,这样才可使蛋白质得到补充。荤素搭配:素食主要是指粗粮、蔬菜等植物性食品,荤食主要指动物性食品。荤素搭配并且以素为主,可获得丰富的维生素、无机盐,并能提高蛋白质的生理利用率,保证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需要的满足。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单纯吃素对人体可能并无益处。僧侣们大都长寿并非全部得益于素食,而是与其他因素,如环境、生活规律、清净无为等有关。此外,中医学还反对暴饮暴食,提倡少食多餐。常见食物保健功效:(1)聪耳作用:莲子、山

43、药、荸荠、蜂蜜。(2)明目作用:猪肝、羊肝、青鱼、枸杞子、蚌。(3)生发作用:芝麻、韭菜子、核桃仁。(4)乌须作用:黑芝麻、核桃仁、大麦。(5)益智功能:五味子、核桃仁、荔枝、龙眼、大枣、百合、山药、粳米。(6)强化筋骨:栗子、酸枣、鳝鱼、盐、牛膝、杜仲。(7)提神解乏:茶叶、荞麦、核桃仁。(8)补肾壮阳:韭菜、花椒、狗肉、羊肉、鹿肉、海参、鳗鱼。(9)轻身利尿:荷叶、荷梗、燕麦、高粱米、冬瓜皮、茯苓、泽泻、玉米须。(10)协助消化:山楂、萝卜、胡椒、葱、姜、蒜。(11)安神作用:酸枣仁、莲子、百合、龙眼、鸽肉、牡蛎肉。食用药膳需要科学忌口(1)认识“发物”:患病需要忌口,如感冒应以清淡饮食为

44、主,肝癌忌食油炸食品和酒等。但忌口要讲究科学,不能忌得太过,否则反而会影响病体康复。比如慢性肾脏病患者,需以低蛋白清淡饮食为主,不能大补,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什么肉都不能吃,有些人因为忌得太过,到最后营养不良,反而给治疗和康复带来很大障碍。民间说法中有很多“发物”,多指泥鳅、虾、蟹、海参、羊肉、牛肉、香椿等一些高蛋白质和高营养的食物。人们认为,凡患病就要忌食一切“发物”,否则会引起疾病复发或加重疾病的观点是完全没有科学根据的。营养学家认为,这些“发物”甚至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激发反应,唤醒机体免疫力,促进生理功能的恢复和提高。如泥鳅富含蛋白质、脂肪、钙、铁以及多种维生素,是保肝护肝佳品,急、慢性肝炎病

45、人应多食之;香椿有涩肠止血、燥湿、固精等功效,故适用于便血、痔疮、肠炎、痢疾、妇女赤白带下、男子遗精等疾病。(2)服药后忌口:即服药后摄取哪些食物会增强或降低药物功效。例如病人正在服用健脾和胃、温中益气的中药,却又摄取一些凉性滑肠的食物,就削弱了药物的作用,起不到预期的进补和治疗效果。这时候就要注意食物与药物的相克关系,正确忌口或正确进补,如服含荆芥汤剂后应忌鱼、蟹;服用含白术的汤剂后要忌桃、李、大蒜;服有土茯苓的汤剂忌蜂蜜等。(3)中医辨证施食:中医的特点是“辨证施治”,药膳也要依据这一理论,进行“辨证施食”。即根据病人的病情、病性决定忌口。对病人食物的选择要考虑食物的性味,结合疾病情况及天

46、时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实行辨证施食。总结起来,忌口的原则有四点:“因病忌口”“因药忌口”“因时忌口”和“因体型忌口”。中药材的使用须知药膳用中药材大部分取自野生植物药,小部分取自野生动物药,极少部分取自矿物质。在使用中药材前对中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识药材,这里我们从中药材的来源和命名、中药材炮制的目的和意义、中药材的配伍禁忌、中药材的妊娠禁忌和服药禁忌以及中药材的用量和用法等五个方面来介绍这些相关的知识。值得注意的是,在搭配药膳时,须严格遵守中药材的配伍禁忌(即十八反、十九畏)。中药材的来源和命名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医药事业的需要,人们对药用植物、动物的栽培和饲养

47、能力越来越强,药物来源也越来越丰富了。药膳用药物野生植物有:甘草、麻黄、桔梗、柴胡等。药膳用栽培植物有:人参、党参、川芎、山药、当归、菊花、天麻等。药膳用野生动物药有:猴枣、九香虫等。药膳用饲养动物药有:麝香、牛黄、鸡内金、蜂蜜、鹿茸、全蝎、珍珠等。除从上述几方面得到的药物外,我国还从国外引进一些药物品质,如胡桃、砂仁、白豆蔻等。药膳用药材命名方法丰富多彩。有的按产地命名,如川贝母,产于四川,党参,产于山西上党等;有的是根据药物性状命名,如人参,其形态像人形,牛膝,长得像牛的膝关节;有的是按颜色命名,如红花、黑豆、绿豆等;有的是根据药物的气味命名,如麝香、五味子等;有的是根据生长特点命名,如冬

48、虫夏草、月季花等;有的是按用药部分命名,如葛根,药用其根;韭菜子、莱菔子,因药用其子;荷叶、桑叶,因药用其叶;有的按其功效命名,如何首乌,因能令人头发乌黑,是何家祖宗三代吃此药,使头发乌黑,故叫此名。中药材炮制的目的和意义为了使药材保持清洁纯净,首先必须除去药物的泥沙,杂质、瘀血、毛桩和非药用部分。如杏仁去皮、麻黄分开根茎等。矫正药材的不良气味,消除腥味或减轻臭味,有利于提高药膳食品香味,如桩白皮用麸麦炒,可以除去臭味。提高药物疗效,增强补益和治疗作用,如奶制茯苓、人参等。降低或消除药物和食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转变药材和食物的性能,保持特定的营养,如生半夏用生姜汁制过,不致刺激喉咙,使人中毒;巴

49、豆去油,可减低毒性;首乌制后,不致泻下;生地清热凉血,酒蒸成为熟地,就变为性温而补血;常山用醋制,催吐的作用加强,用酒制可减弱其催吐的作用。便于制剂、服用和保存。如为了切片或碾碎,用泡炒各法;代赭石、磁石、牡蛎、鳖甲等矿物、介壳药,用醋处理后质地松脆,既便于粉碎和减少煎煮时间,也有助于煎出有效成分;为了使药物干燥,便于保存,用烘、晒、阴干等法。中药材的配伍禁忌目前,中医学界共同认可的配伍禁忌为“十八反”和“十九畏”。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具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其意思即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

50、细辛、芍药。十九畏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其意思即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中药材的妊娠禁忌和服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妊娠禁忌药物是指妇女在妊娠期,除了要中断妊娠或引产外,禁用或须慎用的药物。根据临床实践,将妊娠禁忌药物分为“禁用药”和“慎用药”两大类。禁用的药物多属剧毒药或药性峻猛的药,以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