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亚市高新技术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三亚市人民政府2021年11月目 录一、发展现状1(一)“十三五”期间总体发展成就1(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1(三)存在问题与不足5二、形势研判6(一)发展新机遇7(二)面临新挑战9三、总体要求10(一)指导思想10(二)基本原则10(三)主要目标11四、空间布局12(一)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12(二)信息化空间布局14(三)重点产业园布局16五、重点产业20(一)加快发展三个核心产业群21(二)培育壮大一批重点特色产业43(三)协同构建全领域智慧信息服务平台49六、重点任务60(一)大力推进产业融合60(二)着力强化招商引资61(三)全力提升创新能力63
2、(四)主动打造城市品牌65(五)加强基础设施配套66(六)坚持工业绿色发展67(七)推进军民深度融合69(八)全面深化开放合作70七、保障措施71(一)加强组织协调71(二)加强实施监管72(三)加大政策扶持73(四)加强风险防控74(五)优化营商环境74(六)强化人才队伍75II前 言“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三亚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为自由贸易港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预定的各项工业经济发
3、展目标全面完成,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特色产业独具优势,新兴产业势头强劲,前瞻领域快速布局,产业集聚态势初显。“十四五”时期,是三亚市高质量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港标杆城市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三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凝聚共识、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为准确把握三亚市未来五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任务,推动三亚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健康发展,加快构建新型现代产业支撑体系,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根据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相关文件精神,三亚市科技工业信息化局组织编制了三亚市高新技术产业“
4、十四五”发展规划。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已由细化分离向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加速重构。本规划参考国家有关战略新兴产业定义,沿用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试行)划分标准进行产业划分,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将对三亚市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视为高新技术产业。本规划依据国家及海南省相关发展规划,加强与国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的衔接,聚焦高质量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对象,适当兼顾未来的新产业和新业态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发展现状、形势研判、总体要
5、求、重点产业、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内容。本次规划侧重从科技应用和产业落地角度,为三亚量身订制“符合地方实际、突出地方特色”的“十四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三亚市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工业快速转型升级。本规划是未来五年三亚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和技术改造的指导性文件,为规划期内的产业发展提供依据。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 三亚市高新技术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一、 发展现状经过五年持续奋斗,三亚市“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发展基础得到夯实,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取得长足进步。(一)“十三五”期间总体发展成就1.“十三五”期间三亚市总体经济运行情况回顾2020年,三亚市生产总值达到6
6、95.41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58倍。“十三五”期间全市经济整体稳中有升:农业发展基本平稳;传统工业生产有所下降,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稳步推进,以现代金融、教育文体、医疗健康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第三产业比重较“十二五”末提高7.3个百分点。2.工业和信息产业总体情况“十三五”期间,三亚市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87.88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13.30亿元,增长28.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54.85亿元增长至72.24亿元,增长31.7%。第二产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9%下降到16.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
7、的比例由4.0%下降到2.8%。(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三亚市高新技术产业以崖州湾科技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等园区为中心,初步呈现产业集聚态势,入驻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不断增加;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研发投入占比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进一步增长;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全面提升,新型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工作不断推进;企业营商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成效显著;多渠道推进高端人才引进,效果逐步显现。1.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稳步推进目前三亚市分别在崖州区、吉阳区、天涯区和海棠区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相关重点产业园区4个。其中:崖州湾科技城为
8、陆海统筹、开放创新的先导科技新城,已初步形成以南繁科技城、深海科技城、南山港和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为核心,以公共教学区为人才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聚集入园企业3188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70家,另有27家企业正在迁移中,众多重点企业及科研院校聚焦海洋科技、种业科技等产业;互联网信息产业园为三亚数字经济发展基地,已初步建成三亚市大数据中心、三亚市互联网双创中心和三亚市互联网信息产业基地,聚集入园企业40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4家;三亚中科遥感信息产业园已引进和培育200余家空天科技领域技术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3家,重点聚焦卫星设计、运营和遥感技术推广相关产业;中国电子三亚信息港聚集
9、入园企业约60家,先期重点发展国产化自主可控、信息安全、供应链安全等网络安全产业,承接全球顶级网络安全赛事会展活动,打造国内领先的网络安全产业聚集区,为全面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奠定基础。2.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三亚市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投入产出大幅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加至114家。海洋科技、种业科技、生物科技、数字经济等各领域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中科院深海所、中科院南海所、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船舶集团等科研机构、涉海高校及龙头企业入驻深海科技城,布局海洋科技创新与研发;中科院海南种子创新研究院、中种集团、中信农业等一批核心企业和机构入驻南繁科技城,布
10、局种业科研与成果转化;数字经济领域引入一批空天信息技术与信息安全企业,腾讯、京东、东华软件、启迪之星等一批互联网产业主体入驻。“城市超级大脑”、京东智谷、智慧城市等项目加快建设,海南国际离岸创新创业(三亚)试验区揭牌成立,企业创新聚集地正在形成。3.信息化水平得到长足发展“十三五”期间,三亚市全面落实海南省委省政府建设“光网智能岛”工作要求,已完成“全光网市”和“三个全覆盖”建设任务,实现城区、各行政村和农场场部、各自然村和农垦居民小组光纤宽带网络和4G通信信号全覆盖,市各交通要道4G通信信号全覆盖。统筹制定推动智慧三亚顶层规划方案,开展了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政务等试点应用,解放军总医院海
11、南医院5G+全息远程诊疗系统、三亚市人民医院5G智慧医院、三亚市九小5G全息投影教学、全国两会“5G+8K+卫星”新华社客户端直播报道等示范项目启动建设或建成使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达到全省领先水平。4.企业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三亚市入选全国第二批营商环境试评价城市,在全省率先组建营商环境服务局,优化营商环境的“1+N”制度体系基本构建,社会信用体系逐步健全。“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建设“一鹿快办”政务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式”服务能力。减税降费政策得到落实,减负清欠工作取得成效,营商环境得到明显提升。制度集成创新成果显著,入选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创新案
12、例10项。创新设立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中央商务区管理局等4个法定机构。离岛免税新政落地实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优惠和原辅料“零关税”等政策得到落实。“多规合一”、机构、农垦、司法改革等重点改革任务高质量完成,国资国企改革全面深化,全新构建“2+6+1”发展格局。5.绿色发展成为经济新生动力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2.86%,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升,有力保障了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控制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通过推广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全生物降解塑料、实施煤改气、提高产业环保门槛等节能环保措施,为三亚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添了新生动力。6
13、.高端人才引进成效逐步显现百万人才引进计划得到落实,“十三五”期间完成引进人才落户申请共计26213人,其中2020年受理引进人才落户10437人。三亚国际人才工作站、三亚院士联合会、留学归国人员联合会等人才组织初步形成,带动形成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三)存在问题与不足“十三五”期间,三亚市工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工业和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依然偏低,基础薄弱现象仍需进一步改善,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待解决,产业发展仍然任重道远。1.工业基础较为薄弱三亚市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始终较低,缺少支柱型产业链支撑,企业类型以满足本地市场为主,主要集中于建材、食品加工、金属
14、加工、印刷等科技含量少、附加值低的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2.产业动能亟待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及科研机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等新兴科技载体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产业研发投入经费总量偏低。在海洋科技、种业科技、生物科技、数字经济等领域初步引入了一批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创新主体,但尚处于产业发展初期,对各领域引领和带动作用尚未显现,产业动能亟待提升。3.空间规划有待加强三亚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服务功能尚待完善,对产业资源集聚吸引力、支撑力不足。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南山港港口货运以城市建设所需建材产品为主,货运及综合保障潜能亟待释放,凤凰机场航线开通和旅客吞吐
15、量虽已具备一定规模,但相比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发展需求仍有差距,新机场尚处于规划研究阶段,实质性推进较为缓慢。工业产业发展缺乏土地资源及相关配套条件。4.产业人才供给不足三亚市在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领域人才严重不足,难以满足产业实际需求。三亚市落实“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政策的出台,一定程度吸引了人才聚集三亚,但仍然存在较大人才缺口。现有人才政策相比内陆广州、深圳等地,优惠力度偏小,人才吸引力偏低,整体来说人才政策体系仍不完善,缺乏对专项人才的吸引。引进人才数量有所增加,但存量人才流失严重,存在“引进不易,留住困难”的现象。二、 形势研判“十四五”时期,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将更趋复杂、更加多元、更
16、多变化。从国际环境来说,全球政治与经济环境趋紧,技术变革正在推动产业结构的改变,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催生;从国内环境来说,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稳步推进。在复杂变化的形势下,三亚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也存在良好机遇。(一)发展新机遇1.自贸港建设政策红利加快促进生产要素聚集长期以来,生产资料缺乏、远离需求市场、交通运输不便、人力资源匮乏,一直是制约海南省乃至三亚市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入研究、统筹考虑、科学规划,作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的重大战略决策。海南自由
17、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对于原产于海南或含进口物料加工增值超过30%的货物进入内地免征进口关税”、“鼓励类企业实施最高15%企业所得税”等政策强有力的促进了各类生产要素可以跨境自由、有序、安全、便捷地流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三亚市产业发展面临的原料、市场两头在外所带来的高成本影响,结合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国际贸易交易,畅通了原料、加工、产品、销售产业链渠道,为三亚市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释放高新技术产业潜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国家战略布局加速推动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创新驱动发展、制造强国等国家
18、战略的实施,使得我国创新引领特征更趋明显,由产业链的中低端向高端环节转变的趋势已经初现;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使得海洋经济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种质引进中转、南繁硅谷建设、热带农科创新、深远海科研试验及综合服务保障基地等战略资源导入和极大政策倾斜,为三亚市发展注入了极强的资源向心力和凝聚力,高新技术产业将迎来发展的突破点,有望为国内外市场提供更高端的技术、产品和服务,从供给侧促进市场需求的升级。同时,“一带一路”倡议、海南自由贸易试验港的建设将促使三亚市成为中国和东南亚、中国和世界的连接点,促进扩大内需的同时,有利于开拓外需,以新需求牵引供给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19、三亚市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供给和需求的交汇点上,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3.新一代信息技术强势引领产业跨越式发展放眼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不断涌现。以微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原子能、航天航空、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逐步兴起,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也引起了全球产业结构的根本性变革,进而对人类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新一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深化了全球产业链网络化布局、降低了区域间的交易成本、推动生产主体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资源,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了全球产业链分工的深化,推动产业分工进一步向产
20、品内分工拓展。在国家大力推进数字经济的政策方针下,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加速形成无接触生产方式、轻量化设计等新的生产模式、产业形态和经济增长点,能够有效缓解三亚发展面临的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瓶颈短板,为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新的契机。(二)面临新挑战1.外部环境使发展空间受到压缩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摩擦下,全球以及区域地缘政治竞争等日益严峻复杂的外部发展环境挑战与不确定性明显增多。中美摩擦进一步升级,美国对我国打压已经从经贸领域拓展至科技、金融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经贸摩擦可能走向常态化和极端化。未来美国可能进一步联合西方主要市场对我国进行封锁,管控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进一步限制技
21、术交流和人员往来,控制中国先进技术的可得性,同时在部分区域性贸易协定中为我国“量身定做”“毒丸”条款,我国技术升级步伐可能因缺乏与外部的充分交流而进一步放缓,甚至存在被迫陷入“技术闭环”的风险。2.新冠疫情促使全球供应链加速重构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了颠覆性的转变,尤其是疫情后一些欧美国家更加认识到产业链安全的重要性,产业链、供应链更加趋向于本土化、区域化,我国企业被迫加快“走出去”步伐,产业链外迁压力增大。在此背景下,自由贸易港所带来的政策红利可能会被削弱,三亚市尚未完全起步的高新技术产业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风险进一步加大。总体而言,三亚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机遇大于挑战,但内部
22、优势不足,亟需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不足,集中力量发展具备比较优势的新兴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一体化、多元化发展,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实现弯道超车。三、 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基本定位,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制度集成创新和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服务国家战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出发点,充分挖掘三亚市特
23、殊的区位、资源、政策等优势,构建完善“3+N+1”现代高新技术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深海产业、南繁产业、数字经济产业三个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核心产业群,积极推进一批具有三亚独特优势的特色产业,打造一个全领域智慧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夯实实体经济基础,增强产业竞争力,走出一条有三亚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二)基本原则坚持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坚守生态环保底线,坚持高质量发展,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引领作用,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构建三亚市产业发展新格局。坚持创新引领。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培育壮大新动能。立足国内市场,深化国际交流,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服务平台,
24、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打造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良好创新生态。坚持市场导向。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发挥产业布局战略引领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市场有潜力、政策有支持、技术有优势、发展有条件的高新产业。坚持两化融合。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提升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坚持三亚特色。充分挖掘三亚市海洋、气候、岛屿等自然资源优势及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开拓产业发展空间,打造三亚特色现代产业结构体系。(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取得突破式发展,初步形成与旅游业、现代
25、服务业并列的第三支点,有力支撑自由贸易港标杆城市建设。规模总量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其中,新型工业产值300亿元,数字经济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6%,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0家,培育“专精特新”重点企业达到50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瞄准生物育种、远洋深海等国家战略前沿领域,布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构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达到40家。积极争取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创新创业产业园区为载体,聚集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开展创新活动,全社会研发经
26、费(R&D)投入强度达到2%,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改善。高新技术产业新动能加快成长,产业引领作用不断加强,形成新型工业、信息产业及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高技术人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质量不断提升,人才结构日趋合理,实现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全面支持。全面推广绿色制造,坚持绿色发展,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能源领域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碳排强度达到国家要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开放合作不断深入。坚持“放管服”改革,落实自贸港制度性开放政策,“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超过95%。促进大三亚经济圈全域深度协同,与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等区域的产业
27、联系更加紧密,在海洋科技、种业科技、生物科技、数字经济等领域率先实现跨区域联动发展。“十四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指标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20年2025年目标年均增长(%)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14500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2%16%3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个11460039%4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个3四、 空间布局(一)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依据三亚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产业融合、工信融合、城乡融合、特色融合”的思路,按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行,重点产业集聚发展与相关产业扩散辐射并重”的原则,依托三亚市“三极、两廊”的总体产业发展格局,统筹三亚市陆海空间,
28、以点轴式开发与圈层式梯度发展相结合的模式,推动形成“三极、一带、多圈层、若干海上示范应用”的空间布局,打造中心集聚、圈层辐射、陆海联动的高新技术产业总体发展格局。三亚市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图“三极”:依托深海科技城、南繁科技城、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打造高新产业智造极;依托互联网信息产业园、遥感产业园、邮轮旅游试验区等,打造数智服务创新极;依托海棠区旅游消费中心,打造文旅消费创意极。“一带”:依托主要交通干线,沿滨海岸线布局,串联主要产业园区,联动周边三次产业,推动工业业态多元化,打造具有三亚特色的海洋特色产业带。“多圈层”:以高新产业智造极为中心,向陆上辐射发展生物科技、深海科技、
29、种业科技、高端制造相关配套产业和服务业,并沿宁远河延伸发展海洋科技、现代渔业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特色融合产业;以数智服务创新极为中心,向陆上一是辐射发展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医疗等数字产业应用场景,二是面向旅游行业发展邮轮、游艇维护保障产业,三是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四是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产业;以文旅消费创意极为中心,向陆上辐射发展奢侈品、高端文化旅游用品的创意设计相关产业,形成对外展示平台。“若干海上示范应用”:依托高新产业智造极、数智服务创新极、文旅消费创意极的研发制造等核心能力,面向南海打造海洋牧场示范应用、海洋核动力平台示范应用、海洋环境网格化管理示范应用、南海应急保障示范应用等。
30、(二)信息化空间布局面向三亚市“三极、两廊”发展新格局,以“5G新基建”为抓手,打造全域覆盖智慧三亚的5G通信网络,带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楼宇智能化等泛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助力5G垂直行业智慧示范应用落地,促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城市数字化融合发展,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并将最终成果纳入省“十四五”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各产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虚拟聚集新形态,促进生产、消费、社会管理等多场景的跨界交互与融合发展。聚焦“世界旅游消费极核区”及“滨海旅游消费廊”,依托“智慧旅游”,带动三亚全域及“大三亚”旅游经济圈发展形成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旅游产业虚拟聚集新形态。聚焦“自贸
31、港现代服务极核区”、“南繁科技城”及“亚太金融小镇”,依托“联合信用三亚产业健康数据中心、跨境电商交易平台、国际设计信息资源平台、智慧农业”等网络平台链接全球,提升自由港现代服务业聚集能力,形成“一带一路”全球种业农业金融和旅游特色金融集聚发展新业态。聚焦“战略性高新技术极核区”,依托工业互联网、行业大数据、工业云平台等新基建,提升重点园区产业聚集力,吸引更多资源通过网络空间向园区聚集,促进“产业集聚+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促进医疗、教育等优势公共资源的均衡分配与广泛共享。依托“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平台,推动中心城区及试点示范区的优势资源,向乡镇及“大三亚”旅游经济圈辐射。三亚市信息化空间
32、布局图(三)重点产业园布局依托“三极、一带、多圈层、若干海上示范应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形成产业园集聚、区域化发展态势。以崖州湾科技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两个一级产业园为引领,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吸引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围绕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全面布局,逐步向周边延伸拓展多个产业平台;以第二产业为核心,横向联动周边区域一、三产业,形成产业互动的良性生态;以产业链价值端为核心,纵向向两端延伸,形成完整产业链条,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1.崖州湾科技城崖州湾科技城是支撑三亚建设海南自由港的重要板块,是“十四五”时期三亚市高新产业智造极核区的重要承载区。“十四五”时期将以
33、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型业态,以南繁科技城、深海科技城、南山港和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为核心,以公共教学区为人才支撑,做强做大高新技术产业,适时向外延伸拓展产业平台,并逐步向宁远河区域衍生发展融合产业业态。崖州湾自然资源类型多样,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兼具综合港口条件,极具发展潜力。“十四五”将崖州湾作为试点区域,以“产城融合、港城融合、城乡融合”为基本思路,推动崖州湾从“园区”向“城区”转变,以南山港为战略要点,以南繁科技城、深海科技城为中心,以“一区多园”的方式,将中科遥感产业园、中国电子三亚信息港纳入崖州科技城管理,重点发展深海产业、南繁产业、数字经济产业,协同发展其它高附加
34、值产业,形成多个研发基地和创新平台,结合当地旅游资源、农业资源等,打造三产融合、复合多功能的产业生态圈,促进新型融合产业的诞生,建立三亚市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成为三亚市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领航者。以南山港确立科技研发的独特优势。三亚市地处海南岛的最南端,具备深远海门户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海岛资源,是海洋经济各领域科学研究的绝佳之地。三亚市港口资源稀缺,应准确把握南山港现代化综合型港口的定位,充分发挥优势,优先保障海上科研试验船舶停泊和配套服务,以资源撬动需求,吸引海洋相关领域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崖州湾设立研究机构,聚集海洋领域高端研发力量,将崖州湾打造成为海洋领域的硅谷。以公共教学区保障高端人才供给
35、。以公共教学区为人才培养基地、以科技城为人才就业基地、以宁远河沿线为生活休闲基地,打造宜学、宜业、宜居的环境,强化高端人才吸引力,逐步由吸引外部人才向培养本地人才转变,由“求着人才来”到“人才抢着来”转变,从根本解决三亚市高端人才严重不足的现状,进一步强化科技城的科研力量,保证人才高质量、不间断供给。以科技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打破崖州湾原有模式,由传统农业种植和捕捞渔业向科技化、规模化的农业和海洋养殖业转型,提高产业效率,降低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大幅提升从业人员收入。以南繁科技城为载体发展种业科技,将传统的农产品种植业转型为以农作物育种、畜牧水产育种和林木花草育种为重点的国际化种业服务;以深
36、海科技城为载体发展深海科技,在保留部分传统捕捞渔业的同时,大力促进海洋牧场产业发展,形成高端海产品的规模化养殖。并利用高新技术发展农、渔产品的高附加值加工,采用电子贸易、现代冷链物流技术实现全球销售,一、二、三次产业结合打造全产业链。依托中科遥感产业园、中国电子三亚信息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升级传统产业链,打造生产环境可控、过程可靠性高、原材料及产品可溯源的智慧化现代产业体系。结合深海科技、种业科技、生物科技等新型工业发展需求,逐步发展形成以行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应用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相关产业集群。宁远河沿线作为崖州湾预留拓展空间,可进一步推动未来三产融合发展。以宁远河为脉络
37、,宁远河以南,以南繁基地为基础发展热带特色农科旅游,以深海科技为依托打造海洋娱乐旅游;宁远河以北,崖州古城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镇风情为特色发展古韵浓郁的历史文化旅游,中心渔港以传统渔业和渔乡生活发展特色渔港旅游。通过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着力发展以现代渔牧业核心,融合延伸一二三产业,打造兼具科研开发、产业基地、文旅休闲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和产业服务配套,吸引企业与人才进入,推动产业加快聚集,增加有效供给,创造新的需求。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促进各环节融会贯通、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补齐新兴
38、产业发展短板,形成“产、城、人、文”融合的良性生态循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互联网信息产业园互联网信息产业园是引领三亚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市级重点园区,是数智服务创新极核区的重要承载区,“十四五”时期将重点发展信息科技、数字娱乐、电子商务相关产业。依托大数据中心、互联网双创中心、互联网信息产业基地,打造国际先进的数字科技产业平台和国际化的互联网交流平台,建成国际化智慧产业园,力争成为“全国数字经济创新示范区”,成为引领三亚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产业园区的引领作用,在数智服务创新极圈层发展区带动和辐射相关产业园或基地。紧邻三亚凤凰机场东侧布局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空港园区
39、,建设集电子商务综合服务、跨境电商保税仓储、通关服务、跨境物流、智慧供应链、跨境支付、信保金融、产业孵化等功能为一体的跨境电商生态圈园区;以中国电子三亚信息港以为牵引,积极引进信创产业领先企业入驻,打造国内领先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聚集区;以物联网技术为依托,服务于第一、第二产业的城市型物流和冷链物流、仓储需求,拓展发展现代仓储物流产业聚集区;以数字科技为支撑,向三亚东部沿海拓展发展智慧医疗产业聚集区。3.文旅展会类产业园三亚市将围绕文旅消费展会创意类产业,积极打造新经济产业园、国际电竞娱乐城、中国电子三亚信息港等产业园,并融合一、二、三产业打造旅游消费产业平台、南田北垦地融合示范板块、商业和
40、金融办公产业平台、外交小镇平台等产业平台,承载文旅消费创意极核区布局。在新经济产业园、国际电竞娱乐城,重点发展数字动漫、数字游戏、影视传媒、数字内容、电商直播等数字娱乐相关产业;在中国电子三亚信息港积极打造国际网信产业旗舰企业,充分发挥行业影响力,承办全球顶级网络安全赛事会展活动。五、 重点产业三亚市工业将进入“产业追赶期、动能换挡期、战略布局期”三期叠加关键时期,即工业产业基础薄弱,亟需对基础设施和产业链配套大力发展的追赶期;传统产业发展不足以支撑三亚市高质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日益成为支柱产业的换挡期;准确把握三亚乃至海南的国家宏观定位,积极开展数字经济、循环经济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战略
41、格局的布局期。“十四五”时期,三亚市将围绕重点产业板块、重大投资项目,加强要素保障,以优惠政策汇聚高端资源、以科技研发确立产业核心优势、以应用需求牵引上下游产业延伸、以产业园引领产业集聚、以信息技术促进产业升级、以自由贸易港打通产业环节、以产业融合促进新业态新模式的衍生,打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一)加快发展三个核心产业群1.深海产业“十四五”时期,面向南海海洋安全、海洋经济、海洋生态保护、滨海旅游等发展需求,推动深海产业向高端、创新、融合、国际化发展,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吸引中小企业进行产业链配套,加快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通过
42、打造高度开放的市场,灵活创新商业模式,将深海产业与旅游业、服务业、金融业等深度融合,培育独具三亚特色的融合产业;通过政策适度支持,促进产业在市场化的前提下快速升级,打造制度与政策双优势的产业吸引力。到“十四五”末,基本构建从海岸向海岛、近海向远海、浅海向深海的深海产业体系,深海产业产值达到120亿元。1)重点方向深远海技术及装备。随着陆地资源短缺,从陆上到海上、从浅海到深海的趋势不可逆转,发展深海技术对于实现国家海洋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中国船舶集团为主体,瞄准“海斗深渊研究”,以深海空间站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在深海科技城开展海试和应用保障基地建设,保障深海空间站的指挥控制、运营维护、数据反馈
43、与处理,支撑南海方向形成深海空间站的示范应用;依托重点企业和研究机构,围绕深海探测装备的研发、试验与检测以及深海探测技术的成果转化领域,持续开展水下机器人、载人潜水器、无人潜水器、水下滑翔机等多样化的深海关键技术研发及装备设计与应用。面向海岛开发、海洋资源开采对能源的需求,加快海洋核动力浮式平台关键技术攻关、装备设计与应用。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与装备。“十四五”依托崖州湾科技城,加速集聚国内优势海洋开发利用相关资源,推进海洋资源开发研究。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南海地质科学院、中科院深海探测技术实验室、中科院深海资源开发研究实验室、中科院南海所深海地球物理与资源实验室等为创新主体,推进基础地质、矿产地质、
44、生物资源、可再生能源等深海资源勘探与深海资源勘探技术研究及应用。瞄准南海油气开采等应用需求,依托三亚海洋油气研究院和相关企业,开展深海、超深水半潜式生产平台、大中型液化天然气浮式生产储卸装置(LNG-FPSO/FSRU)、浮式钻井生产储卸装置(FDPSO)、深水/超深水钻井船等装备技术研究,加强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能力。面向渔业全产业链提供装备及技术服务,依托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重点开展大型智能化、抗风浪、海洋新能源耦合式深海养殖装备以及岸基配套设施、信息检测、管理系统的研发制造和开发运营,发展渔业深度加工、流通、补给等配套环节装备。以南海岛礁发展需求为牵引,加强岛礁新能源海水淡化技术研发,探
45、索发展小型海上核电海水淡化技术,开展海水循环冷却水处理、大型海水直接利用、新型膜材料、水处理制剂等技术工艺和工程研究,重点开发船舶通用、海上大型作业平台用海水淡化装置。海洋探测与预警技术及装备。海洋环境监测是海洋综合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权益监测等具有重要作用。重点发展海洋立体观测及数据传输、海洋灾害预测预警和综合防治、水质与污染多参数检测传感等技术与装备,面向国内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海底电缆铺设、海底管道检测、深海观测、海岸警戒、海洋环境预报等高技术服务;通过岸/岛基础设施、空中/海面/水下的环境/资源/活动观监探装备体系、南海信息走廊及周边区域内的运
46、维服务体系建设,构建海上丝路南海信息走廊,形成南海跨域信息的高速传输能力、常态化全天候立体观监探能力、科技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我国海洋防务、海洋开发、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综合管理等多方面能力。深海材料。海洋材料是海洋科技的基础,随着海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长,必将发展成为我国未来的新兴战略型支柱产业。重点发展海底通讯用材料、海洋船舶及海洋工程防护材料、海洋环境污染处理材料以及深水潜水玻璃钢材料、深海重防腐涂料、耐盐耐腐蚀深海材料、特种金属功能材料、性能结构材料等海洋特殊材料制造技术,为海洋资源开发、海上船舶运输、港口建设以及海防建设等提供保障。高端海洋装备维修保障。随着海
47、洋强国战略和自由贸易港政策的逐步推进,高端海洋装备维修保障需求日益凸显。依托深海科技城和南山港,开展后备保障力量建设,承接计划性修理和应急抢修任务;面向深海空间站、海洋核动力平台等高端海洋装备,同时兼顾部分民用船舶的需求,统筹企业、船东等多方资源,打造区域配套、技术先进的海洋装备全寿命周期维修保障平台,全面保障南海海洋试验与应用。依托中心渔港,面向海上商业活动,提供油料、淡水、食物等补给服务、渔需物资供给与调配、捕捞和鱼货转运服务,推进建设开放性、商业性海上补给基地。邮轮游艇保障。立足三亚市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定位,结合自贸港政策,积极推动邮轮游艇等交通工具进口“零关税”正面清单管理政策落地,带动
48、邮轮船供服务、游艇保养维修等相关服务业发展。鼓励邮轮船供企业发展离岸贸易,开展采购、供应两头在外的船供服务,并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船供服务。依托凤凰岛国际邮轮母港,完善升级码头保障设施配套与口岸通关基础设施,重点发展邮轮补给和技术支持,支撑邮轮旅游试验区建设。依托三亚公共游艇码头,加强与国际著名游艇品牌合作,发展游艇维修养护业务;对接三亚游艇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将游艇的维修养护与游艇事项审批、日常管理、租赁旅游、销售交易及相关政策信息等游艇产业相关联,形成一站式游艇服务。依托海南国家游艇交易有限公司,拓展游艇展示交易业务,建设游艇业务专业交易平台。海洋科技创新。瞄准未来海洋科技,依托海洋科技创新产业园,打造面向高端海洋装备科技配套、前瞻性海洋技术研究、创新性技术转化、概念性产品设计、智慧海洋示范应用、工程设计及国际工程服务的创新产业平台。2)发展路径建立龙头企业引领、上下游集聚的生态体系。依托深海科技城,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