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整理-1.docx

上传人:知识海洋 文档编号:23704348 上传时间:2024-09-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整理-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整理-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整理-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整理-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整理-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高一班级历史必修二复习学问点整理 学习历史时要把学问线索化。在对每一单元学问结构整理的基础上,联系比较上一单元和下一单元的学问,整理出本册书的学问线索,这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一班级历史必修二复习学问点整理 ,期望对你们有关怀! 高一班级历史必修二复习学问点整理1 一、“自由放任”的美国 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 (1)爆发的标志: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票市场的崩溃 (2)经济危机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巨大。 (3)爆发的缘由: A根本缘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冲突,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冲突。

2、B具体缘由:自由放任政策 贫富差距过大:扩大了供需冲突。 股票投机过度:掩盖了供需冲突,经济危机的爆发的导火线 信贷消费过度:加剧了供需冲突 C直接缘由:市场供需冲突尖锐 (4)经济危机的影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和铺张社会资源;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冲突,社会形势动乱担忧;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办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冲突;争夺世界市场的斗争空前激烈,国际关系紧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的考验 2、面对危机,胡佛政府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1)自由放任政策的含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它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整经济活动(2)胡佛政府实行“自由放任”

3、政策应对经济,结果:危机不断加深,经济掉入“沟底”。 二、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 (1)新政实行的背景: A.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经济的打击; B.胡佛政府运用自由放任政策治理危机的失败,美国经济病入膏肓,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崩溃的边缘; C.罗斯福在总统大选中获胜上台。 (2)过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是实行应急措施,稳定人心,摆脱危机;其次阶段:1935年到1939年,主要是稳固和进展已取得的成就。 (3)主要措施: A、恢复工业 B、农业生产 C、举办救济公共工程 D.疼惜劳工权利 E.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4)罗斯福新政“新”在: A、新的经济理论:凯恩斯

4、主义(国家干预经济) B、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展新模式(制度创新) C、特点: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5)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影响: A.在确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峻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展 B.缓和了社会冲突,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稳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C.转变了美国人的生活,尤其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D.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进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进展起了促进作用。 E.对今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借鉴作用 (7)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消退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三

5、、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转变 1、二战后美国经济进展的四个阶段及其特征 阶段 20世纪 50-70年月初 20世纪 70年月 20世纪 80年月 20世纪90年月 经济状况 黄金时代(高速进展) 滞胀 走出衰退 新经济时代 缘由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大力拓展世界市场 石油危机(直接)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冲突(根本) 西欧、日本同美国的竞争 里根政府用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用大规模关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 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把平衡预算、毁灭赤字、偿还国债作为重要目标;扶持高新产业 经济政策 凯恩斯主义、充分就业政策 凯恩斯主义

6、失灵 货币学派、供应学派 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 时任总统 杜鲁门 艾森豪威尔 肯尼迪(新边疆)约翰逊(宏大社会) 尼克松 福特 卡特 里根 克林顿 (解决了长期困扰美国经济的赤字问题。 2、20世纪90年月美国经济的进展消灭的新特点: 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华高速进展; 冲破了凯恩斯主义理论,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同时消灭,基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 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转变: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联动的关系 3、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的新转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格外发达生产关系新调整 美国垄断资本实力雄厚,美国的经济体制照旧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经

7、济方针新转变 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供应学派 “新经济”的消灭经济运行机制转变 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联动的关系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含义:是私人垄断组织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进展过程: A.开创:罗斯福新政时期; B.稳固和进展:二战期间; C.进一步进展:二战后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避开了生产盲目性;政府职能、得到加强;有利于国家经济的进展。 四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1、二战后,英、法、德、日四国经济运行模式的基本特征: (1)英国:混合市场经济 特征: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国家打算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 (2)法国:打算指导型经济

8、特征:政府通过提高国有企业比重和制定经济打算,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指导和调整,并且利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使打算到达预期目的。 (3)德国:社会市场经济 特征:让市场充分发挥调整作用;同时,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4)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 特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整。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转变:1、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进展 2、福利政策的实行; 3、经济结构的转变如第三产业的蓬勃进展; 4、“新经济”的进展 高一班级历史必修二复习学问点整理2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阅历与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究 一、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9、与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新生的苏维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疯狂进攻。形势格外险恶。 经济、政治危机严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新状况。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 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实行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品 禁止商品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 支配 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 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取答谢的工资制 评价 是军事性的特殊措施。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供应了保证,稳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后来引发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 使工农业生产得以恢复,稳固了工农联盟

10、,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列宁在落后的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主动方面:在当时的状况下发挥了主动作用,集中了一切人力、物力,稳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是党探究向社会主义过渡供应了一种尝试。 (2)消极方面:实践证明这一政策中的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进展规律,严峻损害了农夫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三、新经济政策 (1)、实施的背景 长期的战斗,加上自然灾难,经济遭到了严峻的破坏,面临崩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峻,引发了严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实施的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

11、国代表大会 (3)、特点: 管理方法、手段:高度集中,行政管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经济体制方面:单一的公有制体制。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很多种全部制形式存在。 新经济政策“新”在:通过在确定范围里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4)、作用: 主动方面: a、促进了经济的快速恢复,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b、起到了稳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c、是列宁对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究,是一条适合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消极方面: 在实施过程中,不行避开地消灭了一些问题,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

12、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生疏缺乏,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由此可见,任何政策都不能永保不衰,必需审时度势,主动应变! 四、苏联的建立:(1922-1991) 时间:1922年。1924年苏联第一部宪法诞生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斯大林模式: (一)含义: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月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 政治经济体制。(特点:高度集中) (二)形成过程: 1、形成背景: 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渐渐形成的; 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逼,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 与的主义历史传统 与斯大林个人因素有关 2、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高

13、速优先进展重工业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1926年,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1928-1932年“一五”打算,提前完成; 1933-1937年“二五”打算,提前完成;国家实现工业化。 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二五打算后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其次 3、农业集体化全盘集体化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1929年,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头(为协作工业化建设,斯大林确定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 (三)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基本建成。

14、 (四)斯大林模式的表现 1、经济:高度集中,指令性打算,“打算就是法律” 2、政治:高度集权;大清洗运动 3、思想文化:成为社会风潮,思想学术行政干预。 (五)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1、功绩主要有: 快速实现了工业化,增加了经济实力,成为了工业强国; 为二战反法西斯战斗的成功奠定物质基础; 提高了国民文化素养 因此,“斯大林模式”基本适应了20世纪20-30年月苏联社会生产力的进展水平,它在二三十年月取得巨大的成就,起到了主动作用。对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过很大影响 2、消极作用:僵化的体制与二战后苏联的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这种不适应表如今: 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进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

15、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从农夫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夫生产主动性不高; 长期僵化地执行打算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 阅历教训: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只有依据国内的国情和进展阶段,反复实践,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背景: (1)其次次世界大战后,特殊是到了20世纪50年月,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 (2)1953年斯大林去世,为改革供应了契机与可能性。 2、概况: (1)经济领域:A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头: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口的收购价格;开展垦荒

16、,推行了玉米运动;B在工业方面:扩大了地方权力。 (2)政治领域:对斯大林的批判。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关于及其后果 3、评价: (1)主动:改革有确定成效,如农业曾在1955-1958年连续消灭大丰收,破除对斯大林的,打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总闸门,具有探究性和开创性。 (2)消极:但由于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不切实际的口号目标,并且改革中消灭反复,权力下放又收归中心,破除了对斯大林的,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最终导致了改革失败。 二、勃烈日涅夫的改革: 1、时间:1964年开头 2、概况: A、内容:改革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重点是军事工业 B、成就:改革使苏联国民经济在确定程度上获得进展,人

17、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加,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3、评价: (1)主动:前期的改革有确定主动作用,使苏联的国民经济在确定程度上获得进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使苏联的军事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加,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2)消极:没有转变优先进展重工业的政策,因此人民生活改善不多;后期国家陷入逆境,勃烈日涅夫执政后期,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中心集权的打算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冲突丛生,再加上对外扩张的加强,到20世纪80年月国家陷入了逆境。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先经济后政治) (一)经济改革: 制定了进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进展战略”,困难重重

18、,难以奏效。于是将改革的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二)政治改革: 1、内容: 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影响:改革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整个社会处于失控状态。政局不稳、思想混乱、民族问题严峻、民族运动愈演愈烈。 3、“八一九”大事 (1)冲突性质:苏内冲突 (2)结果:国家大权落入叶利钦为首的“激进民主派”手中,苏共被排挤出政权,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变。同时,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苏联快速走向解体。 四、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

19、律可循,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改革中自我完善,因此要求有创新意识,要树立坚持改革,追求社会进步的信念。 要生疏国情、敬重规律,一切从实际动身,要求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改革具有冗杂性、困难性、曲折性,不行能一帆风顺。 要留意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中的一切主动因素,这就要求有开放的思想意识。 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集中力气进展生产力。 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1、背景:“二战”使西欧实力大为减弱,而美国实力大大膨胀,这为建立美国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供应了物质基础。 2、过程:1944年夏,美、

20、英、中等44国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会议依据美国的方案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终议定书及附件,确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3、内容: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是国际金融机构的建立,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4、作用:主动方面: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它在确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进展制造了条件。 消极方面:它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相当长时间内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

21、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货易体系 1、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签订。 2、关贸总协定是一个有关关税及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但事实上始终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1995年被世界贸易组织所取代。 3、它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三、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怎样形成的? 1、条件:“二战”后,欧洲丢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美国经济实力一枝独秀。 2、内容: 金融货币方面: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 国际贸易方面:通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工业方面

22、:美国拥有了强大的工业力气,成为世界工厂。 科技方面: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地位,加强了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二、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进展 一、欧洲一体化的进展(从欧共体到欧盟) 1、欧洲一体化的背景(了解即可) (1)拥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这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基础。(2)战斗尤其是二战使欧洲普遍减弱,失去了传统的国际中心地位,地位大大下降。(3)二战后,欧洲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平安,提高国际地位,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加快经济进展的步伐,就必需亲热联系,加强合作,实现欧洲的统一。(4)法、德两个宿敌大国的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础。 2、成立过程 (1

23、)1951年迈出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第一步。 (2)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3)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3、欧洲一体化的意义(1)对欧洲各国: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共同进展;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各国利益。 (2)对世界格局:提高了欧洲的地位,从而影响了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 二、欧盟成立的标志是什么?简述欧盟的性质以及欧洲一体化带来的影响。 1、成立:1992年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 1993年,该条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正式宣告成立。 2、性质:是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区域经济集团组织。 3、影响: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的利益。欧洲一体化也转变了世界格局

24、,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 4、欧元: A、1999年诞生; B、欧元问世的意义:促进欧洲国家走向联合,进一步推动欧洲一体化进展。 三、贸易区 (1)形成缘由:20世纪80年月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推动; 欧洲一体化对美国的挑战; 美、加、墨三国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实现自身的进展。 (2)诞生:1992年,美、加、墨三国签订贸易协定。 1994年该协定生效,贸易区正式成立。 (3)、意义 是世界上消灭的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进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对美、加、墨三国经济都起着主动作用。 经济合作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将逐步向中南美洲推广,最终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区。 四、亚太经合组织(简称

25、APEC) 建议者:1989年澳大利亚总理霍克 成立:1989年11月,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进行了会议,标志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它是亚洲太平洋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中国加入APEC:1991年,中国和台湾、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中国上海举办了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合作方式:是一种制度上的创新,称为APEC方式。 五、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消灭: 1、其次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进展呈现两个的趋势: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 2、区域经济集团化的缘由: A、现代科技的进展 B、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和客观上存在的分工 三、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一、世界贸易组织(WTO) (1)建立:1994

26、年在乌拉圭进行的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确定成立世贸组织。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 (2)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意义 A.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的新时期已经开头。 B.说明全球化进程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批准加入:2021年11月10日多哈会议 二、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的多边贸易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定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27、内在要求,是中国经济进展的需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世贸组织本身的需要,中国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华与进展。 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机遇:(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进展; (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公平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 (3)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章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订规章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 (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挑战: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

28、战 四、经济全球化 1、表现: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和跨国公司的进展。 2、经济全球化快速进展的缘由(条件) 市场经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为经济全球化供应了商品流通渠道。 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国际金融的进展是经济全球化深人进展的催化剂 跨国公司蓬勃进展,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因素。 冷战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供应了和平的环境。 3、生疏: 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既为进展中国家的经济进展供应了机遇,同时又使经济的进展更加不平衡,贫富悬殊更大。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部分进展中国家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4、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1)问题:环境污染、人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 (2)对策:加强合作,制定可持续进展战略。 五、怎样正确生疏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关系? 联系:在进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的影响。 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 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集团化的最终归宿。 区分:经济全球化在各地区间进展不平衡,而产生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高一班级历史必修二复习学问点整理 第 17 页 共 1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终生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