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三章 企业采购与供应物流管理.doc

上传人:教育咨询 文档编号:2709826 上传时间:2020-08-2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6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企业采购与供应物流管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三章 企业采购与供应物流管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三章 企业采购与供应物流管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三章 企业采购与供应物流管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三章 企业采购与供应物流管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专业:际经济与贸易 班 级: 2011级6班 姓 名: 陈凯 学 号: 111406026 指导老师: 郑腾腾 完成日期: 2013年1月10日 电子商务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2011级经管6班 陈凯 111406026 摘要:电子商务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传统商务模式下的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改变了原有企业的格局、原有的价值体系、原有的经营模式,甚至改变了企业的形式。电子商务对商品的价格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就详细论述了电子商务对商品的价格所带来的深刻的影响,主要包括:电子商务降低采购成本;电子商务实现无库存生产;电子商务实现营销成本下降;电子商务降低企业组织管理费用以及电子商务降低交易费用。通过以

2、上分析,认识电子商务对商品的价格所带来的深刻的影响,从而为我国企业更好的运用电子商务提供一点理论支持。 关键词:电子商务;商品价格;影响 一、前言 电子商务与传统商价格等方面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在选定了一个供应商后,企业需要把详细计划和需求信息传送给供应商,以便供应商能够准确的按照客户要求的性能指标进行生产。如果商品样品被认可,而且供应商有能力立即生产,购买者就会发出一份标有具体产品数量的采购订单。供应商接到采购订单后会发给买方确认通知,告知采购订单已经收到并确认该订单可以满足。当产品由供应商发出时,购买者再次接到通知,同时还有产品的发货单。买方的会计部门核对发货单和采购订单后付款。当原有订单

3、变动时,购买过程将更加复杂。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企业采购过程中信息获取和信息传递是主要工作内容。 电子数据交换出现以后,一些企业已经在专用网络上使用它,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传输以减少采购过程中劳动力、印刷和邮寄所需的费用。有数据表明,全球范围内在专用网上利用电子数据交换进行的商务活动超过1500亿美元。据统计,利用电子 数据交换的企业一般可以节省5%-10%的采购费用。 专用网的接入成本较高,使得中小企业难以承受基于专用网的电子数据交换的费用。相对于专用网络,Internet网络信息传输费用极其低廉,因此,基于Internet的电子数据交换不仅使大企业在采购过程中所需要的费用大大降低,而且使中小

4、企业也可以通过电子数据交换进行采购。另外,由于Internet网络的上网企业众多,所以采用网上招标,可以寻求更理想的供应商,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完成物资和劳务的采购。总之,Internet网上采购在降低采购费用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可以作为一个例证。据通用电气公司宣称,由于可以接触更广泛的联机供应商,引起更大的竞争来降低价格,材料费用下降多达20%。 二、电子商务实现无库存生产企业的各种成本中,库存成本占据不容忽视的比例。企业的库存成本包括仓库场地占用费、建造费、维护费、仓库保管人员的工资以及存货的毁损、变质损失等。另外,大量的库存无论是生产材料还是产品都占用企业大量的资金,这笔

5、资金不能周转使用,其需支付的利息也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因此,减少库存以至实现无库存是企业降低成本必不可少的措施,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目标。但在传统的贸易模式下,企业的无库存生产只能是一个梦想,而电子商务使得这个梦想成为现实。 (一)电子商务实现原材料无库存 为了实现企业的原材料无库存,企业必须对供应商的生产周期、接受紧急订货订单的能力、管理状况、对其它客户的服务、供应情况了如指掌。所有这些信息都可以通过访问网络上各个供应商的网址和电子公告牌获取。由于互联网全天24小时联通,可以随时访问供应商的网址,而且网上信息传送速度非常快,并可与供应商进行即时的信息交流,所以企业可以根据每天的生产量来确定每日的

6、原材料需求量。供应商则按质按量安排物流配送中心及时将原材料送至生产企业。 (二)电子商务实现产成品无库存 产成品无库存是指生产出来的产品不需要存储到仓库而直接达到客户手中。这是一种很理想的状态,同时是一种难度相当大、精确性非常高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的生产可按接到用户订单之前或之后开始生产产品分为备货生产和订单生产。 (1)备货生产是根据市场需求预测来制定生产计划,在接到用户订单之前生产产品。生产过程管理的重点是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确定合理的成品库存,必须按“量”组织生产过程环节的衔接与平衡。在备货生产方式下,企业要实现产品的无库存,就必须很好的进行市场调查和预测。企业根据市场调查和预测的结果,就

7、可用DSS(决策支持系统)作出决策,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并通过网络寻找中间商或最终用户,使产品不经库存就销售出去,大大降低产品成本,加快资金周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订单生产是企业在接到用户订单之后才开始生产产品,其主要特征是产品为专门的用户生产。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准时交货时期生产过程管理的重点,必须按“期”组织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衔接和平衡。订单生产的关键是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由客户将需求的产品规格信息填入企业在Internet上的电子订单。这样,企业就能够直接收集和处理客户需求的产品规格信息,并将其传送到自动化生产线上,形成生产控制命令。 三、电子商务实现营销成本下降 现代企业市场

8、营销活动包括市场需求预测、新产品开发、定价、分销、广告、人员推销、销售促进、销售服务等。在当今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市场营销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因此为了争取竞争优势,企业在市场营销上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因而如何降低企业营销成本,是企业商品价格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 对企业市场营销的各个环节做一分析,可以看出他们大量的工作是在收集企业所需的信息,如消费者需求变化、对未来产品的欲望、现行营销策略的反应等,以及将企业的产品信息、生产信息和企业的营销策略等,尽可能广泛的传播出去并力争更多的人能接收到并受到影响。因此,电子商务对于降低营销成本有着直接、明显的

9、作用。目前Internet的上网费用和建立网站的费用已经相当便宜,所以较之花大量资金做广告宣传或800免费电话咨询,开产品展销会,派推销人员到处推销产品、发展客户,大量市场调研人员奔赴各地做市场调查、收集用户意见等传统的市场营销方式大大降低了费用开支,使得营销成本大为降低。 四、电子商务降低企业组织管理费用 (一)可以降低交通和通讯费用 对于一些业务涉及全球公司的,其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与各地业务相关者保持密切联系,许多跨国公司的总裁有1/3时间是在飞机上度过的,因为他们必须不停的在世界各地进行周游以了解业务进展情况。现在利用互联网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通过网上低廉的沟通工具,如E-ma

10、il、网上电话、网上会议等方式就可以进行沟通。据统计,互联网出现后可减少企业在传统交通和通讯中费用的30%左右。 (二)降低人工费用 由于通过互联网,传统管理过程中许多由人处理的业务,现在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自动完成。如戴尔公司,最开始的直销是通过电话和邮寄,后来通过互联网进行直销。用户通过互联网在计算机帮助下自动选择和下订单,带来的效益是非常明显的。不但用户在网上可以自如选择,公司也无需雇佣大量的电话服务员来接受用户的电话订单,而且可以避免电话订单中许多无法明确的因素,大大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大量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 (三)降低企业财务费用 借助互联网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可以大

11、大降低企业对一般员工、固定资产投入和日常运转费用开支,节省大量资金和费用,企业财务费用需求大为减少。 (四)降低办公室租金 通过互联网商业企业可以实现无店铺经营,工业企业可以实现无厂房经营。由于业务是通过网上来完成的,它无须在繁华地段租用昂贵的办公场所。目前,借助互联网许多企业都把办公室从城市繁华中心搬到郊区,既避免失去的拥挤交通,又可以在环境优雅、低廉费用环境下工作。 五、电子商务降低交易费用 (一)有利于降低厂商和消费者的搜寻成本 电子商务运作模式有利于降低厂商和消费者的搜寻成本,即电子商务交易的单位成本小于传统交易方式。网络电话只要付市话费和网络管理费就可以拨打国际长途,网络传真技术目前

12、正处于免费或象征性收费的阶段。通过万维网上超文本及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形式,企业可以低成本进行广告宣传,消费者也可具体方便的搜寻浏览信息。据统计,网页广告费用仅占传统媒介的3%,美国财富杂志500加大企业电话账单中41%用于传真,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网络对降低企业广告宣传成本、信息搜集与传输成本的重要性。 对于厂商而言,搜寻成本的降低还表现在广告行销成本低而回收率高。广告行销与订购统一,降低厂商“售前询问”、“售后服务”的成本,每天24小时每周7天服务而无需增加开支。对于消费者而言,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使消费者难以锁定厂商,搜寻成本太高。而电子商务模式下,购物采取双向互动,增加了消费者的参与,

13、有利于产品的销售,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并通过即时的信息了解产品市场价格的变动,从而减少厂商受需求偏好不同以及需求量不确定而增加的风险。在网络市场上,消费者只需点击鼠标就可以在不同市场挑选不同质量、不同价格、城乡统筹路径研究以成都市城乡统筹实践调查为基础作者:贺雪峰本文以对成都市城乡统筹实践的调研为基础,深入讨论了成都以土地为媒介、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主要政策工具的成都城乡统筹模式,并分析了成都模式的利弊。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并论证了更具有操作性和普遍意义的以规划为媒介、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要政策手段的新型城乡统筹模式。文章认为,以规划为媒介的新型城乡统筹模式不仅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而

14、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长期看,以规划为媒介的新型城乡统筹模式可以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稳定的农村根基,从短期看,新型城乡统筹模式可以有效拉动内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中国是农村人数占绝大多数的国家,虽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城市化率超过50%,但实际上,这超过50%的城市人口中,有2亿多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其中绝大多数农民工都未能真正融入城市,成为城市一员,而是年轻时进城务工经商,年老还需要返回农村。且年轻人进城务工经商,他们年老父母仍然生活在农村且仍然务农,年幼子女也生活在农村,因为农村生活成本低。若按户籍来计算,当前中国农村仍然有9.4亿农村户籍人口,这9.4亿农

15、村户籍人口中,有一定比例人口已经在城市获得稳定的就业和收入机会,他们可以在城市安居乐业,并因此可以算作城市人口。需要依托农村生活的人口还有8亿多。在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国仍然还会有极其庞大的农民或需要依托农村来完成劳动力再生产的人口,中国这样巨型国家的城市化只可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即使中国可以实现城市化,其城市化率达到70%,中国也还有45亿农村人口,如此庞大农村人口的生活状况与质量好坏是重大战略问题。中国之所以可以取得现代化的快速进展,得益于农村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最为主要的基础。建国前30年,正是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从农村提取数以千亿计的资源,为新中国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化提供了原

16、始资本积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奇迹建立在两个众所周知的基础上:一是充分利用了农村廉价劳动力资源,二是充分利用了中国农村的土地。此外,建国六十多年,中国之所以可以在经济快速发展中顺利应对各种政治、经济、金融危机,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庞大的农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一直在发挥作用。正是9亿农民的稳定为城市提供了快速发展及应对危机的能力。城市与农村的一正一反,一快一慢,一阳一阴,一发展极一稳定器,形成了中国城乡之间的相反相承的互补结构,从而为中国奇迹提供了最为重要的支撑。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总量中,农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农村人财物快速流入城市,农村社会正在快速变迁中。如何继续保

17、持农村在中国现代化中稳定器的作用,如何回应农村社会快速变迁的压力,如何为仍然需要依托农村完成劳动力再生产的人口提供基本的生产生活秩序,并回应他们的焦虑,是当前国家战略层面应予考虑的重大问题。当前中国高层和社会舆论的共识是,城乡应当统筹发展,以工哺农,以城带乡,通过中央向农村进行转移支付,为农民提供满足生产生活基本秩序的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实现均等化。总之,当前中国的城乡关系已经到了一个战略转折时期,到了以国家财政支持为基础建设农村,帮助农民的时候了。问题是应该如何统筹城乡,怎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做到以工哺农和以城带乡。取消农业税前后,国家通过多种途径向农村进行转移支付,目前每年转移到农村的

18、财政资源已达万亿以上。成都市是国家最早批准的城乡统筹试验区,2007年以来已在城乡统筹方面做了很多探索。成都探索有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和进一步深化城乡统筹的启示。本文拟以成都调查为基础,讨论中国统筹城乡的可能途径。一、转移支付的主要形式当前国家向农村进行转移支付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直接补贴农民,二是通过部办委局设立项目,项目进村,由部办委局为农民提供基础设施,三是建设新农村建设点,集中政府资源投资打造示范点。当前直补到户的项目非常多,典型如粮补、种籽补贴、农机补贴等,在一般农业型地区,农民种田不仅不交税费,而且国家每年为农民提供大约100200元/亩的农业综合补贴。此外,比较重要的转移支付还有:

19、义务教育,合作医疗,社会养老保险,家电下乡补贴,低保,特困补贴,五保;第二种转移支付是通过项目形式进行,具体地说,自上而下的财政资金通过部办委局等职能部门的条条,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需要进行建设。目前涉农项目极多,几乎所有部办委局都有相关的涉农项目及相应的项目资金。由部办委局主管的项目资金主要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条条向下延伸,与自下而上的项目申报相结合。各地农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需要,按政策规定向条条申报,条条批准立项,项目经费即可以下达,相关基础设施就可以得到建设。在项目很难全覆盖的背景下,条条为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往往要求地方出配套资金,比如通村公路,交通部门往往要求地方在路基开挖和出

20、工方面给予配套支持。结果,在有些贫困地区农村,村集体没有钱,又不可能向农民收钱,就只能放弃项目申请。因为是向上级条条申请项目,跑项目就理所当然,关系、熟人、朋友、政绩考虑等等,就可能成为立项的依据。从农民角度来看,既然是跑下来的项目,也就不是农民自己的项目,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项目成了人人争吃的天鹅肉,跑下来项目的干部和关系人固然认为项目是自己跑下来的,自己应该从项目中获得更多利益,一般村民也认为占项目便宜没有损害村庄利益。国家为农民出了钱,中间人得了好处,项目实施都效果不好,农民不是因此增加了对国家的认同,而是增加了抱怨。因为得不到农民的理解和支持,项目实施的效果不好,适用性差。在有些地区,

21、地方政府为了建设示范工程,要求所有项目投入到一个村庄,打造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这些试点只是领导意愿,与农民内在需求无关,这种集中项目资金打造示范点的做法即前述新农村建设示范的转移支付形式。在国家给到农村的转移支付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指定各部办委局集中项目打造示范村庄的做法,就让个别村庄不适当地超占多占了其他村庄的项目资金。目前中国各地区,都多有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县委书记固定联系村,这些村就很容易得到同级政府各部门打包的项目资金支持,由此制造出靠上级过度输血而成的示范村,这样的示范村因为没有内生造血功能,及地方政府资金有限,不可能推广,示范工程就变成了纯政绩工程。当前全国农村仍然在普遍打造

22、几个所谓新农村建设试点,各级领导乐此不疲到这些所谓示范村庄视察,实在是一种很坏的风气。除以上三种(主要是前面两种即直补到户和条条专政)财政支农途径以外,取消农业税后,乡村“三提五统”也一并取消,之前乡村行政得以运转的基本经费严重不足。国家因此进行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一方面要求乡村两级精简机构,减少人员,包括撤乡并镇、合村并组,取消村民组长,将七站八所推向市场等等措施,以减少乡村两级支出,一方面又为乡村两级提供基本业务费,比如为村干部提供报酬,为每村提供一年大约一万元的业务经费等等。在当前全国广大农村,村级一年可以获得的自上而下转移支付经费大致在3万元左右,其中绝大部分用于发放村干部报酬,一万元左

23、右的业务经费大部分用于订报刊。村干部要想开展其他工作,既不可能再向农民收钱,又不可能从上级获得资源,全国90%以上村庄又几乎没有任何资源(其中大部分负债严重)。村级没有可以有所作为的资源,中国绝大多数行政村就成为了维持会。而实际上,乡村两级尤其是村一级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村一级是农民可以有效表达他们公共需求偏好的平台。一个村一般千人左右,方圆三、五平方公里,村民常年生活在一起,生产、生活、人情三位一体,低头不见抬头见,是真正的熟人社会,又有二十多年村民自治实践所积累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成熟经验,若村一级掌握部分公共资源,通过民主来建设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这个事情一定可以做得

24、好。换句话说,村一级是农民自下而上表达公共品需求偏好的最佳平台,又是国家自上而下资源转移到农村与农民需求对接的平台。在中国农村区域差异极大,不同地区农民公共品需求千差万别的情况下,由自上而下的条条来为全国九亿农民建设基础设施和提供公共服务,是十分困难的。将支农资金发到农户,既不可能真正提高农民的收入,又不可能指望农民将国家发放的资金整合起来建设与他们的生产生活基本秩序维持紧密相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因此,如何让农民通过村庄这个平台,用民主的方式来使用支农资金,从而建设他们最为急需的公共品,是当前国家向农村进行转移支付时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二、成都以土地为媒介的城乡统筹模式成都是大城市带大农

25、村的地区,成都市是四川省会城市,全市有1200万人口,其中城市人口有600万,农村人口600万。作为省会城市,成都市经济比较发达,财政实力比较雄厚。2003年以来,成都市开始推进城乡一体化,2007年获批国家级城乡统筹建设试验区,在向农村进行转移支付方面,成都市形成了与全国一般情况有所不同的特点,择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在一般性的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基础上,成都市自2009年开始,在全国比较早地发放耕地保护基金,按基本农田每亩400元,一般农田每亩300元发放。耕地保护基金的90%用于履行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民现金补贴,及购买养老保险,10%用于耕地流转担保和农业保险补贴。到2012年4月,成都市已完成

26、2009、2010年两个年度耕保金的发放,累计发放到农户的耕地保护基金约40亿元,用于耕地流转担保和农业保险补贴的资金约4.5亿元。成都市是全国中西部地区第一个设立并发放耕保基金的地方政府。第二,自2008年开始,成都市为每个行政村提供2030万元的公共服务建设经费,规定这些经费不能分掉,不能还债,只能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具体如何用,用在什么项目上,则由村民议事会讨论决定。成都为每个行政村提供2030万元的公共服务经费,并由村民通过民主的办法来决策使用这笔经费。一方面,因为有自上而下的政府资源,村民就可以通过讨论来决定建设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从而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基

27、本公共品的不足,提高生产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因为有公共资源,村民在讨论如何有效使用这笔资源时就会参与到其中,之前是国家、政府的事情的村庄公共事业,现在成了村民自己的事情,由此极大地提高了村民对村庄公共事业的关心,同时又为村民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实践民主的机会,使之前村民自治的实践成果得以巩固和发展。农民逐步形成自己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也就是说,成都市为每村提供2030万元公共服务资金,利用村庄平台实现了自上而下资源输入与农民自下而上需求偏好表达的有效结合。这方面的实践,不仅提高了公共品供给的瞄准率,提高了农民的满意度,而且凝聚了农民的共识,形成了农民事事民主决策的习惯。成都市转移支付的第三个

28、特点是集中各口资源进行高起点高水平的新农村建设,与其他地方这看起来与全国各地政府进行的示范村建设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示范点范围极大,且他们是试图将所有成都农村都按示范点的标准进行建设,他们称之为“全域建设”。成都市推进全域建设的最重要政策工具是试图利用土地制度创新,尤其是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来达到“城乡统筹、重点在乡”的目标。成都市的决策者希望以土地为抓手,在短期内改变成都农村的面貌,高标准建设一个包括美丽乡村在内的现代化田园城市。我们下面重点讨论成都市在这方面的努力与梦想。当前成都进行城乡统筹的主战场是在土地上面,或者说,成都市现在是以土地制度作为城乡统筹的主要政策工具。之前有一个发

29、展的过程。2003年成都市开始推进城乡一体化时,是以“三集中”作为主要思路的。所谓“三集中”,即“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走集约、集群发展道路,以工业化作为城乡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带动城镇和二、三产业发展,创造转移农村节余劳动力的条件;农民向城镇集中,聚集人气和创造商机,农村节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进一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在这种思路下面,成都市力推所谓“双放弃”的“置换”工程,即农民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然后由政府按耕地和宅基地分别给予补偿,并在城镇安排人均35m2的按安置价购买的住房。与此几乎同时,成都市大力开展“金土地”的土地

30、整理工程(2005年开始),对农村土地进行整理,一是节余耕地,二是便于土地流转。“金土地”的土地整理不仅包括农地而且包括村庄,成都市称之为“拆院并院”工程,所谓“拆院并院”即将散居农民集中起来居住,“拆小院并大院”,这样可以形成更大规模的集中连片耕地。“双放弃”和“农民向城镇集中”,因为农民进城以后很难在城市获得稳定就业和收入机会,而城市生活支出压力很大,对农民来讲,这样进城的不确定太大,农民没有积极性,成都市推进几年并无大的效果。“拆院并院”的“金土地”工程是一般农地整理项目,项目资金有限,农民拆院之后再建新院的资金不足,生活条件难有明显效果,农民也是积极性不高。但“拆院并院”项目实施中,成

31、都市开始尝试一种土地制度的突破,即将并院中形成的节余集体建设用地用于经营性项目,甚至用于房地产开发,就可以让农民分享到土地非农使用的增值收益,因此可以极大地调动农民并院积极性。成都市真正找到的突破口的是汶川地震后灾后重建。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成都市的都江堰等市县作为重灾区,受到国家政策上的特殊照顾。以下两个事件对成都市形成后来主要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为媒介的统筹城乡起到了关键作用。第一个触动成都市决策层的事件是都江堰茶坪村的联建,形成了所谓“茶坪模式”。汶川地震后,作为重灾区的都江堰,很多农民住房倒掉了。重建农民住房,农民没有钱,政府救灾投入又不够,怎么办?成都市将灾后重建与土地制度改

32、革结合起来,规定可以由社会资本进入与农户“联建”,也就是说,社会资本可以在农民宅基地上建房,农民出宅基地,社会资本出钱,联建的房子由农户与社会资本分享。社会资本可以以联建的房子搞经营办酒店等等。在青城山边上的大观镇村庄,因为地理位置好(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圣地,是旅游和度假的好去处),社会资本借联建之机进入,是极好的商业机会,社会资本因此蜂拥而至,在不长时期,具有区位优势的大观镇茶坪村即通过“联建”不仅为农民建新房,极大地改变了农民的居住条件,而且极大地改变了村庄面貌,“联建”示范村的茶坪村也成为“明星村”。大观镇茶坪村的“联建”,政府没有投资,农民也没有出钱,仅仅改变土地制度,允许社会资本借“联

33、建”可以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而非土地管理法上只能申请国有建设用地),就搞好了灾后重建,甚至可以说是意想不到的高标准的灾后重建。成都的决策者就想,若全市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都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搞“联建”,则不用成都市政府投入一分钱,成都市农村面貌就可以有极大的改善,城乡统筹的任务就可以完成,这该是何等的好事啊!第二个触动成都市决策层的事件是都江堰向峨乡的灾后重建,形成了所谓“向峨模式”。向峨乡是地震重灾区,全乡几乎所有农民住房都被地震震倒。向峨乡的灾后重建任务由成都市国土局来承担。国土局无论如何不可能为向峨乡农民建房,怎么办?国土局的同志们就想起利用国土资源部批准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通

34、过集体整理农民宅基地,然后复垦形成指标,由需要指标的二圈层市县区来购买指标,村集体则用这笔钱来为农民免费提供人均35平米的住房,同时用节余资金来搞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经过测算,成都市国土局的同志认为,较高质量地重建向峨乡农民住房,大约需要有3亿重建资金,而预计向峨乡可以整理出大约2000亩节余建设用地指标,成都市国土局因此要求财政条件比较好且需要建设用地指标的二圈层的双流县政府以15万计亩来收购都江堰向峨乡节余出来的增减挂钩指标。向峨乡通过增减挂钩整理农民宅基地,节余建设用地复垦形成指标,然后由双流县政府以每亩15万元收购建设用地指标,从而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向峨乡的重建任务,这个经验对成都市决策

35、层触动很大,以土地为城乡统筹抓手的决策因此形成。向峨乡的灾后重建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成都市主要领导多次到向峨乡考察。在高度认可向峨乡灾后重建形式后,市领导也指出了向峨乡灾后重建的不足,其主要不足可以用缺少四性来归纳,成都市因此在之后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中提出了农民集中居住点的四性原则,即要求按照“四性”1来高标准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且要集中各部门的资源为农民提供1+N的配套公共服务。所有农民集中居住区都要经过市土地综合整理和农房建设办公室进行审查批准。在政府可以投入的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高标准建设田园式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不可能指望农民大笔投入,因此就只可能指望在增减挂钩项目中农村节余集体建

36、设用地经复垦形成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卖高价了。随着实施增减挂钩,村庄建设用地资源越来越不丰富(人均宅基地面积越来越小),而新型集中居住区建设标准越来越高,就推高了农民整理节余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的成本。以此成本倒逼政府获得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价格,由此形成了目前成都市大致每亩30万元/亩增减挂钩建设用地指标价。成都市政府以30万元/亩拿到增减挂钩用地指标,最终是要将指标用出去的,成都市政府不可能以30万元/亩来获取指标,而必须将拿指标的代价转嫁出去。转嫁给谁?城市建设用地大致有三种: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包括公益事业建设用地,这些用地的成本完全由政府承担,政府无法转嫁;二是工业用地,目前成都市工业用

37、地才大约20万元/亩,政府想将指标成本转嫁到工业用地上显然没有空间;三是经营性建设用地。对于主城区来讲,成都市经营性建设用地每亩几百万元是很正常的事情,因此,由城市经营性建设用地来承担指标成本则是可能的。成都市因此对城市经营性建设用地搞了个“持证准用”,即凡是使用城市经营性建设用地,即要持有增减挂钩指标,指标从成都市农村产权交易所购买,指标供给方只有成都市土地储备中心,因此,指标费就按亩30万元购买,变成了所有使用城市经营性建设用地者必须额外支付30万元/亩的指标费。也就是说,市政府将高标准建设农民集中居民区的成本转嫁到了城市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者身上。这样一来,无论是都江堰大观镇的茶坪村模式,

38、还是都江堰向峨乡模式,成都市借灾后重建的特殊时机,通过土地制度创新,在几乎未支付任何成本的情况下就重建了灾区,重建的灾区农村甚至远远好于之前的农村,用灾区农民的话来讲,居住生活质量提前五十年。也正是因此,成都的同志们普遍将汶川地震当作成都市重大发展机遇。既然影响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是现行土地制度,成都市理所当然要以国家级实验区的特殊身份进行土地制度创新。成都市在土地制度上的突破,正是沿着以上茶坪模式和向峨模式两个方向进行的。茶坪模式的特点是社会资本进入,是要在茶坪村节余建设用地上进行投资,由此突破了社会资本只能使用国有建设用地的规定。2008年成都市国土局出台成都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39、流转管理暂行办法(成国土资发2008124号)等10多个配套文件,规定集体建设用地可以以多种方式流转及可以用于工业、商业、旅游业和服务业等远远超出现行土地管理法的探索。向峨模式的特点是跨区县进行增减挂钩指标流转,这突破了国土资源部关于增减挂钩不得跨县市区的规定。按成都同志们的意见,若不允许跨县市区,指标落地就很难形成土地利益级差,从而无法实现农民整理节余出的增减挂钩指标的价值。且成都市利用灾后重建中国土资源部下放项目审批权的机会,大量地批准立项,都江堰市几乎80%的农村都纳入到立项中了。也是因此,当2010年中央决定对增减挂钩进行限制,按此限制,成都市每年只有8000亩增减挂钩的指标时,成都国

40、土部门的同志说,按这个速度,成都增减挂钩要搞100年,这太不可能了。茶坪模式所要突破的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及其用途,所涉及到的是建设用地本身。向峨乡模式所要突破的是指标的跨区域流动和指标数量限制,所涉及到的只是指标,而不用到具体实地。指标与实地的最大不同是,指标是无差异的,只有数量而没有区位的好坏。实地则因为区位不同而价值差异极大。虽然指标和实地都可以换取资源,其机制和政策依据却是完全不同的。因为用途限制和区位差异,不同地块土地的价值差异极大。对于特定区位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若用途不受法律限制,土地价值可以达到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亩,比如目前大观镇农村整理出来的集体建设用地就可以达到80万

41、元/亩。指标则是依据国土资源部所出台的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将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与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增加挂钩,而让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变得有价值,这个价值来源于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稀缺程度。若城市有足够的建设用地指标,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减少可以为城市增加建设用地指标就没有意义,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稀缺程度决定了农村减少建设用地形成指标的价格。注意,农村减少建设用地的方式即将节余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形成指标,这里只有指标而不涉及实地。成都的同志称形成指标的增减挂钩项目为“大挂”,而要用到实地的农村建设用地项目为“小挂”。“小挂”是成都市的地方项目,由市国土局批准立项,“大挂”不仅受到中央下达年度周

42、转指标的限制,而且要由省国土资源厅批准立项。无论茶坪模式还是向峨模式,无论是土地本身还是土地指标,无论是土地管理法还是增减挂钩政策,无论是“大挂”还是“小挂”,既然成都市是国家级城乡统筹试验区,且成都市还面临着汶川地震之后灾后重建的特殊性,成都市突破政策是可以理解的。那么,如果将成都市在土地制度安排的突破一般化,情况又会如何呢?若仅仅创新土地制度,不需要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就可以达到统筹城乡、繁荣农村、大幅度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及建设“四性”村貌和世界田园都市,这样的土地制度创新就真是太好了。到2011年底,以土地制度创新为基础,成都市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理项目,共向农村投入约350亿元(其中吸引

43、社会资金100亿元),正是数以百亿计的资金进入农村,而在成都市建成农村新社区和聚居点1400多个,促进了近30万户90余万农民的集中居住,这些集中居住区的农民可以享受到水、电、视、讯、路、气、绿化、教育、医疗、娱乐等公共配套设施,极大地改善了生活环境,初步实现了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现在的问题是,引进的社会资金和向城市经营性用地使用者转嫁的30万元/亩的指标费最终究竟由谁来出,及是否可以持续。若可持续且政府不用出钱,成都市就可以通过克服土地政策和制度的障碍,通过创新土地制度来进一步扩大城乡统筹的成果,将当前90万受惠农民扩大到300万甚至600万农民中去。我们来看当前成都市借土地

44、来进行城乡统筹中存在的问题。三、成都模式的困境除政策限制以外,成都市以土地为主要政策手段进行城乡统筹实际上面临着不可持续的问题。茶坪村通过联建来获得社会资金的青睐,从而在几乎没有政策投资的情况下,很快便高质量完成灾后重建。茶坪村本身也成为明星村。从2008年至今,在都江堰大观镇和青城山镇,已有数十亿资金借灾后重建时期特殊的土地政策而进入,几乎所有社会资金的目标都很明显,即围绕青城作旅游开发,建乡村酒店和度假村。目前进入到青城山周边农村的社会资金逐步开始进入营业阶段,但从笔者2012年7月到都江堰调研情况来看,因为社会资金投入太密集,乡村酒店几乎已无生意可做,社会资金能否收回投资仍是未知数。也是

45、因此,当前社会资金不再敢冒然进入,即使政府这几年正大力倡导引导。进一步说,特定区位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转用为经营性用地,就可以免出国有建设用地招拍挂的地价,拥有节余建设农地的村集体和农民因此可以提高土地流转要价,这样就将之前由地方政府所获得的土地财政(卖地收入)变相给到了恰好占据特定区位村庄的农民,特定区位村庄的农民因此可以获得远远超出一般农户水平的好处,如当前大观镇农村整理出的建设用地流转价可以达到80万元/亩,农民整理土地,拆小院并大院,每户除白得一栋别墅以外,还可以分到大笔现金。具有商业用途的特定区位毕竟只是农村中的极少数。成都市近年来做土地文章中所引得的100亿社会资金,竟有一半以上投资到了青城山脚下,真正涉及到的农户不过几万人,这相对600万成都农村人口,只是极少数。极少数农民一夜暴富并不代表成都市农民都获得好处了。相反,少数特定区位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市场分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