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初一生物 复习资料(主要知识点归纳).doc

上传人:教育咨询 文档编号:2862985 上传时间:2020-09-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生物 复习资料(主要知识点归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一生物 复习资料(主要知识点归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一生物 复习资料(主要知识点归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一生物 复习资料(主要知识点归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生活化的构建策略【内容提要】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压抑学生个性,重知识灌输、轻情感体验,脱离生活实际等等现象。生活化课堂较之传统课堂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起点不是仅仅教会学生知识,最终目标瞄准的不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幸福成长。基于此,本文从让生活化教学充满课堂方面入手重点对如何构建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生活化进行了策略探讨。【关键词】思想品德 生活化 教学原则 策略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也是“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教学做合一”。其实,思品教学又何曾不是生活的阐释!思品与生活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思品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对学生而言,

2、思品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是思品教学唯一的源头活水。如果我们的课堂脱离了现实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营养不良、生态失调、压抑个性、失去灵性、远离生活的种种现象,因此,让生活化走进课堂,构建生活化课堂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探讨的新课题,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为此,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课堂的构建策略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一、生活化课堂的有关认识(一)生活化课堂的内涵课堂指的是在学校中被用来进行教学活动,以传递和建构教育知识为基本手段,旨在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品德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场所。课堂是

3、一种特殊的生态,具有独特的课堂生态主体(教师和学生)和课堂生态环境,是由教师、学生、环境之间交互作用共同使课堂成为有机的生活化整体。“生活化课堂”不是“知识课堂”、“能力课堂”和“智慧课堂”的对立面,不是要颠覆和重建现有课堂,而是对新课程理念的发展理解、时代要求和具体体现。生活化课堂是新课程理论基础中生命观、发展观和生态观的教学论诠释是对传统课堂的解构和合理性超越。 (二)生活化课堂的教学原则1、课堂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要建构学生积极的心态,营造适宜学生发展的生态课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挖掘其潜能,树立起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学生主体观。如在学“

4、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一课时,我充分挖掘学生的动力资源,激活学生的以往经验,让他们大胆地交流资料、讲故事、讨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得以尊重、主体作用得以发挥、主体积极性得以调动。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课堂真正超越了传统的千人一面模式。 2、教师必须实现教育理念的个性化 传统的课堂过多的追求统一性、标准化,而忽略了学生个体在体力、智力、情感、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这就势必使教育活动尤其是教学产生盲目性,失去针对性,背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出现要么就拔苗助长要么就压制学生发展的尴尬。这就好比“一个伟大的教练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能让每个队员都去破世界纪录而在于他能让每个队员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自己

5、的潜能”一样,教师的优秀不在于让每个学生都去当总统、博士、企业家而在于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3、教师必须努力尝试去适应学生学生们在能力、学习风格、学习兴趣、学习节奏等各方面存在永久的或暂时的个别差异,教师必须承认这种差异就如同承认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一样。在课堂中,教师是管理者、调控者,也承担着教育(教学)中介的角色,从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出发,教师就需要努力使课堂从情境的创设、课程知识的建构、评价制度的建立等多方面去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如:在“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教学时我是这样安排的:1、自己看书。让学生自己将整框知识看一遍,对要学习的知识有个初步的整体印象。2、自己提问。学生自

6、学后,我先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要求每个小组在各自的讨论记录本上,以自主形式将主要知识点和问题整理出来。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然后以自己喜欢形式进行整理归纳。3、自己讲评。在学生代表上台谈了自己整理的思路后,学生们自己进行了讲评。每次颇有见地的发言博得大家热烈的掌声。同学们听得认真、评得仔细,开放的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沉浸在主动学习的心境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生活化课堂的构建策略(一)布置社会实践活动 课后探究生活化思想品德课的每一课课后都设置了课后探究活动,以往课堂教学中对此要么避而不谈,要

7、么就是纸上谈兵,还有部分老师把它当书面作业来做。探究活动课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全体学生的参与社会生活,通过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达到影响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后探究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课后探究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课后探究这一栏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如教学“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去调查你所生

8、活的村庄或小区有哪些卫生死角?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后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从中我发现学生设计出了许多方案:有充分利用街道宣传栏进行环保宣传的,有一起合作写环保倡议书的,有写给化工厂厂长的信,信中诚恳指出危害的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何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课例表明,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过程,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在这样的体验中,使学生能科学地认识自身的心理,掌握一些处理问题的技能,并满足他们对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的各种需求,以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在体验

9、中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二)利用情感的驱动 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也说过:“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情感是促发学生个人行为的内驱力。在思品课教学中,如果学生的认识与行为之间缺少情感的驱动,就会导致知行脱节。因此要提高思品课的实效,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知中激发行的情感,利用情感的驱动,促使学生自觉去实践道德行为。思品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一些鲜活的事例,唤起同学们的道德情感,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但是有的课文中的事例,不足以引起学生道德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可以利用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时事资料,充实感性材料,满足学生道德情感上的需求。 如在学中华民族

10、精神这一课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从各种途径收集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事迹,准备在思品课上交流。等到思品课交流时,学生异常活跃,有的组列举了“神州六号”载人航天发射成功的动人事迹。有的组收集了很多有关512地震中出现的感人事件:9岁小林浩背出两名同学;谭千秋老师为救4个学生,自己却不幸遇难;女警蒋敏家中10口亲人全部遇难仍奋战在抗灾一线;我们国家的人民在前所未有的灾难面前,团结一致共同面对;社会各界伸出无数只援手,百亿捐助物资迅速聚合,突破万难调集到位;在天安门广场,默哀完毕后,人们列队高呼“中国加油!”等口号,显示出高涨的爱国主义情绪等等。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学生的道德情感得

11、到了升华。同学们通过课堂上的交流,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真切地感受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纷纷表达了对祖国最诚挚最深厚的感情和热爱。当学生的情感涌出,课堂在情感中开始,他们自然地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氛围,走进教材,主动探索知识。与课本材料相比,时政材料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并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规范等方面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又如上身边的诱惑这一课时,教师借助大量丰富的录象图片及报刊杂志的报道并加上严肃的表情、动情的语言介绍黄赌毒的诱惑及危害。当学生在观看了因赌博和吸毒而导致家破人亡的录象及图片后,都为片中的当事人感到愤怒,有些同学甚至

12、还留下了同情的眼泪。这样的教学就充分利用了情感的渲染,达到教学的效果。 (三)创设生活情景 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而创设生活情景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用生活情景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体验。如在教学“珍爱生命”一课时,为了增强学生对尊重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的认识,我组织学生排演了情景剧野味餐馆:小林一家周末外出郊游,中午时分,爸爸提议去一家当地有名的野味餐馆吃野味,小林和妈妈积极响应。在餐馆中,小林因发现菜谱上有多种国

13、家保护的野生动物而提出疑问,老板回答,“我们都卖了好多年,”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小林一家的行为反映出哪些社会问题?我们该不该吃野生动物,为什么?如果有人请你吃野味,你怎么办?如果你发现有人在捕杀或贩卖国家保护动物又会怎么做?在求知欲的驱使下,积极思考,自主探究,较好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要学习的文本上来,同时也为学习新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在课堂教学中再现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体验的愿望与需求,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境界,置身于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进而达到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内化效果。又如,在教学我爱湘教版 地理必修 第二章自

14、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二课时霸州四中 介卫卫一.课型:互动探究课 课时:第二课时(第四节共两课时)二.教学目标:1.读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2.通过探究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通过案例、材料分析引起学生对海洋的关注,激发探索海洋的兴趣,逐渐养成保护地理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三.课型目标分析论证: 1.课型目标的准确性分析: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中,水是最活跃的自然要素之一,海洋水是水体的最大组成部分。洋流是海水运动的重要方式,也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的主要

15、方式之一,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所以,洋流是本单元重点内容所在。本节课主要有两大知识点,其一是洋流的分布规律,学生通过读洋流模式图探讨各海区的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其二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生通过活动探究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对海洋生物分布(渔场)的影响,对人类航海的影响以及对海洋环境污染的影响。这些内容综合体现了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2.课型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在第三节学生已经学习了大气运动的一些知识,基本上掌握了大气运动的一般规律,为学习洋流打下了基础。通过前面几节课的读图、探究活动的训练,学生已经学习到了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可以实现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6、学习本节内容。 3.课型目标的弹性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水资源的内容,但是没有涉及洋流内容的学习,通过其它的途径可能对洋流有所了解,但不多。为此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在教学中补充了洋流按性质的分类知识,来帮助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另外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可能也存在问题,需要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才能顺利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四.教学过程程序教为学服务的互动过程学习目标与学习成果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案例:1912年4月10日,被称为“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的“泰坦尼克号”从英国的南安普顿出发驶往美国纽约。1912年4月15日,载着1316名乘客和891名

17、船员的豪华巨轮“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而沉没,这场海难被认为是20世纪人间十大灾难之一。这次事故,1522名乘客和船员遇难,仅仅705人依靠救生船和救生艇幸存下来。那么一开始一路顺风,轮船快要接近美洲大陆却不幸遇到冰山,冰山是怎么来的呢? 师:同学们谁知道上述案例中悲剧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吗?生:讨论、分析预设情景:学生不能说出受洋流的影响解决方案:问题提示“该地纬度不高不会形成冰山,那么冰山是怎样到达航道上的呢?”生:洋流(海水运动)利用同学们感兴趣的事件,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有效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兴奋点,唤起求知欲及参与意识。学科王预习认标课前预习:1.自读课文61-

18、62页,识记洋流的概念,试着画出洋流模式简图。2.阅读名师伴你行学点二洋流了解洋流的分类。课上活动:学科王提问:1.什么是洋流?2.洋流是怎样形成的?3.按性质分为几类?学科王生:答(答案不完善,组内同学补充)学科王明确预习内容检测预习效果学科王学生积极的融入课堂探究学习的过程体验活动:读课本(地图册)洋流模式图,自己动手在稿纸上绘制一幅洋流模式简图。情景假设:学生不能很好的画出简图提示:简化洋流模式图即减少洋流条数。探究活动:比较气压带风带图与世界洋流模式简图1.仔细观察、比较两图后,讨论盛行风和洋流之间有何联系?生:盛行风向与洋流运动方向一致师:盛行风是推动海水大规模运动的主要动力风海流(例:东北信风北赤道暖流;西风带西风漂流)2.读图并结合名师伴你行,总结、识记洋流按成因分类的相关知识。总结:按成因分类风海流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主要动力,由此形成的洋流。密度流温度、盐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差异,导致海水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中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