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doc

上传人:教育咨询 文档编号:2941382 上传时间:2020-10-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南方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3分,共计66分,请将答案填入答卷表格)1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解放思想。这是因为A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B世界观和方法论互相转化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D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相对独立性2.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C所有有形的物体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3.“天地

2、合气,万物自生”(王充)与“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这两个观点,体现了对 问题的不同回答。 A.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关系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C.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4.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A.“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 B.“世异则事异,世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C.“气者,理之依也”与“理生万物”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5. 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龙,但是在人们的头脑中却有龙的形象.龙的观念。对此解释错误的是A.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以特殊形式的反映 B.意识可以凭借人们的主观想象而产生C

3、.能动地反映外部世界是意识重要特点 D.意识可以对现实材料进行加工创造出新形象6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A B C D7.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面图像覆盖区域属于月球高地,长约460公里,宽约280公里,分布有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从唯物论的观点看,这幅图像佐证了A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 B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C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8. “拔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这两则寓言故事反映的同一哲理是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 B人能够认识规律

4、和利用规律C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9.沙漠治理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鄂尔多斯人另辟蹊径,变“征服沙漠”的一厢情愿为“善待自然”的两全其美,他们把沙漠绿化、沙产品开发和生态旅游有机结合,实现了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双赢,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鄂尔多斯发展模式”。“鄂尔多斯发展模式”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认识的发展并不完全依赖于社会实践 C自然界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意志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终极目的10.下列说法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诗句的哲学寓意一致的是A对症下药,因地制宜 B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

5、遥看一千河C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11.洛克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经验。他的观点否认了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2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后来又认识到心理健康也是健康的重要内容。20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做出了定义“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哲学上看,这表明人在确定事物的标准上起主导作用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

6、过程A B C D13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非常重视修身养性。在这一问题上,荀子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荀子和朱熹两人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承认“行”。这启示我们A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知识 B只要积极参加实践,就能掌握一切知识C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必须参加实践 D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总是肤浅的14.“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引人深思。破解这一命题的关键在于创新。关于创新,下列表述正确的有创新就是要敢于突破规律,超越现实 创新就要与时俱进,敢于突破落后观念的束缚创新就是要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创新

7、是否定之中有肯定,即辩证的否定A B C D15某家著名的公司招聘员工,一位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前去应聘,笔试成绩第一,面试也很理想。该公司在报上登出了录用名单,高材生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又羞又急,打开煤气自杀,幸而被救。在医院的第三天接到公司的致歉信和录用通知书。原来,是公司的电脑出现故障,把高材生的名字漏掉了。高材生转悲为喜,兴高采烈地准备去上班,却又接到了公司的一封辞退信。这一事件给我们的人生哲理启迪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要承认矛盾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需要辩证思维方法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意识的能动作用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 B C D16.一般说来,人们在逆境中容

8、易萌生忧患意识;而在顺境时,往往掉以轻心,麻痹大意,以致形势突变时猝不及防,陷入被动境地。从哲学角度考虑,这是因为 有的现象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 没有坚持用矛盾普遍性观点看问题 没有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 人们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AB. C. D. 17“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句话体现了 A矛盾双方永远是对立的 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矛盾双方的统一是绝对的,不变的 D矛盾双方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18针对中国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

9、快发展的问题,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要求把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放在了首要位置,同时兼顾抑制通货膨胀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所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是 A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不能忽视次要方面B抓主要矛盾,同时不能忽视次要矛盾C要抓住主流,正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动态和方向D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19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压力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不畏压力,迎“压”而上的人,就如同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刻在手杖上的格言所说的“我粉碎了每一个障碍”;害怕压力,遇“压”而退,就会像奥地利作家费兰兹卡夫卡在自白中所说的那样“每一个障碍粉碎了我”。这表明事物之间的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

10、力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AB. C. D. 20当前,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着不顾当地的人文、自然景观, 一味仿古的倾向,导致“千城”一面。这种做法有违于唯物辩证法的A规律客观性原理 B矛盾特殊性原理 C世界的物质性原理D联系普遍性原理21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ABCD22改革开放33年,是党和国家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

11、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体会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33年。这是因为()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个人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不起作用D人民群众的言行都是正确的株洲市南方中学2011年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二理科政治 座位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天下教育网 http:/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5:A C D B A 6-10:B A C D C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185; 1217,5; 1350; 144

12、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4分15(本小题满分10分)解:()由已知得圆C的方程为2分其圆心坐标为C,半径 r=3 3分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圆心C到直线l的距离 5分来源:学&科&网Z&X&X&K()弦的长为 8分ABC的面积为 10分16(本小题满分12分)解:()由图表得样本容量为人, 2分来源:学_科_网易得=8,=0.24 4分成绩在60.570.5分的学生频率为0.16,成绩在90.5100.5分的学生频率为0.24, ,6分补全频率分布直方图 8分()成绩在80.590.5分的学生频率为,10分由于有1000名学生参加了这次竞赛,所以获得三等奖的学生约为0.321000=

13、320(人)12分17(本小题满分12分)解:()依题意 3分 解得 5分 所以双曲线的方程为. 6分()是直角三角形,(1)如果或,显然,点P的横坐标为2或;8分(2)如果,设,设点,点,则, , 10分,即,即,又,点P的横坐标是 12分综合:是直角三角形时,P的横坐标为或来源:学科网B卷(共50分)甲 卷四、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8; 198 20 21五、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4分22(本题满分10分)解:依题意得是真命题且是假命题, “方程表示椭圆”是真命题, 2分, 4分“抛物线与轴无公共点”是假命题,抛物线与轴有公共点, 5分 , 6分由题意得, 8

14、分来源:学_科_网. 10分23(本题满分12分)解:()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 设事件M为“直线与平行”来源:学+科+网Z+X+X+Ka、b分别从集合A中随机取数,数对的基本事件为,共36种 2分若,即,即 满足条件的基本事件为有,共三种情形3分来源:学&科&网所以来源:学科网ZXXK答:直线与平行的概率 5分()设事件N为“直线与的交点位于第一象限”,由于直线与有交点,则OabAB(2,4)M46联立方程组,解得, 6分因为直线与的交点位于第一象限,则,即 解得8分又、且随机取数,如图可得:; 10分 12分答:直线与的交点位于第一象限的概率是24(本小题满分12分)解:()设点,由点P在

15、椭圆上,得1分3分即 5分OxPyQF1F2()曲线C上存在,使的面积那么7分来源:学科网由得,所以当且仅当时存在点M使的面积10分即,又,即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12分乙 卷四、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来源:学科网18 19 20 21五、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4分22(本题满分10分)解:依题意得是真命题且是假命题,或是真命题且是假命题来源:学科网(1)当是真命题,且是假命题时,是真命题,得或 2分是假命题,得或, 4分由题意知: . 6分(2)当是真命题且是假命题时,由(1)得 8分 9分综合(1)(2)实数的取值范围是10分23(本题满分12分)解:()直线的

16、斜率,直线的斜率 设事件M为“直线”来源:学科网ZXXKa、b分别从集合A中随机取数,数对的基本事件为,共36种2分若,即,即 满足条件的基本事件为有,共三种情形3分所以答:直线的概率 5分()设事件N为“直线与的交点位于第一象限”,由于直线与有交点,则联立方程组,解得,6分因为直线与的交点位于第一象限,则,OabQB(2,4)M44NPEF即 又注意到,得 8分又,且随机取数,如图可得:; 10分 12分答:直线与的交点位于第一象限的概率是24(本题满分12分)解:()设点,由点P在椭圆上,得1分OxPyQF1F2T3分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ZXXK即 4分来源:学&科&网Z&X&X&

17、K()设,当做时点和在轨迹上;当时,由得,来源:学_科_网Z_X_X_K又 点T为线段中点6分在中,点T的轨迹方程8分()若曲线C上存在点M,使的面积,那么, 由得,当且仅当时曲线C上存在点M使的面积10分即,解法一:,()或,又,对于每一个确定的e,()式均成立,解得,即参数k的取值范围是 12分解法二:,对于每一个确定的e,()式均成立,天下教育网 http:/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怀A遮0輀些鞥呩怀A0鄀怀A璒驛0销耀?A0需呩怀A醚0騀胘A0躅缀看云识天气课型:讲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2)体会本文寓

18、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4)积累有关谚语。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2)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说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情感目标:(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1)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2)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特点。教学难点:区分云彩繁多复杂的形状、种类。教学方式: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

19、达意而显新颖、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板书文题)二、检查预习情况解释词语:峰峦:山峰和山峦。预兆: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轻盈:这里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均匀: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崩塌:崩裂而倒塌。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千姿万态:形容有各种各样的姿势。变化无常:没有规律的出现新的状况。三、初读,整体感知

20、:读课文,整体把握:1、从题设疑: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2、梳理结构:(1)你能迅速判断文中哪些段落在具体地介绍根据云的形态和光彩来预测天气情况吗?提示:学习说明文要注意那些概括性强的段落、句子,这种句子一般在段首。根据这些关键性的句段,就能迅速把握全文。(文章按照总分总的关系展开说明: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

21、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又将“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2)完成结构图(投影)四、精读文章,深入探究。 1、练习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不同形态和不同光彩的云的特点。自读课文,认识各种云的特点及其和天气的关系,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介绍要求: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教师示例:“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

22、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学生回答,幻灯片同时展示云图) 其他示例:(1)当积云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时就变成了我,我是积雨云,然后我越长越高,慢慢变黑,最后我整个倒下了,这是乌云弥漫、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下起了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或者龙卷风。 (2)我是卷层云,是在连绵的雨雪来临之前出现在天空的一层薄云,看到我,请大家出门前带上雨具。 (3)我的绰号叫“毛玻璃”,是由卷层云积聚而来的,透过我看天就会模糊不清因而得名,其实我的真名叫“高层云”。雨雪都是我的好伙伴,常常和我形影不离。 教

23、师总结:在“各种云”的介绍中,我们不仅认识了云,而且也学会了看云识天气。2、完成表格,进一步了解云和天气的关系。3、请问今天天空挂的是哪种云,将会有怎样的天气?4、品味欣赏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只就文中的某一点进行赏析,也可以不用此句式,自己随便说。(学生回答)(1)运用修辞手法 比喻:开头连用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姿态万千。“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密切,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有时像一片洁白的羽毛”,用比喻手法,说明卷云的洁白和轻盈。“像棉花团的白云”,用比喻手法,说明积云的形态。“卷云聚

24、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运用比喻,动态的描摹卷云的产生。“卷层云慢慢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通过比喻,动态的描摹高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好处:这些比喻,一具知识性,用形象的比喻描摹分别说清了四种薄云各自的形态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可读性强。拟人:“最轻盈、站得最高”用拟人手法,将卷云人格化。“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运用拟人,动态的描摹雨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好处:这些拟人手法,动态的描摹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低而厚密的云形成演变过程,既有知识性,又有

25、形象性,可读性强。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东虹轰隆西虹雨”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说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好处:运用谚语来说明光彩与天气的关系,显得准确、生动、简洁。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将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类加以说明,作用在于理清头绪,具体说明打比方:作用在于把陌生的事物说成读者熟悉的事物,把深奥的事理说成浅显的事理作比较:“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

26、云密布,大雨倾盆。”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好处: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 词语准确:(1)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表示时间的词: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2)文章最后两句话“但是,天气的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五、拓展延伸:1、生活中还有哪些看云识天气的谚语?2、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还可以通过“动物”、“植物”、“

27、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小组讨论并交流。六、总结: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作业:1、仿写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 ,像,像。月光照在地上,像 ,像,像。暮色四合,周围的群山,像 ,像,像。2、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0脀耂A香0茀轆A殄0蠀腀A0謀管A蝥0謀怀A0謀飾怀A遮0輀

28、些鞥呩怀A0鄀怀A璒驛0销耀?A0需呩怀A醚0騀胘A0躔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4)是什么政策导致了清朝政府“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实行该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该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5)综合以上材料,联系明清时期对外关系逆转带来的巨大变化,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28. 阅读下列材料:(6分)明末清初,我国东南沿海和北疆相继遭到日本、荷兰、沙俄的侵略,为了反抗外来侵略,广大爱国军民进行了三次英勇斗争,并取得了重大胜利。在这三次可歌可泣的斗争中涌现出了两位民族英雄,他们高尚的精神品质和反抗外来侵略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请回答:(1)材料中所说的“三

29、次英勇斗争”是指哪三次反侵略斗争?他们的共同作用是什么?(4分)(2)结合材料谈谈作为时代青年应如何肩负起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2分)29(8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这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密切相关。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探究。时期概 述问 题 探 究总 结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1)为巩固统一,秦始皇在政治上创立了一套什么制度?(1分)为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1分)(4)通过问题探究,请你总结中国历史总趋势。(1分)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出现了三百多年的统一,统一的规模超过秦汉时期。(2)

30、隋炀帝时期,哪一伟大工程的修建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1分)唐太宗设立安西都护府,加强了对今天哪一地区的管辖?(1分)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3)元朝时期,哪一新的民族开始形成?(1分)明朝抗击倭寇、取得台州九捷的民族英雄是谁?(1分)清朝何年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1分)长沙市北雅中学七年级期末考试历史模拟试卷(二)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BABDBDCCAABCA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DDCDDCBCDDCA二、判断题:三、26.读图题:(1)A、辽,B、北宋,C

31、、西夏;(2)澶渊之盟;(3)金、南宋、西夏对峙形势图;(4)郾城大捷,岳飞;(5)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每空1分)四、材料分析题:(非选择题 共42分)26(1)材料一:秦朝;材料二:元朝;材料三:明朝;材料四:清朝。(每项0.5分,材料应与答案相对应,不对应不得分)(2)郡县制(1分)。(3)原因:为了对元朝的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 (1分) 影响:加强了对全国各地的管辖,巩固了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深远(2分);(4)皇权逐渐加强(1分),相权逐渐削弱直到废除(1分)。27(1)丝绸之路。(1分)(2)对外开放。(1分)大唐西域记。(1分)。郑和下西洋(1分);(3)

32、指南针。(1分);(4)闭关锁国政策。(1分);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稳定。(1分);影响:积极: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1分)消极: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1分)(5)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富强。(1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8、(1)“三次英勇斗争”: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反击战。(3分)“共同作用”: 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意思相近即可,1分)(2)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或:面对国家危难之时,应挺身而出。(意思相近即可,2分)29(1)

33、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分)(2)大运河(1分);新疆(1分)(3)回族(1分);戚继光(1分);1684年(1分)(4)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分)嗭嗭为“点不在轴上”,那么不为0有9种可能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为种因此,事件的概率是来源:Z*xx*k.Com (4分)(2)设事件为“点正好在第二象限”则,有5种可能,有4种可能,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为因此,事件的概率是 (4分)21.解:、解析:()如图所示 ,点横、纵坐标分别由掷骰子确定,第一次确定横坐标,第二次确定纵坐标,试验的全部结果共有36种基本事件,且每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符合古点概型的条件。 (2分)设A为“点落在满足条件的区域内”的事件,事件A包含:( 1,1),(1,2),(2,1),(2,2)4个基本事件, (2分)则 P(A) =; (2分) (2)如图所示 ,可以看成平面中的点.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为:=(x,y)|, 面积为S=36; (2分)设B为“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的事件,事件B所构成的区域为B=(x,y)|,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中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