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课本古代文化常识梳理(3).doc

上传人:九头鸟东南飞 文档编号:3578808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课本古代文化常识梳理(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课本古代文化常识梳理(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课本古代文化常识梳理(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课本古代文化常识梳理(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课本古代文化常识梳理(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当是时 ,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 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宠幸) ,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 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v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 )也,素善留 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 驰之( )沛公军,私见张良,具( )告 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 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 良乃 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张良曰:“谁为( )大王为( )此 计者?”曰:“鲰生( )说我曰:距( )关,毋内

2、诸侯( ),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v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 )项王乎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 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 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 伯杀人,臣活( )之;今事有急,故幸 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 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v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叔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一向跟留侯张良要好)。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 驰之(动词,到)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全部)告以事 ,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

3、有急,亡去不义,不可 不语(告诉)。”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怎么办呢)?”张良曰:“谁为(替)大 王为(制定,献)此计者?”曰:“鲰生(浅陋无知的 小人)说我曰:距(通“拒”,把守)关,毋内诸侯( 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v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对等,比得上) 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 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 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 有故(旧交,老交情)?”张良曰:“秦时与 臣游,项伯杀人,臣活(救活,使活)之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 与君少长(你跟他谁大谁小)?”良曰:“长 于臣。

4、”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 之(我要把他当兄长一样对待)。” v张良出,要( )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 奉卮酒为寿( ),约为婚姻( ),曰:“吾入关 ,秋毫不敢有所近( ),籍( )吏民,封府库, 而待将军。所以( )遣将守关者,备( )他盗 之出入与非常( )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 )德也。”项伯许诺, 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 )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 )言曰:“沛公不先 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 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v张良出,要(邀请)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

5、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举起酒杯祝项伯健康),约 为婚姻(儿女亲家),曰:“吾入关,秋毫不 敢有所近(丝毫财物都不敢据为己有),籍(造 册登记)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 的原因)遣将守关者,备(防备)他盗之出入与 非常(意外的事故)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 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通“背”,背德 意忘恩)德也。” v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通“ 早”)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于 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因(趁机)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 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 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v 沛公旦日从( )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 ,谢

6、曰:“臣与将军戮力( )而攻秦,将 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 )能先 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 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 此? ( )”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 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 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 v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 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 “君王为人不忍。若( )入前为寿,寿毕,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 )者 ,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 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 剑

7、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 )沛公,庄不得击。 v 沛公旦日从(带领,使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合力)而攻 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料想, 意料)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 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隔阂, 嫌怨)”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 (否则,我怎会这样呢)”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 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 张良西向侍(陪坐)。 v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 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 “君王为人不忍。若(你)入前为寿,寿毕, 请以

8、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通“否 ”)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你们这些人将来都 会成为他的俘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 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 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像鸟儿展开翅膀 一样遮蔽,掩护)沛公,庄不得击。 v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 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 )入,与之同 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 止不内(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 入,披帷西向立,瞋目( )视项王,头发上指 ,目眦( )尽裂。项王按剑而跽( )曰:“客何

9、 为者?(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 )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拔剑切而啖( )之。 v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 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请求)入,与之同 命(跟他同生共死)。”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 之卫士欲止不内(通“纳”,接纳),樊哙侧其盾以 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瞪着眼 睛)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眼眶)尽裂。项王按剑 而跽(跪)曰:“客何为者?(来人是干什么的)”张 良曰

10、:“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 ,赐之卮酒。”则与斗卮(大酒杯)酒。哙拜谢,起 ,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 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把猪腿放在盾上) ,拔剑切而啖(吃)之。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编制:付志鹏、彭菲菲、孙艳 审核:孙艳辉学习目标:1、把握高考要求掌握的八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及用法。 2、了解常见修辞的各种设题类型并能灵活运用。一、考纲呈现三、语言文字应用正确、熟练、有效地使用语言字。1.识记A(l)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2.表达应用E(1)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2)辨析并

11、修改病句病句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3)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4)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5)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6)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二、考点解说新课标考试大纲中对“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表述包含两点重要的信息:一是命题的范围“常见”,考试大纲明确指出了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为常见的修辞手法;二是考查规律“正确运用”,表明高考试题不直接考查名词术语(各修辞手法的概念),而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考查

12、,即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进行判断、理解和正确运用。能力方面要达到的层级要求D 、ED、表达应用 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题型:仿用、扩写、续写、修辞手法的运用)E、鉴赏评价 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题型:文学作品中修辞手法的辨析与鉴赏 ) 三、考情分析高考题考试题目考查角度2017年山东卷18.某校举办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下面是主持人的一段开场白。请在横线处填写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要求使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不超过60个字。(4分)补写续写2017江苏卷

1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辨析判断2016年山东卷17拖延症的表现是,在能够预料后果不良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一再推迟。请运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拖延症的危害。不超过40个字。(4分)扩写2016年江苏卷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辨析判断2015年山东卷17用排比的修辞方式,改写下面划线部分。要求:句式一致;字数相等;与上文语意连贯;不改变原意。(4分)变换句式2012年全国课标卷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仿写2012年天津卷请补写出空缺的语句,与前两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

14、一。(4分)补写续写2017年全国卷1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选自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诗歌鉴赏2018年天津卷17.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选自虹关何处落徽墨)文学作品阅读理解与鉴赏从近年的高考试卷来看,该考点的命题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一是从题型来看,多为主观表述题;二是从考查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准确判断修辞类型、正确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等;三是从命题方式来看,该考点一般不会单独设题,而是经常与语言文字运用的其他考点(如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等)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四是从取材来看,主要选择那些描写、记叙或

15、抒情性语段;五是从考查目的来看,注重考查考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4、 典题回顾(2020山东模考)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 。这个

16、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儿凉风,正和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 。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5

17、、 那些年,高考题中考过的修辞1、【2017年江苏卷】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B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D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国在观念上弯道超车。2、【2016年江苏卷】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

18、一项是( )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B人皆可以为尧舜C化干戈为玉帛 D情人眼里出西施3、【2013北京卷】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运用,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A微风习习,远处飘来阵阵歌声,也飘来了缕缕的花香。B蜜蜂酿出了甘甜的蜂蜜,也为人们酿出了美好的生活。C萧瑟的秋风吹落枝头的黄叶,却吹不去她满腹的惆怅。D风和日暖,小院关闭了柴门,却关不住那满园的春色。4、【2012年重庆卷】请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1)下面选项填入横线处,构成比喻最恰当的一项是(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遭遇无意的伤害,但请记住,我们不可为之抛弃了那一颗宽容之心。这就犹如 。(2分) 牛虻叮上几口,老牛决不为此而停止耕耘。 马蹄踩

19、踏到了鲜花,鲜花依旧簇拥着马蹄。 你不让它做一颗明星,它甘愿做一盏小灯。 山崩造成断崖,断崖却形成了壮观的瀑布。(2)请在下面横线处补上恰当的语句。要求:运用比拟,与前面的语句构成排比,语意连贯(2分)。水,有着很强的可变性:伸长脖子,就变成了江河;站直身子,就变成了喷泉; , 。5、【2012四川卷】按照要求续写句子。要求: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回忆”与“希望”的内容形成对比;语意连贯。(6分)回忆和希望的关系,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回忆_ _,希望_ _;回忆_ _,希望_ _ _ _。6、【2017年山东卷】某校举办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下

20、面是主持人的一段开场白。请在横线处填写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要求使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不超过60个字。(4分)人生难免会有不如意,心理健康的青少年面对坎坷时,往往乐观坚强,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对我们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拥有健康的心理呢?我们邀请了著名心理学家王教授给大家谈谈这个问题,请鼓掌欢迎。7【2015年山东卷】用排比的修辞方式,改写下面划线部分。要求:句式一致字数相等;与上文语意连贯;不改变原意。(4分)长途跋涉后,我终于在林中寻找到这幽深澄碧的水潭。这潭水,可以将我的容颜映照在它明镜一般的水面上;我把这潭水当作激发我诗性的佳酿;这潭水还可以成为我的墨池,供我笔走龙蛇。8【

21、2015年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将划线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3分)焦裕禄是闻名全国、感动全国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在兰考县忘我奋斗一年零五个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焦裕碌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成为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在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时代里,他是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人民是不会忘记焦裕禄的。9、【2013年全国大纲卷】仿照下面的示飞向太空的航程学习目标导航学习提示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3、情感目标:感

22、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分析本文的叙述层次应作为学习本课的重点,注意段和段之间的衔接。另外,本文的导语很有特色,应着重学习,并模模仿写作。背景知识互动一、写作背景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

23、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二、作家作品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解题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识记要点新华社记者三、重点字词耸入云天翌年扭转乾坤横亘字词

24、巩固注意这几个词的意义和写法。教材优化全析一、 结构内容本文是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报道,作者以大量的翔实的材料叙述了中国人近半个世纪的飞天梦想。叙事清晰,语言流畅生动。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简约,同时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限定了写作的范围。新闻通讯的标题非常重要,因为读者拿起来之后会先看标题,然后才决定看还是不看。所以记者在写新闻标题时下力气很大,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可见对新闻标题的重视。按照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可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第

25、一部分(第13段),导语。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写发射的环境是“朝阳辉映”,发射架是“耸入云天”,“神舟”五号是“乳白色”,而写到杨利伟则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发射时,“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的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这样的描写还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激动人心的

26、氛围中去,同学们请想一想,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过飞天梦想了,就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实现了,怎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激情澎湃?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写法。本文的导语不仅于此,作者还对这个壮举加以评论,是谓评论式写法。在描写发射情景之后,又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他表露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倾向、观点,而是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这件大事的倾向、观点。这样,文章一开始的导语就把读者引到了这样一个宏大而激动的场景中,同时,又对这次发射的意义作了评论,大张了中国人的志气。所以说,这个导语写得很到位,很精彩,既把最重要的东西用不多的文字告诉了

27、读者,又写得生动感人,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果。第二部分(第226段),主体。叙述半个世界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主体部分要有充实、丰富并能回答有关问题的内容,导语写完后,就要展开或阐发新闻事实。中国人的飞天梦实现了,而实现这个梦的航程则是漫长的,是几代人心血凝成的。本文的标题也揭示了主体的内容。事件通讯要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等事件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那么作者是如何组织好“飞天梦”这样复杂多样的材料的呢?主要是采用了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方式来组织材料。第4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由导语部分引出主体部分。文中说:“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

28、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几百年”是针对梦想说的,大约是从明代万户开始,因为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半个世纪”是从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发出“我们也要靠人造卫星”说起。漫长的岁月,摧灭不了中国人的航天梦想。第5、6段,写背景,是激励中国进入航天领域的大背景。时间推到了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的那一刻,由于我们过去中国的贫弱,科学技术已远远落后于人了,但这个消息却震动了从来不服输的中国人,苏联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只有迎头赶上,才对得起我们先人创造的辉煌文明!这一段虽是简略地谈背景,但写来仍然使人荡气回肠:我们现在落后了,但我们不能永远落后

29、。第710段,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先写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激励无数的航天人去实现千年梦想;接着写我们的计划,上天毕竟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不是谁一句话就能吹上去的,需要有周密的计划,这计划的第一步是研制火箭,成功了,而从毛主席发出号召开始到火箭成功发射才用了1年零9个月;又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又上了天,“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由号召,到计划,到成功,一步一步写来,紧张的任务,紧凑的文章,娓娓道来,条理清晰。第1113段,人造卫星上天了,下一步就是载人飞天,圆千年梦想。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是航天材料、食品等的准备,一是航天员的准备,已经挑选了19位优秀的飞行员,他们是

30、航天员的预备军。看来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已为时不远了。可是在科学上是没有坦途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计划搁浅了,我们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历史记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的第二年,一个乍暖还寒的月间,在有全副武装军人把门的北京京西宾馆里,聚集了全国80多个单位的400多名专家学者。虽然大家都身着便衣,但保密的气氛却让人感到这里是在开什么军事会议。此时,专家学者们正在讨论着中国未来的飞船该是什么样。由于时值1971年月,因此,飞船便有了一个代号:“714工程”。代表们兴致勃勃地品尝了我国自己研制的航天食品:高热量的巧克力、压缩饼干和美味的鸡汤等。有一种牙膏状的

31、食品名叫鸡蛋炒米饭,挤入口中还真有鸡蛋炒米饭的味道,这让专家们也感到了新奇。一切似乎都很顺利。“714工程”还诞生了一个全尺寸的模型,它的名字非常动听,叫“曙光号”。“曙光号”是一个类似美国第二代飞船“双子星座号”的飞船,外形像个倒扣的大漏斗,由座舱和设备舱两大舱段组成,座舱里放置两把宇航员坐的弹射座椅。客观地说,当时科学家们对中国飞船的选型是很有见地的。由于当时国家的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下,1975年中央决定“714”工程下马,“曙光一号”最终尘封在一张张的构思草图中。周恩来总理实事求是地专门就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讲了几条原则,其大意是,要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要搞国家建设急需的应用卫星。自

32、此,中国暂时停止了对载人航天的探索,而把精力和重点放在了各种类型的应用卫星方面,这一停就是年。第1416段,10年后,“863计划”出台,科学家们达成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把那尘封了十年的草稿又拿了出来。1992年9月21日,是个振奋人心的日子,当时的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新的航天征程又开始了。从第1726段,新的航天史。先提出我们的计划,找出我们现存的困难,然后一一解决,就像当年第一颗卫星上天一样。第一、二个难题不难解决,第三个问题也在“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手里解决了,接着“神舟”一号发射成功,“神舟”二号又发射成功,接着是第三、第四,一直到“第五”,五战五捷,“标

33、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这几段以叙述为主,但字里行间透露出航天人的艰辛和自信。由此,航天征程已充分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半个世纪坎坷的旅程,寄托了多少代人的希望,融注了多少中国人的心血。第三部分,结尾,回到导语重点内容。时间:金色的秋日,9时10分。人物:杨利伟,一个勇敢的中国人。事件: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发射成功。评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

34、全在结局”之说。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应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结尾。结构网络通讯报道好的新闻标题能起“画龙点睛”作用。时间导语地点场面导语的写作方式 描述式评论式环境,一味归咎于天命,表现他的极端 自负。 从第2段中可见项羽怎样的性格? 自负 勇武 哪写到他的自负了? 如此惨败,不是己错。 天要亡我,事实可佐。 战无不胜,那就是我。 哪写到他的勇武了? 身陷东城重围中,到处尽是汉家兵。 二十八骑毫不惧,三胜劲敌多轻松! 此人若非勇武者,早就钻进耗子

35、洞。 “快战”可否换成“决战”? 快战和决战是不一样的。决战有胜负之分 、一决雌雄的意思,也就是还有求胜的想法, 快战表明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 果,而是为了畅快地 尽情地展现他的勇猛无敌 ,保住一世英名。证明自己。与其是说战斗, 不如说是表演。 如果 “快战”改用“决战”,就带有鱼死网破 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荡然无存。 难点置疑: 田父为何故意给其指错路? A.田父是刘邦的人 B.田父被吓蒙了,说错方位 C.项羽不被人民拥戴 D.纯属偶然,并无深意 E.天欲亡项,非人力可为 C,本文虽表现了作者对项羽的敬意 ,但作者也委婉地表示了项羽失败 的根本原因失去了民心。 第三段:东城溃

36、围之战 1、字词 期山东为三处 自为诗曰 为诸君溃围 赤泉侯为骑将 吾为公取彼一将 约定 作,写 动词 替 介词 担任 动词 替 介词 2、通假字 辟易数里 骑皆伏曰 3、重点实虚词 期山东为三处 汉军皆披靡 4、古今异义 愿为诸君快战 期山东为三处 通“服” 约 通“避” 溃败 古:痛快地打一仗 古:山的东面 今:快速的战斗 今:山东省 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 军把他们包围起几层。项王对骑兵们说:“我 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兵驱马 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 。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 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 这时,赤泉

37、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 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 吓坏了,倒退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 处会合了。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 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冲了 第三段翻译 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几十百多人 ,又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项王问骑 兵们道:“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 像大王说的那样。” 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 主要情节: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遂斩将 汉军皆披靡 渲染势不可挡的气势 第二次:项羽嗔目 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对比,只用眼神和声音就能吓退敌人,项羽摄人魂魄 的虎虎声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项羽驰,斩汉一

38、都尉,杀数十百人 楚军亡两骑 对比(损失)渲染勇猛无敌 斩将轻而易举 东城快战 勇 猛 无 敌 骁 勇 善 战 气 概 豪 爽 极 度 自 负 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 在身当绝境的情况下,项羽每 战都能给敌军以有效的打击, 丝毫没有兵败的萎靡和绝望, 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 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 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 非战之罪也”。再次表现他的勇猛、 自负、不知自责自省。 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 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故事语言动作 惊、起、饮、 歌、泣 天之亡我, 非战之罪! 人物形象 多情 善感 勇猛 自负 写法 动作、语言 映衬 动作、语言 场面

39、垓下 之围 东城 快战 第四段:乌江自刎 于是项王乃 欲东渡乌江。乌 江亭长木义船待 ,谓项王曰:“ 江东虽小,地方 千里,众数十万 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今 独臣有船,汉军 至,无以渡。” 乃欲东渡乌江:名词作状 语,向东。 亦足王也:使动用法,称王 无以渡:没有的办法。 : 地方:土地方圆。 独:只。 木义,舣船:使船靠岸 拒渡 第四段:乌江自刎 项王笑曰:“天之亡 我,我何渡为!且籍 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 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 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 于心乎?” 乃谓亭 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 当无敌,尝一日行千 里,不忍杀之,以赐 公。” 天之亡我,我何渡 为! 怜而王我 籍独不愧于心乎?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 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 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 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难道不吗? 拒渡 赐马 使称王 第四段:乌江自刎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 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 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