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小说文本阅读精准训练 精准训练二[精选].docx

上传人:stillstanding 文档编号:3893746 上传时间:2021-05-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说文本阅读精准训练 精准训练二[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说文本阅读精准训练 精准训练二[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说文本阅读精准训练 精准训练二[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说文本阅读精准训练 精准训练二[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说文本阅读精准训练 精准训练二[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一次重大改革.官僚制度是封建集权政治的重要内容.经过变法运动,各国普遍建立了封建官僚制度,这时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官分文武.国君之下设相和将,文武分职,各司其职,分散了大臣的权力,利于权力集中于国君手中;二是俸禄制度.对各级官吏的报酬改分封土地为粮食或钱币俸禄,便于国君利用利害关系控制各级官吏;三是上计制度.即以年初上报各种预算而年终汇报完成情况作为考课官吏的手段,决定对地方和下级官吏升降赏罚;四是符,玺制度.国君普遍用符,玺作为凭证,用以调遣军队,派遣使者,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便于控制军队和臣下.当时各国选拔官吏大体有五种方式

2、:一是臣下向国君推荐;二是通过上书和游说自荐;三是根据军功选拔;四是从侍从的郎官中选拔;五是中央和地方长官在一定范围内拥有选拔任用下级官吏的权力.三,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1,农业的发展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铁农具的普遍使用.考古工作者在全国各地发现大量战国时期的铁农具,从这些农具的种类看,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序,如犁田,中耕,除草,收割等,都已使用铁器.兴修水利.各国统治者都把水利事业的发展看作是富国的重要措施之一.典型的有:魏文侯派西门豹任邺县县令时治理漳水;关中地区秦国兴修郑国渠;最著名者为李冰父子主持兴修的都江堰.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深耕熟耨,辨

3、土施肥,注意农时,疏密得宜四个方面.出现了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农业专著,如吕氏春秋的上农,任地,辨土,审时篇以及礼记月令等.农业产量的提高.铁农具的使用,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普遍有所提高.2,手工业的发展战国时期的手工业比以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行业种类增多,生产规模扩大,技术也较前进步.除了各国有官府手工业外,民间手工业也有新的发展.冶铁业是当时一项重要的手工业.从已发现的冶铁遗址和遗物看,其规模相当大,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很多,质量也很好.北方发现铁器以农具和手工业生产工具居多,而南方发现的铁器则以兵器居多.铸铜业仍在发展.考古工作者在全国大多省区都发现有这一时期

4、的青铜器,种类繁多,工艺水平很高,出现了焊接,鎏金,镶错金银等工艺.南方盛产漆器,考古发现中多见,制作考究,花纹美观,品种多样.3,商业的繁荣战国时期商业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商人的活跃与金属货币的广泛流通以及城市的发展三个方面.金属货币在战国时期已广泛流通.当时的金属货币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铜币,另一类是金币.铜币的形状主要有四种:形状象刀的叫刀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形状象铲的叫布币,流通于韩,赵,魏等国;圆形圆孔或方孔的叫圜钱,流通于秦国和东周,西周等地;形状像贝壳的叫贝币,也叫蚁鼻钱,流通于楚国.金币主要流通于楚国,称为郢爰,是一种称量货币.城市的发展是战国时期商业繁荣的又一标志.由于农业

5、,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促使了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导致了城市的迅速发展.当时齐国的临淄,楚国的郢,赵国的邯郸,燕国的燕下都是很典型的都城.第四节 西周,秦秋,战国文化一,文化典籍五经,即诗,书,易,礼,春秋,是我国现存最古的文献.二,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和思想家,都按照本阶级,本阶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各派,史称诸子百家.诸子中主要的学派有

6、儒,道,墨,法,名,阴阳,兵,纵横,农,杂等家,在当时思想领域影响最大的是前四家.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他在整理古文献,传播古代文化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保留在论语一书里.他大半生时间从事教育活动,开创私人办学之风,打破了过去学在官府的局面,在教学方法上积累了不少值得后人借鉴的经验.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孟子和荀子.孟子(前390-前305)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著有孟子一书,主要发挥孔子的学说,以义为其理论核心.荀子(前313-前238)名况,赵国人,著有荀子一书,对孟子等人的旧说进行了激烈

7、批判.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有道德经一书,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为其思想的代表.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周(约前369-前286),宋国人,著有庄子一书,其世界观与老子相同.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国人,为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一书基本上保存了他的思想.墨子的信徒多为劳动人民出身,生活简朴.法家是反映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流派.前期法家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和申不害,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韩非(约前280-前232),出身于韩国贵族,为荀子的学生,著有韩非子一书,阐明他的思想和主张,为先秦法家学派之集大成者.三,文学西周至战国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前

8、期有诗经,后期有楚辞.散文艺术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发展.四,科学技术第四章 秦帝国的创建与倾覆经过战国时期多年的兼并战争之后,强大的秦国在公元前221年实现统一,它以咸阳为都城,建立了大一统的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统治.其政治体制的构成对此后两千年的历史有重要影响.第一节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创建一,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政治1,皇帝制秦王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超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于是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而为一,号称皇帝.从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

9、法,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这些规定都表明皇帝的神圣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力.2,三公九卿制 秦朝的中央机关实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相互制约,都直接为皇帝负责,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三公之下设九卿,具体是: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卫尉,掌管皇宫保卫;郎中令,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典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廷尉,负责司法;治粟内史,掌全国财政税收;宗正,管理皇室亲族内部事务;少府,掌管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3,郡县制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彻底

10、废除了古代的分封制度,把战国时期已经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郡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别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一郡之内设县令或县长,此外还有县尉,县丞.一县之内再分乡亭,里等,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第一节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创建一,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政治1,皇帝制秦王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超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于是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而为一,号称皇帝.从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

11、计,以至传之无穷.这些规定都表明皇帝的神圣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力.2,三公九卿制 秦朝的中央机关实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相互制约,都直接为皇帝负责,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三公之下设九卿,具体是: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卫尉,掌管皇宫保卫;郎中令,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典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廷尉,负责司法;治粟内史,掌全国财政税收;宗正,管理皇室亲族内部事务;少府,掌管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3,郡县制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彻底废除了古代的分封制度,把战国时期已经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

12、.郡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别掌管三、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中国是文明古国。张骞通西域后,开始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向中亚、欧洲,促进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更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促进中华文明。1、概况:随着以汉帝国为一端、以罗马帝国为另一端的海陆两途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中国丝绸、冶铸和水利技术远播中亚、朝鲜、日本和欧洲地区。汉字也传入朝鲜。儒学经典传到日本。传入中国的有佛教、象牙、香料、宝石和多种植物等等。 唐、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一个迅猛高涨的新时期。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诗歌、汉

13、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传入中国的有:印度熬糖法、天文、医学、音乐、舞蹈、佛教及祆教、摩尼教、占城稻等等。 明末清初,伴随着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相对自由活动,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三次高潮。明清之际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许多种文字流传国外。明朝时中国先进的技术、文化传人南洋。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明朝还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明朝中后期外国传教士来华,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2、中国文化的外传 (1)科 学 技 术 唐朝时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

14、学专著缀术传入朝鲜和日本,成为其学校教材。 宋朝时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埃及和欧洲。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元朝时火药武器传到欧洲。 明清之际,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国外。(2)生产技术两汉时,冶铸技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中亚、欧洲;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水利技术远播中亚与欧洲。 唐朝时纺织技术传入朝鲜、阿拉伯。 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传入南洋各地。 (3)文 学、体 育 屈原的诗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唐诗传入朝鲜、日本。 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在唐朝时传入日本。 (4)文 字 汉朝时,许多朝鲜人使用汉字。 唐朝时,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 了日本文字。 (5)思 想中国的儒家经典、佛教传到日本。 3、外国文化传入中国 (1)农 作 物 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终生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