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的倾斜度 = 。2BAH/2 变形观测方法2.1 传统变形观测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变形观测的要求不断提高,变形观测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传统的变形观测方法 5主要是采用常规地面测量技术和某些特殊测量手段。常规的大地测量方法是指用常规的大地测量仪器测量方向、角度、边长和高度等量所采用的方法的总称,包括布设成网形来确定一维、二维、三维坐标的网平差法、各种交会法、极坐标法、卫星定位法以及几何水准法、三角高程法等。常规的大地测量仪器主要有光学经纬仪、光学水准仪、电磁波测距仪、电子水准仪、电子经纬仪、电子全站仪以及 GPS 接收机等。常规的大地测量特殊测量手段作为对常规大地测量方法的补充或部分替代,
2、如准直法、铅直法和液体静力水准测量法等。2.2 现代变形观测方法近些年,地面摄影测量在大坝、桥梁、隧道、滑坡及高层建筑变形观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其他方法相比,摄影测量方法有以下显著特点,可在某些变形观测中应用 5:(1)不需要接触被观测的变形体。(2)外业工作量小,观测时间短,可获取快速变形过程,可同时确定变形体上任意点的变形。(3)摄影影像的信息量大,利用率高,可对变形前后的信息做各种后处理,通过底片可以观测到变形体任意时刻的状态。(4)摄影的仪器费用较高,数据处理对软硬件的要求也比较高。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给测量技术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第 5 页 (共 17 页)GPS 作为一
3、种全新的空间卫星定位技术,从静态定位发展到动态定位,并具有较高的相对定位精度,因此,在许多领域已取代了常规的光学仪器和电子仪器。应用GPS进行建筑物的变形观测,可以实现全天候、实时、连续的高精度自动观测。近年来,我国在利用GPS进行滑坡变形、大坝变形、矿区地面沉陷和地壳形变观测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GPS变形观测主要有如下优点 6:(1)精度较高,在基线长度大于10km时,其相对精度可达到 ,明显优于传统107-6大地测量观测技术;(2)观测不受天气条件限制,可以进行全天候观测;(3)观测、记录、计算全自动完成,确保了观测成果的客观性及可靠性,同时大大减小了观测人员的劳动强度;(4)观测
4、点之间不需通视,选点不受地形条件限制;(5)观测点的三维坐标可以同时测定;(6)其建网费用约为常规大地测量技术建网费用的1/61/3。3 变形观测数据采集3.1 设置永久观测点在建筑物附近应建立永久性水准点。永久性水准点应能长期保存,不易被破坏及振动,应远离公路、铁路,严禁埋设在松软土内,其埋设深度应在最低地下水位及冻土层以下 0.5 m。3.2 埋设变形观测点 沿建筑物的四周、纵横墙的交接处和伸缩缝两侧布置变形观测点,间距一般为1530 m。观测点的高度一般设在室外地坪以上500mm 处,当高层建筑设有两层及两层以上地下室时,应在地下室基础底部以上 500 mm处设置变形观测点。3.3 变形
5、测量将水准仪安置在变形观测点上,对建筑物上的各目标点进行周期性的观测。在每进行一次观测后,都要检查记录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并进行误差分配,然后将观测数据列入观测成果表中,计算相邻两次观测之间的变化量,并注明观测日期和荷重情况。3.4 观测成果整理分析观测成果整理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 6 页 (共 17 页)(1)观测资料的整理和整编: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现场观测所取得的资料加以整理、编制成图表和说明,使其成为便于使用的成果。其具体内容如下:校核各项原始记录,检查各次变形观测值的计算是否有误;对各种变形值按时间逐点填写观测数值表;绘制各种变形过程线和建筑物变形分布图。(2)观
6、测数据的分析:这一阶段是分析归纳高层建筑物变形过程、变形规律和变形幅度。这一阶段的工作可分为:成因分析:成因分析是对结构本身(内因)与作用在结构物上的荷载(外因)以及观测本身,加以分析、考虑、确定变形值变化的原因和规律;统计分析:根据成因分析,对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寻找规律,并导出变形值与引起变形的有关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变形预报和安全判断:在成因分析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可根据求得的变形值与引起变形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预报未来变形值的范围和判断建筑物的安全程度。4 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变形观测数据处理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观测网的周期观测数据的处理;另一种是对观测网上各观测点的某一种特
7、定的形成时间序列的观测数据的处理,如某点的沉降值、某一方向的位移值及其他与变形观测有关的量。4.1 变形观测网数据处理变形体的位移由其上离散的目标点相对于参考点的变化来描述,参考点和目标点之间通过边角或高差观测值连接。通过对参考点的检验,选出较好的稳定点作为观测网的固定基准,从而可以确定观测对象上目标点的变形。下面介绍一种分析参考点稳定性的方法 5:平均间隙法加最大间隙法。平面网一般布设为边角网,对每一个周期按全自由网内制约法平差,即将每个参考点都看作等权的非固定点,整个网做平移或绕第 7 页 (共 17 页)网的重心旋转,且不会改变网的角度和边长观测值。假设各周期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对于第 周
8、期,由高斯-马尔科夫模型:i(4-PQxAlEiiLi 12020,1)可得参考点坐标向量的估值及协因数矩阵:(4-lPAxiTiiTii2)(4-QiTix,3)式中, 是法方程矩阵的伪逆。若对两个周期观测值都按上述模ix,型平差,可计算出两个周期坐标向量的差向量 (4-iixd14)及 的协因数阵 (4-dQixixixd ,1, 25)由 及 构成的二次型 Qd(4-hdT26)İ play a key role in coordinating regional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Key words:Coefficient of variation;Spa
9、tial pattern;Henan province;comprehensiv剿剿外包、金融证券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发展明显滞后。郑州是河南的省会城市,是河南政治文化金融中心,也是全国运输枢纽,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集聚程度却不是很大,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河南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旅游产品类型 旅游路线山水生态之旅五朵山、龙潭沟、恐龙遗迹园、老界岭、龙潭沟、鹳河漂流、尧山、画眉谷、灯台架景区、好运谷、昭平湖、紫云山、大鸿寨、龙虎山、禹州森林公园、紫云山、大鸿寨、龙虎山、禹州森林公园、雁鸣湖、黄河游览区、嵩山、凤凰山、盘龙山九莲洞、环翠峪、始祖山、长寿山、浮戏山雪花洞、郑州苗木花卉
10、博览园、万仙山、八里沟、九莲山、关山、百泉、大伾山、古灵山、淇河太极图、云梦山、朝阳山、金山、林虑山、太行山大峡谷、太行屋脊、桃花谷、王相岩 、黄华山见证奇迹之旅渠首工程、移民博物馆、沙河渡槽、穿黄工程、中原福塔、红旗渠的扩张与收缩、营运方式的转变、管理的变革等一系列变动。经营绩效:主要是指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在经营利润、产品成本、市场份额等方面的变化趋势。 19 / 17 访问网址: /所在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包括行业竞争的变化、产品需求的变化、细分市场的变化、营销模型的变化等。企业行为:主要是指企业针对外部的冲击和行业结构的变化,有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包括企业方面对相关业务单元
11、的整合、业务的扩张与收缩、营运方式的转变、管理的变革等一系列变动。经营绩效:主要是指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在经营利润、产品成本、市场份额等方面的变化趋势。 19 / 17 访问网址: / 南阳师范学院20XX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 河南省城市化空间格局的研究 完 成 人: 班 级: 学 制: 专 业: 地理科学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目 录摘要(1)0 引言(1)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2)1.1 研究区概况 (2)1.2 研究方法 (2)1.2.1 数据来源 (3)1.2.2 研究方法 (4)2 河南城市化水平空间格局演化 (4)2.1 中原城市群地区是河南城市化进程的
12、核心区 (5)2.2 热点区范围减小,城市化水平两极分化趋势增强 (6)3 结果与讨论 (7)参考文献 (7)Abstract (8)第1页(共8页)河南省城市化空间格局的研究摘要:根据城市化的内涵构建城市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标准差指数,变异系数等对河南城市化综合水平的地域空间格局演化特征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河南各地市城市化综合水平虽然自2005年以来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地市间城市化水平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拉大趋势;城市化热点地区在空间上表现出由集中分布向随机分布的演变态势,但整体上仍呈现出以中原城市群地区为核心的热点区和以外围地市为冷点区的核心边缘型空间格局,由此认为着力推进边
13、缘化传统农区的城市化进程是实现河南城市化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方法。关键词:变异系数;空间格局;综合评价;河南省0 引言所谓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变迁。城市化还包括经济城市化、产业结构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以及文明程度城市化等 1。从上世纪末开始,区域城市化成为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区域城市化,即通过一定区域内多个城市的深度聚合,构筑大城市群,从而实现区域一体化 2。其中,关于区域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城市化过程是随着社会经济
14、的发展,地区社会经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或者说是经济转型、社会变迁和文化重构的过程,是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3。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城市化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专注于城市化发展水平及综合评价,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城市化类型划分和动力机制等方面 4。从区域尺度来看,在全国层面上主要以省区为单元或在省区层面以市域为单元对区域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5、对其区域差异状况及动力机制进行探讨,也有学者对某等级层次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从研究方法来看,主要有单指标第2页(共8页)法和综合指标法,其中单指标法主要采用城镇人口比重或非农业人口比重来衡量地区
15、的城市化水平,该方法虽然易于操作,但只反映了农业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数量过程,而不能全面的反映出城市化的丰富内涵;综合指标法主要根据城市化的内涵,从人口、经济、社会、景观或环境等方面选择特定的指标构建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6,采用计量统计法得到城市化综合评价值,以全面的反映城市化内涵,从已有研究文献看,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线性加权法等 7;并且这些方法正逐步得到学者们的推崇。虽然研究成果颇丰,但仍有不少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如在研究区域上主要集中在全国层面或江苏、福建、山东等东部经济较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省区 8,而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及中西部典型农区或粮食主产区等
16、城市化水平较低的省区关注较少;另外,在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方面除了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尚未达成一致的见解外,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众多不足之处尚需进一步改进,如主成分分析法尽管能够反映城市化进程的综合水平状况,但不能反映评价单元城市化水平的时序演变特征 9;层次分析法和线性加权法在计算过程中还存在指标权重确定方面的人为主观性。对区域城市化综合水平的合理判断除了需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外,科学评价方面的选择也是重要的环节。城市化作为推动区域城乡统筹发展的助推器越来越受到众多领域的关注,立足已有的研究成果,选择中国中部人口大省城市化过程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区社会经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
17、根本性转变,或者说是经济转型、社会变迁和文化重构的过程,是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1.1研究区概况位于中部地区的河南省现辖18个地市,20个县级市,其中大城市9个,仅占城市总数的23.68%,城市规模结构不尽合理;从人口城市化单指标而言,2009年底,河南省城镇人口3758万,人口城市化第3页(共8页)水平为37.7%,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较为落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9个百分点,居全国倒数第5位,仅高于云南、甘肃、贵州和西藏4省区。城市化水平滞后已成为河南省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症结所在,也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集聚点。着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也是“十二五”
18、期间河南探索实现“三化”(新型工业化、特色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道路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摸清河南省各地市城市化水平现状是制定区域城市化协调发展战略与对策的基础性工作。针对已有研究成果在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运用标准差指数,变异系数,非农人口等方法,对河南省各地市在2005-2009年间的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其区域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变进行深入探讨。1.2研究方法1.2.1数据来源近年来,中部崛起政策的落实,中原经济的发展,河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工涌向城市,非农人口不断增多,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用地不断增加。由于经济发展水
19、平,人口及其结构等因素的差异造成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统计不同地区的 城市化不是某个部门或个人主观臆造的,而是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客观事实作出的相对准确的统计。本研究的原始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统计的20052009年河南统计年鉴。 河南省各市2005-2009年城市化发展水平(表1)单位是(%)城市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郑州 34.16% 46.81% 61.92% 82.95% 87.63%开封 13.46% 13.97% 13.74% 15% 15.95%洛阳 16.72% 20.37% 25.07% 27.10% 28.11%平顶山 13.06% 13.54% 1
20、5.54% 16.07% 17%安阳 10.91% 10.79% 12.53% 16.05% 16.69%鹤壁 9.42% 9.96% 11.91% 14.26% 15.64%新乡 15.59% 16.60% 17.19% 21.66% 21.80%焦作 14.59% 14.02% 17.26% 20.36% 20.73%濮阳 11.74% 12.39% 12.24% 14.14% 14.31%许昌 16.49% 16.31% 15.87% 22.48% 23.45%漯河 10.80% 12.22% 14.76% 17.23% 18.59%第4页(共8页)三门峡 12.22% 14.32% 1
21、6.79% 19.19% 19.93%南阳 10.65% 9.45% 10.54% 12.68% 12.75%商丘 9.58% 9.56% 10.60% 12.90% 14.01%信阳 9.39% 7.22% 8.23% 11.42% 16.02%周口 10.02% 11.50% 12.37% 14.73% 16.03%驻马店 8.65% 10.73% 11.14% 10.31% 13.29%1.2.2研究方法标准差标准差是衡量区域经济绝对差异的常用指标。其公式:S= (1)i2inY)(式中:为标准差;Y i为地市的城市化水平;为河南省各地市平均城市化水平;为地市个数。变异系数变异系数是标准
22、差与均值之比,是用来衡量区域经济相对差异的重要指标。其公式:V= (2)YS式中: 为变异系数, 和含义同公式()2005-2009年河南省城市化水平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表2)2005 2006 2007 2008 2009标准差 0.0576 0.0860 0.1184 0.1618 0.1689变异系数 0.4303 0.5853 0.6979 0.7891 0.7720采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 2005-2009 年间各地市综合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进行测算发现(表2),各地市综合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差由2005年的0.0576增至2009年的 0.1689,变异系数由 2005年的 0.4303
23、 增至 2009 年的0.7720,充分体现了河南省地市间综合城市化水平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拉大的趋势。经济发展水平是区域城市化进程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地区工业化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和房地产开发等因子等既是地区城市化的表现也是影响地区城市化区域差异。统计河南省的非农人口来研究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具体见下表:2013河南省各市非农人口与农业人口(表3)第5页(共8页)农业人口(万人) 非农人口(万人) 城市化率(%)全省 9316.27 1849.84 19.9郑州 857.87 287.99 33.6开封 465.87 79.85 17.1洛阳 648.13 165.02 25.5平顶山 48
24、4.15 111.11 23.0安阳 505.12 106.58 21.1鹤壁 153.90 48.50 31,5新乡 566.17 97.62 17.2焦作 350.12 94.46 27.0濮阳 356.40 57.50 16.1许昌 427.82 107.01 25.0漯河 253.72 56.44 22.3三门峡 221.42 64.23 29.0南阳 1016.49 143.77 14.1商丘 731.67 104.32 14.3信阳 603.08 104.91 17.4周口 888.91 94.16 10.6驻马店 719.04 106.15 14.8济源 67.07 20.53
25、30.6通过河南省非农人口的研究和统计,可以知道河南省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原城市群沿线。可以根据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将河南省分为热点区和冷点区等等。2 河南城市化水平空间格局演化2.1中原城市群地区是河南城市化进程的核心区2005年以来,河南省综合城市化水平总体格局稳中有变,热点区和次热区主要集聚在中原城市群地区,形成以中原城市群地区为核心的圈层状空间结构状态。中原城市群地区是河南省工业化水平最高,经济发展最具优势的地区,该区集中了全省两个特大城市郑州和洛阳以及绝大多数50万以上的大城市,城市数量占全省总量的60%,2009年人口城市化水平48.6%,是河南城市化最快、最具潜力的地区,
26、在中心城市带动发展战略下该区已成为河南省城市化进程的先行区。而外围地市包括商丘、周口、驻马店和信阳在内的黄淮4市,豫北的濮阳和鹤壁以及南阳和三门峡等地绝大多数处于低值区,第6页(共8页)属城市化进的冷点区和次冷区,这些地区多为河南传统农业生产区,第一产业比重高,尤其是商丘、周口和驻马店等地还在30%以上,工业化水平低,城市体系不健全,缺乏大、中城市的辐射引领作用,尤其是周口和驻马店等地的人口城市化水平不足30%,在全省城市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面临着被边缘化的态势。下图是利用ESDA-GIS的方法来分析河南省城市化空间分布的差异。ESDA-GIS以空间关联测度为核心,旨在描述和显示对象的空间分
27、布,揭示研究事物的空间联系。图为2005年和2009年河南省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情况。图2005和2009年河南省城市化水平热点区空间格局演变2.2 热点区范围减小,城市化水平两极分化趋势增强2005-2009年间,各类型区域的数量和范围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城市化热点区和次热区的数量在减少,范围在紧缩,次冷区和冷点区的范围在拓展,各类型区域的集聚趋势在减弱,随机分布趋势增强。城市化热点区由 2005年的1个至2009年仍然保持郑州“一枝独秀”的局面;次热区由 2005 年的3个降至 2009 年的2个;次冷区2005年的3个,进而提升至2009年的11个;冷点区由 至2005年的8个到2009
28、年又降至3个,反映了河南省各地市间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在拉大,两极分化趋势在增强。从热点区和冷点区的变迁态势来看 ,2005-2009年间,郑州、洛阳和许昌始终为热点区和次热区,是统领河南省城市化进程的“领头羊”,新乡、焦作、开封、平顶山和漯河则由热点区和次热区逐步沦为次冷区,反映了中原城市群内部地市间城市化水平差距在拉大,郑州的“虹吸效应”显著增强,这与“十一五”期间河南省的区域发展战略是密不可分的,第7页(共8页)开封在郑汴一体化发展战略背景下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反而逐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豫东传统农区、豫西南的南阳和豫西三门峡等地始终处于冷点区和次冷区,内部变迁幅度较小,而与核心地区的差异却
29、在拉大,边缘化趋势较为显著;由此可见,强力推进边缘化传统农区的城市化是未来一段时期河南省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也是有效缓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新型工业化,特色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3.结果与讨论 通过构建城市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变异系数法对河南省地市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ESDA-GIS法对各地市综合城市化水平空间格局进行空间统计分析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把多目标决策的变异系数法用于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提升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2)空间统计与可视化分析更为直观的显示了河南省城市化区域分异格局及演变态势,河南省地市城市化水平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但城市
30、化热点区的集聚趋势在减弱,随机分布趋势在增强,城市化高值热点区的空间格局稳中有变,热点区和次热区大幅度缩减,城市化水平地区差距在拉大。(3)从热点区和冷点区的变迁来看,河南省城市化水平主要表现为中原城市群地区内部差异和城市群与外围地市间的差距,两极分化趋势逐步增强,外围地区尤其是商丘、周口、驻马店等传统农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参 考 文 献1 沈建法.1982年以来中国省级区域城市化水平趋势N.地理学报,2005,607-614.2 河南统计年鉴J.河南旅游业,2010,33-393 管卫华,林振山,陆玉麒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N.中国软科学,2008,74-81.第8页(共8页)4 张立.198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城市化差异的演变N.城市规划,2010,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