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综合医院)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综合医院) 设置标准设置标准 !#$%&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综合医院)应当为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全国领先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在全国有较强的医疗辐射能力和影响力。中西医结合科室诊疗科目设置齐全,具有丰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多种常见病、多发病、疑难危重疾病的能力和经验,在中西医结合防治体系建设中处于引领地位。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具备能够满足医疗、教学、科研所需的设施、设备和科研平台,能够全方位带动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和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坚持卫生健康事业的公益性,认真贯彻落实医改相关工作,具备承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的能力和经验。
2、推动中西医结合医疗联合体建设,承担对口支援任务,引领和推动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 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综合医院)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二)具备涵盖多个专业的独立设置中西医结合或中医科室。 (三)中西医结合、中医执业医师占全院医师比例10%。 (四)近 3 年,年均出院病例8 万例,其中中西医结合或中医科室出院病例2 万例;年均门诊量200 万例,其中中西 2 医结合或中医科室年均门诊量40 万例。 (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0 个,其中中西医结合或中医项目2 个。 ()*+,-.具备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学科体系,能够探索中西医结合门诊、多学科会诊和中西医
3、药物并用等临床服务模式,遴选适宜中西医结合诊疗的病种,制定相应的诊疗指南和方案,建立中西医结合医疗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带动提升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水平。 (一)诊疗科室设置。(一)诊疗科室设置。按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科室设置完善。 独立设置并实际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的下列中西医结合或中医科室10 个: 肺病科、 心血管病科、 风湿病科、 脾胃病科、肿瘤科、内分泌病科、肾病科、老年病科、眼科、皮肤科、骨伤科、外科、脑病科、妇科、男科、儿科、针灸科、推拿科、肛肠科、耳鼻咽喉科、疼痛科、康复科、血液病科、治未病科、感染科等。 独立设置辅助科室包括:医学检验科、输血科、超声诊断科、病理科、医学影像科、核
4、医学科、药剂科、消毒供应室、病案室、营养科、感染管理科等。 (二)诊疗能力。(二)诊疗能力。具有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见病、多发病、疑难危重疾病的能力,开展中西医结合门诊、多学科会诊,具备制定国家级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或指南的能力。近 3 年,主 3 持制定国家级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或指南 1 项以上。近 3 年,收治并开展中西医结合规范化诊疗服务的病种覆盖疑难危重疾病清单(附表)80%以上。 (三)质控体系。(三)质控体系。已建立院内相关病种中西医结合医疗质量控制标准体系。 (四)院内制剂。(四)院内制剂。开展院内制剂研制工作,院内中药制剂15 种,化学制剂10 种。 /01-.具备系统的教学和人才培
5、养体系,能够承担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具备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的能力。构建高水平学术平台,推动全国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凝练、学术专著出版及学术成果推广,利用多媒体平台,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知识的公共普及。 (一一)教学)教学条件。条件。 1.床位数量及收治的病种与数量符合院校教育和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要求。根据教学需要,设置教学床位和教学门诊,具备独立的教学区域、图书馆、临床技能培训与考核中心。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对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的本科学历临床医师,在人员招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等方
6、面,与临床医学、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等对待。 2.医院配有专项医学教育经费支持,保障住院医师培训期 4 间合理待遇,保障在职在岗医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和执业再培训。 (二)组织管理。(二)组织管理。 1.医院组织管理体系、培训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健全,有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完善的毕业后医学教育管理制度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制度,设有教学相关委员会,明确承担教学职能的部门,人员配备充足,职责明确,各专业明确教学工作负责人和专职教学秘书。 2.对面向社会招收的住院医师,医院依法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培训期间双方权利义务。 (三)师资构成。(三)师资构成。 1.医院各专业具有教授、 副教授150
7、名, 其中中西医结合、中医专业教授、副教授60 名。硕士研究生导师300 名,其中中西医结合、 中医专业导师50 名。 博士研究生导师80 名,其中中西医结合、中医专业导师20 名。 2.建立师资遴选、培训、考核、激励与约束机制。医院和科室均建立有效的教学激励机制,将教学质量和数量作为师资绩效考核、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的重要内容。 (四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能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能力。 1.近 3 年,各专业均完成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下达的培训招收任务。 2.应承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考核任务,近 3 年培训人员700 人次/年(包括培训基地本单位住院医师、非培训基地 5 医疗卫生机构委派住
8、院医师、面向社会招收的住院医师和高校按照住培方式进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在读研究生)。近 3 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平均通过率90%。 3.近 5 年,医院和专业基地负责人接受省级及以上管理干部及教学工作负责人培训。 (五)继续医学教育水平。(五)继续医学教育水平。 1.近 3 年,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达标率达 100%。 2.近 3 年,承办国家级或国际性专业学术会议3 次,承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和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中西医结合相关项目10 个。 3.为省级及以上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基地。近 3 年,接收进修人员400 人次/年,其中中西医结合、中医专业50 人次/年,进修结业考核合格
9、率95%。 4.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5 部,其中中西医结合、中医专业国家级规划教材2 部。 234-.积极利用现代科学理论、技术和方法,推动中西医结合相关科学研究,具备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能力。组建临床研究管理团队,制定规章制度,开展队列研究,并有专职人员从事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推动中医经方验方提炼与优化,开展新药研究与开发,丰富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促进符合中西医结合特点的新业态发展。 (一)科技平台及(一)科技平台及领军领军人才。人才。 6 科技平台应满足下列条件至少 1 项: 1.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国家级研究机构。 2.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领军人才应
10、满足下列 1-4 项至少 3 项,5-10 项至少 3 项: 1.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1 名。 2.国医大师1 名。 3.全国名中医1 名。 4.岐黄学者1 名。 5.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等二级及以上学会主任委员(含曾任、现任或候任)6 名。 6.教育部长江学者1 名。 7.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 名。 8.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2 名。 9.国家百千万人才2 名。 10.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 名。 (二)科研项目。(二)科研项目。近 3 年,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80 项,其中中西医结合、中医专业30 项。开展中西医结合、中医专业多中心疾病
11、队列研究5 项。 (三)科研成果。(三)科研成果。近 3 年,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单位发表论文800 篇,其中中西医结合、中医专业200 篇。近 5 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中西医结合、中医专业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 项,完成科研成果转化2 项。 7 (四)科研平台。(四)科研平台。为依法备案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具备开展 I-IV 期临床试验项目的资质。建立医学实验研究平台、动物实验中心及数据挖掘与项目管理部门,为中西医结合、中医科研攻关提供支撑。 56789+,-.发挥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在“治未病”和“慢病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将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用于慢病诊疗和健康管理。具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
12、疗救治的能力。 (一)(一)中西医结合防治网络建设。中西医结合防治网络建设。在全国开展至少 2 种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危重疾病防治网络建设,覆盖医院200 家。与医院、高校开展疾病防治研究合作,合作单位500 家。 (二)开设“治未病”和“慢病管理”门诊。(二)开设“治未病”和“慢病管理”门诊。已开设“治未病”和“慢病管理”门诊,充分利用中西医结合手段预防和治疗各种慢性疾病。 (三三)承担国家重大)承担国家重大突发突发公共公共卫生卫生事件救援事件救援救治救治任务任务。具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的能力和经验,参加国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救治,其中,中西医结合或中医医师参与4 次。有协
13、调、指导各级医院救治大规模创伤或传染病患者的能力和经验。 (四四)承担政府任务和社会公益项目情况)承担政府任务和社会公益项目情况。积极组织开展义诊、健康扶贫、疑难重症患者会诊等活动,根据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求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疑难危重疾病清单疑难危重疾病清单 序号序号 临床诊断临床诊断 疾病分类代码国家临床版疾病分类代码国家临床版 2.02.0 1 脓毒血症 A41.901 2 食管恶性肿瘤 C15.900 3 胃恶性肿瘤 C16.900 4 结肠恶性肿瘤 C18.900 5 直肠恶性肿瘤 C20.x00 6 肝恶性肿瘤 C22.900 7 支气管或肺恶性肿瘤 C34.900 8 肺恶
14、性肿瘤 C34.900 x001 9 乳腺恶性肿瘤 C50.900 x011 10 宫颈恶性肿瘤 C53.900 11 子宫内膜恶性肿瘤 C54.100 12 卵巢恶性肿瘤 C56.x00 13 前列腺恶性肿瘤 C61.x00 14 肾恶性肿瘤 C64.x00 x001 15 膀胱恶性肿瘤 C67.900 16 恶性胸腔积液 C78.201 17 恶性腹水 C78.604 18 子宫平滑肌瘤 D25.900 19 成人迟发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E10.900 x002 20 2 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E11.401+G63.2* 21 2 型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 E11.402+G99.0* 22
15、 2 型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 E11.500 x061+I79.2* 11 23 2 型糖尿病性足溃疡和周围血管病 E11.700 x031 24 糖尿病性肾病 E14.200 x210+N08.3* 25 糖尿病足 E14.500 x050 26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E21.100 x001 27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 E23.000 x008 28 尿崩症 E23.200 29 自身免疫性垂体炎 E23.600 x022 30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E27.407 31 多囊卵巢综合征 E28.200 x001 32 器质性抑郁障碍 F06.300 x020 33 心因性阳痿 F52.201
16、 34 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 G30.901+F00.9* 35 额颞叶痴呆 G31.000 x005+F02.8* 36 路易体痴呆 G31.805 37 癫痫 G40.900 38 颈源性头痛颈神经后支源性头痛 G44.100 x004 39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B02.202+G53.0* 40 幻肢痛 G54.600 x001 41 痛性周围神经病 G62.900 x011 42 马尾综合征 G83.400 43 中枢性疼痛 G96.902 44 葡萄膜炎色素膜炎 H20.900 x004 45 老年性黄斑变性 H35.305 46 视网膜色素变性 H35.501 47 黄斑水肿 H35.
17、804 48 视神经萎缩 H47.200 12 49 慢性肺动脉栓塞 I26.900 x009 50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症 I27.202 51 肺源性心脏病 I27.900 52 感染性心内膜炎 I33.000 x004 53 脑内出血 I61.900 54 脑梗死 I63.900 55 脑卒中后遗症 I69.400 56 绞窄性内痔 I84.103 57 重症肺炎 J18.903 58 过敏性鼻炎变应性鼻炎 J30.400 x001 59 萎缩性鼻炎 J31.004 6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IV 级 J44.900 x005 61 难治性支气管哮喘 J45.900 x002 62 肺
18、间质纤维化 J84.101 63 机化性肺炎 J84.108 64 呼吸衰竭 J96.900 65 血管炎性肺损害 J98.400 x019 66 克罗恩病 K50.900 67 溃疡性结肠炎 K51.900 68 肠梗阻 K56.700 69 复杂性肛瘘 K60.303 70 直肠脱垂 K62.300 71 直肠狭窄 K62.400 x002 72 肛门狭窄 K62.401 73 肛窦炎 K62.801 74 直肠痛 K62.812 13 75 骶前囊肿 K66.812 76 肝硬化 K74.100 77 肝胆管结石 K80.504 78 急性重症胰腺炎 K85.902 79 自身免疫性胰腺
19、炎 K86.100 x012 80 上消化道出血 K92.208 81 天疱疮 L10.900 82 大疱性类天疱疮 L12.000 83 特应性皮炎(中重度) L20.900 x003 84 寻常性银屑病 L40.000 85 掌跖脓疱病 L40.300 86 重症型多形红斑 L51.900 x003 87 红皮病 L53.901 88 受压区压疮 L89.900 89 类风湿性关节炎, 累及其他器官和系统 M05.300 90 成年型斯蒂尔病 M06.100 91 后天性肢体屈曲变形 M21.200 x001 92 后天性爪形手、畸形手、爪形足和畸形足 M21.500 93 系统性红斑狼疮
20、,累及器官或系统 M32.100 94 系统性红斑狼疮 M32.900 95 无肌病皮肌炎 M33.100 x005 96 皮肌炎 M33.101 97 皮肌炎性肺间质纤维化 M33.103+J99.1* 98 多发性肌炎 M33.200 x001 99 多肌炎伴肺间质纤维化 M33.201+J99.1* 100 干燥综合征舍格伦 M35.000 14 101 干燥综合征伴肺病变 M35.000 x003 102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M35.101 103 神经贝赫切特病 M35.203 104 弥漫性(嗜酸细胞性)筋膜炎 M35.400 105 IgG4 相关疾病 M35.906 106 强直
21、性脊柱炎 M45.x00 107 胸椎椎管狭窄 M48.003 108 后纵韧带骨化 M48.806 109 非创伤性肩袖撕裂 M75.100 x001 110 老年性骨质疏松伴病理性骨折 M80.801 111 神经内分泌肿瘤 M82402/1 112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M86.609 113 膝关节骨髓炎 M86.911 114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M87.002 115 慢性肾小球肾炎 N03.900 x001 116 肾病综合征 N04.900 117 慢性肾盂肾炎 N11.900 x001 118 肾小管间质病 N12.x00 x006 119 肾终末期疾病 N18.000 120 肾
22、衰竭 N19.x00 121 慢性膀胱炎 N30.201 122 慢性前列腺炎 N41.100 123 男性不育症 N46.x00 124 畸形精子症 N46.x00 x007 125 阴茎痛性勃起 N48.301 126 慢性乳腺炎 N61.x00 x014 15 127 女性盆腔炎 N73.902 128 子宫腺肌病 N80.001 129 子宫内膜异位症 N80.900 130 子宫阴道脱垂 N81.400 131 外阴白斑 N90.400 132 异常子宫出血 N93.901 133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 N95.101 134 习惯性流产 N96.x00 135 女性不孕症 N97.900 136 继发不孕 N97.900 x003 137 原发不孕 N97.900 x004 138 异位妊娠 O00.900 139 先兆流产 O20.000 140 妊娠剧吐 O21.900 x003 141 心源性休克 R57.000 142 寰枢椎脱位 S13.103 143 脊髓损伤 T0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