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研究.pdf

上传人:yishanyishui 文档编号:56742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PDF 页数:50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研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专题报告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研究 姓名:陈晓和 单位: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 职称:教授 学位:博士 通信地址:武东路 321 号 415 室 联系电话: 13127929841 2014 年 4 月 内容提要 文化创意产业是上海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推进产业。 本报告对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进行了研究,通过分 析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形态、结构、模式、效应、影响因素,得出 以下结论。 (一) 产业集聚可以带来规模效应,降低信息成本,提高创新能力,促进技术进步,加快城市发展。有步骤地推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有利于优化上海城市的产业结构,提高城市竞争

2、力,促进上海经济又快又好 地 发展。 (二) 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主要分为都市工业园的伴生形态、中心城区圈层的裂变形态和 “人 ”字形的多轴延展形态三种。 (三)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效应主要有以下四种: ( 1) 群聚效应 。 表现为入驻企业 和人才数量、游客和购物者人数逐年增加; ( 2) 产业链效应 。 主要通过产业集聚,使企业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联动发展; ( 3)放大效应。主要表现为提高投资效益、拉动周边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和产业升级等;( 4) 技术成果溢出效应,主要通过产业集聚使技术成果在短 时间内得以扩散和传播。 本报告认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离

3、不开创意消费市场。离开了创意消费市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因此,培育 创意消费市场,特别是文化消费市场,是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重要 环 节 。只有依托 强大的文化消费市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空间才会足够大。在提 高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度方面,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和本地文化, 又要增强文化的包容性、异质性和多元性,要通过弘扬民族文化,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使不同的文化能够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从而推动上海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大提升。 目录 一、前言 . 1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 (二)文献综述 . 2 二、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形

4、态和结构 . 6 (一)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形态 . 6 (二)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结构 . 10 (三)小结 . 17 三、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模式和效应 . 18 (一)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模式 . 18 (二)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效应 . 21 (三) 小结 . 24 四、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25 (一)研究背景 . 25 (二)研究方法 . 26 (三)模型设定 . 28 (四)数据来源与统计分析 . 29 (五)实证结果与结论分析 . 30 五、主要结论、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 32 (一)主要结论 . 32 (二)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

5、题 . 34 (三)推进上海文 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 36 附录 A 前四批 75家市级挂牌创意产业集聚区明细表 . 44 1 一、前言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在全球经济逐步进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大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程度已成为衡量国家、区域和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国内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上海也不例外。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一个战略性的支柱产业

6、。 上海是我国的文化重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空间特征的发展 更是如此。数据显示, 2012 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 129.16 万人;实现总产值 7 695.36 亿元,比上年增长 11.3%;实现增加值 2 269.76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8%,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幅 3.3 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 11.29%,比上年提高 0.42 个百分点;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20.2%。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为 1 188.43 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 5.91% 。根据上海市统计局 2012 年发布的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目录,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分

7、为文化创意服务业及文化创意相关产业,包括媒体 业、艺术业、工业建筑设计业、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咨询服务业、休闲娱乐业等 数据来自 2013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 出版单位:上海市 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 2 在内的十个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跨越和转变。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准确把握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动向对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产业集聚( Industry Cluster) 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过程。目前,国内外对于产业集聚的研究所取得的共识是,以知识和创

8、新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集聚倾向性越来越高。 进入 21 世纪,依托上海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优势,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逐渐兴起。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形态也逐步形成。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三分之二是来自于保护性和创造性地开发老厂房、老仓库和老大楼,并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空间布局,聚集了一大批来自国内外 30 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意设计企业和优秀创意人才。 (二)文献综述 现有文献认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拉动就业,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 Burama K. Sagnia( 2005)提出,创造力是适用于世界各个国家的无形资产。创造力的开发有助于创造就业、创造收益

9、和扶持 贫困。同时指出创造力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未实现的原因很多, 其中国家整体的科技水平是重要因素之一。 Roberta Piergiovanni, Martin A. Carree 和 Enrico Santarelli( 2012)利用 2001至 2006 年意大利 103 个地区的数据,研究了创意、知识产权、新商3 业模式等一系列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文章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指出如果在高校设置了与文化创意产业相 关的课程,就会导致就业增长的降低。因为商标、专利和文化设施的发展,对增加值的增长影响不大。增加值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就业增长,但就业增长对生产率的提高影响不大。

10、 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兴产业,但是其集聚却离不开城市强大的财富水平和消费能力。 Irma Booyens( 2012)以开普敦的实际情况为例,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在不平等的社会发展中的影响与挑战。作者指出,文化创意产业常常被视为市区建设、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而已有的文献研究表明,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加剧现有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性。知识密集型的文化创意产业集中 发展于城市社区,会使工人阶级居民逐渐边缘化,同时,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城市建设也难以惠及贫困社区。 另一方面,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水平、以及创新投入等宏观因素也会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程度产生影响。 Knudsen( 2007)从人口密度和定

11、量分析的角度强调了人才的结构和素质对创意集聚的重要性。Stuart Cunningham( 2011)针对 Paul Stoneman的软创新( Soft Innovation)理论从经济学、产品美学和文化创意产业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创新、学识、政策等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着 重要影响,其中公共政策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较大。 国内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起步较晚,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的研究多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如宋泓明( 2007)结合北京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目前理论研究落后4 于实际发展,是制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王怀、栾峰(

12、 2007),选取了上海市 69 家授牌园区从改造发展和创意集聚两个方面的绩效入手对 69 家授牌园区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在改造发展方面,创意园区的空间绩效与经营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在创意集聚方面,当前在大部分创意 园区,其集聚主要集中于产品设计等生产服务环节,而非西方发达地区的文化内容方面。路光前( 2009)以西安高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为例,对其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认为科技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力量源泉。朱慧、王垚鑫( 2010)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和重庆五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探究了影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部分学者对文化创意产

13、业集聚区的形成发展、演化路径进行了理论研究。杨永忠、黄舒怡、林明华( 2011)从演化经济视角出发,提出了文 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的三个阶段:单元集聚、界面构建和网络发展, 认为文化创意 产业的集聚通过这三个阶段完成了从简单的地理集聚到分工协作的过渡, 并结合北京 798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兴衰,探讨艺术与商业的融合发展。付永萍、王立新、曹如中( 2012),认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发展要具备一定的内外部条件,包括集聚区内的产业分类特征明显、规模效应明显以及发展特色鲜明。外部是否具有官方背景的产业管理机构支持,内部集聚区所在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相关产业的完善程度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

14、响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化发展是否能够 顺利实现。此外,也有学者对城市创意指数进行了研究。方忠、张华荣( 2011)基于价值链分析法,对5 创意指数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三级指标。将城市创意经济竞争力概括为城市整体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涵盖了经济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制度资本。认为依据所构建的城市创意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模块,通过确定各指标权重,可以对一个地区或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综合评价。 对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研究文献较多,涉及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形成、发展环境、运营模式、空间集聚组织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褚劲风( 2009)分析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演

15、变、形成机理、网络关系,探讨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时空变化规律,提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都市工业园区的伴生与再升级,空间形态上则由黄浦江和内环线围合而成的半环状地带和苏州河沿岸地带,向东北、西南地区地带拓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旧城空间秩序优化、创意阶层兴起并集聚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驱动力,而园区内部组织的网络关系是维持其运转的支持力。于丽丽、赵新正、谢楠( 2010)总结分析了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分布情况和形成模式。提出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政 府的支持、人才的培养和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厉无畏、蒋莉莉( 2009)分析了上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环境,包括其政策环境的不断

16、优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氛围以及位于长三角腹地的地理优势,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向着品牌化、带动性和区域化的方向集聚发展。 国内学者还对国外城市较为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进行了研究,为国内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张振鹏、马力( 2011)对迪斯尼、东京和伦敦等产业集聚案例进行了分析,认为产业集群是6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为了保证其健康发展,必须根据其所处 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制度安排。顾乃华、陈丰哲( 2011)根据世界上 110 个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和服务业的结合能提高服务业的服务价值,推动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 上海

17、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形态和结构 (一)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形态 1.都市工业园的伴生形态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是伴随着上海都市工业园的发展而形成的。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上海不断加快都市工业园的建设步伐,力争依托上海的资金、信息和人才优势,重点发展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加工制造和产品设计等行业,逐渐剥离传统制造业领域的研发和服务部分,从而推动第三产业和服务经济的发展。 进入 21 世纪,上海都市工业园的产业形态进一步发生变化,产业链上下两端的互动效应更加明显,产品研发和品牌推广的受重视程度也不断强化。在此背景下,都市工业园周边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有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借助都市工业园的发展开始

18、形成产业集聚,形成与都市工业园一起成长的伴生形态。 可见,都市工业园的伴生形态是上海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目前的 8 号桥、 M50、创意仓库等,都是根据都市工业园的功能转变,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创意组织机构入区等办法,由原7 先的工业园区和厂房转变而来,从而成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重要形态。 都市工业园的伴生形态如图 1 所示。 图 1 都市工业园的伴生形态 2.中心城区圈层的裂变形态 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初期,产业主要集聚在黄浦江与内环线的围合地带。该区域大量的老厂房和老仓库,无疑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地理空间和环境土壤。 然而,随着上海中心城区的地价日趋上涨以及旧城改造速度的不断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在市中心的发展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加上内环线内尚未利用的工业厂房资源越来越少,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向环线周边地区集聚,呈现出由内向外发展的态势,逐渐形成中心城区圈创意产业园区 1. 创意、研发占主导地位 2. 创意、研发、设计为主导部门 3. 产出为创意及其产品 都市工业园区 4. 制造业占主导地位 5. 创意、研发为附属部门 6. 产出为制造业产品 都市工业园区 1. 制造业占主导地位 2. 创意、研发为附属部门 3. 产出为制造业产品 演进 更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行业 > 传统金融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