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生态文明建设与与城市生态治理.pptx

上传人:浮梦生 文档编号:5730578 上传时间:2022-06-20 格式:PPTX 页数:112 大小:5.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文明建设与与城市生态治理.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生态文明建设与与城市生态治理.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生态文明建设与与城市生态治理.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生态文明建设与与城市生态治理.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生态文明建设与与城市生态治理.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生态治理上海交通大学 朱启贵教授2017年7月6日 主要内容一、生态文明:人类的抉择二、生态文明理论:基本框架三、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与紧迫性四、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与政策五、城市生态治理:战略与案例2(一)发展观的演变n国外发展之路 1. 经济增长(20世纪5060年代) 2. 经济福利(20世纪6070年代) 3. 人文发展(20世纪7080年代) 4. 可持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 n中国发展之路 1. 第一代发展观(20世纪50 70年代) 追求高速度、赶英超美、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 2. 第二代发展观(20世纪80 90年代) 以物为本、 追求高增长、

2、2000年GDP翻两番,小康水平。 3. 第三代发展观(21世纪初以来)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一、生态文明:人类的抉择31. 生态文明n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是指人与物的共生共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明,其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n广义的生态文明:涉及到社会发展各方面,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与文明进步状态。4(二)生态文明内涵及特征

3、2. 广义生态文明的四个层次第一,融入到经济建设领域,引起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变化,生态问题往往交织着经济利益诉求第二,融入到政治建设领域,引起民主权利和政治模式的变化,生态问题往往掺杂着政治权利维护第三、融入到文化建设领域,引起思想观念和文化价值的变化,生态问题往往折射着文化价值碰撞第四,融入到社会建设领域,引起行为模式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生态问题往往反映着社会管理瓶颈5 3. 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工业文明经济发展很快,却忽视了发展的可持续性。生态文明仍然强调发展,但这种发展是建立在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建立在生态系统永久支撑能力的基础上。 人和自然的统一性:工业

4、文明强调以人类文明为中心,把人类看作是自然的主宰,在对自然征服、索取和统治的过程中,造成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生态文明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在利用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关注自然存在的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社会的公平性:与工业文明相比,生态文明更关注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和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自然界是属于全人类的,当代人及后代人都应公平的享有自然界的资源和环境,共同承担起在生态系统中生存和发展的道德责任,从而创造高度生态文明。6从历史维度看从现实维度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关联的文明形态

5、之一 7 (三)生态文明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绿色文明) (黄色文明) (黑色文明)相同点: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 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物质生活水平。不同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 须尊重和爱护自然。8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n原始时代:自然力异常强大,人类崇拜自然,畏惧自然,形成图腾文化。(人与自然:依赖自然、崇拜自然)n农业时代:人类崇拜土地,开始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技能,有了一些工具,出现了“愚公移山”的思想,也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 (人与自然:开发自然、适应自然)n工业时代:发明了机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出现“人类中心主义”, 人与自然的矛

6、盾日益尖锐。 (人与自然:改变自然、征服自然)n信息时代:人类注意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应运而生。 (人与自然:尊重自然、和谐共生)9文明转型知识、智力和具有创新能力人才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看重土地看重资金和设备10(四)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共同点:生态文明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要求人们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生态文明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要求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树立生态观念,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 区别点: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7、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11 联系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12n国内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现状:20世纪70年代可持续发展开始受到普遍关注;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后,生态文明应运而生;目前,国内外理论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n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早期的马列主义生态发展观;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对生态文明

8、的理论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完善和创新的阶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n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n(1)实践基础 (2)理论来源 (3)理论框架n(4)主要内容 (5)历史地位 (6)重大意义二、生态文明理论:基本框架13(一)实践基础n西方国家公害:20世纪30年代开始,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继爆发的“八大公害事件”为代表环境污染事故,震惊世界,人们开始了对工业文明的反思。马斯河谷美国多诺拉14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n1930年的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n1943年的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n1948年的美国多诺拉事件n1952年的

9、英国伦敦烟雾事件n19531968年日本水俣病事件n19551961年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n19551968年的日本富山痛痛病事件n1963年的日本爱知县米糠油事件伦敦烟雾日本水俣病15 寂静的春天书中通过农药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的揭示,说明了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指出这些农药对许多生物的威胁,使原本生机勃勃的春天变得寂静了,进而阐明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植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且指出:“人类的许多活动不仅危及了许多生物的生存,而且正在危害人类自己。” “寂静的春天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用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辩的论点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她惊醒的不但是我们国家,甚至是

10、整个世界。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应该恰当地被看成是现代环境运动的肇始”。 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 蕾切尔 卡逊 1962 寂静的春天162006年,难以忽视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纪录片 寂静的春天 问世之初即充满争议,作者蕾切尔卡逊女士也受到空前的诋毁和攻击。其关于农药严重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受到了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评击,也强烈的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 该书首次提出“环境保护”的问题,试图将自远古岁月持续到20世纪长达数千年之久的“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的意识扭转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保护意识。 时隔多年,事实证明作者在此书中的许多警告是估计过低,而不是说过

11、了头,许多环保组织由此应运而生,环保事业逐渐受到国际广泛关注。17n “现今对于自然资源和服务的占用早已超出了地球的长期承载能力如果地球上的每个人都享受与北美同样的生活标准,那么在目前技术水平下我们就需要3个地球来满足总的物质需求为了可持续地适应未来40年人口和经济产出的预期增长,我们就需要另外6到12个星球。” 罗马俱乐部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1972)n “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增长的极限有朝一日将在今后100年中发生。最可能的结果将是人口和工业生产力双方有相当突然的和不可控制的衰退。” 罗马俱乐部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1

12、972)18 只有一个地球( 1972) 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芭芭拉沃德(经济学家),勒内杜博斯(生物学家)著的只有一个地球是受联合国人类环境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委托,为此次大会提供的一份非正式报告。报告的许多观点被会议采纳,并写入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成为世界环境运动史上一份由重大影响的文献。 只有一个地球不仅论及最明显的污染问题,而且还将污染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工艺技术影响、发展不平衡,以及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困境等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环境问题。 19 会议召开期间,我国处于“文化大革命”,对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关心不够。周恩来总理高瞻远瞩,派

13、遣代表团参与此次国际大会,代表团回国后又筹备了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与此同时,我国着手整理和编译从会上带回来的资料,从前只能内部发行供批判用的书,如今堂堂正正成为“绿色经典”,这中间包含了多少思想观念方面的转变。今天,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本书为唤起国民的环境意识继续发挥作用。201972197219721972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联合国发表人类环境宣言自然资源与环境是有限的人类承担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198719871992199220022002联合国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巴西里约世界环发大会,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南非约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可持续发展执行计划

14、阐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环境与发展成为全球共识和各国政治承诺落实“实施可持续发展”20102010美国纽约,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进一步执行21世纪议程为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热身n n 国际社会行动巴西里约,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我们憧憬的未来20122012后危机时代全球绿色发展趋势21 中国环境与发展的重大决策和举措 1994 1994 1996 1996 2001 2001中共十四大中国21世纪议程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加入WTO市场经济和环境保护列 入改革和建设的十大任务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的21世纪行动计划确定了“一控双达标” 目标在世界环境与贸易 领域发挥建设性作用 1992 199

15、2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传统发展模式19921992 2005 2005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为内涵的科学发展观20102010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绿色发展与创新共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中共十八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2012201222 动物解放/权利论 : 彼得辛格: 动物解放 汤姆雷根: 动物权利研究 来源之一:西方社会环保和生态理论(二)理论来源23n生物中心论 : 施韦泽(史怀哲):敬畏生命 泰勒:尊重自然 史怀哲语录: (1)我的生命对我来说充满了意义,我身旁的这些生命一定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

16、果我要别人尊重我的生命,那么我也必须尊重其他的生命。 (2)有思考能力的人一定会反对所有的残酷行径,无论这项行径是否深植传统,只要我们有选择的机会,就应该避免造成其他生物受苦受害。 (3)在我心中一股坚守的信念油然而生,除非有不可避免的理由,我们没有权利在其他生物(人、动植物)身上加诸痛苦和死亡。我们应该觉得在无心之下造成其他生物的受害和死亡是件非常可恶的事。24n自然价值论: 利奥波德: 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 沙乡年鉴 环境伦理学 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教授,国际著名环境伦理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1988年)一书,没有从人们比较容易接受的“人类中心论”出发,也没有附和“动物解放权

17、利论”以及“生物中心论”等这些较为激进的理论,而是从传统的价值伦理学出发,提出了他的“自然价值论”,即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物)拥有内在价值,它不仅全力通过对环境的主动适应来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他们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协同进化使得自然生命朝着复杂性多样化和精致化的方向进化。大自然不仅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而且创造出了具有评价能力的人。因此,维护和促进具有内在价值的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是人所负有的一种客观义务。25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认为人是宇宙中心的观点。它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为人的利益服务。 近代的人类中心主义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是一种带

18、有强烈的利己性、自私性,或者说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在这种文化观中,以人类为中心只是以个人、集团、阶级、民族或国家为中心,而并不是以整个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中心。人们的视线中只有自我,没有他者,没有未来,没有子孙后代,更没有自然的内在价值。n 人类中心主义26人类中心主义的不断强化 人与自然关系 的紧张和冲突掠夺征服人自然人与自然平等人比自然渺小27 生态社会主义:坚持一种弱(有限制) 的人类中心主义。 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 岩佐茂: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 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 。 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 人类社会之所以要走向这种真正的社会主义,一方面是为了实现社会公正,另一方

19、面则旨在消除生态矛盾。佩珀强调指出,在一个“没有过度生产、没有过度需求循环的、非消费主义的稳态社会即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需求要比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具有更多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人们在进行生产时将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生产什么与不生产什么将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因素”。n 生态社会主义28来源之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n和谐统一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两者是内在统一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与自然环境一起发展的。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n劳动(或社会实践):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中

20、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和自然之间通过劳动实践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的变换,“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n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途径。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破坏了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克服人与自然的异化,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29n 马克思恩格斯还强调违背生态规律将受到自然的惩罚。 恩格斯就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

21、,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30来源之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 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 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 中国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 31 中华文明精神是解决生态危机、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会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

22、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32n n 来源之四: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n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n2003年4月,中国社会爆发的非典疫情,引发了全社会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n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n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

23、出,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n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n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对我国多年来在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的总结,也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取得的认识成果的集成和发展。它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迈入了新时期。33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的理论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循环经济形成

24、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八大报告独立成篇阐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34n认识更加全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进一步拓展n地位更加凸显:十八大报告首次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同时将其写入党章,强调把生态

25、文明放在突出地位n路径更加清晰:从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等发展到“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和生态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等”n制度更加重要:十八届三中全会落实了中国未来改革方针,首次提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n法治更加严格: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以法治手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进一步体现了环境法治建设的重要性。环境法治作为依法治国中重要内容。35 党的领导集体的生态文明思想与实践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 消灭荒山、绿化祖国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 义务植树、环保国策 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 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 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 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 以习近平同志为

26、代表的党中央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36 (三)理论框架n(1)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结合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具体表现为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n一是生态整体论的世界观n二是生态平等论的价值观n三是生态和谐论的道德观37n(2)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n一是尊重自然n二是顺应自然n三是保护自然 38n(3)生态文

27、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是发展性原则 二是持续性原则 三是公平性原则 (1)人与自然的公平 (2)代内公平 (3)代际公平 四是共同性原则 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自然大家庭的成员39n(4)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 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主要包括:n生态充满活力n环境质量优良n社会事业发达 40(四)主要内容n(1)生态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解决的是社会文化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即文化的前进方向、民族精神、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

28、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繁荣大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生态文明下的精神文明,更提倡尊重自然、认知自然价值,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与氛围,从而转移人们对物欲的过分强调与关注。n(2)生态物质文明:物质文明建设解决的是社会经济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物质文明,将致力于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自身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等。41n(3)生态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建设解决的是社会政治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统一。生态

29、文明理念下的政治文明,尊重利益和需求多元化,注重平衡各种关系,避免由于资源分配不公、人或人群的斗争以及权力的滥用而造成对生态的破坏。n(4)生态社会文明:社会文明解决的是社会管理领域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社会管理,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社会文明要求我们按照生态系统循环协调的理念妥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促进社会秩序良性运转与和谐稳定。42与新发展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与“两型社会”(五)历史地位43理顺三重关系

30、 与新发展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的重大发展战略。 与“两型社会”44理顺三重关系 与新发展理念与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杜绝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生产和消费活动控制在生态承载力、环境容量限度之内的发展。与“两型社会”45新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两型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共同点46新发展理念 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 发展理念“两型社会” 制度模式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理想目标47(六)重大意义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党对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历史性把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消除资源环境威胁,实现

31、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性提升。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关乎中华文明世代延续,也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积极贡献。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丰富和发展。 48n关乎人类生存:生态危机可能导致人类走向灭亡n关乎人类发展: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发展资源n关乎人类和平:生态资源会引发大规模冲突战争n关乎人类稳定:人类独特生态系统有稳定临界点(一)重要性三、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与紧迫性49n中华民族又一次处在了危机的关头生存环境的危机,虽然危险就在身边,但大多数人并不以为然。但这次危机比民族的危机来的更沉重。n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

32、 最大的敌人其实是我们自己!(二)紧迫性:当前生态严峻形势50资源问题资源约束趋紧资源人均占有较低资源使用效率不高资源能耗较大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资源总量不足51国内能源资源匮乏国内能源资源匮乏 探明可采储量的保证程度大约:煤炭80年、石油15年、天然气30年,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1/3和1/2。 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铝土矿、铜、耕地、淡水等战略性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7%、17%、11%、17%、43%、28%,即使是我国最丰富的煤炭资源,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7%,整体上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耕地接近18亿亩红线,全国2/3城市缺水。52中国与部分国家能耗和资源消耗比较

33、53我国自然资源消耗高n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1倍,是美国的2.6倍,是高收入国家的2.9倍。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0%20%。n目前,我国GDP占全球的12%左右,但消耗了全球20%多的能源、40%多的钢、50%多的水泥。54我国资源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n2016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为65.4%(50%为警戒线,1993年首度成为净进口国),其他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也快速上升。n随着人口快速增加和经 济发展,资源需求强劲 增长,将迅速耗尽国内 资源,对外依存还将上 升,这使国家经济安全 受到严重考验。55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严重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城市污

34、染海洋污染56中国与发达国家SO2和NOX排放强度比较57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生态系统退化退化大气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58生态系统退化n森林生态系统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全国森林覆盖率为20.36%。n全国近80以上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37,沙化土地占国土总面积的18。n矿产开发、乱砍滥伐等造成的生态破坏十分严重。59CO2,CH4,N2O,H2O 地表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地表长波辐射增温效应温室气体能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变暖,与“温室”作用相似。若无“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是19,而非现在的14。温室气体排放与地球气候变暖60全球地表温度

35、历史性变化幅度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百万分之一从现在起回溯若干个千年二氧化碳温度变化温室气体排放与温度变化61人类工业革命以来地球的“体温表”62社会问题环境事件频发灾难频发危及健康国际影响群体事件63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地下水污染重金属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持久性有机物PM2.5危险废物垃圾围城海洋污染富营养化核与辐射安全局部有所好转,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 压缩型、复合型污染酸雨土壤污染环境激素64n原因之一: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和生态承载力脆弱。n原因之二: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发达国家三百年逐步显露的问题,在我国被压缩到三十几年集中呈现。n原因之三:我国经济粗放型发

36、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生态文明理念尚未牢固树立,生态不文明行为还普遍存在。造成生态严峻形势的原因652020-02-04最根本原因“我们处在底端的打工经济” 我国目前状态发达国家知 识 经 济66 急功近利的发展思想没有得到根本纠正。 人口对环境压力大的局面尚未改变。城市生活排污量持续增加,工业减污任务艰巨,农业污染急剧增长。 监管体制不协调,法制不健全,监管手段不力,人为割裂了生态系统完整性。 67环境问题与社会关系新特点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问题交织融合并日趋敏感复杂。环境公平问题凸显健康影响更为关注环境诉求不断提升一知半解盲目跟随懵懂无知麻木不仁主动参与理性维权68中国现有的高

37、增长、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建成小康社会、提升人民福祉,需要继续加快城镇化、工业化的步伐。对中国发展模式的挑战691、产业:提升竞争力,加快结构和布局调整,提高资 源环境效率。2、人口:合理引导流动和布局调控。3、资源:处理好发展中利用与保护的关系。4、环境:强化环境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改善环境质量。 5、社会:应对社会、民生问题复杂局面。挑战下待破解的难题70总体要求n价值理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n建设实质: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n基本政策和方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38、,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n基本途径和方式: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四、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与政策71首次提出时间与出处相同点不同点理念支撑点追求侧重点突破口核心循循环环经经济济 1996年,德国: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循环和谐发展,适度绿色消费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注重科注重科技生态技生态化、科化、科技以及技以及经济发经济发展要建展要建立在人立在人与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和谐共处的生处的生态伦理态伦理基础上基础上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将生产消费置身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融合物质循环、3R原则、倡导节约与再利用资源有效

39、利用,生存环境改善物质循环提高资源和环境效率绿绿色色经经济济1989年,皮尔斯:绿色经济蓝皮书关爱生命,技术核心,兼顾物质与精神需求绿色分配,保证最低收入人群消费以人为本提高福祉天人合一生生态态经经济济1969年,鲍尔丁: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有机结合强调人类与环境相互创造、依存,实现可持续以生态经济学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低低碳碳经经济济2003年英国:英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降低碳排放量,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 减碳、保护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能源技术、制度以及价值观念创新n n 生态经济与循环、绿色和低碳经济72总体要求总体要求n重要目标:形成节

40、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n建设目的: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73基本思路n唱好“主题曲”: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低碳生态文明观n翻好“高低杠”:高碳产业低碳化,低碳产业高端化n做好“加减法”:充分发挥节能减排的加减乘除效应n念好“道德经”:引导公众参与低碳与生态文明建设n用好“两只手”: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互结合74 动力:推进三个实施重点 目标:明确阶段发展目标 理念: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基本路径 如何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保障:健全建设政策措施 任

41、务:完成四大重点任务751、提高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化生态道德节约意识绿色意识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为本绿色学校绿色手册环保意识76生态文明人类自然平等意识价值观行为尊重呵护善待按自然规律行事,实现人类的价值77社会参与制度保障政府主导建设生态文明2、推进三个实施重点法规税收信贷认证补偿单位企业个人媒体NGO执法监管引导78节能减排绿色制度循环经济“ “两两型社会型社会” ”为突破口为突破口3、明确阶段发展目标绿色认证绿色税收绿色信贷绿色GDP生态补偿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个省市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技术集成是基础79自然环境产品废品自然环境废品自然环境形成利润工业文明时代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工弃入流通消

42、费弃入80自然资源产品废品废品自然环境形成利润循环经济增长方式加工流通消费无害化新原料再资源化形成新利润技术手段管理手段再加工新产品废弃物再资源化81倡导低碳绿色生活,从20件小事做起1.使用布袋,重复利用2.提倡步行,骑自行车3.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4.双面使用纸张5.适度消费肉类6.随手关水龙头7.一水多用82低碳生活,从20件小事做起8.随手关灯,节约用电9.简化房屋装修10.多用肥皂、少用洗涤剂11.回收废纸、废电池、废塑料12.不吸烟、不喝酒13.在饭店吃不完的食品包装带回家14.不追求电子产品快速更新换代8315.不养野生宠物16.爱护古树古木,多种花草17.参与环保宣传18.少吃口

43、香糖等19.少用发胶20.定期查汽车尾气,使用无铅汽油84优化国土空优化国土空间间开发格局开发格局加大生态系统加大生态系统和和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加强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建设4、完成四大重点任务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环境污染治理积极参与国际行动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考核制度、管理制度使用制度、补偿制度市场化机制等全面促进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资源节约全过程节约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建立循环利用体系85任务之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主体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n“两纵三横”的城市化格局n“七区二十三带”的农业发展格局n“两屏三带”的生态安全格局86 任务之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循环经济

44、体系n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n全过程节约管理,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n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n最严格的水资源和耕地资源保护制度n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全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87任务之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n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n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n加快水利建设和全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n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n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参与国际应当全球气候变化行动88任务之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市场化机制n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n健全基本的管理制度n资源有

45、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n建立市场化机制n健全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89碳交易的主要交易原理:三大机制碳交易:生态文明的市场化方案之一发展中国家(非附件一国家)住商减量交通减量工业减量植树造林京都议定书强制性减排的工业化国家(附件一国家)A国家B国家排放交易(ET)共同减量(JI)温室气体减量专业计划清洁发展机制(CDM)90政策到位考核跟上加大投入科技支撑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5、健全建设政策措施91区域环境保护联动协调机制形成全社会合力设定更为严格的环境标准完善补贴或激励政策深化政府体制改革区域环保综合协调机制加强环保队伍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体系和考核推进机制机 制体 制加快

46、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法 制修订大气法实施办法等法规规章政 策探索环境税、绿色保险等经济手段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完善投入机制,加大环保投入完善和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92n(一)城市生态治理的战略 n城市生态治理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发展战略,聚焦发展目标,明确发展路径。“绿色+”战略是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遵守“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的理念,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产业转型、消费模式与生活方式转变、低碳和无碳能源开发等多种手

47、段,提高资源生产率水平、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增长彻底脱钩、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走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五、城市生态治理:战略与案例93n1.“绿色+”教育:培养具有生态文化的劳动者。“绿色+”教育就是要将绿色发展贯穿于人的终身教育,培养具有生态文化的劳动者,驱动经济社会进步。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绿色教育要从学前教育抓起,小学、中学、大学要随着受教育者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而与时俱进地加强绿色教育,培养绿色发展的主力军和永续发展的创造者。继续教育是以在职人员作为教育对象

48、而开展的教育,目的在于持续提高各行各业劳动者的业务水平、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计划中,要设置与生态文明建设、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相关的课程。社会教育阵地广阔,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大众媒体,受众多,影响大。在大众媒体上,需要有专门讨论生态文明、永续发展的新闻、文章、节目和作品,教育与引导人们走永续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94n2“绿色+”金融。“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绿色+”金融的作用主要是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引导企业的生产注重绿色环保。发展“绿色+”金融的意义在于可以

49、帮助推动改变投资结构,从而改变污染型的经济结构。“绿色+”金融体系,不仅能有效地推动投资结构和经济结构向绿色转型,而且可以促进旨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衍生品在中国的有效实施,研发适用我国国情低碳金融产品。n3“绿色+”能源。目前,碳排放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我国的能源消费主要依赖煤炭。要实现碳减排的目标,首先要实现能源消费的转型。“绿色+”能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传统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主要是清洁煤技术和碳捕捉技术的推广,二是从高碳能源转到低碳和无碳能源,包括天然气、风能、太阳能和地热等能源的综合利用。三是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探索互联网能源的发展模式。要特别关注如何通过优化政策体系,创造

50、出企业参与能源转型的动力。95n4“绿色+”工业。“绿色+”工业要求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现能源、资源的最大化、最优化利用和工业废物产生的最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从内涵上讲,它要求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在更大范围内按照资源禀赋构筑区域产业合理布局的均衡工业体系;它要求实现生态发展平衡,构建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完备、能源资源消耗减量化和再利用的循环工业体系;它要求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筑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发展高端化、低碳化、生态化的现代工业体系。n5“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建筑,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