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测试题.doc

上传人:清凉的夏天 文档编号:5844574 上传时间:2022-07-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测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测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测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测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测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的概述(1)教育在根本上是塑造学生心灵、健全其人格、提高其能力、完善其素质的实践活动。在美国谢弗勒看来,这属于教育的( B)定义类型。A.描述性 B.纲领性C.规定性 D.综合性判断题(1)教师属于教育者,学生属于受教育者。( 正 )(2)教育者就是教师,受教育者是学生。( 误)(1)德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1)某班教师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展了一系列学习竞赛活动。结果如教师所料,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成绩明显提高。但没有想到的是,学生之间相互猜忌、隐瞒学习资料等现象日趋严重,上述事实表明教育( D )。

2、A.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正向隐性功能 B.既有负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C.既有正向隐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D.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1)按照呈现方式,课程可以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二者区别的标志在于显性课程具有(计划性)。(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集中反映在( A )。A.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B.教育往往超前于社会的发展 C.教育往往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D.社会因素对教育发展的制约(2)“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反映了教育具有( C)社会属性。A.历史性 B.继承性 C.永恒性 D.长期性(3)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中,生产关系是社会生活中

3、最基本和最原始的关系,它对整个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意识具有制约作用。教育属于精神生活,它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种论断说明教育在本质上是(B )。 A.生产力 B.上层建筑 C.精神活动 D.社会意识(4)教育具有传递劳动经验的职能,这种论断说明教育在本质上是( A )。 A.生产力 B.上层建筑 C.劳动活动 D.经验传递第二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英国沛西能曾说:“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这体现了教育的( A )。 A.生物起源说 B.交往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与心理起源说犯的共同错误在于( C )。A.否认了人和动物的区别 B.否认了教育是有意识

4、的活动 C.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D.忽视了劳动对教育产生的作用(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和方法;(2)第一位实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教育家是(裴斯泰洛齐);(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第四节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1)中国最早的教育著作是(学记);(2)世界最早的教育著作是(学记);(3)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是(雄辩术原理),也称(论演说家的教育);(4)西方第一部教学法的论著是(雄辩术原理);(5)教育学的雏形(学记);(6)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7)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普通教育学);(1)孔子的代表作是论语。( 误 )(1)捷克夸美纽斯提出“泛智

5、教育”,即“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同样体现出普及教育思想;(2)最早实现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 )。(3)最早普及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德国)。(1)中国古代“学而优则仕”的观点最早是由孔子提出来的。( 误 ) (2)“学而优则仕”的观点表述了孔子的人才培养目标。( 正 )(1)“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说明在孔子思想体系中( A )居于首要地位。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2)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导向和动力作用的是( 德育);基础是( 智育)。(1)“四书”分别是(大学 )、( 中庸 )、( 论语 )和( 孟子 );(2)中国“六艺”分别是:(礼 )、( 乐 )、( 射 )

6、、( 御 )、( 书 )、(数);(3)能够代表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是“六艺”教育中的( 礼 );(4)六艺教育的中心是( 礼 乐 )教育;(5)西方“七艺”包括“三科”:( 文法 )、( 修辞 )、( 辩证 )和“四学”:( 天文 )、( 音乐 )、( 算术 )、( 几何 )。(1)考试有可能会逆向考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 启发性 )的教学原则。(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中的“悱”是指(C )。 A.心求通而未得其意 B.开其意 C.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D.达其辞(1)“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对教育的基本要求。(2)强调因材施教原则,这是由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 )的特点(1)

7、“温故知新,可以为师”、“学而时习之”均体现了(D )的教学原则。 A.直观性 B.启发性 C.系统性 D.巩固性(1)下列属于荀子所强的调完整的学习过程的是( D )。A.见闻知行 B.知闻见行C.行闻见知 D.闻见知行(1)“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体现了学生具有(可塑性)的特点。 (1)( 儒家 (孔子) )轻视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2)( 墨家(墨子)重视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1)入世精神(儒家 );(2)出世精神( 道家 )。(1) “陵节而施”、“揠苗助长”违背了(C. )的教学原则。A.直观性 B.启发性 C.系统性 D.巩固性(1) 人的身心发展(顺序性 )特点要求在教育上遵循

8、循序渐进的原则。(2) 系统性教学原则对教育的基本要求。(1) 教育史上的三座里程碑: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法国卢梭的( 爱弥儿 )、美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2) 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昆体良 );(3) 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 夸美纽斯 );(4) 班级授课制在实践中基本定型( 赫尔巴特 );(5) 我国率先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京师同文馆 );(6) 班级授课制在(“癸卯学制 ”)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下来;(7) 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1)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 伦理学 )、( 心理学 )。(1)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是( C)。A.夸美纽斯

9、B.卢梭 C.赫尔巴特 D.杜威(2)赫尔巴特第一次将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的基础之上。(1) 美国阿普尔曾说,教科书“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且从本质上说也是一个意识形态和政治问题”,因为它往往决定了“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这体现了( C )的观点。A.实验教育学 B.实用主义教育学C.批判教育学 D.文化教育学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1)教育结构、管理体制以及教育内容取决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误 )(2)2012年,我国中央财政首次按国内生产总值4%的编制预算用于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体现了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B. )。A.教育目的 B.教育的领导权

10、C.受教育的权利 D.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1)多因素交互作用论是指在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有多个因素影响。( 误 )(1)“当其可之谓时,时过而后学,虽勤苦而难成”,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A )特点。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差异性(2)有少年得志者,亦有大器晚成者,这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C )特点。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平衡性 第四章 教育目的(1)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德育目标 )。(1)素质教育是当代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深化的标志,其最本质的特征是( A )。 A.全体性 B.全面性 C.主体性 D.发展性(2)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

11、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重点培养学生的( A )。 A.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B.良好习惯和自主意识C.良好个性和品德 D.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3)(多选题)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素质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素质教育包括(ABCD )。 A.政治素质与道德素质培养 B.科学文化素质教育C.身体素质教育 D.心理素质教育第六章 教师和学生第一节 教师(1)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代表”、“伦理的化身”,这说明教师( B )职业角色。A.传道者 B示范者(1)“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示范性 )的特点;(2)“十年

12、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长期性 )的特点;(3)“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创造性 )的特点(1)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期是( B. )。A.“虚拟关注”阶段 B.“生存关注”阶段 C.“任务关注”阶段 D.“自我更新关注”阶段(2)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是( D. )。A.师范教育 B.入职培训 C.在职培训 D.自我教育第二节 学生及其特点(1)“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体现了学生( 可塑性 )的特点;(2)学生的( 向师性 )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1) 学生课上主动回答问题、积极思考,课下认真完成作业,这体现了学生( A )特点。A.

13、自觉性 B.独立性 C.自主性 D.创造性第三节 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分为教育关系、社会关系、心理关系等,这体现了师生关系的( C )特点。A.教育性 B.弥散性 C.多样性 D.稳定性第七章 课程(1)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看,良好的师生关系属于(C )。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 C.隐性课程 D.学校课程(1)为了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要求课程结构具有( B )的特点。A.综合性 B.均衡性 C.发展性 D.选择性(2) 课程结构的( 综合性 )特点就是旨在打破长期以来的学科本位的观念。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以及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课程内容,这体现了课程结构的( 选择性

14、 )特点。第八章 教学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1)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上课 )。(2)学校工作应该坚持以( 德育 )为先。第二节 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 C )。 A.有差异的认识 B.有个性的认识 C.有领导的认识 D.有基本的认识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1)直观性原则(夸美纽斯)将其视为教学的“金科玉律”;(2)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有(实物 )、( 模像 )和( 言语 );(3)观察标本、演示实验属于( 实物 )直观;(4)对培养学生想象力具有独特作用的是( 言语 )直观;(5)对于一些复杂的教学主题,教师往往采用

15、幻灯片进行,这属于( 模像 )直观的运用;(6)知识直观的三种类型是( 实物 )、( 模像 )和( 言语 )。(1)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2)朱熹“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 );悱者,( 口欲言而未能貌之也 )。启,( 谓开其意 );发,( 谓达其词 ) ”;(3)苏格拉底“( 讽刺 )(定义 )( 助产术 )”;(4)学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1)系统性原则 = 顺序性原则 = 循序渐进原则;(同义替换)(2)之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遵循系统性原则是因为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顺序性 )特点;(3)学记中的“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以及“孙”均体现

16、了系统性教学原则。(1)“温故知新,可以为师”体现了( 巩固性 )教学原则;(2)“学而时习之” 体现了(巩固性 )教学原则;(3)巩固性教学原则对教学的启示是( 复习 );(4)艾宾浩斯遗忘曲线。(1) 我国最早倡导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教育家是( 孔子 );(2)之所以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主要是因为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个体差异性 )特点。(1)王守仁提出的“随人分限所及”体现了( A)的教学原则。A.量力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常用、最便利的教学方法是( C )。 A.谈话法 B.练习法C.讲授法 D.讨论法(2)在教学过程中,讲授法更适

17、合于( A )的教学组织形式。A.班级授课制 B.道尔顿制C.分组教学制 D.特朗普制(1)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实际上与( A)是一致的。 A.谈话法 B.练习法 C.讲授法 D.讨论法第四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教学 );(2)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上课 );(3)(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4)( 课外辅导 )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5)(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第五节 教学组织形式(1)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昆体良)(2)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体统的理论总结(夸美纽斯)(3)班级授课制在实践中基本定型(赫尔巴特)第九章 教育评价(1)教育目的的功能主

18、要包括,( 改进)、( 激励)、(评价 )。(2)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是( D. )。 A.导向功能 B.激励功能 C.反馈功能 D.改进功能(1)以为教师对小刚说:“你学习十分刻苦,但方法不当,只要改进学习方法,成绩一定会有明显提高。”这体现了( B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1)目前教师评价方式中最常用的方式是(A )。A.领导评价 B.同行评价 C.家长评价 D.自我评价(1)下列不属于新课程倡导的质性评价方法是(D. )。A.学习日记 B.情境测验 C.成长记录袋 D.客观测验第十章 思想品德教育(1)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属于

19、德育内容中的(B. )。 A.道德教育 B.思想教育 C.政治教育 D.法制教育(1)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1)心理学品德的核心是(道德认知 )。(1)心理学( 道德行为)是品德形成的最终环节。(1) 班杜拉的替代强化,给我们德育的启示是:重视( D. )的重要价值。 A.说服教育法 B.情感陶冶法 C.自我教育法 D.榜样示范法(1)下列不属于间接道德教育途径的是( C )。 A.语文教学活动 B.参观教育基地 C.思想品德课程 D.烈士陵园扫墓第十一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1)最早采用班级一词的是_埃拉斯谟斯_。(2)最早采用课程一词的是_斯宾塞_。(3)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D )A.共青团组织 B.教导处 C.总务处 D.班级(1)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是( A )A.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B.维持班级秩序C.形成良好的班风 D.有自主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的思想(1)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称为 (平行管理模式 )8 /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行业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