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1017学年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一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请选出填入表格内。每小题3分,共45分)1.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此话说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是( )A. 巩固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B. 沟通了涿郡和余杭C. 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D. 有利于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统治,隋炀帝时开凿了大运河。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与发展,C项符合题意;巩固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是其开凿的目的;大运河沟通了涿郡和余杭,是其规模;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是其消极影响。
2、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2.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他在位时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以下措施哪些体现了他关注民生:轻徭薄赋,让农民占有一定的土地注意戒奢从简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弊政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A. B. C. D. 【答案】A3. 某同学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览。下列图片应该入选“盛唐篇,的是( )A. B. C. D. 【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动仪是汉代科学家张衡制作的测量地震的仪器,罗盘针是战国时期的发明,都不是唐朝时期的,应该排除,所以答案选择D4. 下列史实,能够反映宋元时期民族关系特征的是( )澶渊之盟成吉思汗统
3、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戚继光抗倭A. B. C. D. 【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宋元时期民主政权并立,各民主政权之间时战时和。澶渊之盟是宋辽之间的合约;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军政合一的国家体制;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明中期戚继光抗倭。仔细审查能够反映宋元时期民族关系特征,故此题选A。5. 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转移的过程,至南宋时期最终完成。以下关于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南方为少数民族政权,政治清明 B. 南方战乱相对较少C. 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D.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
4、决问题的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宋朝时期,南方一般为汉族政权,如北宋灭亡后,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而北方多是少数民族政权。所以答案选A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6.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多个民族组成的优秀而伟大的民族,民族团结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以下图片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 A B. B C. C D. D【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属于中外友好交往的实史,C项符合题意;文成公主入藏表明汉藏友好交往;五世达赖朝见顺治帝表明清朝时期汉藏的民族团结;土尔扈特回归祖国是民族团结的见证。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
5、选C。7. “今我朝罢(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牵制)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应该是( )X k B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朝【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学生首先理解题干的大意:我朝废除了丞相,设立五府,六部机构,相互牵制,稳定朝廷的统治。根据课本所学,明太祖继位后,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直接对皇帝负责。故此题选择答案C。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8.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关于这一壮举的历史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A. 一
6、种民间经济文化友好交流 B. 使明朝获得良好经济效益C. 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往来 D. 促进了明朝手工业的发展【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受明成祖的派遣,因此A说法错误;使明朝获得良好经济效益和促进了明朝手工业的发展不是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9. “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是郭沫若所写的挽联。这幅挽联称颂的是( )A. 戚继光抗倭 B. 郑成功收复台湾 C. 岳飞抗金 D. 文天祥抗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末
7、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从挽联“驱逐荷虏,一代英雄”中可以得知答案是B。10. 历史证明,统一必然促使国泰民安,分裂将导致国运衰退。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是( )A. 伊犁将军 B. 宣政院 C. 驻藏大臣 D. 乌里雅苏台将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目直接设问考查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1727年(雍正帝时),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故选C考点:册封达赖、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11. 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到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
8、所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 社会秩序动荡 B. 边疆防御巩固 C. 军政实现合一 D. 皇权高度膨胀【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君主专制的强化.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到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这种变化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皇权高度膨胀,达到顶峰。所以答案选D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12.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以下内容能够反映明朝经济发展的有 引进玉米、甘薯等作物 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盛产青花瓷 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出现许多较大商业城市 在江南的丝织
9、业中心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A. B. C. D. 【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明朝时期,从国外引进玉米、甘薯等作物;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盛产青花瓷,畅销国内外;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出现北京、南京等许多较大商业城市;在江南的丝织业中心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这些现象都反映了明朝经济发展的状况,仔细审查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13. 我国历史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依据下列管辖措施判断该边疆地区应是( )A. 台湾 B. 东北 C. 西藏 D. 新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图片里的两个名称:西域都护是大汉朝时期为了管
10、理新疆设置的机构,伊犁将军是清朝 时期为了管理新疆设置的机构。所以答案选D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4. 明朝时,我国曾遭受过哪些国家的侵略:日本 英国 荷兰 葡萄牙 沙俄 ( )A. B. C. D. 【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明朝时,日本的商人、武士和海盗勾结骚扰中国沿海地区;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地区;明代葡萄牙殖民者占领我国的澳门地区;清代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代沙俄大举入侵我国东北地区。仔细审查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15.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以“古代封
11、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为主题办一期黑板报,同学们纷纷投稿。其中无法通过小组长审核的是( )A. 漫话“焚书坑儒” B. 汉武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张骞与丝绸之路 D. 清朝“文字狱”之我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的古代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相关知识内容。题目强调的是在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而选项C张骞与丝绸之路则属于对外交往的内容。故选C。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二、解答题:(共55分)16. 中外交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道奇观。阅读材料材料一 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
12、厚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的痕迹。经过几百年的西域通商,到唐朝时,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全世界的人们都向往着这个神奇的城市,唐朝也从容地汲取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营养滋润。(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这一时期为中外友好交往做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材料二 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2)依据材料二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回答,郑和成功地实现远航的技术条件有哪些? 材料三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的几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
13、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怎样的社会特征?【答案】(1)原因: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人物及事迹:玄奘西游、鉴真东渡(2)目的:炫耀中国的富强(意思相近即可得分)技术条件:造船技术发达;指南针(3)变化:由对外开放变为闭关锁国.社会特征:封建社会出现危机【解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可知,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是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14、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中国文化;(2)第一问依据材料二“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炫耀中国的富强;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明代造船技术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使郑和成功地实现远航;(3)第一问依据材料三信息: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知,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愚昧自大,故步自封的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迅速逆转,封建社会出现危机。 17. 科举制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
15、方担任高官。(1)为改变材料一中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 “唐朝时社会对科举考试十分重视,当时人把榜上提名、高中者成为“登龙门”。唐太宗在金銮宝殿端门见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喜月:“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矣。”(2)材料二图所反映这种制度唐太宗时是如何完善的? 材料三 后世人嘲讽明朝以后考取功名的人说:“摆尾摇头,便道是圣们高低。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辜负光阴,”明朝学者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人也。”(3)根据材料三回答,明朝的考试制度叫什么?唐太宗顾炎武对此制度的态度有何不同?并说明其理由【答案】(1)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2)完善:扩大了国学规模;进士科第一名为状元。(3)制度:八股取士。唐太宗:肯定的。因为科举制在当时确实选拔了许多真才实学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基础,成为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因素之一。顾炎武:否定。因为明朝的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和答题方式禁锢了人们的头脑,考中者大都成为皇帝忠实的奴仆。【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隋文帝时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2)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扩大了国学规模,进士科第一名为状元;学.科.网.学.科.网.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