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1 年)中国电子学会二零二一年九月I目目录录内容摘要.1第一章 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及特征.3一、全球市场保持增长,服务机器人成为重要支撑力量.3(一)工业机器人:市场逐渐回暖,亚洲市场支柱地位明显. 4(二)服务机器人:新一代人工智能兴起,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新机遇. 5(三)特种机器人:新兴应用领域持续涌现,市场规模增速稳定. 6二、智能化、互联化趋势显著,应用场景不断下沉.7(一)工业机器人:可控制性明显提升,人机协作不断走向深入. 8(二)服务机器人:认知智能程度加深,仿生机器人等新兴方向创新活跃. 9(三)特种机器人: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复杂环境下作业效率
2、得到改善 10三、新型产品和新兴场景持续涌现,龙头企业加大高潜力赛道布局力度.12(一)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受到广泛关注,重点企业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 12(二)服务机器人:机器人应用场景持续丰富,移动机器人获行业龙头关注. 13(三)特种机器人:灾后救援成为热点应用方向,采矿机器人开始向深海空间拓展. 15第二章 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及特征.16一、我国机器人市场需求全球领先,是支撑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的中坚力量.16(一)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加速升级,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16(二)服务机器人:需求潜力巨大,市场空间持续拓展. 17(三)特种机器人:使用场景持续扩展,应用市场蓄势待发. 1
3、8二、我国机器人关键技术快速突破,产业化基础及发展环境持续优化.19(一)工业机器人:国产化自主进程提速,应用领域向更多行业拓展. 19(二)服务机器人:智能技术居世界前列,创新产品大量涌现. 20(三)特种机器人: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面向共性需求研发通用型产品. 22三、自主研发与投资并购双轮驱动,机器人创新应用生态走向成熟.23II(一)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打造生态矩阵,海外扩张步伐进一步加速. 23(二)服务机器人:产品研发以实用为导向,推动机器人应用场景不断下沉. 25(三)特种机器人:新型产品不断涌现,持续在新兴应用领域探索布局. 26第三章 我国各区域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28一、
4、长三角地区:综合实力依然领先,产业链关键环节自主创新不断深化.28(一)产业规模保持增长态势. 29(二)产业链国产化率不断提升. 30(三)把握机遇加快高质量自主创新. 31(四)基于重点城市形成区域性产业集聚. 31(五)打造创新要素活跃的产业发展生态. 32二、珠三角地区:应用需求推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重点企业开展跨界创新与协同布局.33(一)推广工业机器人应用以创造规模经济. 34(二)产业结构发展相对成熟. 34(三)持续激发企业等创新主体发展潜能. 35(四)中小企业较多且创新活跃. 36(五)区域政策带动高质量创新要素供给. 36三、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格局不断深化,机器人高端创
5、新与人才集聚能力持续提升.37(一)定制化、智能化发展特征明显. 38(二)高端产品市场方面保持领先. 39(三)创新资源丰富且组织方式灵活. 39(四)龙头企业及重点项目缺乏导致集聚程度有限. 40(五)基于人才资源优势构建三地协同发展格局. 40四、东北地区:头部企业表现强劲,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集聚水平仍需提升.41(一)高端工业机器人拉动市场规模持续提升. 42(二)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占比稳步增加. 43III(三)积极引入外地企业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43(四)龙头企业规模及影响力不断提升. 44(五)人才与资本支持强度仍显不足. 44五、中部地区:重点引入国内优势发展区域外溢资源,提
6、升关键环节创新能力并优化产业链结构.45(一)通过行业龙头引进提升产业规模. 46(二)区域内特色产业布局能力有限. 46(三)通过组建联盟及技术成果转化提高创新能力. 47(四)产业集聚及品牌建设情况有所改善. 47(五)通过政策引导加强产学研协同布局. 48六、西部地区:产业规模与质量进步明显,需持续构建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体系.49(一)实现涵盖各类主体和创新要素的产业链平衡发展. 50(二)坚持“由点到链”的产业结构优化思路.50(三)企业运营压力较大导致创新投入相对不足. 51(四)稳定增长的市场空间推动龙头企业加速集聚. 51(五)持续打造有利于机器人发展的创新环境. 52第四章
7、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分析结论.53一、重点经济区域结合自身差异化优势发展机器人产业.53二、核心零部件技术、工艺持续增强,国产化率提升.54三、各地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发展具有地方特点的人才培养方式.55四、国内外机器人企业合作方式持续拓展,“出海”成为战略大方向.55五、产业园区建设加快,重点任务逐步从吸引企业入驻向服务全产业链迁移.56六、系统集成领域汇聚众多创业公司,产业联盟的形成为中小企业提供凝聚力.56第五章 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政策建议.58一、 进一步明确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发挥政策的合理引导与精准扶持优势.58二、加快机器人自主创新步伐,发挥重点科研平台和技术研发平台的驱动作用.
8、59IV三、 积极推动机器人在细分产业的应用示范,加快建设智能机器人的高质量应用场景.60四、提升机器人公共服务水平,重点布局机器人标准及检测认证体系建设.61五、有效拓宽机器人企业投融资渠道,加快各层次机器人产业人才梯队构建.62六、积极搭建机器人产业开放式资源共享平台,推动高质量深层次国际合作.63V图表目录图 12021 年全球机器人市场结构.4图 22016-2023 年全球服务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率. 5图 32016-2023 年全球服务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率. 6图 42016-2023 年全球特种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率. 7图 52021 年我国机器人市场结构.16图 62016-2
9、023 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率. 17图 72016-2023 年我国服务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率. 18图 82016-2023 年我国特种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率. 19图 9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雷达图.29图 10珠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雷达图.34图 11京津冀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雷达图.38图 12东北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雷达图.42图 13中部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雷达图.46图 14西部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雷达图.491内容摘要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 ,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即便受到疫情影响,
10、2020 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仍然为全球贡献了 40%左右的份额,连续多年稳坐世界最大机器人消费国地位。持续高涨的应用市场需求,有力拉动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系统集成、人才培育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本报告旨在综合分析全球和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及特征,围绕产业的规模效益、结构水平、创新能力、集聚情况和发展环境等方面,综合分析评价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东北、中部和西部全国六大区域的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及水平,并围绕区域优势、核心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生态培育、对外合作、园区建设等方面,归纳我国机器人产业趋势特征与潜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明确发展定位目
11、标,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推广重点领域的应用普及,加速成果转移转化、标准制定、评测认证等公共服务发展,拓宽投融资并加快人才培育,搭建开放式共享平台等方面的发展建议。2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1 年)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 推动包括机器人在内的高端制造产业创新发展。 近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领域核心共性技术与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本体研发、系统集成、关键零部件生产得到充分发展,为制造业提质增效、换档升级提供了全新动能。此外,依托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普及使用,服务机器人的功能场景不断拓展,带动相关市
12、场规模的高速增长。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消毒、配送、测温、巡检等各类机器人“火线上岗” ,为有效抗击疫情做出积极贡献。在我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仍然面临核心技术突破不足、创新要素配置有待优化、市场发展环境规范程度有待提升等问题,需要引起有关各方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中国电子学会持续开展中国机器人产业研究工作,对国内典型机器人集聚区域进行系统评估与综合考量,客观评价我国机器人产业及市场真实发展状况。在以往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最新发展现状及趋势特征,形成本年度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希望能够为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微薄力量。3第一章 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及特征2021 年,全球
13、机器人市场规模保持增长,但受疫情影响增速放缓,工业机器人市场自 2019 年后,再次出现负增长现象,服务、特种机器人因疫情“非接触”的使用场景增加,增速较为稳定。近年来,全球机器人领域相关创新机构与科技企业围绕人工智能、人机协作、多技术融合等领域不断探索,在仓储运输、智能工厂、医疗康复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推动机器人成为构建后疫情时代生产力的核心力量。一、全球市场保持增长,服务机器人成为重要支撑力量2021 年, 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 335.8 亿美元,2016-2021 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 11.5%。其中,工业机器人144.9 亿美元,服务机器人 125.2 亿美元,特种机器人
14、65.7亿美元。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控制,机器人市场也将逐渐回暖,预计到 2023 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 477亿美元。4图 12021 年全球机器人市场结构资料来源:IFR,中国电子学会整理(一)工业机器人:市场逐渐回暖,亚洲市场支柱地位明显一)工业机器人:市场逐渐回暖,亚洲市场支柱地位明显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机器人下游应用市场需求,同时因为销售周期性变化和饱和度影响等问题,2020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出现较大程度下滑。2021年,随着疫情逐渐被控制,全球经济呈现复苏趋势,更多人机协同的需求场景被发现激活,机器人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得益于中国率先突破疫情封
15、锁,打开市场需求,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销售额较 2020 年有所提升。 IFR 发布最新数据显示,受制造业自动化改造需求影响,2020 年中国、日本、美国、韩国和德国等主要国家工业机器人的年装机量合计超过全球 72.9%。2021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额预计将达到 144.9 亿美元,其中亚洲销售额 95.6 亿美元,欧洲销售5额 25.8 亿美元,北美地区销售额达到 16.7 亿美元。预计到2023 年,全球机器人市场将恢复疫情之前的增速状态,销售额将有望突破 176 亿美元, 其中亚洲仍将是最大的销售市场。此外,全球制造业领域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已经达到 113 台/万人,机器换人趋势特征日益
16、明显。图 22016-2023 年全球服务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率资料来源:IFR,中国电子学会整理(二)服务机器人:新一代人工智能兴起,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新机遇二)服务机器人:新一代人工智能兴起,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新机遇当前,以深度学习、知识图谱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已经逐步脱离单纯以学术为驱动的发展模式,在基建、商业、民生、社会服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服务机器人充分融合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人工智能技术, 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无论产品应用的广度,或是技术深度都产生了可观的进步。2016 年以来,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均增速达 23.8%, 2021 年预计达到了 1
17、25.26亿美元,其中家用服务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和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分别为 82 亿美元、 13 亿美元和 31 亿美元,家用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占比最高达 65%。到 2023 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有望突破 201 亿美元,上下游相关产业市场规模也将同步增长。图 32016-2023 年全球服务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率资料来源:IFR,中国电子学会整理(三)特种机器人:新兴应用领域持续涌现,市场规模增速稳定三)特种机器人:新兴应用领域持续涌现,市场规模增速稳定随着全球地区局势复杂、极端天气频发等问题日益凸显,在军事应用、治安维护、抢险救灾、水下勘探、高空作业等高危场景中,特种机器人可
18、以部分替代,甚至全部替代人工作业,在安全性、时效性、保质性等方面有效满足需求。此外,激光传感器、低速无人驾驶、卫星遥感、5G 等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特种机器人性能,使之充分具备高鲁棒性、7灵活性、多操作性等功能特征。2016 年以来,全球特种机器人产业规模年均增速达 17.8%,2021 年将达到 65.7 亿美元。至 2023 年, 预计全球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过 99 亿美元。图 42016-2023 年全球特种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率资料来源:IFR,中国电子学会整理二、智能化、互联化趋势显著,应用场景不断下沉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人能力边界持续拓
19、展。在模块化应用、离散型场景、复杂的干扰环境、多发的不可控因素等变量叠加影响下,对机器人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本体的灵活性和自动化,易控、智能、互联成为产品的重要发展方向,技术创新也围绕着安全的人机协同、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重点方向展开。8(一)工业机器人:可控制性明显提升,人机协作不断走向深入多项技术升级推动工业机器人产品可控性提升。一)工业机器人:可控制性明显提升,人机协作不断走向深入多项技术升级推动工业机器人产品可控性提升。工业机器人系统往往需要众多外围设备,例如工装夹具、传送带、焊接变位机、移动导轨等,这些配件与机器人本体之间的高效配合与精确协同成为工业机器人创新发展重要的发展方向。作为“机电
20、融合”的代表产品,机器人电子控制技术是协同各部分的关键。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Programmable LogicController,PLC)因其在扩展性和可靠性方面的优势,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工业机器人领域。此外,PLC 正向高速、大容量方向发展,通过物联网构建 PLC、变频器、远程 IO 等外围设备与计算机的连接,可以构造出多级式分布系统,使得工业机器人更易控、更易协同。例如,CC-Link 是三菱电机推出的开放式现场总线系统,具有数据容量大,通信速度多级可选择的特性。CC-Link 是以控制设备层为主的网络设施,同时也可覆盖较高层次的控制层和较低层次的传感层,具有高达 10Mb/s 的高速
21、数据传输能力,支持主站与本地站、智能设备站之间的瞬间通信,是营造机器人控制操作环境的有效网络设施,可广泛应用于工业机器人的现场通信。协作型机器人成为工业机器人重要创新方向。协作型机器人成为工业机器人重要创新方向。在复杂的离散型场景中,人们需要机器人替代人工完成更精确、更繁琐的重复性劳动,安全的人机协作成为必然趋势。传统工业9机器人需要在隔离环境中作业,相关人员不能对机器人进行灵活控制,面对程序之外的突发情况,也无法直接有效的进行人工干预,极大限制了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效果和应用场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机器人的生产力和可靠性大幅提升,催生了更加适应特殊制造业应用场景的协作机器人出现。例如,发
22、那科 CR-35iA 是当今世界上负载最大的协作机器人。该款机器人无需安全栅栏,人与机器人可共享某个区域进行作业,使工人摆脱了繁重重复的工作压力,从而可以专注于技巧性较强的工作,同时有效保证人员安全。目前,CR-35iA 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行业、包装等行业。安川电机 MotoMINI 是一款工业用小型 6 轴机器人,负载重量为500g,最大伸展距离为 350mm,重量约 7kg,具有轻量、高速、高精度等三大特点。MotoMINI 善于变换放置位置,可实现人机协同分担作业,广泛用于小型部件组装操作,以及电子电气零部件的装配等重要工艺环节。(二)服务机器人:认知智能程度加深,仿生机器人等新兴方向创
23、新活跃由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迈进。二)服务机器人:认知智能程度加深,仿生机器人等新兴方向创新活跃由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迈进。人工智能技术是服务机器人获得实质性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正在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加速迈进,并已经在深度学习、自然语言理解、知识图谱、VR、场景识别、情感识别与推理认知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例如,Facebook 人工智能研究团队与卡内基梅隆大10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基于深度学习系统,通过算法训练机器人实时适应不同的行走条件,使机器人像生物一样靠肢体感知世界,并靠大脑做出及时应变。汉森机器人公司的人形机器人 Sophia 可以提供教学、娱乐等服务功能,学习
24、如何与人类进行交谈。企企业加快仿生机器人设计研发步伐。业加快仿生机器人设计研发步伐。近年来,伴随着新型材料、高精度控制技术和软件算法的持续突破,仿生机器人的研发创新迎来爆发。 例如, 波士顿动力公司研发的 Atlas人形机器人已经学会翻跟头、360 度旋转等技能动作,四足机器人 Spot 可以基于外接计算模块的程序运行, 实现多机的协同舞蹈表演。瑞士 ANYbotics 公司推出一款灵活的四足机器人 ANYmal C, 移动速度为 1 米/秒, 可以爬上 20的斜坡和 45的楼梯,并且能够穿过 60 厘米宽的通道,或在 1 米深的水中浸泡一小时,具备对抗各种恶劣环境的能力,适用于在危险的工业场
25、景中执行相应的动作。(三)特种机器人: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复杂环境下作业效率得到改善技术进步促进智能水平大幅提升。(三)特种机器人: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复杂环境下作业效率得到改善技术进步促进智能水平大幅提升。特种机器人的应用环境大多复杂极端,不仅要求其具备稳定的工作状态及快速移动方式,更要求其在频繁的人机协作环境中具备高安全性和自主识别能力。在深度学习算法训练、多传感器感知、仿生模型训练、 5G 信号传输、 GIS 卫星遥感等技术的融合影响下,11特种机器人不仅具备了智能化能力,在产品灵活性和可靠性方面亦有突破。此外,包括液态金属控制技术、基于肌电信号的控制技术、气动控制技术在内的新型技术,也
26、将推动特种机器人形态和控制方式的进步。仿生新材料与刚柔耦合结构进一步打破了传统的机械模式,提升了特种机器人的环境适应性。例如,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工程师们创造了一种轻便、低成本的四足软体机器人,可通过气动回路保持系统运动,不需要任何电子设备驱动,有效降低机器人运行成本,大幅提升灵活性及可靠性。德国 Festo 公司利用仿生学习网络开发 BionicSwifts 仿生飞燕,装备扑翼机构、无线电定位装置等核心部件,模仿鸟类的飞行姿态和控制方式。替替代人类在更多复杂环境中从事作业。代人类在更多复杂环境中从事作业。当前,特种机器人已具备一定水平的自主智能, 通过综合运用视觉/压力等传感器、深度融合软
27、硬系统、优化控制算法等技术工具,可以完成定位、导航、避障、跟踪、场景感知识别、行为预测等任务。例如,日本松下公司开发出一款番茄采摘机器人,搭载其自产的图像传感器,能够实现番茄的无人采摘。该番茄采摘机器人使用的小型镜头,首先通过图像传感器检测出红色的成熟番茄,之后对形状和位置进行精准定位。采摘过程中,机器人只会拉拽菜蒂部分,而不会损伤果实,在夜间也可进行作业。美国 VideoRay 公司的水下机器人配备全新的传感器、控制系统、路径规划系统和视觉系统,通过设计任12务专家系统 ROV 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并能够适配多种可更换部件,在水下勘探、废墟搜寻、爆炸物搜索、船底走私物排查等领域都可以
28、实现快速应用部署。三、新型产品和新兴场景持续涌现,龙头企业加大高潜力赛道布局力度近年来,技术发展催生了机器人应用方式的创新演进。随着物联网集成、边缘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利用,有望推动机器人产业应用方向出现根本性突破,优化其部署方式和产业结构。(一)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受到广泛关注,重点企业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行业龙头发力协作机器人。一)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受到广泛关注,重点企业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行业龙头发力协作机器人。当前,制造业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显著,离散型场景和安全的人机协作需求不断增加,下游市场应用需求催生了协作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品的蓬勃发展,吸引机器人龙头企业纷纷落子。例如
29、,发那科公司推出协作机器人 CRX-10iA,最大负载为 10kg,可达半径1249 毫米,具有高安全性、高可靠性、便捷使用等特点,针对小型部件的搬运、装配等应用需求,可为用户提供精准、灵活、安全的人机协作解决方案。ABB 公司推出新款协作机器人 GoFa 和 SWIFTI, GoFa 拥有 5 公斤负载和 95 厘米臂展,可用于物品搬运、包装和上螺丝等应用;SWIFTI 根据 ABB原有工业机器人型号进行改进升级,通过实时探测人与机器13人的距离调整其工作速度,可确保不会对人造成伤害。重重点企业加快建设机器人智能工厂。点企业加快建设机器人智能工厂。智能工厂作为工业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实践模式,已
30、经引发行业的广泛关注。在机器人生产领域推广“智能工厂”发展理念,可大幅提高产品制造效率,加速新兴产品和工艺的迭代升级过程。例如,ABB 公司投资 10 亿元人民币在上海建设“超级工厂” ,将成为 ABB 在中国规模最大的机器人研发、生产和应用基地。新工厂重点发展自主移动机器人(AMR) ,将采用包括机器学习、数字化协作解决方案在内的先进制造工艺,具备部署高度柔性和自动化的机器人生产车间,2022 年投入运营后,预计年产量将达到 10 万台。(二)服务机器人:机器人应用场景持续丰富,移动机器人获行业龙头关注多技术融合使得服务机器人进一步向各应用场景渗透。(二)服务机器人:机器人应用场景持续丰富,
31、移动机器人获行业龙头关注多技术融合使得服务机器人进一步向各应用场景渗透。在当前复杂场景多技术融合的背景下,服务机器人对应用领域的适应性逐步扩展、 产品类型愈加丰富、 自主性不断提升,已由早期的扫地机器人、送餐机器人等成熟产品,逐渐向情感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医疗手术机器人、大厅引导机器人、商业清扫机器人等方向延伸,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不断丰富。尤其在医疗健康领域,服务机器人可应用于手术、影像等临床诊疗需求,提升医务工作者救治效率,有效减少病患痛苦。例如,美国的达芬奇机器人拥有振动消除、动作定标、14灵活机械手腕等 4000 多项核心专利技术,是目前全球最成功商用手术机器人之一。截至 2019 年,
32、全球范围内达芬奇机器人的安装量已达 5582 台,参与手术累计 720 万台。丹麦 UVD Robots 公司的 UVD 消毒机器人能够实现周边环境360高效能灭菌,灭菌效果达到 99.99%,两小时内能完成17 间手术室共计 200 平方米的快速消毒, 同时可以全自动运行并远程操控,在支援中国武汉火神山医院抗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机机器人龙头企业重点布局移动机器人。器人龙头企业重点布局移动机器人。得益于机器视觉、语音识别、激光传感技术、低速无人驾驶、5G 等综合技术的发展,以 AGV、AMR 为代表智能移动机器人产品快速发展,吸引龙头企业深入布局。例如,ABB 公司通过收购欧洲最大 AMR
33、 提供商之一的 ASTI 集团,重点进军移动机器人市场,发展包括自动牵引车、货到人解决方案、单元式输送机和料箱搬运车等代表性产品,覆盖从生产到物流,再到消费等众多领域。英国零售巨头 ASDA 与极智嘉公司合作,成功部署全柔性智能 AMR 分拣系统。该系统可赋能ASDA 拥有更强的仓储物流能力,以支持不断增长的包裹收取及退回业务需求。该项目的成功落地标志着全柔性智能分拣系统在英国的首次使用。15(三)特种机器人:灾后救援成为热点应用方向,采矿机器人开始向深海空间拓展企业聚焦灾后救援机器人研发。三)特种机器人:灾后救援成为热点应用方向,采矿机器人开始向深海空间拓展企业聚焦灾后救援机器人研发。为提高
34、危机应对处置能力,有效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全球相关科研机构及创新企业投入重金,提升对救灾、仿生等特种机器人的研发支持力度。例如,波士顿动力公司研发 Spot Mini 机器狗,可在建筑工地环境下流畅地上下楼梯、绕过障碍物,并且能够通过摄像头对现场进行检查,未来可用于危险环境下的定位搜索任务。日本三菱重工推出可与消防员协同工作的消防机器人,应用于石化厂、核电站等人类难以进入的火灾现场,提供多种消防救援方案。深海采矿场景需求催生机器人解决方案。深海采矿场景需求催生机器人解决方案。随着全球陆地矿产资源已被大量消耗,海底矿藏成为新的目标。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ISA)已批准 20 余份海底探索和采矿
35、合同,涵盖数十万平方英里海域,深海采矿机器人成为海底勘探与矿藏挖掘的主力。例如,鹦鹉螺矿业公司委托英国 Soil 机器动力公司打造世界上首批深海挖矿机器人,最小的体重为200 吨,配有摄像头以及 3D 声纳传感器。这些机器人可在接近零度和超过 150 个大气压下进行远程操作和协同作业,较好地完成海底勘测与采矿任务。16第二章 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及特征当前,我国机器人市场进入稳定增长期。虽然在 2019年期间受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出现轻微下滑,但由于率先突破疫情影响,机器人市场呈现加速复苏趋势,大量“非接触”式服务也为机器人应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一、我国机器人市场需
36、求全球领先,是支撑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的中坚力量2021 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 839 亿元,2016-2023 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 18.3%。其中工业机器人445.7 亿元,服务机器人 302.6 亿元,特种机器人 90.7 亿元。图 52021 年我国机器人市场结构资料来源:IFR,中国电子学会整理(一)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加速升级,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一)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加速升级,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当前,我国制造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建设步伐日益17加快, 有力推动了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快速发展。 据 IFR 统计,2020 年在全球机器人市场受疫情影响出现下滑时, 我国工业机器人市
37、场已经开始复苏,相比于 2019 年年装机量提升18.8%。 预计 2021 年, 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 445.7亿元,到 2023 年,国内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预计将突破589 亿元。图 62016-2023 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率资料来源:IFR,中国电子学会整理(二)服务机器人:需求潜力巨大,市场空间持续拓展二)服务机器人:需求潜力巨大,市场空间持续拓展2020 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快速增长,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等领域需求成为主要推动力。在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下,2021 年市场增速出现回调,但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以及医疗、公共服务需求的持续旺盛,我国服务机器人存在
38、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市场规模及总体占比也将持续增长。 预计 2021 年, 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 302.6亿元,高于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增速。到 2023 年,随着视18觉引导机器人、陪伴服务机器人等新兴场景和产品的快速发展,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600 亿元。图 72016-2023 年我国服务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率资料来源:IFR,中国电子学会整理(三)特种机器人:使用场景持续扩展,应用市场蓄势待发三)特种机器人:使用场景持续扩展,应用市场蓄势待发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多变、地质情况复杂,社会发展多元化特征明显,在应对地震、洪涝灾害、极端天气,以及矿难、火灾、安防等公共安全
39、事件中,对特种机器人有着突出的需求。2016 年以来,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27.5%。2021 年,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 90.7亿元,增速达到 36.3%,高于全球水平。到 2023 年,特种机器人的国内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180 亿元。19图 82016-2023 年我国特种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率资料来源:IFR,中国电子学会整理二、我国机器人关键技术快速突破,产业化基础及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研发以突破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为首要目标,政产学研用通力配合,不断提升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操作系统等核心环节的国产替代率。此外,服务机器人智能化、个性化水平快
40、速提升,特种机器人需求领域不断扩展,将我国机器人产业再次推上发展新高度。(一)工业机器人:国产化自主进程提速,应用领域向更多行业拓展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自主化步伐明显加快。一)工业机器人:国产化自主进程提速,应用领域向更多行业拓展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自主化步伐明显加快。工业机器人作为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典型代表,近年来重点突破关键技术难点,陆续攻克减速机、控制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领域“卡脖子”的共性难题,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不断提升,逐步形成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生态。例如,苏州绿的公司已20掌握谐波减速器多项核心技术,围绕抗磨新材料、润滑新技术、轴承优化、齿廓修形、独特材料处理等领域,拥有 9 项
41、发明专利和 72 项实用新型专利。秦川机床工具集团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工业机器人关节减速生产线”课题,已研制出 5 种机器人关节减速器核心零件专用加工装备,形成年产 10000 套工业机器人关节减速器的能力。构构建智能工厂拓展工业机器人应用范围。建智能工厂拓展工业机器人应用范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传统应用领域包括汽车、3C、家电、金属加工、塑料加工、食品烟草饮料等行业。随着制造业产业升级和转型的不断深化,工业互联网建设节奏加快,智能工厂的方案设计、架构搭建、施工组织等方面经验日趋成熟,为工业机器人创造了良好的应用平台。例如,湖北华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新松机器人公司合作完成新冠疫苗瓶装丁基胶
42、塞智慧工厂的整体布局,实现生产、物流、仓储等全工艺环节的智能管控,达到物流智能化、生产自动化、产能最大化的发展目标。新松机器人公司为宁德时代新能源公司研发适用于电池生产环境下应用的 AGV 机器人,规划上千条运行轨迹,综合成运行地图由控制台计算出起始点与目标点间的最短路径,为电池生产线节省大量运输成本,显著提高生产效率。(二)服务机器人:智能技术居世界前列,创新产品大量涌现智能化相关技术与国际领先水平基本并跑。(二)服务机器人:智能技术居世界前列,创新产品大量涌现智能化相关技术与国际领先水平基本并跑。导航定位、21运动控制、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的融合应用,是服务机器人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
43、,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方面进展加快,无论是算法领先性,还是应用场景建设的规模与质量都位居世界前列,城市级公共服务需求驱动效应明显,孵化培育出一批有具有代表性的智能机器人创新企业。例如,优必选公司研发仿人服务机器人Walker X,采用 U-SLAM 视觉导航技术实现自主路径规划,基于深度学习的物体检测与识别算法,可以在复杂环境中识别人脸、 手势、 物体等信息并准确理解感知外部环境。 WalkerX 基于物体识别分拣与操作能力,可以自主操控冰箱、咖啡机、吸尘器等家电,加持末端柔顺控制技术后,可以完成按摩、拧瓶盖、端茶倒水等家居任务,同时还可以利用内置的情感分析算法,与用户进行
44、主动式交互。疫疫情带动服务机器人需求增长,激发众多新兴场景。情带动服务机器人需求增长,激发众多新兴场景。疫情期间,面对面服务大量减少,智能接待、无人配送、无人零售等需求增加,为接待机器人、递送机器人、新零售机器人、测温机器人、消毒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例如,猎户星空公司向武汉火神山医院提供的重载型递送服务机器人,可提供医疗物资运输、药品递送、化验单递送等服务。普渡科技公司在疫情期间为全国数百家医院及隔离点提供“无接触”配送机器人产品,避免近距离接触的交叉感染。云迹科技公司凭借全链条人工智能技术和全自研软22硬一体化能力,先后推出重载型递送服务机器人、餐厅服务机器人、酒店递送机器人
45、等多种类产品,融合交互与递送两大性能,广泛应用于连锁餐厅、酒店等场景。(三)特种机器人: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面向共性需求研发通用型产品以自主研发为核心实现多点突破。三)特种机器人: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面向共性需求研发通用型产品以自主研发为核心实现多点突破。近年来,我国特种机器人产业发展良好,创新企业加快自主研发进程,产品的功能性与可靠性大幅提升,在安防巡逻、电力巡检、防爆灭火、管道检测、采矿挖掘、水下作业、军事作战等场景下得到进一步推广使用。例如,高新兴机器人公司研制的智能巡逻机器人在军队、银行、企业园区等场景均有应用,其推出的警用安保巡逻机器人解决方案融合高点监控、警用安保、警用巡逻等智
46、能化信息系统,辅助公安民警在重点场所和重大活动时有效执行任务,提高事件响应速度及处理效率。力升高科自主研发千度耐高温消防灭火机器人,拥有多项耐高温防护专利技术,能够在没有外部辅助降温措施的情况下深入1000的火场内部,稳定执行灭火任务达 30 分钟以上。面向复杂场景的共性需求研制通用型标准化产品。面向复杂场景的共性需求研制通用型标准化产品。我国特种机器人从无到有,品种不断丰富,智能化水平及环境适应能力不断提升,应用领域持续丰富。特种机器人的商业化非常依赖场景需求,相对垂直的应用领域,对产品的可用性要求较高,面向该场景能提供高效且可复制的标准化产品是23特种机器人实现商业化的标准路径。例如,国网
47、智能自主研发的轮式电力机器人巡检系统,可根据实际需求装配不同功能组建,具备巡检、消防、除冰、绝缘包覆、检测等不同功能,以应对变电站室内外、高压输电线路、地下隧道管廊等多种应用场景需求,是电力领域中机器人标准化产品的代表,目前已实现大规模量产。三、自主研发与投资并购双轮驱动,机器人创新应用生态走向成熟当前,我国正处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期,半导体、显示面板、智能消费电子终端、新能源等高端制造业产能稳步扩张,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制造趋势特征明显,催生了更加多元化的工业机器人研发与应用需求,有力推动我国工业机器人整体装机量和人均使用密度的双增长,持续扩展市场容量。在此趋势下,创新能力强、营收规
48、模大的企业有能力强化研发及并购能力,提升公司产品壁垒,持续获得市场回报后回馈研发创新环节。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行业龙头企业有望逐步做大做强,必将进一步加速我国机器人格局分化与头部集聚现象产生。(一)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打造生态矩阵,海外扩张步伐进一步加速传统行业龙头布局机器人生态矩阵。一)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打造生态矩阵,海外扩张步伐进一步加速传统行业龙头布局机器人生态矩阵。随着智能制造的广泛普及与有力驱动,国内传统行业龙头企业对于拥有自主可24控的机器人产业生态链需求明显,重点布局机器人本体制造与系统集成。例如,格力生产的 GR608 工业机器人,具有重量轻、方便搭载等优势,可搭载在 AGV
49、 上,无需地轨或桁架移动。GR608 机器人提供通用的法兰接口,可以轻松应用在机器装载、去毛刺、研磨、一般装配、焊接、包装(封装) 、码垛等多领域。此外,格力已完成机器人伺服电机及伺服驱动器的自主研发,其中伺服电机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联想集团自主研发晨星机器人,具备远程呈现、远程控制及示范学习能力,运用晨星 AR 设备和晨星 CV 模组,让机器人拥有完整的感知系统与决策机制。目前,晨星机器人已应用于中国商飞的国产大飞机制造场景,主要承担 C919客机的喷涂工作。头头部企业通过投资、并购布局海外市场,逐渐形成国际竞争力。部企业通过投资、并购布局海外市场,逐渐形成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机器人
50、企业在技术、市场和资金等方面实力的不断提升,部分头部企业通过投资或并购的方式加紧布局海外市场,扩张自身产业版图的同时,面向机器人全产业链构筑完整生态。例如,埃斯顿公司在先后收购英国 Trio、控股德国 M.A.i.、入股美国 Barrett 和意大利 Euclid 等公司,并在米兰建立欧洲研发中心后,又 100%收购德国焊接机器人龙头企业 Cloos,通过其渠道资源更加融入国际市场。双环传动公司收购德国精密成型件制造商 STP 集团 81%股权,基于双方优势开展合作互补,进一步拓展欧洲市场。复星国25际完成对德国柔性自动化生产线解决方案提供商 FFT 的收购,利用其自动化设备和技术补全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