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ONGYU.MACRO构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实施方案“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快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城乡覆盖和国际互联互通水平明显提高,货运服务能力大幅提升。2020年,全国货物周转量19.7万亿吨公里,铁路货运量、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快递业务量稳居世界第一。一、 面临形势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现代化经济体系逐步完善,实体经济加快发展壮大,超大规模内需潜能加速释放,需要现代流通更大范围联系生产和消费。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扩大市场交易,推动区域分工深化和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更好发挥大国经济纵深优势,实现跨区域良性循环,促进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城乡协调发展。我国经济社会转向高质量
2、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需要现代流通更高效率衔接供给和需求。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创新流通组织和业态模式,推动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一体衔接,有利于更好发挥我国完整产业体系集成优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世界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加速调整,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现代流通更高水平支撑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拓展全球流通网络,培育跨国流通企业,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配置能力,有利于更好发挥我超大规模经济体引力场作用,聚集全球商品和资源要素,促进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
3、优势。同时必须认识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仍然不高,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堵点。从市场环境看,国内统一大市场尚不健全,商品和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仍面临隐性壁垒,流通规则和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从商贸体系看,传统商贸亟待转型升级,农产品流通体系明显落后,外贸发展动能减弱。从交通物流看,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网络分布不均衡,货运承载能力有待提高,应急、冷链等物流服务存在薄弱环节。从金融服务和信用建设看,流通领域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待解决,信用信息应用水平有待提升。二、 基本原则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成本、效率、质量为导向进一步健全市场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4、。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定不移深化流通领域市场化改革,加快构建完善流通规则和标准体系,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引导现代流通规范有序发展。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加强数字赋能现代流通,加快流通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关联领域协同创新、跨界融合,延伸现代流通价值链。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加大流通全链条节能减排力度,加快低碳绿色转型,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增强流通可持续发展能力。系统观念、保障安全。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促进商贸、物流、交通、金融、信用等融合联动,统筹推进流通国内外顺畅衔接、跨区域高效运转、城乡融合发展。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现
5、代流通应急保供能力建设,增强流通体系安全风险管控和抗冲击能力,充分发挥对保障基本民生和产业链供应链全稳定的作用。三、 加强现代金融服务流通功能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对现代流通的保障能力。(一)完善流通金融保障体系提升国内支付保障能力。持续强化支付清算系统建设,提升支付清算系统业务服务能力、业务连续性和管理水平,维护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保障资金正常流转,满足支付需求。健全流通领域的非现金支付框架,完善全环节、全行业支付配套设施,加快上中下游企业间资金线上流动。完善城乡商业设施支付受理环境和服务水平,大力推广移动支付,适当降低小微企业支付手续费。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
6、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电子票据、供应链综合支付服务等数字化应用。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探索对流通领域的支持作用。推动跨境支付体系建设。以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导向,强化制度建设,加强本外币政策协调,支持企业在大宗商品进出口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等贸易新业态领域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提高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中人民币计价结算使用占比。扩展境外人民币清算行安排,支持相关国家和地区金融机构以直接或间接参与者方式接入CIPS,在安全可控前提下,推动与境外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优化系统功能和服务,提高人民币清算结算效率。持续拓宽CIPS境外业务覆盖面,更好服务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加强跨境金融网络与信息
7、服务监管,增强金融支持我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循环能力。推动银行机构进一步开展针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远期结售汇业务,提升外贸企业汇率避险意识与能力。研究探索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体系建设,为流通企业提供优质账户服务。丰富完善流通领域金融服务。建立健全流通领域保险、融资担保等配套机制,合理分散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引导保险机构继续完善流通领域货物运输等保险服务,丰富对流通各环节的保险供给,为流通领域提供更精准的保险保障。建立流通领域融资项目库,梳理龙头流通企业、重点建设项目等金融需求,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支持力度。发挥金融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作用,加大对商贸、交通物流、农村流通等领域的金
8、融支持力度。优化与新型消费相关的支付环境,规范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优化平台企业收费,降低流通交易成本。(二)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加强供应链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统一供应链金融数据采集和使用的相关标准、流程,确保数据流转安全合规,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应用,为供应链金融线上化、场景化及风控模式转变提供技术支撑。加强供应链票据平台系统功能建设,加大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推广应用力度,加快与政府采购系统等对接,为金融机构应收账款融资提供多维信息支撑。在全国范围内加快实施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推进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数字化和要素标准化建设,强化与“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联动,提高登记公
9、示办理效率。健全供应链金融运行机制。优化供应链金融监管机制,探索对供应链金融实施差异化监管。研究制定供应链金融行业规范,推动相关技术标准建设和统计口径统一。运用科技手段建立完善数字化风控体系,强化交易真实性审核和全流程监控,防范虚增虚构应收账款、存货及重复抵质押行为。推动应收账款和存货等动产资源权属“应确尽确”,为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提供便利。鼓励金融机构、核心企业、第三方机构加强信息协同和共享合作,提高信息透明度和金融服务效率。丰富供应链金融产品。鼓励核心企业通过“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进行确权,支持金融机构与平台对接,规范发展供应链应收账款、存货、仓单和订单融资,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提高
10、供应链中小企业融资效率。引入债券市场资金,鼓励中小企业通过标准化票据融资,支持核心企业发债融资。支持核心企业签发供应链票据,鼓励金融机构提供更加便利的供应链票据贴现融资,丰富营业中断险、仓单财产险等多种保险服务供给。建立核心企业票据融资信息共享制度,加强应收账款尽职调查、信息披露和风险防范,规范发展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资产管理产品。四、 深化现代流通市场化改革着眼于发挥市场在流通领域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塑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构建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国内统一大市场。(一)推进商品和要素高效流通和配置加快现代流通重点领域市场化进程。推动大型流通
11、企业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进铁路、民航、邮政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形成统一开放交通运输市场。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积极参与流通领域市场交易,按市场化原则提供融资、担保、保险等综合服务。完善流通领域数据资源确权、交易、应用等规则,建立健全流通数据资源采集、传输、链接等规则,加快培育流通数据交易平台,健全数据市场化配置机制,促进数据资源合规交易、安全高效利用。完善流通领域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鉴定、评估、定价与交易机制,促进更多专利技术推广应用和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提高重要资源市场化配置能力。推进全国性能源、粮食、矿石等资源性产品交易平台和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建设,稳步扩大上市交易品种范围,形成
12、重要资源国际贸易竞争优势。培育资源整合能力强、经营网络覆盖广的跨国大型贸易商,提高进口大宗商品大规模集中采购水平,提升集采对国内发展的带动力和国际价格影响力。推出航运指数期货等创新产品,支持化工产品、金属材料等领域期货产品扩面。完善期货监管法律法规,积极探索期现联动。加大商品期货对外开放力度,探索结算价授权等多元化开放路径,吸引境外实体企业和投资机构积极参与。健全一体衔接的规则和标准。对标国际先进,根据市场需要和企业实践,制修订适合我国国情的流通规则和标准。完善商品命名、编码、计量等规则和规格、品级等标准。完善市场交易准则,严禁设定不合理结算方式、拖延付款期限等行为。推动流通领域国家、行业、团
13、体、地方和企业标准相互配套、相互补充。推动基础通用和产业共性物流技术标准优化升级,强化各种运输方式、各物流环节衔接。加大流通领域规则标准实施应用力度,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引导产业技术联盟率先推广,支持骨干核心企业示范引领。推动流通领域基础设施、载运工具、集装设备、票证单据、作业规范等标准相互衔接和应用,加强与生产领域规则标准对接。开展规则标准研究、互译、互认等国际交流合作,加强我国优势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引领,营造高水平经贸规则标准应用软环境。(二)完善流通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制度优化流通领域商事服务。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健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优化“一网通办”、“一窗办
14、成”业务流程,推进流通企业开办、变更、注销等商事服务规范化、便利化。完善流通领域融合发展业态的登记注册管理制度,统一优化消防、环保、卫生等管理规定。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大幅削减流通领域行政许可前置中介服务事项,加快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研究制定流通领域通用性资格资质清单,统一规范认证程序及管理办法,推动在全国范围实现互通互认互用。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推进流通领域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实施细则,探索建立流通领域重大政策措施会审制度,强化跨区域行政执法协同配合机制。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建立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审查机制。加强流通领域市场竞争状况评估,分析市场结构,依法开展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
15、,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各地区不得要求连锁经营等流通企业在本地设立具有法人资格市场主体,不得对未设立具有法人资格市场主体的连锁经营企业在给予补贴补助等惠企政策时采取歧视做法。引导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良性发展,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建立健全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合规自律机制,促进流通企业合规管理。五、 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完善商贸基础设施,推进线上线下、内外贸融合创新,打造数字化、智慧化、开放型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一)健全现代商贸流通网络完善商品交易市场网络。鼓励商品交易市场与实体商业、电商平台加强渠道对接,减少交易层级,畅通批零渠道网络。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高标准消费品市场
16、,推动现有消费品骨干市场转型升级,打造“一站式”商品采购中心。优化布局建设区域性新型工业品专业市场,加快建设服务重点制造业集群的供应链集成服务基地。支持创建国际贸易平台,探索发展展贸一体的商品交易市场。加快商品市场5G网络、智慧终端等数字化智能化设施设备建设,培育一批特色突出、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功能强大、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商品市场示范基地。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依托农产品主产地、主销区、集散地,支持全国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重点加快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市场建设。加快田间地头流通设施建设,推进农产品产地市场、集配中心和低温加工处理中心改造升级,加快农产品运输、仓储设施专业化改造,提高农
17、产品商品化处理能力。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配备冷链物流设备装备,建设服务城市消费的“中央厨房”等设施,提高农产品冷链物流能力和标准化水平。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畅通供需渠道,保障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平稳。完善城乡多层次商贸网络。加强城市商圈布局规划,推进多层级商圈建设。推动核心商圈更新改造,提升规划、设计、建设水平,完善商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高质量改造提升步行街,促进商旅文娱体融合发展。推动区域商圈提升商业综合体、高端商务区等消费聚集区设施条件,打造潮流购物、夜间消费等特色商圈。推动社区商圈优化便民商业设施布局,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加快县乡村商业网络建设,推进县城商贸设施改造提升,合理布局建设
18、商业综合体,支持乡镇商贸设施共建共用,打造“多站合一、一站多能”的村级商业网点。加强边远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商贸设施布局建设,提高流通覆盖率和服务水平。加大商贸设施节能改造力度,推广应用新型节能设备,提高商贸领域节能减排水平。(二)推动商贸流通业态转型升级支持电子商务创新规范发展。引导电子商务发掘消费新场景,拓展线上线下融合的营销渠道。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完善运营基础设施,织密连接中小城市、城乡之间、境外地区服务网络,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提高服务效率,升级消费体验。支持大型电子商务企业研发、生产迎合消费需求的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培育自有品牌。推动公共消费、政府采购等与电商平台对接,形成引领
19、商品研发创新和迭代发展的规模化订购定制平台。推进实体商业转型融合发展。支持大型商超等连锁商业上线上云上平台,充分利用线下门店网络资源,推动线下线上竞争合作、融合发展,形成良性互促、规范有序发展格局。推动购物中心等传统商业积极引进首发商品和首店、旗舰店,拓展文化创意、休闲娱乐等业态,推广深度联营、买手制经营等模式,鼓励“商品+服务”混合经营。推动便民生活圈商业品牌化、连锁化发展,优先发展基本保障类业态,因地制宜发展品质提升类业态。发掘商贸流通大数据应用价值。依托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社会化平台等载体,加强流通大数据整合、分析与利用。强化政务领域流通大数据应用,开展流通发展态势监测分析和预警预判。引导
20、电商平台、传统企业发挥流通数据优势,提升产销衔接水平,拓展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深度发掘消费潜力。推动流通大数据赋能生产环节,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提升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产水平。(三)构建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生态支持骨干商贸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对标国际一流水准,强化流通技术创新、网络渠道拓展、制度规范建设,打造一批布局全球网络、统筹全球资源的现代商贸流通企业。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推动商贸流通设施、技术装备、经营管理、交易结算等数字化联动升级,提高企业跨业跨域跨界融合发展水平。鼓励企业通过战略合作、资本运作等拓展经营网络,对接国内外商品产地和消费市场,完善全球采购与分销渠道,培育国际资源配
21、置和整合优势。鼓励区域特色商贸企业做优做精。提升地方特色产品市场影响力,挖掘消费潜力,拓展市场空间,培育具备区域特色、文化底蕴、发展潜能的商贸企业。加强地理标志产品的商标和品牌保护,提高市场知名度。构建老字号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支持企业加快适应新消费方式,改善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品牌价值。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资格认证和质量监控,增强文化承载力。鼓励区域商贸企业提高供应链精细化管理水平,深耕本地市场,拓展辐射范围。推动中小微商贸企业转型升级。完善支持政策,建立健全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服务体系,激发企业活力和创新力。鼓励中小微商贸企业发掘细分市场潜力,拓展经营领域和服务范围,培育独特竞争
22、优势,实现精细化、多元化、品质化发展。支持中小微商贸企业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增强规则意识,加强商品质量管控,推动企业规范化发展。鼓励平台型、科技型企业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引导降低中小微商贸企业进驻和服务费用,提升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四)促进内外贸流通一体化发展推动内外市场衔接联通。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依托自由贸易协定等安排,加强国内外商品质量标准、认证认可等衔接,打通国内国际市场。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进一步深化贸易便利化改革,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应用。加强绿色流通标准和技术国际合作,研究制定绿色贸易政策,促进高品质、高附加值绿色产品贸易。拓展出口产品内销渠道。推动外贸企业
23、与电商平台、连锁企业、商品市场合作,开辟线上线下外贸产品内销专区,针对国内市场开展精准营销。鼓励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拓展功能,提高供应链资源整合能力,助力外贸企业拓展国内市场。引导外贸企业主动适应国内消费趋势,推进出口产品加工改造,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打造内销自有品牌。发展外贸新业态。促进跨境贸易多元化发展,培育外贸新动能。深入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研究调整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清单范围,支持发展保税进口、企业对企业(B2B)出口等模式,鼓励跨境电商平台完善功能。引导企业优化海外仓布局,完善海外仓功能,提高商品跨境流通效率。提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
24、点便利化水平,完善外汇监管等配套服务。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规划建设一批中国特色市内免税店。六、 构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加快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重点补齐中西部地区短板,构建全国骨干物流设施网络。畅通干线物流通道,加强枢纽互联,推动枢纽干支仓配一体建设,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行体系。完善枢纽国际物流服务功能,衔接国际物流通道,实现国内国际物流网络融合。完善区域物流服务网络。强化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构建支撑现代流通的多层级物流服务体系。围绕产业集聚区和消费集中地,加快推动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接国家物流枢纽,提高一体化、集约化物流
25、组织服务能力。完善城市配送设施,大力发展共同配送,提高配送效率。依托商贸、供销、交通、邮政快递等城乡网点资源,完善县乡村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提升末端网络服务能力。推动建设绿色物流枢纽、园区,引导企业创新开展绿色低碳物流服务。健全冷链物流设施体系。推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建设,加强与国家物流枢纽运行衔接,构建冷链物流骨干网络。加强农产品产地预冷、分拣包装、移动冷库等设施建设,补齐生鲜农产品流通“最先一公里”短板,提高商品化处理水平;加强销地高标准冷库和冷链分拨配送设施建设,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商超等零售网点冷链物流设施改造升级,推广新能源配送冷藏车,提高“最后一公里”冷链物流服务效率。加大冷链物流全流程监管力度,消除“断链”隐患,减少生鲜农产品流通领域损耗,保障食品安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健全进口冷链食品检验检疫制度。资料来源:“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