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精品】2016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专题14鉴赏诗词的形象解析版.doc

上传人:初中学霸 文档编号:6330080 上传时间:2022-08-0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8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2016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专题14鉴赏诗词的形象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精品】2016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专题14鉴赏诗词的形象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精品】2016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专题14鉴赏诗词的形象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精品】2016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专题14鉴赏诗词的形象解析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精品】2016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专题14鉴赏诗词的形象解析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基础勤梳理名篇名句不离口1诗经中认为对待批评的态度,应该是: , 。2诗经中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的句子是: , 。3诗经中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的句子是: , 。4诗经中表示立下誓言,死生都要在一起的句子是: , ; , 。5诗经中用高山、大路比喻崇高的道德行为的句子是: , 。【答案】1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3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或: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4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5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易错成语勤温习1长江三峡中夔门最短,却最为险峻,两岸的山峰陡削如壁,拔地而起,把长江

2、逼成一条细带,蜿蜒于深谷中,让游客荡气回肠,惊叹不已。(“荡气回肠” 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此句对象错配。)2据统计,今年“双十一”前后,我市快递行业进入多事之秋,仅十一日当天,发件量超过二十万件,比去年同期增长一倍以上。(“多事之秋”多用来形容动荡不安的政局,不能用来强调快递公司的工作量之大。)3一个获奖者背后总是站着一群人,就像去年莫言获奖之后,跟他等量齐观的中国作家群也因此被读者关注,正是这些写作者共同维护着文学的传统。(“等量齐观”意思是不管事物间的差异,都同等看待。)4对待食品安全,不能仅靠企业的职业道德和慎独情操,还要有消费者、监督部门吹毛求疵的认真态度,惟其如此,才能重建消

3、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吹毛求疵”意为故意挑毛病,寻找差错。)5当下,人们一方面对春节联欢晚会说三道四,有时甚至义愤填膺;另一方面,对各种评论,包括质疑、指责等等,却不比从前那么敏感了。(义愤填膺:对违反正义的事情所产生的愤怒,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写作素材常积累备考话题:经典素材:春秋时齐国连年灾荒。有个叫黔敖的富户在路边 设了一个粥摊来周济逃荒的穷人。一天,黔敖看见一个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没精打采地走过来,就高声喊道:“喂,来吃粥。”来人抬眼看着黔敖说: “我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样的地步。说完他谢了黔敖又向前走去,饿死在路边。不吃嗟来之食的故事流传千古,激励着无 数后人,体现

4、了中华民族的骨气。时新素材:1995年3月7日下午3点,头天晚上加班到凌晨两点的珠海市南山工业区瑞进电子公司的工人,好不容易盼到10分钟的工休时间,工人们太累了,一名身体染病的女工实在坚持不住,伏在工作台上打起了盹。然而谁也没有想到,韩国女老板顺手操起一块线路板朝这位女工猛砸过去紧接着大发雷霆,吼叫着各生产线管理人员直身站立举起双手作投降状,然后叫车间工人统统跪下。人群中有一个人直直地站着,愤怒地望着这个外国妇人。女老板吼叫:“你为什么不跪?”这个人说:“我是不会给你下跪的!”这个中国青年员工的名字叫孙天帅。清词丽句背一点1人们欣赏争芳吐艳的花,欣赏绿荫参天的树,欣赏破土而出的草,欣赏孕育生命

5、的地,欣赏博大无边的天,欣赏包容万象的海,欣赏忠心耿耿的狗,欣赏聪明伶俐的猫。可人生在世,最高价值的欣赏是什么?是事物外表的迷人美丽?还是出于自己直觉的驱使?不,我认为人最高价值的欣赏,在于对事物内在品格的肯定,坚定信念的欣赏,良好个性的认可。因此,我欣赏有王者尊严的狮子。2从古至今,有许多能人志士,为了尊严浴血奋战,为了尊严宁四不屈。虽然,那时他们的做法不让人理解,但是若干年后,他们却被世人所赞美。3拥有尊严,感动一切!在汉朝时,项羽宁愿自刎乌江,也不愿投降刘邦,失去尊严,苟活在世。项羽的这种精神令现在的许多军事名将自叹不如。司马迁的因李陵之乱,而身受宫刑失去了做男人的资格。但他几十年如一日

6、,写出了二十四之首的史记。许多学者读后都感动的泪流满面。4尊严就是独立,尊严就是无畏。万事求人,以乞讨阿谀求得嗟来之食,算不得有尊严;患得患失,欲东食西宿,想名利双收,也算不得有尊严。所以介之推远离晋文公,不求封赏,每年寒食,让后人为之感叹;所以严子陵高揖汉光武,一竿钓钩,清风明月,独乐于富春江上。古人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因为玉碎仍然是片片美玉,瓦全终归是一块黑瓦。5尊严就是舍弃,尊严就是牺牲。要想保持尊严,就要舍弃名利权位,甚至牺牲生命。所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低吟“归去来兮”;所以夏明翰不以头颅为重,高唱“还有后来人”。反之,放弃尊严可能会有所收益,但必然会有所失。所以洪承畴降清

7、之后,有了高官后禄,也有了“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于山乎”的讥讽;所以甫志高叛变之后,有了一时的苟活,也受到了几十年来千万群众指着脊梁骨的唾骂。技能再提高一、考点综述形象是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考题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呈现。设问形式一般为:(1)诗中的形象是什么?(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复习重点1梳理常见诗歌中形象的类型,如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2梳理常见诗歌中的意象,并能根据意象举出实例说明。 复习难点1掌握形象分析的方法与步骤,如人物形象要通过意象、动作、背景等来分析;景物形象要通过描 摹景物、感情技巧和作品背景来分析;事物形 象要通过相关语句、由表及里和知

8、人论世来分析。 2学习辨别意象的方法。一般在一首诗中,凡出现的人物、人物所处的环境要注意分析;人物或事物动作所及的范围或状态要注意分析。 复习思路 复习本讲可先预习,完善积累讲义中意象的表格部分。开始做题时可严格 按教师引导的步骤去操作,用讲义中的题目去演练。等做题经验丰富了, 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做题。诗歌的形象分类 人物形象 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诗中的诗人形 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 (非作者本人)。 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

9、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事物形象 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具有象征性的物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中的松、竹、梅等。二、应试技巧指南1人物形象分析技巧。借助意象、重要词语、典故抓住描写,结合背景分析。例如: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试简要分析上面这首诗歌中“蓑笠翁”的形象。本题分析人物形象就要用分析“江雪”的意象,“江雪”的含义是高洁,用在人物身上则指人物的性格“清高孤傲”。分析人物形象的答题套路:这首诗塑造了一个

10、( )的形象,这可以从( )句中看出,这句通过( )的描写展示出来;(这个形象)是( )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 )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 )的情感。2景物形象分析技巧。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就是把握景物中所体现出来的绚丽、明丽、雄奇、峻峭、雄伟、萧瑟、清幽、凄冷等特色,感受其所营造的意境和氛围。分析时注意把握所描摹的景物、感情技巧、背景三方面内容。3事物形象分析技巧。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分析时注意结合相关语句由表及里,知人论世。基础提升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诗,

11、完成8-9题。题葡萄图徐渭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注】 徐渭(15211593),明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性情放纵,屡试不第。(1)本诗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5分)(1)作者选取的“明珠”这一意象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鉴赏。(6分)【答案】(1)这是一位落魄潦倒但又狂放不羁的诗人形象。第一句中的“落魄”一词写出其潦倒不得志,“独立” “晚风”写出其晚年寂寞孤苦,“书斋”“啸”字则写出诗人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的个性。(2)诗中的“明珠”用比喻手法,表面上是比喻所画的葡萄,实际上喻指诗人的才识;这样的“明珠”却无

12、处可卖,蕴含着诗人激愤、苦痛、狂傲的情感,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诗人形象的题目,分析时注意结合诗人的言行举动的直接描写和所处的环境的见解描写的角度进行总结。此题诗人的言行有“落魄”“独立”“啸”,间接的环境有“晚风”“书斋”。(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意象的内涵的题目,首先指明明指“葡萄“,暗指“自己”,结合诗歌分析寄予的情感。【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意象内涵的题目,分析时首先明确表层的含义,然后结合诗歌分析其比

13、喻义或象征义,在分析象征义的时候注意结合诗歌的情感进行分析。如此题表面上是比喻所画的葡萄,(表层)实际上喻指诗人的才识;(深层)这样的“明珠”却无处可卖,蕴含着诗人激愤、苦痛、狂傲的情感,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寄寓的情感)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谢池春陆游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1)全词主要采用了哪种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5分)(2)本词为我们塑造了什么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诗句简析。(6分)【答案】(1)全词采用了对比的手法(2分

14、)。词人上阙回忆了当年意气风发,拥戈戍边,吞杀敌虏的豪迈气魄(1分)。下阙描写了此时 “功名梦断”,闲居江南,空望秦关的生活处境。(1分)。今昔对比,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虚度流年的痛苦感伤。(1分)(答“虚实结合”也可,但总分不超过5分)(2)本词为我们描绘了一位曾经意气风发、慷慨豪迈(或拥有豪情壮志)(1分),而今失落苦闷沉痛(1分)的爱国词人形象(1分)。“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写出词人军旅生涯中表现出的振奋人心的英勇与豪气(1分);“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愿望落空,作者被迫隐居家乡,泛舟镜湖等地,以自我解闷消遣(1分)。“望秦关何处”写出了词人对祖国河山长久无法收复的沉痛的爱国之情

15、(1分)。(形象分析3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分)【解析】(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答题步骤: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 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

16、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2)【试题分析】这首词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的作品,词分两阕,上阕追昔,回忆年轻时驻守边疆、保家卫国的军旅生涯,洋溢着作者青年时代飞扬的意气和爱国的情怀;下阕伤今,词人渴望收复被金人占领的中原故地,但空有满腔热血,却无处施展,只得寄情山水,为虚掷光阴而感叹,字里行间充满了失落。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现实的失望,是陆词中的杰作之一。【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的一个考点,也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个常考点。分析诗歌的形象对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

17、意义。诗歌中的形象具体来说可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我们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来详细论述这三类形象的特点及答题技巧。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

18、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以下小题。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骆宾王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1)(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5分)(2)(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1)因为风声停止,山谷显得异常安静,幽深少人的山林,月色更加浓郁;运用听觉和视觉描写,描绘了一幅幽邈、静谧的月下山林图景。(2)表达了作者厌倦世俗,热爱自然,渴望归隐的情感;突出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坚贞品格的追求。【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19、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该题考核赏析诗句,实则考核具体分析诗句,即对诗歌语言的艺术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本题“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理解时应抓住该句中描写角度。描写技巧:观察角度变化:移步换景法、空间转换法感官变化:视觉、听觉等感受相结合。采用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诗句中“静”,听觉角度,“深”,视觉角度。(2)试题分析:题干问“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首先应到诗歌中找情感词,然后再找诗人笔下的景物,体会景物的特点。全诗紧扣“游”字,描写夏日暮晚时分的

20、独特山景,表达了热爱自然之情,抒发了追求闲适、高洁之志。首联直接点题,侧面明旨“物外”。颔联承接上文,聚焦题中“山家”,突出“兰径薰”“槐庭落”的夏日景况,也暗示了诗人的志趣与追求。颈联转写山风、山月,一“彻”一“深”,照应其“静”“空”,空旷、静谧的意境自然形成。尾联应题,以议结情,“一遣”与“唯馀”的反差,揭示了一片“诗心”,主旨凸显。由此,全诗在营造山中夜色空旷、幽静的奇特意境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远离“樊笼”(尘世束缚)、亲近“松桂”(美好自然)的心愿,其厌恶尘世、热爱自然、追求高洁之情志,了了可见。【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易错警示】诗

21、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诗中的“游”、“一遣”、“唯馀”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度浮桥至南台陆游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注浮桥:今福州闽江旧大桥,宋时由船只连成的浮桥。

22、九轨:轨,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意指浮桥桥面宽广。(1)颔联写出了浮桥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写出浮桥的特点的?(5分)(2)颈联和尾联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6分)【答案】(1)特点:雄伟壮观。(1分)作者运用衬托(1分)、夸张手法(1分)写出了浮桥的特点:以“怒涛”衬托其稳固(1分);用“九轨”“千艘”极力夸张,写出桥面的宽阔及其雄伟的气势(1分)。(5分)(2)颈联的感情基调是感伤(1分),而尾联的感情基调是豪迈(1分)。颈联中除意象叠加组合成美丽画面外,动词运用得也很好:“催”字带有光阴在钟鼓声中流逝、年华虚度、壮志无成的感慨(1分),“自”字写出了作者对世事变幻的深

23、深感慨(1分)。尾联转感慨为豪迈。豪气犹在,醉吹横笛,写出了作者乐观豪迈、壮心未已的感情(2分)。(6分)【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易错警示】考生在答题时不会审题,往往会犯以下错误:1只写浮桥特点,忽略题目第二问的手法。2手法分析错误,特别是“九轨徐行怒涛上”的衬托手法“以“怒涛”衬托其稳固,气势强。”3不知道结合原文中词句来反洗说明答案,只列答案点。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申清题干,完善答题,正确在简单题目上不失分。(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针颈联和尾联。这首诗表现了浮桥的壮丽,寄寓着作者对

24、中兴景象的憧憬。诗作意境阔大豪迈,于晓畅的语言中显示了豪壮瑰玮的风格。首联说客中多病,闻南台之名而试作一次探访,是出游缘起。颔联写浮桥,表现其壮观,笔锋转为雄壮。颈联写至南台的所见所感,对钟鼓和云烟的描写中,“催”“自”两字透露出深深的感慨。尾联转为豪迈,“白发未除”,但“豪气在”,显示乐观、豪迈的心境;接下来的一句,于榕树下醉吹横笛,是对乐观、豪迈心境的形象化描述。【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

25、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抓情感的关键词,比如本题中尾联的“豪气在”,可以体会作者的“豪迈心境”。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本题中的 “寺楼钟鼓”“墟落云烟”无不表达着世事变幻的深深感慨。然后,把握诗中的显

26、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本题的作者用了精心锤炼的连个字“催” “自”。

27、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卖花声题岳阳楼张舜民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醉袖抚危阑,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注】元丰中张舜民从高遵裕征西夏,无功而返。他当时掌机密文字,作诗讥议边事,于元丰五年冬十月,因遭转运判官李察劾奏,谪监郴州茶盐酒税,南行途经湖南岳阳,赋卖花声二首。本词是其中之一。(

28、1)词的一二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有何作用?有结合内容分析。(5分)(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哪些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答案】(1)词的一、二句写洞庭湖,秋水与长天一色,茫茫无际;秋风里,万木凋零,树叶在君山之上纷纷飘落(1分),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萧疏景象(1 分),渲染了凄凉的气氛(1分),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悲凉心境(1分),奠定了全词悲痛的感情基调(1分)。(2)(1)流落江湖凄凉、愁苦的心境(1分);起首二句景中含情(1分)。(2)遭贬的怨愤(1分):四、五两句,将自我解嘲的辛酸和久抑的悲慨融为一炉,凄怆之情,溢于言;“何人此路得生还”句,概括了古往今来多少迁客

29、的命运,也倾吐了词人压胸底的心声,负载着遭贬的无尽悲哀与痛楚(分析其中一点即可得1分)。(3)结尾两句回首长安写出了词人对故乡的眷恋(1分),对君王的期待(1分)。【解析】(1)试题分析:洞庭湖,秋水与长天一色,茫茫无际;秋风里,万木凋零,树叶在君山之上纷纷飘落。君山,是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又名洞庭山,相传虞舜之妃湘君曾游此,故名。作者立于岳阳楼上鸟瞰君山历历在目,但未必能看到片片落叶,这很可能是作者当时正处于失意中的一种感觉,他把自己的处境与落叶联想到一起。如是,这景语也就是情语了。 【考点定位】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解答此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

30、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2)试题分析:“十分斟酒敛芳颜”,这时作者已从楼前转到了室内。一位歌女正满满地斟上一杯酒,收敛起笑容,打算为客人唱一曲送别的名曲阳关三叠。但是作者没有同意,“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我不是当年王维在渭城送别西出阳关的元二,而是即将南下的迁客,不唱也罢。这看是一句表面话,但其中却饱含着作者的无奈、辛酸和悲痛。词的下阕,“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这是酒后作者带着几分醉意再次来到楼前,他扶着高楼上的栏杆,放眼远眺,只见淡远的天空,白云在悠闲地飘动。作者的思绪随着这飘动的白云不由猛然惊起:

31、“何人此路得生还?”古时岭南一带素称蛮荒绝域,成了历代贬官的流放之地。这时的作者一定是想到了前辈文人的命运,也想到了自己的命运,这才发出了如此令人震撼的悲叹。词的末两句,“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这是从白居易的题岳阳楼诗:“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的化用。长安是借指宋朝的汴京。作者因回首夕阳而念及家国,这既有难言的愤懑,也有无限的眷恋。【考点定位】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此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分析诗句的内容,看看描绘了什么景,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这是酒后作者带着几分醉意再次来到楼前,他扶

32、着高楼上的栏杆,放眼远眺,只见淡远的天空,白云在悠闲地飘动。作者的思绪随着这飘动的白云不由猛然惊起:“何人此路得生还?”古时岭南一带素称蛮荒绝域,成了历代贬官的流放之地。作者一定是想到了前辈文人的命运,也想到了自己的命运,这才发出了如此令人震撼的悲叹。能力捷进测一、(2015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月圆(1)【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2)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2)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3)未缺:指月圆。(4)列宿:众星。8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

33、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答: 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答: 【答案】8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9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家点睛】概括诗句描写的画面,这样的题型学生平时训练很多,难度不大。但是本题要求概括前六句描写月夜的画面,在概括上增大了难度。第一

34、、二两句描写一轮明月独悬高空,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第三、四句诗人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老旧。第五、六句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到了室外,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接着诗人又仰望夜空,看到月光皎洁,群星稀廖。前六句是一句一景。9试题分析:题干中明确说明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实是眼前月景,虚是联想家乡亲人,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虚实结合的手法学生很熟,根据题干的提示,学生不难找出眼前景(实),想象景(虚),由此分析情感。【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5、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赏析,但是题干已表明是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这就降低了难度。在平时的训练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想象、移位、梦境等虚写的手法,眼前现实的景物是实写,这样学生分析起来有话可说,方向明确。最后七、八两句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这些联想是虚写。自己长期滞留异乡,眼前的皓月引发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只能借月亮遥遥地寄托一种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二、(2015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浮太清。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36、。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眀河:银河。太清:指天空。散关:即大散关。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 答:_(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答:_【答案】(1)(3分)要点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呼叫;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2)(3分)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诗歌意境题。题干

37、已经给出了答题的方向,“写景精细”,可见应从写景的角度入手。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如下:先找出诗句中的景物,“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有“风”“林”“叶”“露”“草”“虫”;然后分析每个景物的特点,风是微风,叶子“下”,露水沾湿秋草,虫是“鸣”;接着把这些景物合为一处,分析其营造的意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语概括,树叶飘落,露水沾湿秋草,这个画面是凄清或萧条的,虫“鸣”以声衬寂,写出秋夜的寂静。【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意境型的题目首先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先抓住景物,比如本题中的“风”“林”“叶”等,然后借助想象把景物连缀成画面,最后要概括画面

38、的特点,并点明氛围。本诗题目为“秋夜纪怀”,时间为“夜”,季节为“秋”,这里其实就提示了诗歌中创设的氛围应是凄清萧条萧瑟的。再现画面的时候,要特别突出景物的特点,比如本题中,“叶”是“下”,可见是飘落;虫是“鸣”,可见夜晚之寂静。【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作者是陆游,这是一大提示,因为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他生活的朝代是南宋,故他的诗篇中往往表达的是爱国之情,忠君之志,投身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所涉及的诗句中有一

39、个直接的情感词“思”,诗人身在病中,却依然“思”重返战场,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三、【2014年高考江苏卷】古诗词鉴赏(11分)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解析】本题是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对此,要认真把握、解读每句诗。第一首诗四句表达的是三层意思,一二两句各一层,三四句表达一个意思。“九日驱驰”是欣然前往的,一句是乘兴而往,二句是讲“不遇又空还”,是怅

40、恼的,“诗思清人骨”又“门对寒流雪满山”,三四句是表达诗人对王侍御的赞叹。解答这类题,注重分析是王道。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理解以及捕捉相关信息的能力。诗四句,每一句都点明隐者的身份。作答时,要抓住关键词语,如“识者稀”“哀猿啼处”“樵渔路”“雨满衣”。“城郭休过识者稀”,认识他的人少;“哀猿啼处”,是言他住在深山老林里;“柴扉”,是言他家居简陋;“渔樵路”,是言他过着渔樵生活,是隐也。诗歌是形象化的语言

41、,一些关键的词语还要靠考生的想象才能够把握的,如“哀猿啼处”。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四、(2016届安徽屯溪一中高三上第四次考试)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多令【宋】刘过芦叶满汀洲,寒沙带

42、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注】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朝廷重用。南楼,楼名,在武昌,二十年前作者曾与故人到此登楼揽胜,武昌当时是抗金前线。(1)“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词中有什么作用?(5分)(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全词作简要赏析。(6分)【答案】(1)描绘了江边凄清的秋色:(1分)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沙滩浅流寂寞凄寒(要有对诗句的具体解析2分)。渲染萧瑟、寥落的悲秋气氛( 或 营造凄怆、伤感的悲凉意境)(

43、1分),为下文词人重游南楼过程中的伤感、悲凉的心理做铺垫(1分)。(2)作者在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或对比)的表现手法。(答出其中任何一点即可给2分)(下面要具体说明虚实各是什么,或者什么和什么对比)词中实写眼前凄冷的景象,说自己不过是匆匆经过南楼,马上要回家乡了,满怀的愁绪无法用花酒来消遣,中间穿插虚写对二十年前登临南楼的回忆和对故人的追念,将今昔游览的景象与心情进行了对比描写(2分),曲折含蓄地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浓郁愁绪(2分)。【解析】(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景物形象的把握,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和分析诗句作用的题目,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

44、绘的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诗句的作用主要从分析和全诗的关系以及在情感表达方面入手。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考生在回答概括描绘的情景和分析句子作用的题目要注意答题步骤。第一要从诗句中找出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概括分析景物的特征时要要重点区分是“喜”还是“哀”,再找出相应的词语来概括景物的特点。第二要明确该诗句在诗歌中的位置,是在开头、中间还是结尾,开头往往是做铺垫、奠定情感基调、统领全诗,中间往往是承上启下,结尾往往是以景结情、直抒胸臆、卒章显志。答题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此题,要求考生分析“芦叶满汀洲,寒沙

45、带浅流”一句的景象,句中的景有芦叶、汀洲、寒沙、浅流,叶落象征衰败、荒凉;汀洲,水中小洲,视野较为开阔,反衬诗人孤单寂寞;寒沙浅流给人凄清寒冷之感。描写了一幅萧瑟、寥落、凄寒的江边秋景图。该句位于句首,为全诗奠定了凄怆、悲凉的感情基调,为下文写词人重游就地抒发伤感、悲凉之情做了铺垫。【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考生在分析艺术手法时,首先要对艺术手法(表达技巧)了然于胸,准确判断。它包括的范围较广,修辞(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问、设问),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描写: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46、、寓情于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等),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都囊括其中。其次,要洞悉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诗歌鉴赏题不单要判断出手法,更重要的是分析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它在塑造形象、抒发感情、营造意境、表达主旨上的作用。第九题问的是“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并结合全词作简要赏析,这便要求考生抓住“主要”二字,通观全词,那么文中的反问这一修辞就可以排除,因为它只是这个句子使用的手法。结合诗词分析,该词将眼前之景与二十年前的故事交替,虚实结合,实写眼前凄冷的景象,说自己不过是匆匆经过南楼,马上要回家乡了,满怀的愁绪无法用花酒来消遣,中

47、间穿插虚写对二十年前登临南楼的回忆和对故人的追念,同时也将今昔游览的景象与心情与二十年前的景色和心情进行了对比,曲折含蓄地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浓郁愁绪。【赏析】翻译:芦叶纷扬落满沙洲,浅水带着寒沙汩汩东流。二十年后再次登上南楼,小舟在柳树下还没有系稳,过不了几天,又到了中秋。断崖矶头上的黄鹤楼,故友现今是否安在?看江山破旧心中频添新愁。想买桂花美酒一起畅饮,但终究不再像少年时代那样纵情豪游!这首词是感时伤今之作。序言说明了写这首词的缘由:词人与柳阜之、刘去非等友人在安远楼小聚,一位姓黄的歌姬在筵席旁演唱助兴,请求词人为其作词,于是词人创作了这首唐多令。上阕写故地重游。开篇二句描绘江边凄清的秋色,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沙滩浅流寂寞凄寒,目的在于渲染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技术 > 后端技术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