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省保山市第一中学高三一轮复习测试卷十一:古典诗词鉴赏二.doc

上传人:高校张老师 文档编号:6365391 上传时间:2022-08-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保山市第一中学高三一轮复习测试卷十一:古典诗词鉴赏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云南省保山市第一中学高三一轮复习测试卷十一:古典诗词鉴赏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云南省保山市第一中学高三一轮复习测试卷十一:古典诗词鉴赏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云南省保山市第一中学高三一轮复习测试卷十一:古典诗词鉴赏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云南省保山市第一中学高三一轮复习测试卷十一:古典诗词鉴赏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三2015届一轮复习测试卷十一古典诗词鉴赏(二)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观 梅 有 感元刘因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注刘因:元初诗人,元世祖称之为“不召之臣”,此诗写于元灭南宋之时。西湖处士:指北宋诗人林逋。古人称像林逋这样的有德才而隐居的不仕者为处士。 (1)“此心元不为梅花”一句,作者说他心里挂念的不是梅花,那么他挂念的是什么?答:(2)请指出诗中运用的两种表现手法,并简要分析。答:答案:(1)诗人只是借助梅花抒发感慨罢了,梅花的盛衰并不是自己真正挂念的,诗人所要表达的是对南宋江南美好河山沦入蒙古统治者之手的悲慨。(2)一是虚实结合,

2、写北方的梅花为实,想象南方的梅花为虚;二是用典,用林逋的典故表达了自己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思想。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宿浚仪公湖亭元杨载两两三三白鸟飞,背人斜去落渔矶。雨余不遣浓云散,犹向山前拥翠微。(1)诗中的“斜”与“拥”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2)本诗在抒发情感方面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指出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答:答案:(1)“斜”写出了鸟儿欢快的身姿,“拥”写出了云雾围绕青山的神韵。(2)借景抒情。本诗通过描绘雨后山间水滨的清新秀美的图景,表现了诗人恬淡的心境和怡然自乐的心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寒夜元贝琼月落江天黑,长风正怒号。灵鸡寒失次,别雁瞑

3、呼曹。击柝征人起,鸣鸡征妇劳。所思千里隔,十二碧峰高。(1)诗中展现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2)本诗的结句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1)展现了一个独宿旅店,在风声、鸡声、雁声、柝声中一夜未眠,在孤独寂寞中思念家人的游子形象。(2)结句以景结情,描写了游子眼前无数高高的碧峰,正是这些山峰把主人公和所思之人重重阻隔,从而表现了主人公热切的思亲思乡之情。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扬州逢李十二衍明袁凯与子相逢俱少年,东吴城郭酒如川。如今白发知多少,风雨扬州共被眠。(1)诗歌描写了两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概括。答:(2)本诗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对比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答:答案:(1)年轻时饮酒欢聚的画面和年老时同床共眠的画面。(2)虚写年轻时相聚的场景,实写眼前相遇的情形,并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对人世变化的感慨。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山居明刘球水抱孤村远,山通一径斜。不知深树里,还住几人家。(1)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 (2)这首诗在写景上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1)此诗通过对深山老林几户人家的描写,表现诗人热爱山居生活的情趣,表达了归隐的情怀。(2)白描。诗人选用了水、村、山路、树林等常见意象,用简洁的笔墨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古朴淳美的山居图。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出郊明杨慎高田如楼

5、梯,平田如棋局。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1)说说“点破秧针绿”中“点破”一词的表达效果。答: (2)诗歌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赏析。答:答案:(1)“点破”一词写出了忽然飞来的白鹭停留在碧绿的秧田之中的情景,强化了“万绿丛中一点白”的视觉效果,还使得整个静止的画面动了起来,增添了无限灵气,顿使诗境为之生色。(2)动静结合。先写平静如画的水田,然后写一片绿油油的秧田,忽飞来了白鹭,使得整个画面静中有动。对比强烈,碧绿的水田和白色的鸟儿使得整个画面色彩对比强烈。层次鲜明,先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描绘了从远处到近处的郁郁葱葱的水田春光,然后再写白鹭降落水田的细小画面。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

6、面的题目。居 庸 叠 翠明陈孚断崖万仞如削铁, 鸟飞不渡苔石裂。嵯岈枯木无碧柯, 六月不阴飘急雪。塞沙茫茫出关道, 骆驼夜吼黄云老。征鸿一声起长空, 风吹草低山月小。(1)颈联和尾联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意境?答: (2)请赏析诗中运用的两种表现手法。答: 答案:(1)第一问:塞沙、骆驼、黄云、征鸿、风、草、山月。第二问:描绘了一种苍凉、幽旷、寂静的意境。(2)比喻。把断崖比作削铁,突出了断崖的险峻。夸张,如“鸟飞不渡”就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居庸关的高峻。衬托,用“驼声”反衬环境的寂静。(答出两种表现手法,适当赏析即可)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天 平 山 中明杨基细雨茸茸湿楝花,

7、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1)请简要分析“茸茸”“树树”的作用。答:(2)本诗描绘了一幅美妙的山行图,作者是如何描绘这幅图的?答:答案:(1)“茸茸”写出了春雨细密和温暖的特点;“树树”写出了枇杷大片成熟的场景,描绘出一片盎然的春意。两个词表现了作者高兴欣喜之情。(2)茸茸细雨,微微南风,这是从触觉角度写;一支支楝花,一树树枇杷,明艳夺目,这是从视觉角度描写;一路上黄莺儿唱着婉转的歌,这是从听觉角度描写。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北风行明刘基城外萧萧北风起,城上健儿吹落耳。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1)诗中描写边关恶劣天气,起到了什么作用?答: (2)

8、诗中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 答案:(1)通过对这种恶劣天气和环境的描写,突出了边关生活的艰苦,表现了将士们行军打仗的艰辛,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批判和对将士们的同情。(2)对比。健儿冒着北风严寒在城上守城与将军身着貂鼠衣在军营中饮酒赏雪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士兵的同情和对将军不顾惜士兵的批判。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咏煤炭明于谦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1)“铁石犹存死后心”展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答: (2)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

9、 答案:(1)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展现了诗人舍身为国为民效力信念坚贞不变的高大形象。(2)托物言志(或者比喻)。诗歌托物言志,以煤炭自比,寓咏怀于咏物之中,抒发了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家园早梅盛放时寄迹武塘赋以怀之注明夏完淳逢花却忆故园梅,雪掩寒山径不开。明月愁心两相似,一枝素影待人来。注诗歌作于夏完淳故乡为清兵所占,夏完淳在江南组织抗清义军之时。 (1)简要分析诗歌的写作思路。答:(2)前人评价此诗除表层意思之外,还有深层的含义,请对“雪掩寒山径不开”一句加以分析。答: 答案:(1)思路:看见异乡的花,让作者想起故乡的梅,进而

10、想起家乡的亲人,最后想象梅花也在等待自己归去。(2)诗句的表层意思是写梅花绽放于冰天雪地之中,深层的含意是隐喻家乡的亲人正处在清兵的铁蹄之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梅花明高启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注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注何郎:南朝诗人何逊,其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被历代文人誉为咏梅佳作。(1)颈联写了竹和苔,有什么作用?请作简析。答: (2)颔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梅花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答:答案:(1)竹和苔都是高洁清雅之物,写竹和苔一方面衬托了梅花的高洁,另一方面深化

11、了诗歌的意境。(2)比喻。以山中高士、月下美人比喻梅花,在风雪中绽放的梅花宛如山中卧雪的高士,宛如月下款款而来的美人,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的形象。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观书明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1)颔联写了什么内容?展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答:(2)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答案:(1)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且胸无杂念。展现了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形象。(2)一是用典,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句,写出了读书使人不断得

12、到新的知识;二是比喻,勤奋攻读让人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湖 斋 坐 雨清陈曾寿隐几青山时有无,卷帘终日对跳珠。瀑声穿竹到深枕,雨气逼花香半湖。剥啄注惟应书远至,宫商不断鸟相呼。欲传归客沉冥意,写寄南堂水墨图。注剥啄:拟声词,敲门声。 (1)“瀑声穿竹到深枕,雨气逼花香半湖”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2)“剥啄惟应书远至”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 答案:(1)穿、逼。“穿”字写出了雨声穿过竹林,进入房间,传到诗人耳中的情形,突出了雨声之大;“逼”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雨气迫使

13、花把香气散满整个湖面的情形,突出了春花之盛之香。(2)通过想象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孤寂之中渴望得到朋友消息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谒 岳 王 墓清袁枚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注双少保,人间才觉重西湖。注岳于:指南宋的岳飞和明代的于谦,两人的墓都在西湖边。 (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分析概括。答: (2)“江山也要伟人扶”句语意双关。请简要说明。答:答案:(1)一是对岳飞、于谦这样的为国为民的忠贞之士的赞颂和景仰之情,二是表达了希望统治者能起用像岳飞、于谦这样的忠贞之士来护卫这如画的江山的渴盼之情。(2)一是指江山社稷要有名

14、臣名将去保卫、去扶持;二是指如画的江山也要有名人事迹来增添它的景色。1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有赠清冯班 隔岸吹唇日沸天,羽书惟道欲投鞭。八公山色还苍翠,虚对围棋忆谢玄。注此诗写于1645年清军南下攻破南京前,当时诗人正在南明朝廷任职。吹唇:指前秦大军吹口哨。谢玄:在淝水之战中,一边下棋,一边从容指挥晋军打败前秦军队。(1)“隔岸吹唇日沸天,羽书惟道欲投鞭”描绘了怎样的现实? 答: (2)“八公山色还苍翠,虚对围棋忆谢玄”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答案:(1)南京城与清军隔江相对,清军中的口哨声震天动地,清军已经蠢蠢欲动,马上要渡江进攻的景象。(2)用典(借古抒怀

15、)。借谢玄从容指挥打败前秦军队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无比担忧和呼唤像谢玄这样的英雄来抗击清军,挽救危局的情感。1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安 肃 道 中清严遂成水粼粼渌菜畦香,塔影如龙卧夕阳。高柳乱蝉风不住,残声曳过浣衣塘。 (1)“水粼粼渌菜畦香,塔影如龙卧夕阳”描绘了安肃道中怎样的景色? 答: (2)结合诗歌的内容,请简要分析诗歌是如何写景的。 答: 答案:(1)描绘了水波粼粼,菜花飘香,夕阳下的高塔的影子像龙一样倒映在水中的秀美的景色。(2)多角度描写景物,“水粼粼渌菜畦香,塔影如龙卧夕阳”从嗅觉和视觉的角度写景,“高柳乱蝉风不住”从听觉角度写景。动静结合,前两句以静景为主

16、,后两句以动景为主。1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山行清姚范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1)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2)这首诗扣题很紧,请简要分析各句是怎样呼应题目的。答:答案:(1)诗歌借描写美好的自然山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2)首句中的“飞泉”写出了山高陡峭的特点,次句用“春风窈窕”衬托山行的轻松愉快的心情,第三句用“山田”点明“山行”,最后一句用一路听鸟鸣说明山行的美好感受。1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绮怀(其十五)清黄景仁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注入望遥。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17、。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注红墙:指女子居所。(1)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请简要概括。答: (2)请简要分析颈联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效果。答: 答案:(1)颔联描写了诗人因相思在风露中伫立了整整一夜,踌躇难耐的情状。(2)比喻。把缠绵的情思比作抽丝之蚕茧,把宛转的心比作剥后之芭蕉,把恋爱中的人相见不得的纠缠和焦灼入木三分地表达出来,比喻精警,感人肺腑。2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又酬傅处士次韵清顾炎武愁听关塞遍吹笳,不见中原有战车。三户已亡熊绎国,一成犹启少康家。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待得汉庭明诏近,五湖同觅钓鱼槎。注顾炎武,明末清初政

18、治思想家,明亡后,游鲁、冀诸地,从事抗清复国活动,此诗写于此时。一成,古代计量土地的单位,方十里为一成;少康,夏代中兴之君,曾以一成之田、一旅(五百人)之众,恢复了夏的统治。春秋越国大夫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复国,而后功成身退,泛游五湖。(1)本诗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2)请简要赏析颈联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答:答案:(1)明朝虽然已经灭亡,但抗清复明的希望并未断绝,表达了诗人对抗清复明充满了希望,对明朝必复的坚定信念。(2)运用比喻的表现手法,是以苍龙、老树为喻,抒发了自己年虽老迈而抗清复明志气不衰的豪情壮志。2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渡 百 里 湖清查慎行湖面宽

19、千顷,湖流浅半篙。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涸鳞注如可活,吾敢畏波涛。注涸鳞:比喻处于窘困境地、亟待救援的百姓。(1)首联与颔联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答: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概述。答: 答案:(1)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湖面宽阔,湖水较浅,行船速度缓慢,岸树越显高大的图景。(2)抒发了作者只要能让百姓得到雨水缓解旱情,即使渡湖时遇到风浪要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忧民的情怀。2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望雨清陆嵩空听朝朝戽水注声,脂膏已竭痛民生。何人手把经纶挽,不使云雷万里行?注戽(h)水:由两人用绳索

20、牵引戽斗,汲水灌田。(1)汲水抗旱保苗,而作者却说“空听”,为什么?答:(2)诗中描绘的百姓的苦难仅仅是干旱造成的吗?请简要分析。答:答案:(1)因为“脂膏已竭”,意思是河渠之水已尽,如果天不下雨,百姓所有的努力也化为乌有。(2)不是,作者运用了双关的手法,在写出了干旱这一天灾给百姓带来苦难的同时,“何人手把经纶挽,不使云雷万里行”一句表面上是诗人向上天的责问,是什么人用绳索挽住了云雷,使它不能走行万里,普降甘霖,解救无数的危难百姓,而“经纶”一词常用以比喻筹划国事,因而实际上指出了统治者的残酷压榨剥削更是造成百姓苦难的根源所在。2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杭州半山看桃花清马曰璐山光

21、焰焰映明霞,燕子低飞掠酒家。红影到溪流不去,始知春水恋桃花。(1)请从动静的角度赏析首联。答: (2)有人认为,诗的后两句诗匠心独具,不落窠臼。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1)“山光焰焰映明霞”写出了半山上桃花盛开,与天上的明霞相映,绚丽无比的情景;“燕子低飞掠酒家”写出了燕子低飞掠过酒家青旗的情景。两句诗一静一动,写出了明媚春光下生机勃勃的景象。(2)后两句诗中,作者通过想象与拟人,一反“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写法,写倒映在流水中的桃花的倩影一动不动,好像春水与桃花是一对恋人一样,多情的春水悄悄地恋着桃花,才如此不舍。想象奇特,构思时匠心独具,不落窠臼。2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江

22、晴清郑板桥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未休。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1)“雾裹山疑失”一句中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2)此诗题为江晴,诗人却先从雾雨写起,说说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答:答案:(1)“裹”,包裹之意,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雾气浓重,翻滚卷动,山峰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情形。(2)作者采用了反衬的手法,写雾之浓,雨之大,是为下文写“江晴”蓄势,鲜明地突出了雨过天晴景色之奇妙,同时使诗歌更具层次感。2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百字令登石头城元萨都剌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寂寞避暑离宫

23、,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1)结合全词,说说“眼空无物”中的“空”字的含义。答:(2)请指出下片中的两种表现手法,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答案:(1)一是指石头城周围的环境十分空旷,二是指石头城的空荡和荒凉;三是指看不到曾经在石头城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已经不在;四是指石头城昔日的繁华消逝得无影无踪。(2)虚实结合,“避暑离宫,东风辇路”写出了昔日的繁华,是虚写;“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写出了今日的衰败,是实写。借景抒情,“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写出了行宫内院空冷阴森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昔盛今衰

24、的无限感慨。2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双调落梅风春晚张可久东风景,西子湖,湿冥冥柳烟花雾。黄茑乱啼蝴蝶舞,几秋千打将春去。(1)诗歌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2)诗歌在写景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答;答案:(1)一是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眷恋,二是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归去的惋惜和伤感。(2)动静结合,“湿冥冥柳烟花雾”是静景,“黄茑乱啼蝴蝶舞”是动景,动静结合,写出了春天的盎然春意,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27.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黄钟人月圆倪瓒惊回一枕当年梦,渔唱起南津。画屏云嶂,池塘春草,无限消魂。旧家应在,梧桐覆井,杨柳藏门。闲身空老,孤篷听雨,灯火江村。(1)“闲身空老,孤篷听雨,灯火江村”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2)虚实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答:答案:(1)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一生漂泊江湖,一事无成的感慨。(2)诗歌的前两句写渔歌惊醒了自己的美梦,这是实写;接着中间六句回忆梦境中美好的生活,是虚写;最后三句又是写梦醒之后自己的孤身漂泊的凄凉处境,是实写。梦境与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身世之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技术 > 后端技术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