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考领航】高考新一轮语文总复习综合训练: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25页.doc

上传人:高校张老师 文档编号:6369872 上传时间:2022-08-0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领航】高考新一轮语文总复习综合训练: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2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领航】高考新一轮语文总复习综合训练: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2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领航】高考新一轮语文总复习综合训练: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25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领航】高考新一轮语文总复习综合训练: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25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领航】高考新一轮语文总复习综合训练: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25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限时综合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一、(2014河南省三市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是汉字的萌芽阶段,甲骨文将“图符”改造整合而成最早的文字系统,随后商周金文、战国文字、秦代小篆这些古文字,其构形基本上是“图绘式”的,大部分构形能与单字(词)所指的事物形态相联系,而构形所用的“线”,是为“图绘”而设的,故而粗细均匀。由图绘意识而形成的文字审美标准,亦以整齐、均衡、图案化为旨趣。到了秦汉之际,隶书的出现使汉字由“线条”走向“笔划”,由象形性转向符号性,“图绘意识”逐渐转变为“书写意识”。书写的感觉逐渐培养出一种新的审美习惯,人们不再在意“图绘”的完美,而留意于“笔划”带

2、来的点、线、面的变化,体验着“书写”带来的轻重疾徐的节奏动感之美。当然,构形之美仍然是被关注的重要成分,只是从具象转向了抽象。汉字的抽象化第一次让书写有了写“意”的可能性,可以摆脱文字交际的负担而具有了抒情、审美的功能。笔划、笔顺带来的是与书法息息相关的笔法、笔势,这是书法艺术形成的基础。由篆到隶的古、今文字转变时期,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孕育期。隶书是对篆书的简化、解散和“放纵”,篆书相对于隶书乃有构形的严谨和图案化。汉字发展到汉末魏晋,各种字体都已形成,加上大量的书写实践,汉字能够提供给书法艺术的造型元素已经相当丰富了,动、静各体均有。然而,将书法艺术推向更深更高一步的,是出于两个因素。一是纸

3、的大量应用。原来书写之材料,以竹、木、帛为主,帛物希价昂不易普及,竹木虽取之便宜,但因要成“册”(策),故必须成狭长之“简”,在简策上书字,必受形制局限而笔划不得伸展,帛受之影响也常常划以竖格或直接写成扁方之字,马王堆汉墓帛书可为证。此时,隶、章草之“笔划”已形成,在少数面积较大的“牍”上已可见放逸之笔,但终不自由。东汉至魏晋,制纸技术渐趋进步,当时一般官吏和民间已大量使用。没有纸,书写时“纵横驰骋”是不可想象的。及至晋人之行草书札传世,都折射了纸的运用对于“书写”的进一步解放并藉此扩展了书法抒情达意的功能。二是汉末魏晋,连年战争,世道混乱,人常有朝不保夕之感,即使门阀士族亦有生命短促之叹。汉

4、代空前兴盛丰硕的哲学、艺术成就的继承者魏晋士人,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常常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事实上,当时文人已经领略到生命就是一个时间段中对于“存在”的体验,所以,魏晋时凡文章、辞赋、诗歌,多有深沉幽旷之意,悲凉浩荡之气。“书写”乃文人日常之行为,敏锐的、具有艺术气质的文人,能从“书写”中领略到生命的律动与稍纵即逝,视每个字、每一笔划为生命与情感状态的记录。这种“书写”能够精微地将隐秘的心理活动忠实地记录下来,甚于绘画与诗歌。无疑,这正是书法作为“艺术”的真正价值。真正的书法艺术,在于以书法直抒胸臆,致力于艺术表现的观念和实践。1下列关于“书写意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字的“书写意识”

5、并不是从文字的萌芽阶段一开始就产生的,而是在隶书出现之后由原来的“图绘意识”逐渐转变而来。B汉字“书写意识”产生之后,人们不再在意“图绘”的完美,而留意于点、线、面的变化和体验节奏动感之美,这是一种新的审美习惯。C汉字的“书写意识”最主要的内容仍是关注汉字的构形之美,只不过是由“线条”走向“笔划”,更多的是具有了抽象的意义。D汉字的“书写意识”是以汉字的抽象化为前提的,笔划、笔顺带来了人们对笔法、笔势的追求,进而形成了书法艺术。解析原文是“重要成分”,而非“最主要的内容”。答案C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早期汉字的构形大部分能与单字所指的事物形态相联系,文字的审美标准是由图

6、绘意识形成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都有这个特点。B当汉字有了写意的可能性,就可以超越汉字承担的交际功能,拥有了抒情、审美功能,为书法艺术的形成打下基础。C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的造型元素已经相当丰富,人们已经有了大量的书写实践,各种动、静风格的字体都已经出现。D书写是文人日常的行为,他们把每个字、每一笔的书写都看成是对生命与情感状态的记录,同时也能忠实地记录自己隐秘的心理活动。解析文中特指“敏锐的、具有艺术气质的文人”,而不是所有的文人。答案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隶书在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开始了今文字时期,是对篆书的简化,而篆书书写更加自由。B竹、木、帛作

7、为书写材料,限制了文字书写的自由。纸的大量应用,为书法艺术推向更深更高提供了可能。C因为纸的运用扩展了书法抒情达意的功能,书写时可以“纵横驰骋”,所以晋人行草书札才能够传世。D在书写中领略生命的律动,就是在用书法抒发思想情感,是在追求艺术表现的观念和实践,这就是真正的书法艺术的内涵所在。解析纸的运用可以使晋人爱用行草字体写书札,但却与其“传世”没有因果关系。答案C二、(2014上高二中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现在还有人认为禹贡是大禹时代的作品,这完全错了。这在“五四”以后的历史学界早已成为定论。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作品呢?到现在还没有定论。我国有真实历史记载的时代是始于商朝。尚书里

8、有一盘庚篇,大约是盘庚时代或稍后的人作的。这是最早的可靠的历史记载。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记载,甲骨文有早有晚,最早不超过盘庚时代,所以,盘庚时代是我国有信史的开端。在这以前根本就没有发现有文字记载流传下来。现在很多的历史学家认为,盘庚以前的历史都是春秋战国秦汉时候根据当时的传说记载下来的,这种资料不可靠的成分是相当多的。禹贡显然不是真正大禹时代的东西,不但不是真正的大禹时代的东西,也不可能说是夏朝的东西、商朝的东西。因为在尚书里,譬如说盘庚是殷朝的东西,还有许多是西周初期的东西,这些东西都很难读懂。但是禹贡篇比较容易看懂,这当然不可能是商、周以前的作品。因为历史发展规律是越古的东西越不好懂,越近

9、的东西越好懂,禹贡比盘庚好懂不知有多少倍,可见禹贡是在盘庚之后的。禹贡最古说是西周的,现在有人说是春秋时代的,不过绝大多数的史学界研究工作者相信是战国时代的。这样的研究结果还是在“五四”以后若干年取得的。因为封建时代的多数人都相信禹贡就是大禹时代的东西,所以旧方志一讲到当地的历史时,往往就从禹贡讲起,说当地在禹贡某一州。当我们看了这样的记载时,第一点要搞清楚的是,属禹贡某州,只是说在禹贡篇中此地属某州,并不等于说此地在大禹时代属某州。其次还要搞清楚一点,过去认为在大禹时代就把全国分成九大行政区划,每一大行政区划叫做“州”。即“九州”。实际上这个九州不仅不是大禹时代的行政区划,而且也不是战国时代

10、的行政区划。因为把全国划分成多少行政区划,只有在秦始皇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大一统帝国之后才有可能。“五四”以来的史学家对这个问题早已做出了一个科学的结论:九州根本不是什么行政区划,而是战国时代的地理学家把其所知道的地理范围,即所谓“四海之内”划分成九个地区。这个九州,实际上就等于现在全世界的五大洲、七大洲。五大洲、七大洲是一种地理区划,同样,古代的九州也就是一种地理区划。古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把禹贡九州误认为是古代的行政区划,所以各种地方志里讲到当地的沿革,第一句都要说属禹贡某州之域,这种错误的认识早已被“五四”之后、解放以前的历史学家推翻了。今天我们在新中国修新方志当然应该懂得这一点,不应该再按封

11、建时代的说法把九州看成是我国最古的一种行政区划,在新方志不要讲什么禹贡某州之域一类的话。(选自百花文艺出版社求索时空,作者谭其骧)4下列关于禹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禹贡其实并不是大禹时代出现的著作,而应是西周以后出现的作品。B禹贡的文字之所以比盘庚更浅显易懂,是因为禹贡更后著成。C“五四”以后的历史学家认为古代中国划分为九大行政区划是肇始于禹贡。D禹贡所说“九州”其实只是一种地理区划,是战国时代地理学家的附会。解析将“五四以前的历史学家”说成了“五四以后的历史学家”。答案C5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甲骨文是我国使用最早的文字,尚书因用甲骨文字记写,所以是我国最早的可靠

12、的历史记载。B盘庚以前的历史全是春秋战国秦汉时代的历史学家根据传说记载下来的,那是完全不可靠的。C行政区划、地理区划之类概念,都只有在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大帝国以后才有可能出现。D旧方志每当说到当地的历史沿革,往往要从禹贡讲起,以强调其在大禹时代属于某州域。解析A原文“尚书里有一篇盘庚,大约是盘庚时代或稍后的人作的。这是最早的可靠的历史记载”。B.原文“现在很多的历史学家认为,盘庚以前的历史都是春秋战国秦汉时代根据当时的传说记载下来的,这种资料不可靠的成分是相当多的”,不是“完全不可靠的”。C.原文为“因为把全国划分成多少行政区划,只有在秦始皇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大一统帝国以后才有可能”,不包括

13、地理区划。答案D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因为不清楚禹贡所说“九州”只是一个地理区划,所以在修方志时谈到某地沿革,都要首先交代该地属禹贡某州之域。B“五四”以后的历史学界都已明确禹贡不是大禹时代的作品,“九州”不是大禹时代的行政区划甚至不是战国时代的行政区划。C旧方志介绍某地历史时会强调该地属禹贡某州,作者认为这除了说明该地在禹贡篇中隶属某州,还强调了该地在大禹时代隶属某州。D既然懂得了“九州”不是我国最古的行政区划,那么在修订新方志时就不应该再出现某地隶属禹贡某州之域之类的文字了。解析原文说“属禹贡某州,只是说在禹贡篇中此地属某州,并不等于说此地在大禹时代属某州”

14、。答案C三、(2014黄冈中学、黄石二中、鄂州中学三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中国古代钱币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它贯穿于中国古代的悠久历史长河,全方位地承载和涵盖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信息。中国古代钱币承继了礼器玉琮的观念,表现为圆形方孔。其中蕴含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是古代阴阳八卦学说的具体体现。这种“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对中国古人的处事原则、行为规范,乃至中国古代的建筑结构、风水习俗等都有深远的影响。早期中国古代钱币铸有面值,属称量货币,以釿、寽、铢、两等为单位,如秦半两、汉五铢。唐代铸开元通宝钱,规定每十枚开元钱重一两,

15、每一枚开元钱称为一钱,则十钱为一两,这就是重量单位“钱”的由来。至此重量单位不再称铢、絫,而称钱、两,这是中国衡法改为十进位的关键,俗称的“半斤八两”之说逐渐失去其原初的意思。唐代货币不但不再以重量为名称,反而使中国的重量以货币为名称,钱币直接影响了度量衡单位及十进位的实行。钱币上的文字,秦以前是所谓大篆,秦以后是小篆,莽泉使用的是垂针篆,刘宋孝建钱是薤叶书,北周布泉则是玉筋篆,这些都是小篆的变体。六朝以后多用隶楷,蜀汉直百五铢的直百两字是隶书,这是中国钱币上最早出现的隶书。唐代开元通宝钱使用的也是隶书,即所谓八分书,相传是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宋代文学艺术空前繁荣,表现在钱文书法上,更是丰富多

16、彩: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各种书体全有。每种钱币一般至少有两种书体,甚至有三种,称为对钱。钱文书法中有苏东坡的“东坡体”、宋徽宗的御书“瘦金体”。一部钱币史所呈现的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书法史。除汉字外,少数民族政权铸造的钱币上还有佉卢文、龟兹文、粟特文、回鹘文、突厥文、契丹文、八思巴文、察合台文、满文等,一部钱币史又是一部少数民族古文字大全。技术上,先秦使用范铸,早期为泥范,后来使用陶范、石范及金属范,六朝时期开始采用叠铸技术。到唐朝时发展为翻砂浇铸。从汉代五铢钱开始,加铸外郭,此项技术的采用,便于保护钱文,减少磨损,明显较同时期欧洲的铸钱技术先进。纸币的使用则促进了造纸技术和雕版印

17、刷术的改进和发展。无论是铸造铜钱还是印刷纸币,因为要满足社会流通的需要,使用的一定是当时最成熟的技术;而从防私铸及防伪造考虑,所采用的又必定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因此,可以说一部钱币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史、造纸史和印刷史的发展历程。无论是从形制、单位、图饰、还是铸造或印刷技术上,乃至对外文化交流上,钱币都集中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进程的实物见证。钱币不同于一般物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社会产生重大变革或发生重要事件的产物和象征。任何一枚钱币的铸造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同时也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产生重要的影响。每一种钱币总是在继

18、承原有钱币的基础上而有所发展,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一部钱币史所串联的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史。(摘自2013年8月8日光明日报,有删改)7关于中国古代钱币的“文化内涵”的阐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任何一枚钱币的铸造都具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进程的见证。B钱币是重大变革或重要事件发生的产物与象征,它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C中国古代钱币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并体现出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等特点。D无论是从形制、单位、图饰,还是从铸造、印刷,甚至是从对外文化交流上,古钱币都折射出

19、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解析原文最后一段:“任何一枚钱币的铸造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同时也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各个领域”的范围被扩大了。答案B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印制在中国古代钱币上的文字既有汉字,也有少数民族的文字,故一部钱币史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书法史和少数民族文字大全。B加铸外郭是从汉代五铢钱开始采用的一种铸币技术,该技术便于保护钱文,减少磨损,明显较欧洲的铸钱技术先进。C为了适应中国古代钱币铸造的需要,从秦以后,小篆经过了垂针篆、薤叶书、玉筋篆等一系列变体。D钱币中所蕴含的“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古人处事原则、行为规范、风水习

20、俗等均有深远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最重要元素。解析B原文是说“明显较同时期欧洲的铸钱技术先进”;C.小篆经过垂针篆、薤叶书、玉筋篆等变体与中国古代铸造钱币的需要没有必然的目的关系;D.“最重要元素”与原文不符,程度被加深。答案A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铸造钱币为外圆内方并非偶然,这样的形制实际上是古时候人们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等的体现。B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空前繁荣的时期,书法作为其中的一个部分,也反映在钱币的铸造上,一般钱币多铸有两种以上的书法。C由于钱币直接影响了度量衡单位以及十进位的实行,故而唐代货币不但不再以重量为名称,反而使中国的重量以货币为名称。

21、D为满足流通和防止伪造的需要,钱币无论是铸造还是印刷,都必定采用最为成熟和先进的技术,故钱币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史、造纸史和印刷史的发展历程。解析该项前后二者并非因果条件关系。答案C论述类文本阅读(二)一、(原创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传统节日精神和真正内涵冯骥才说到节日,应该说老百姓是非常在乎节日的。一个人一年里最重要的日子是自己的生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年里最重要的日子是节日。我们有国家和传统两种节日。国家的节日有,国庆、党的生日、劳动节等等。比如国庆节要体现国家的精神,体现人民对国家的情感。国庆节就是要彰显国家精神、全民表达国家情感,但现在我们的“国庆”已经“看不

22、到”国家,这是一个问题。过节要体现节日精神国家的节日是法定的,传统的节日是慢慢形成的,是一代一代人的文化创造,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高潮。我国的五千年是一个农耕社会,我们与自然的关系非常密切,所谓“天人合一”。大自然以春夏秋冬为一年,它既是生产的一轮,也是生活的一轮。所以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各有一个重要的节日:清明、端午、中秋、春节。人们在这些节日里表达对大自然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愿望,决不只是吃喝和送礼。比如说,春节,旧的一轮走了,新的一轮来了,在这个时候要除旧迎新。在迎接新的一年来临的时候,人民总是要把内心对未来的向往,对人间团圆、和谐与幸福,对生活的各式各样的渴求,都放在年里,并创造出各式各样

23、的、丰富多彩的、优美的民俗和民间文化把它表达出来。所以说,节日的本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情感的生活。比如现在,一些人跑到城里工作,生活得不错,物质条件较舒适。到春节来临时,乘车、乘飞机再难,为什么也得赶回家,去见爹妈乡亲?因为感情的需要。在那个日子里乡情、亲情、友情、故乡、故土、故人比什么都重要。至于吃,人们当然要吃得好一点,因为过去吃得不好。过年吃得好一些,好把平常对生活的理想变成一种现实,享受现实也更享受理想。至于送礼,说句实话,谁也不在乎礼有多重,压岁钱多少也不重要,只是把它作为一种人情的载体,礼轻意重。今年,我在牛津大学对中国的留学生说,你们了解自己的文化吗?在除夕之夜,如果你们回不了家

24、,给爹妈打电话的时候,连声音与平常打电话的声音都会是不一样的,你会感觉分外亲切。为什么?那是你身上中华民族文化的“DNA”在发作了。在传统的节日里,实际上是我们民族亲和力、凝聚力的一种表现与爆发。我说过一句话:节日,是不需要政府和国家花一分钱,老百姓自己去增加国家与民族凝聚力的日子。我们的节日内涵被偷换了两节将临,刹奢靡之风,扬清抑浊,非常必要。不然这几天应该是大花钱、花大钱的日子,“月饼战”应该就要打响了。去年在北京开会正赶上中秋节的前一天,是送礼的高峰。我当时从东城到西城堵在路上一个半小时。我在车里面就想到了一句话:“我们节日的内涵被偷换了”。这样一个美好的节日,近些年被愈演愈烈的奢靡之风

25、糟蹋了,变了味儿了。从我做文化工作来讲,我觉得这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与糟蹋。反对奢靡之风,必需反省我们的价值观,因为这种坏风气还是从扭曲的价值观中来的。前年全国政协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一个记者问我:“什么是国家价值观?”我说:“国家的价值观不能由我说,应该由国家来说。我只知道什么是不能写进国家价值观里的。反正有一个字是不能写入国家价值观,这个字就是钱字。”会上有一位委员说:“我不同意你这句话,我们国家现在不是钱太多,而是钱不够。”我说:“钱是我们的需求,但不是我们的追求,而价值观是我们的追求,我们终极的追求。”当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甚嚣尘上,坏的风气就一定会起来,从政风官风到民风世风,甚至带来整个

26、社会文明的下降。我觉得价值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官员的价值观。当一个美好、纯朴、情感的节日这在渐渐演化为奢靡、庸俗、单一物化的节日,如果不加制止,它还会激发了人们潜在的一种仇富心理,把贫富差异的矛盾外化。所以,刹住它绝对是正确的,从知识界到社会各界和老百姓都十分赞同。(节选自深圳商报2013年9月11日)1从原文看,下列对“节日精神”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理念,节日的源起便是先人将自然时间进程与社会生活节律有机结合的产物,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理念。B天地之间人为贵,以人为中心,人是主导,人追求与万物的和谐,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基调。所以每一个

27、传统节日都体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对健康的追求。C中国传统节日有深厚的民族精神的蕴含,传承民族血脉、提升民族精神的价值,强化民族文化记忆、心理认同的价值,维系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是任何文化形式都难以替代的。D许多节日还有避邪驱瘟的内容,如:除夕前的除尘送灶;清明节,踏青赏春、荡秋千、放风筝;端午节,龙舟竞渡、户外郊游;重阳节佩插茱萸、饮菊花酒等。解析D项中对“清明节,踏青赏春、荡秋千、放风筝;端午节,龙舟竞渡、户外郊游”具有“避邪驱瘟”说法是错误的;应该是“清明节的插柳戴柳,端午节的悬艾蒲、饮雄黄酒”。答案D2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节日内涵被偷换”处于濒危状况的一项是()A现在人们想吃粽子一年四季都

28、能买到。在很多人眼里,粽子也仅仅成了一种普通食物,与端午节文化内涵的关联有点淡化。B从过去的走亲访友拜年,到后来的电话、短信拜年,如今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发展,又多了微博、微信等拜年途径,拜年方式越变越多。C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佳节,老百姓之间礼尚往来本无可厚非,长辈要给“压岁钱”,因为“礼重所以情意重”原因,送少了怕被认为情意轻。D“中秋佳节”期间,包装精致、豪华,动辄成百上千甚至上万元的“贵族月饼”乃至“天价月饼”频频出现,这是有其社会背景的,物质财富增多,经济发展使一些家庭有了经济基础来购买。解析B项中虽然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但是内涵并没有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必然的,通过短信、微信和微博等

29、形式拜年,都承载了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在这种简单的仪式中,平日里的误会、不满化作祝福、赞美,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总之,中国人过年,看重的是情,不管是打个电话,还是网上视个频,都是情的体现。答案B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中冯骥才提起自己在海外大学的发言,他的话中饱含着一名中华儿女对祖国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字里行间,我们听得出他内心深处的呼喊,那是对祖国的殷切希望。B中秋与春节、清明、端午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古为“祭月拜月、庆祝丰收”的时刻。因中秋夜月亮丰盈、月色皎洁,诗意的中国人将对生活的期盼寄寓其中,赋予中秋节“团圆”之意。C此文言之有理,论之有情

30、。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即便是旅程再遥远,回家的路再崎岖,也阻挡不了国人回家过年的激情,那不正是对家的渴望,对我们传统节日的认知么,那是打骨子里就有的意识。D每当节日时,高速公路为小客车提供免费通行政策,景区内人群涌动,高速公路上车来车往,“人多、车多、节目少”,这成为我国节假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也形成了我国节日“新风尚”。解析D项中对此现象形成了我国节日“新风尚”说法是错误,因为,传统节日不仅是一个假日,旅游、文化部门还应该倡导它的文化内涵,引导各景区组织一系列的民俗文化活动,上演话剧、曲艺节目、民俗比赛等,把景点做成宣传旅游、文化产业的平台。答案D二、(2014山西四校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

31、的文字,完成46题。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它与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是我们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圆有时是相对于缺而言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圆满”一语,原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也可看出中国人重视艺术生命的一份用心。司空图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云:“超以象外,至大不可限制;得其环中,理之圆足混成无缺,如太极然。”在这里,圆即充满、周备、具足,体现在诗性艺心就是浑全充融。森罗万象,一尘沤,一片叶,一缕云,及至浩浩苍天、绵绵大地,都可以大道涵括。中国哲学中有一个著名比喻:“月印万川”,最能体现充满圆融的特点

32、。这个比喻有两层重要的含义:一是万川之月,只是一月。“江流宛转绕芳甸,何处春江无月明”,湛然寰宇,月光朗照,天下万千江湖,无处不映出它的圆影。然万千个圆共有一圆,万种之月,只有一月相照,一圆贯穿了万川之圆,散在江湖各处的异在之圆联成一个整体,只有一个生命。二是自此一月,可观全月。由于散在江湖的万千之月均由一月相照,故自任何一月均可窥见万千之月的内在生命,任何江湖的月都是一个自我完足的生命世界。“万川之月”所透析出的哲学内蕴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强调了万物都是一个自在圆足的生命这一重要特性。中国哲学的圆满具足说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情调,它实际上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儒道佛中的充满圆融的生命哲

33、学刺激了中国艺术家的创造精神。由于受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中国艺术家总有一种自觉的超越意识,要尽广大,极精微,自有限而观无限,由当下而观永恒。然而宇宙洪阔,天道苍苍,艺术要受到时空的限制,它总不能摆脱具体的实在,总在关注一人一事一时一物,这便制约了艺术家的绵绵长思。万川之月自在圆融的生命哲学却给了解脱这一难题的钥匙。艺术家既关心“一”,认为“山川即道”、“山水即天理”,万事万物均是道的化身,但更关心的是“一切”,因为“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都是自在圆足的生命整体。文心雕龙云:“乘一总万”;二十四诗品云:“万取一收”,其意大致相同。故中国艺术家更重视当下直接的观照,更关心微观,在艺术倾向上

34、,两汉时铺排山川云物的现象到了唐宋时越来越少,人们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更加精微、细致。中唐以后,追求精微细致的审美风尚渐渐弥散开来。如在中国园林中,人们普遍追求“壶纳天地”的妙处。一湾清泉,几条幽径,几处亭台,便俨然构成一自在圆足的世界。请看中国园林的命名:勺园,如一勺之大;蠡园,如一瓢之微;壶公楼,小得如茶壶一般;芥子园,微小得犹如一粒种子;一沤居,细微得如同大海中的一朵涟漪。但是,在中国人看来,一沤就是茫茫大海,一假山就是连绵峰峦,一亭就是浩浩天庭。故人们常常将园林景区叫做“小沧浪”、“小蓬莱”、“小瀛洲”。“小”是园林特点,“沧浪”“瀛洲”等则是人们远的心意,壶公有天地,芥子纳须弥,这成了中

35、国艺术家不言的秘诀。在中国山水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溪山无尽”为名的画,它反映了中国山水画家对山川无尽之妙的追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倪云林的疏林秀石图风格迥异,一是江山无限,一是片石只林,但所追求的却是一致的,人们在他们的画中无所憾,因为它们自身就是一个自我完足的宇宙。郭河阳“有人悟得丹青理,专向茅茨画山水”正谓此。若要能演成一个完整生命,“茅茨”也能成为灵区。 (节选自朱良志论中国艺术论中的“圆”,有修改)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圆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重要因素。B圆即圆满、周备、具足、万物之理、混成无缺,体现在诗性艺心上即浑全充融。C“超

36、以象外,得其环中”,自然界中森罗万象,一尘沤、一片叶、一缕云虽形态各异,但都一统于“道”的世界中。D“江流宛转绕芳甸,何处春江无月明”,到处春江的月明均由一月相照,故自任何一月都可窥见万千之月的内在生命。解析应该体现万川之月的第一个含义。答案D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艺术家的自有限而观无限,由当下观永恒的观念,是受儒道佛中圆通生命哲学和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B自在圆通的生命哲学是解脱艺术家受时空和具体事物限制的钥匙。C“乘一总万”“万取一收”与中国艺术家更重视当下的直接观照、关心微观等都体现了“山川即道”的哲理,都符合宇宙中的自在圆足的生命整体的哲学观点。D中国山水

37、画中有许多以“溪山无尽”为名的画,它反映了中国山水画家追求在一山一水中去创造一个圆满自足的世界。解析范围扩大,应该是受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答案A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川之月”所透析出的哲学内蕴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反映了物物均有其内在之理,而内在之理又是共通的道理。B“壶公有天地,芥子纳须弥”中,“天地”和“须弥”是人们远的心意。C两汉铺排山水云物的现象到唐宋越来越少,因为用精微、细致表现“涵盖乾坤”较铺排渲染更能体现所要追求的生命的博大精深。D画道之理体现哲学上圆通之说,故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都如同有灵光耀现,形成自我圆足的世界。解析无中生有,文中没

38、有出现比较。答案C三、(2014潍坊市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网络文学的新贡献桫椤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史,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始终在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中摇摆前进。但是,基于人类情感的稳定性,文学所要表达的人的内心世界已是“常量”状态,唯有文学的形式才是“变量”。从甲骨文到当代长篇小说,从希腊神话到后现代主义诗歌,我们看到的多是形式上的变化,文本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并无太大的差别。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其“新”也在形式上。网络文学的出现颠覆了文学要以“书”的形式存在的历史,网络成为文学的载体,文学的传播方式由静态转变为动态,文字的黑白意境被

39、光怪陆离的光电幻境所取代。如同从原始岩画、陶器到青铜,从竹木简到帛和纸,文学又一次迎来了载体形式的变化,这是文学最典型的“当代性”。除了载体和传播形式的变化,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注入的另一股新力量,是它所引起的文本形式的变化。从早期的悟空传到改编为电视剧走红的甄嬛传,它们都在以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文本样式发挥着吸引读者的优势。叙述以对话为主,读者与文本的交流模仿网络聊天的样式;段落容量短小,甚至以句号分段,每一句话都成为一段,令读者从冗长、复杂的文本段落中解脱出来,以轻松、快捷的愉悦体验完成阅读。受此影响,当代文学作品在文本形式上正在悄然变革,一些传统文学期刊上的作品,大段的描写或抒情正在逐渐消失,

40、取而代之的是短小精悍的对话和叙述。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另一个贡献,是对新的语言形式的吸收和运用,这主要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用语和对网络语言的大量运用上。在网络时代,网络文学所使用的话语已经完全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特别是在大量的对话描写中,基本上是日常口语的翻版,具有鲜活的现实元素。当然,任何艺术形式都不会是纯粹的形式艺术,即便是那些“无厘头”的篇章,也一定在表达某种意义。望文生义地理解“网络文学”,仿佛网络是形式,而文学是内容,但事情远非这样简单,网络文学也不是文学在网络上流传这样简单。在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和简朴随意的表达中,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进行着新的探索。以网络小说为例,网络文学的某些类型

41、正走在一条文学的“返祖”道路上,诸如那些神魔、仙侠、玄幻等类型化作品,它们的创作甚至直逼文学源头的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所不同的是它们的作者并非像文学的祖先们那样,以懵懂的目光认知世界,而是怀揣现代科技重新审视人的存在。不过在所谓“快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语言的澄明性上升而遮蔽性下降,作者代替读者进行文学性思考,将作品所反映的文字背后的意义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不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即能知晓作品的内涵。信息时代来临,网络充当着这个时代的主流表达方式,网络文学也是当代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面对争论和质疑,网络文学也亟待进行自我调整与变革,努力呈现出新的面貌。(选自光明日报2013年9月17日,有删改)

42、7关于“网络文学”,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它作为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新”在形式上,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没有变化。B它的载体形式发生变化,由以“书”为载体转为以网络为载体,传播方式由静态转为动态。C它影响当代文学作品的文本形式,使传统文学期刊的作品用对话和叙述代替描写或抒情。D网络文学所使用的语言已经基本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都是日常口语的翻版。解析A“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没有变化”无中生有。C.“用对话和叙述代替描写或抒情”错,文中是说“一些传统文学期刊上作品,大段的描写或抒情正在逐渐消失”。D.“基本”和“都是”错。答案B8关于网络文学的贡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文

43、本样式上,网络文学的叙述以对话为主,段落容量短小,阅读体验轻松、快捷。B在语言形式上,网络文学大量运用日常生活用语和网络语言,具有鲜活的现实元素。C在寻求意义表达上,网络文学某些类型的作者怀揣现代科技重新审视人的存在。D它将文字背后的意义直接呈现,读者不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即能知晓作品的内涵。解析此项不属于网络文学的贡献。答案D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上,人的精神世界的表达是“常量”,文学的形式是“变量”,文学的变化多是形式上的变化。B在文学的“返祖”方面,网络文学追求的是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和简朴随意的表达。C“快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作者代替读者进行思考,因为语言的澄

44、明性上升而遮蔽性下降。D网络文学是信息时代的文学主流表达方式,面对争论和质疑,要进行自我调整与变革。解析B“简朴随意的表达”不属于“返祖”。C.强加因果。D.原文是“网络充当着这个时代的主流表达方式”,而非“网络文学是信息时代的文学主流表达方式”。答案A论述类文本阅读(三)一、(2014洛阳市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中国至少在夏商周时期就有城市了。但和现代功能较为接近的城市,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如齐国的首都临淄。据战国策齐策记载,当时有7万户。仅以现代一户3口的最低标准来算,总人口也达到了21万。从史料上看,古代城管除负责环卫、拆违章建筑、禁止占道经营外,还得“

45、防火缉盗”;有的还有管理市场物价、维持公平交易和社会治安的义务,兼有现代公安、消防、工商、物价、税务等部门职能,是真正的“综合执法”,权力也比现代城管大。古代的城管队员叫法不少,或称“胥”,或称“卒”,还有称“市吏”、“监市”,等等。但在事实上,古代并没有现代城管局这样的专职机构,自然也无城管队员一说。古代早期城管常由士兵充当。在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朝廷便设有相当于现代街道城管队的“街道司”,并相应成立了由500名兵士组成的执法队伍,以保持开封的正常交通秩序和环境卫生。明代的北京,由相当于今北京卫戍区或武装警察部队的“五城兵马司”来承担现代城管局的大部分职能。清代的北京,还专设了“督理街道衙门

46、”,主要负责外城的街道管理、民房修建等,破坏公用设施、侵占下水道等不良行为,都是督理街道衙门的执法对象。到了晚清,西方的一套城管制度被引入中国,由警察承担起了现代城管的工作。在古代,现代城管的两大难题占道经营和违章搭建,同样十分突出,且历代不绝。古代城管也为此伤透脑筋。在唐代的长安和洛阳,不少商户为了扩大经营面积,非要在门面(正铺)外多占一块(偏铺)。在李显(唐中宗)当皇帝时的景龙年间,朝廷不得不以敕令的形式,发布了一则当时的最高“城管通知”:两京市场上各行业,凡自有正铺者,不得在铺前再建造偏铺。宋代称占道经营为“侵街”,为了防止侵街行为的发生,宋代城管想出了一个法子,在沿街要道旁立“表木”,

47、标记出范围。这与现代街道画线一样,一旦超出就要被制止,当时的“城管队”会经常检查是否有人侵街。到明清,随着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占道、违建更突出。唐律规定:“距府十丈无市,商于舍外半丈,监市职治之。”即摆摊设点至少要远离政府办公地30米,也不能离民房太近,要在1米5以外,由监市负责督管。对占道经营有严厉的惩罚:“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若种植垦食者,笞五十;各令复故。”挨打后,还得恢复原状。宋刑统也有规定:“诸侵街巷阡陌者,杖七十。”对乱倒垃圾、影响环境卫生也有规定:“其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把尿屎垃圾弄到街上,影响了公共卫生,不只当事人倒霉,连“城管队长”都跟着挨杖打。宋仁宗在搞城管方面颇有创意,他在要求开封府官员强拆违章的同时,特别指示相当于现代司法机关法院的左、右军巡院,配合“开封城管”行动,“惩治侵街者”。明代对破坏公共设施、不按规定行车,以及在禁区内摆摊设点、取土作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技术 > 后端技术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