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历史选修一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2(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含答案)【考试范围:全册】.docx

上传人:淘淘 文档编号:6934752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选修一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2(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含答案)【考试范围: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选修一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2(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含答案)【考试范围: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选修一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2(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含答案)【考试范围: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选修一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2(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含答案)【考试范围: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选修一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2(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含答案)【考试范围: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中测试02卷班级_ 姓名_ 学号_ 分数_(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第卷(选择题 共6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监御史,

2、 掌监察,“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据此可知,在秦朝A君主专制制度创立B三省彼此牵制监督C“三公分工明确D地方自主权力过大【答案】C【解析】秦始皇在全国三十六郡的长官设置上,仿效中央政府,用“守”、“尉”和“监御史”,分别掌管地方民政、兵事和监察,反映出秦朝时期,中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等“三公分工明确,C项正确;材料与君主专制制度创立无关,A项错误;三省彼此牵制监督是隋唐时期才有的政治特色,B项错误;秦朝时期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地方自主权力受到了限制,D项错误。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

3、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4、”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名师点晴】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表现为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是在官吏的任免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省的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使行省具有一定的地方权力。3公元前1世纪,罗马军队将领凯撒先与庞培和克拉苏结盟对抗贵族元老院,后来凯撒争取平民支持,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并击败了盟友,并被元老院承认为独裁者。可见当时A军队

5、与贵族的政治目的完全相同B平民是罗马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力量C保护平民利益的法律被独裁者废除D贵族失去了罗马政治生活中的权利【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后来凯撒争取平民支持”可知,当时平民是罗马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力量,所以答案选B。材料并没涉及到A、C、D,排除。4从1865年开始,美国国会相继通过了第13、14、15条宪法修正案,在原则上废除了奴隶制度,赋予了黑人成年男子选举权。但在州政府的纵容下,在法律和事实上对黑人选举资格作了各种苛刻的规定,剥夺了多数黑人的选举权。材料反映了美国A联邦制不利于推动民主建设B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民权事业滞后于现代化进程D黑奴制

6、度难以废除【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联邦制使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权,避免了中央过度集权的弊端,使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的说法是错误,可排除;B项的说法夸大了这一事件的历史影响,故可排除;美国国会对宪法进行修正,废除了奴隶制度,这是现代化的体现,但是在州政府的纵容下,在法律和事实上对黑人选举资格作了各种苛刻的规定,剥夺了多数黑人的选举权,这是民权事业发展滞后的体现,故选C;材料中已明确表明,宪法已废除了奴隶制度,故可排除D。51939年边区参议会成立,这既是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民意机关,又是一个最高权力机关,人民通过参议会行使选举权,参议会的选举以直接

7、的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凡赞成民主抗日的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别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边区参议会A实行直接民主强调人民主权 B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C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借鉴【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边区参议会的“凡赞成民主抗日的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别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措施有利于赢得群众的拥护支持,巩固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并且边区参议会的建设经验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有意的借鉴,故D选项正确;直接民主指的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身份的重合,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直接管理自己的事务,而不通过中介和代表,材料内容“是一个有广泛代表性

8、的民意机关人民通过参议会行使选举权”说明参议会不是直接民主,故A选项错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9月已经建立,故B选项错误;边区参议会的成立主要是为了赢得群众的拥护支持,巩固统一战线,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时期还没有完全实现人民的当家做主,故C选项错误。6有学者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欲将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但已经建立的制度改动起来殊非易事,临时参议院不得不寻求平衡,在赋予内阁行政权力的同时,保留了总统制体制下国家元首享有的若干权力,以致后来发生府院之争。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切实维护了共和体制B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C扩大了参议院的权力D在政体选择上因人立法【答案】B【解析】

9、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强调的重点是临时参议院“在赋予内阁行政权力的同时,保留了总统制体制下国家元首享有的若干权力”,这种妥协的政体致使总统府与国务院权限不明,最终导致府院之争,可见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重点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不足,故排除A项;C、D两项表述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D两项。7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到,北朝有位士大夫曾对他说:“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此时距孝文帝“断诸北语,一从正

10、音”已六七十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北魏政权的制度改革很不彻底B颜之推对鲜卑的习俗高度认同C北朝因民族交融呈现文化多元D鲜卑语成为了北方的通用语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孝文帝改革规定官员学习汉语,禁用鲜卑语。但是民间还依然使用鲜卑语,士大夫对儿子“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如果精通了汉语和鲜卑语必然会受到欢迎,说明鲜卑语还有许多官员使用,从而显现出北朝因民族交融呈现文化多元性,故C正确;材料中的改革是移风易俗方面而非政权制度,故A错误;“颜之推对鲜卑的习俗高度认同”的表述概括材料意思不全面,故B错误;孝文帝改革后“汉语”为“正音”,“鲜卑语成为了北方的通用语言”与之不符,故D错误。故选C

11、。8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这表明建国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A是国家经济建设优先发展的重心 B符合当时国家经济战略的要求C超越了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D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答案】B【解析】国家经济建设优先发展的重心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相适应”说明合作化运动符合当时国家经济战略的要求,故B项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其他工业发展信息,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9战

12、国时代实行任命制和俸禄制,文学、游谈、军功、游侠成为官吏选拔的四大途径,君主对任命官吏亦多酬以禄米或赐以金银。各国还形成了对官僚监督、考核与赏罚的年终考绩办法“上计”。这些史实可以说明当时A世族世官制的形成B中央集权制的加强C监察制度的理性化D政治设计的制度化【答案】D【解析】战国时代实行任命制和俸禄制、“上计”等官员的选拔及监督、考核与赏罚制度,说明当时政治设计的制度化,故选D;任命制和俸禄制打破了世族世官制,排除A;战国时期开始形成中央集权制度,B项中“加强”表述错误,排除;C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1019世纪中后期英美推行文官制度改革: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实行

13、定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种制度改革A有违民主自由选举的精神 B是全面学习中国科举制度的结果C有利于管理专业化科学化 D大大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地图信息的能力。A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通过考试选举不是民主自由选举;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全面学习中国的科举制度;C项正确,由“: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实行定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可以分析出管理专业化科学化。D项错误,执政党的领导能力材料没有体现。11北洋政府文官

14、普通考试分为行政职和技术职两大类,其中技术职又细分为商业、农业、林学、蚕业、化学、土木工、物理、机械、医学、电工、机织、地质、铁道、数学、染色、采矿、图案、金丁、制丝、邮电等30个专业。这一划分A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B表明北洋时期官僚机构膨胀C有利于提升施政的科学化D说明实践经验是考试的重点【答案】C【解析】文官普通考试分类并细分专业,能够适应相应的技术工作需求,有利于提升施政的专业化、科学化程度,故选C项;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故排除A项;由材料看不出官僚机构膨胀,只能说明官僚机构的专业化,故排除B项;划分专业不等于实践经验,

15、故排除D项。121905年开始,清政府每年一次举行游学(指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毕业生考试,合格者分别“赏给”进士、举人。新学堂毕业生也得到相应的荣衔。1906清政府颁布举贡生员出路章程六条,广开门路,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稳定了数以万计很难再进学堂的那部分士人。这些举措A彻底废除了科举取士制度B关注了新旧体制的衔接C使近代教育制度得以完善D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答案】B【解析】材料中清政府既照顾到新学堂毕业生,又对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关注了新旧体制的衔接,有利于社会稳定,故选B;A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清政府尽量安排原有举贡生员,不能体现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

16、键信息是“新学堂毕业生也得到相应的荣衔”“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13唐律疏议斗讼规定,对于“挟私弹事不实者”,“挟私饰诈,妄作纠弹者”,处以与“诬告之罪”相等的“反坐”。清代制定了非常完整的互监法,规定“凡定差不公,考核不当,巡按贤者不荐,不肖者不纠,诸御史亦得论劾。”上述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是A监察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 B监察机关与监察权逐步独立C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 D监察权限和范围不断扩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根据题干的内容可以知道,反映的是唐代与清代通过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故C项正确。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

17、惩处,无法完全体现察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排除A项;BD两项的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属于无关项,应排除。14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材料中乡约制度的主要作用是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基层治理C确立儒学权威 D强化重农抑商【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可知,“乡约”制度旨在加强地方基层教化,稳定基层统治秩序,故B项符合题意。A项,“乡约”制度旨在加强对

18、基层的管理,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乡约”制度践行了儒家伦理思想,而非确立儒学权威,排除。D项,题干未体现重农抑商思想,排除。15宗教改革时期,无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会都致力于重新制定缔结婚约的规则,给有效婚姻的缔结附加了一些条件,其中“子女的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几乎成为欧洲社会各界普遍的要求。这表明宗教改革时期A阶级对立十分严重B婚姻以尊重伦理为准绳C新旧教会逐渐合流D人性自由受到沉重打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无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会都致力于重新制定缔结婚约的规则”“子女的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可知,宗教改革时期婚姻以尊重伦理为准绳,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阶级对立和新旧

19、教会的合流,排除AC;要求“子女的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并不代表人性自由就受到沉重打击,排除D。故选B。16“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朝时期,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上述材料表明了明朝A通过朝贡贸易发展对外关系 B朝贡贸易以经济效益为核心C朝贡制度使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D朝贡制度体现出双方地位的平等【答案】A【解析】“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说明明朝对外关系是依靠朝贡贸易进行,故A项正确;朝贡贸

20、易是以政治目的为主,不以经济效益为核心,故B项错误;C项“外贸易空前繁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信息亦无从体现,排除;D项“双方地位的平等”的说法明显错误,排除。17改革开放前的1977年,中国加入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有21个,到冷战结束前的1989年增加到37个。同期中国参加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则由71个增加到677个。到1997年,两者分别增加到52个和1163个。1977年中国签署或宣布承认的国际条约和国际协定有45项,改革开放至冷战结束有112项。这说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A积极融入国际体系走向世界B实行全方位外交提高了国际地位C抛弃闭关锁国转向对外开放D受冷战制约对外韬光养晦【答案】A【解析】

21、改革开放后,中国参加的政府间以及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数量大幅增加,中国签署或宣布承认的国际条约和国际协定数量显著增长,说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积极融入国际体系走向世界,故选A;全方位外交应包括以联合国和其他各种国际组织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以及各种双边外交,B不符合题意,排除;改革开放前中国并非闭关锁国,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受冷战制约”,排除D。18唐朝两税法规定: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有民户在现居住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缴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样做A限制了社会阶层流动B旨在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C体现了政策简单划一D有利于解决政府财政困难【答案】D【

22、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两税法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社会分工,阶层流动”的相关信息,A项错误;中国古代历代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政策简单划一,C项错误。故选D。19唐朝时期,为了救助贫病孤疾者,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据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记载,该郡的病坊有床4张、被子3条、碗10个、匙箸各10套。其他地方的情形与敦煌郡相差无几。这表明唐朝A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势群体B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民生C对百姓提供必要及时的救助D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为了救助贫病孤疾者,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可知唐朝政府注重基层救助,国家对贫苦百姓提

23、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救助并未上升到法律层面,只不过是政府的一些救济措施,故A项排除;由材料相关信息不能得出唐朝比以往更重视民生的结论,故B项错误;唐朝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2019651970年西欧各国的社会福利支出增长了11.6,19701975年间增长了15.3,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比重也从60年代的20上升到了70年代的30。社会福利的增长速度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了一倍左右。据此可推知( )A政府干预经济未惠及所有国民B高福利会增加经济发展的包袱C国有化是实施福利政策的前提D福利政策拉动了西欧经济增长【答案】B

24、【解析】19651970年西欧各国的福利支出比重不断加大,增长速度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了一倍左右,说明高福利会增加经济发展的包袱,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西欧福利支出的比重不断增加,没有涉及政府干预经济惠及所有国民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有化的问题,故C项错误;福利政策会加重经济增长的负担,故D项错误。故选择B。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0分)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明洪武三十年二月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等为考试官,因所录51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称南榜。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因此联名上疏,告考官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明太祖朱元璋命于落第试卷中再择卷复阅,增录北方人。但经复

25、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有人上告说刘三吾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朱元璋大怒并亲自策问,取录61名。因所录者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此事件开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此后遂成定制。摘编自明初南北榜案材料二 实际上,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鸦片战争时,在侵略中国的英国人心里,中国当时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曾考虑以后英国是否也要采用。各种议论的结果,同样在英国也确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今天已经广泛普及。摘编自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材料三 1853年,杜威廉和他的助理,原商务部次长诺斯科特向英国政府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常任公务员制度的构成,

26、在这份报告中有两条重要的内容直接促成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第一,废除个人恩赐制和政党分肥制,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制;第二,行政事务分为决策类与执行类,实行两官分途而治。摘编自秦勃两官分途下的西方文官制度:挑战与变革(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初科举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解释变化的原因。(6分)(2)依据材料一、二、三,指出英国文官制度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异同。(4分)(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选官制度的认识。(4分)【答案】(1)变化:从统一科考改为南北分榜科考(或曰分南北取士)。原因:明初南方经济文化处于领先地位,统一科考有利于南方士子而不利于北方;明初统治者力图笼络士人,巩固统治秩序。(2)同:通过

27、考试选拔任用官员;扩大了统治基础。异:中国是为了维护专制集权统治;英国是为了实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3)认识:选官制度应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则;适当兼顾地区差异;注意借鉴学习别国经验;根据国情和时局发展及时进行调整与创新等。【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中“此事件开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此后遂成定制”得出从统一科考改为南北分榜科考。第二小问原因,南宋实现经济中心南移的同时引发文化重心的南移,统一考试,有利于南方士子而不利于北方;分榜考试,明初统治者力图笼络士人,巩固统治秩序。(2)相同点:根据材料二“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制”得出: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扩

28、大了统治基础;不同点:科举制是中国封建专制统治下的工具;而现代英国的选官制度则是实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3)根据材料一“南榜北榜”事件后,“开分南北取士之先例,此后遂成定制”,材料二“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制”、“在侵略中国的英国人心里,中国当时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曾考虑以后英国是否也要采用”得出:适当兼顾地区差异;选官制度应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则;注意借鉴学习别国经验;根据国情和时局发展及时进行调整与创新等。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明初发行大明宝钞,“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但正统、成化时期(14361487年)宝钞流通基本绝迹,民间的大宗交易主要使用白银支付。成化以后,赋

29、役逐渐折银,白银得到国家事实上的认可。到16世纪40年代,白银在社会流通领域的主币地位奠定。白银的需求量迅速扩大,而国内的白银储存及银矿开采严重不足,向海外的寻求成为必然。海外贸易的开展刺激了日本银矿的开发,葡萄牙人参与其间,并将贸易范围扩大到欧洲。西班牙人也发现需要白银换取中国商品,紧接着出现了美洲银矿的疯狂开采。白银的流通逐渐超出中国范围,流通于世界,于是白银具有了世界货币的职能。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再认识材料二 1816年,英国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率先推行金本位制,规定1英镑含金量为7.32238克。其他欧洲国家也相继效仿,19世纪7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形成。英国由此主导了世界金融

30、体系。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镑一直是最重要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优势逐渐削弱,黄金储备也因战争大量流失,1931年,英格兰银行宣布不再承担英镑与黄金兑换的责任,放弃金本位制。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英镑的国际地位最终被美元所取代。摘编自于永臻、李明慧美元、日元、欧元和英镑国际化历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白银货币化进程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至20世纪中期英镑国际地位的变化,并简析导致变化的原因。(8分)【答案】(1)特点:历时较长;由民间流通到国家认可,成为社会主币;由中国流通到世

31、界流)通;影响:(对中国)促进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发展,推动赋税制度变革;削弱了国家货币垄断权;冲击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冲击人们旧的思想价值观念,逐利风气逐渐兴盛;(对世界)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和形成。(2)变化:一战前是最重要的国际货币;一战后削弱,二战后被美元所取代。原因:(成为国际货币)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强大;国际金本位制的形成;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的推动。(被美元取代)一战后国力衰退,二战导致英国国力严重削弱;美国国力迅速增强。【解析】(1)特点:根据“正统、成化时期(14361487年)宝钞流通基本绝迹,民间的大宗交易主要使用白银支付。成化以后,赋役逐渐折银

32、,白银得到国家事实上的认可。到16世纪40年代,白银在社会流通领域的主币地位奠定”得出历时较长;由民间流通到国家认可,成为社会主币;根据“白银的流通逐渐超出中国范围,流通于世界,于是白银具有了世界货币的职能”得出由中国流通到世界流通。影响: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白银货币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促进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发展,推动赋税制度变革;削弱了国家货币垄断权,冲击了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冲击人们旧的思想价值观念,逐利风气逐渐兴盛;对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和形成等方面。(2)变化:根据“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镑一直是最重要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194

33、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英镑的国际地位最终被美元所取代”可知英镑在一战前是最重要的国际货币;一战后削弱,二战后被美元所取代。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镑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货币是因为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强大;国际金本位制的形成;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的推动。而被美元取代则主要是因为一战后国力衰退,二战导致英国国力严重削弱;美国国力迅速增强。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名称颁布时间简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1年12月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共和性质的宪法性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生效的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取代了前述组织大纲天坛宪草191

34、3年草案贯彻了民主共和精神,为袁世凯所不容,后被废除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1914年该约法及大总统选举法为袁世凯成为独裁元首和“合法地”当上皇帝服务1916年宪草1916年以天坛宪草为基础起草,后国会被解散,立宪程序停止中华民国宪法(曹锟宪法)1923年于1924年被段祺瑞推翻,形式上存在了1年,实质上并未得到认真实施训政纲领1928年确立了国民党一党专制,是国民党实行独裁统治的政治纲领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是训政时期的临时宪法,将约法解释权授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1948年实际上中止了1947年宪法的效力,公开实行独裁统治据近代中国制宪史整理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

35、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论题:中国近代宪法变迁。阐述:19111912年,宪法逐步完善,具有近代共和宪法的特征;19131914年,宪法为袁世凯所利用,成为其“合法”专制独裁的工具;19161923年,变动频繁,为段祺瑞等军阀所控制,无法被通过或未被认真实施;19251948年,变动频繁,成为国民党一党专政、党魁个人独裁的工具。小结:宪法的变迁,反映的是中国近代追求民主、实现民主的曲折历程。【解析】纵向来看表中的内容,这是中国近代宪法文件的一个汇总,可以先分阶段,找出每个阶段的特征;然后就其中一个阶段或几个阶段,拟出论题;最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从宏观上描述近代制宪历程,提出观点:中国近代宪法变迁。论证过程,分不同阶段简要说明制宪情况和宪法的实施以及产生的影响。19111912年,宪法逐步完善,具有近代共和宪法的特征;19131914年,宪法为袁世凯所利用,成为其“合法”专制独裁的工具;19161923年,变动频繁,为段祺瑞等军阀所控制,无法被通过或未被认真实施;19251948年,变动频繁,成为国民党一党专政、党魁个人独裁的工具。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得出宪法的变迁,反映的是中国近代追求民主、实现民主的曲折历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