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吉府办发202210 号吉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吉安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的通知井冈山管理局,井冈山经开区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庐陵新区管委会,市直各单位:吉安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2022 年 5 月 1 日(此件主动公开)吉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2吉安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与全国全省同步迈入新发展阶段、 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起步期,为满足人民对美好健康生活的需求,加快推进健康吉安建设,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根据 “健康吉安2030”行动规划
2、 吉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健康吉安行动的实施意见 健康吉安行动实施方案(2020-2030 年) 和吉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第一章总体要求第一节发展环境“十三五”时期是吉安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速度加快、改革力度提升、 群众受益增多的五年。 卫生健康事业整体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群众健康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持续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健康保障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健康保障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全面推进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医药卫生管理体制
3、等五项基本健康保障体制改革, 建立优质高效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取得了 “两全面两健全一结合” 的初步成效。健康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健康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全市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3构床位数 6.46 张、执业(助理)医师 2.06 人、注册护士 2.37 人,每万人全科医师数 1.9 人、公共卫生人员数 6.91 人。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全市人均期望寿命 77.2 岁,人口出生率 12.67,死亡率 5.84,人口自然增长率 6.83,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法定传染病报告死亡率等指标已圆满完成“十三五”设定目标。基本医保管理
4、不断强化。基本医保管理不断强化。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7.1%。继续控制个人支出占卫生费用比重, 全面推行多元复合型医保支付方式,对在册贫困人口罹患食道癌、胃癌、直肠癌等 35 种重大疾病实行专项救治,确保其住院费用自付率不超过 10%。公共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持续发展。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调整到74 元。着力强化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慢性病防控,较好应对了新冠肺炎流行事件,继续充实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资源,新建 2 处航空救援基地,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覆盖较好完成预定目标, 卫生城镇创建的数量和质量位居全省前列,重点实施了全市抗(抑)菌制剂生产企业、儿童青
5、少年近视矫正市场等专项整治工作, 有力维护了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安全秩序。虽然“十三五”期间我市卫生健康事业获得长足发展,但还存在不足之处。 卫生与健康资源总量仍然不足, 城乡之间、 县 (市、区)之间的资源不平衡有待改善,卫生健康专业队伍建设和学科4建设任务迫切,智慧医疗推进需要新的动力,卫生与健康体制机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后改革阻力加大, 特别是此次新冠肺炎流行暴露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短板亟待补足。 “十四五”时期是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更是推动我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实施健康吉安行动的重要历史机遇期。随着国家一系列健康促进措施出台,健康理念融入各项政
6、策成为共识,健康意识已深入人心,健康产业蓬勃发展,健康技术日新月异,这些都为实现健康吉安奠定坚实基础。全市人口结构悄然转变,第七次人口普查吉安市常住人口 446.92 万人,占全省人口比重约为 9.89%,相对于第六次人口普查吉安市常住人口减少近 34 万人,人口流出态势明显,省内人口占比下降。另一方面,区域城镇化速度加快,人口流动规模扩大,地方疾病谱和主要病种的疾病负担信息有待厘清,复发、新发传染病成为新的威胁, 国家对基层医疗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能力提升有新要求, 有限的医疗资源和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矛盾更为突出, 新的健康技术和健康服务业成为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的内生动力。第二节
7、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 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与健康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 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加快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5发展战略地位, 坚持预防为主, 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相关决策部署,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江西和健康吉安建设为统领,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全面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以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为重要抓手,把健康融
8、入所有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为奋力建设“三区” 、谱写吉安全面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第三节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实现“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的根本是坚持党的领导,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崇尚实干,努力建设卫生健康强市。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健康吉安行动中的领导、组织、协调和监督作用,建章立制,切实推动各项制度、措施落到实处,农村基层党组织应不断强化健康理念,树立健康意识,努力推动农村公共卫生建设,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坚持健康优先。坚持健康优先。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继续推动全民健康意识提升,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维护健
9、康生态环境,营造共建共享的健康氛围,鼓励优生优育,促进人口长期均衡稳定发展,充分发挥健康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吉安市山6清水秀的环境优势和动植物资源丰富的资源优势, 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大力发展绿色健康医药产业、 健康服务业等新业态,持续提升全市中医药研发水平,提高全民健康保障水平。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守正创新。坚持政府主导,在注重公益的同时,发挥市场机制对健康资源的调节作用, 以创新争先的精神应对医疗改革难题,突出资源配置优化和分级诊疗,着力深化卫生健康服务供给侧改革,强化危机意识,注重平战结合,做实突发公共卫生
10、事件资源储备,发挥新兴科技的引领支撑作用,构建适合地方、科学有效的卫生健康制度体系。坚持公平公正坚持公平公正。 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主体责任和主导作用,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实施政府和社会“双轮驱动” ,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全面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注重农村和基层的公共卫生资源均衡配置,逐步扩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领域范围,进一步缩小城乡、县域、人群之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异,依法保障全民享有健康生活,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促进社会公平。第四节总体目标“十四五”期间,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比较完善的健康服务体系, 人人享有更高层次的基
11、本医疗卫生服务。居民健康素养明显提升,公共卫生与健康保障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健康服务模式得到有效转变,健康资源进一步优化,人民群众更高水平7的健康服务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展望 2035 年,吉安将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老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取得更为明显的进展,健康吉安建设达到新水平,为建成健康江西、健康中国筑牢坚实基础。吉安市“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发展规划主要指标表领域序号主要指标2020 年基期值2025 年目标值指标性质健康水平1人均期望寿命77.2 岁78.6 岁预期性2健康预期寿命同比
12、例提高预期性3孕产妇死亡率8.84/10 万14/10 万预期性4婴儿死亡率1.905.5预期性5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787.5预期性6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14.62%15.0%预期性健康生活7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0.97%25%预期性815 岁以上人群吸烟率23.3%预期性9国家卫生县城覆盖率61.5%81.8%预期性健康资源10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6.467.5预期性11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063.0预期性其中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0.340.5预期性12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2.373.8预期性13每千人口药师(士)数0.320.54预期性14每万人口全科医
13、师数1.93.2约束性15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0.69在 2020 年基础上增长 30%预期性16每千人口 0-3 岁婴幼儿托位数0.754.5预期性健康服务17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力争每年降 0.5个百分点以上约束性818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80%预期性19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72%预期性20城乡老年友好型社区012预期性21综合性医疗机构设置老年人“绿色通道”比率80100预期性健康保障22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27%左右约束性健康产业23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年均增速8.5%左右预期性第二章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第一节筑牢公共卫生防护网,提高风险防范处
14、置能力1.健全应急响应指挥体系健全应急响应指挥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上下联动、 部门配合、 分级负责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 市、 县 (区) 、乡镇(街道)都要成立相应工作机制,建立指令清晰、系统有序、上下联动、条块畅达、执行有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决策指挥体系。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依法设立公共卫生委员会,负责社区疫情防控的联络协调、组织动员、健康教育以及爱国卫生运动工作。2.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公共卫生安全预警机制,以新发传染病、输入性传染病、食源性疾病、儿童高发传染病和异常健康事件为重点,建立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性疾病监
15、测哨点功能。 在发热门诊和肠道门诊、口岸机场、车站、学校、托幼机构、药店等重点场所9设立监测点, 建立以重大传染病疫情为主的公共卫生安全预警多点触发机制,提高风险评估和预警能力。完善“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3.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强化监测预警职能,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强化风险评估职能,完善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间信息共享,实现疫情信息来源畅通、数据开放共享;强化流行病学调查职能,健全流调工作机制,提升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强化检验检测能力,加强硬件设施和传染病检测能力建设,切实起
16、到重大疫情防控技术的支撑作用。强化应急处置职能,加强传染病应急防控队伍建设,培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处置人才。4.明确分级发展定位明确分级发展定位。优化完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设置。依据国家标准合理核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加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力量配备。根据统一部署要求,优化提升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能力, 提高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发现和现场处置能力。改善业务用房条件,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建设步伐,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备装备,加大现有实验室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5.提高重大疫情救治能力提高重大疫情救治能力。构建分类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救治网络,以“平战结合、中西医结合
17、、分层分类、高效协作”为原则, 建设传染病疫情救治基地。 推进公共设施平战两用改造,提高平战快速转换能力。实施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重点提升10发热门诊收治能力、 “平疫结合”可转换传染病区救治能力、可转换重症监护病区床位扩增能力、实验室检测能力、传染病(核酸)检测能力、医疗废弃物处置能力、医疗急救技术能力。依托区域内三甲综合医院, 建设重大传染病疫情救治基地, 统筹谋划、适时启动方舱医院建设。建立集公共卫生、临床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市级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在地域偏远、人口较多的县,建设公共卫生临床分中心,实现医防有机融合。加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6.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完善应急保障
18、体系。加强应急机制、队伍、储备、救护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物资集中调配制度,不断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健全市级集中储备和综合三甲医院院级储备相互补充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优化重要应急物资生产保障和区域布局,加强应急物资战略储备。 健全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救治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强化科技支撑保障,鼓励医防学研企合作,推动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治疗有效协同。7.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系统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改革,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以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
19、生机构为网底,防治结合、全社会协同合作。8.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创新医防协同机制。明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指导、考核、督查等职能。落实医疗机构11公共卫生责任,加强人员力量配备,加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信息推送、会商分析与风险预警,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评预警的前瞻性与高效性。9.优化卫生健康治理结构优化卫生健康治理结构。优化职能,统筹设置有利于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治理体系, 推进市县卫生健康事业单位改革,着力推动卫生健康单位功能再造、系统重组、结构优化,持续提升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专栏 1公共卫生体系建设(1)重大疫情救治基地
20、建设工程。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工程。推进市传染病医院改扩建,支持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感控楼建设。(2)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建设工程。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建设工程。依托三甲综合性医院建设吉安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选择在地域偏远、人口较多的县,建设2-3 个县域分中心。(3)疾病预防控制检测能力提升工程。疾病预防控制检测能力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P2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推进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化建设,构建重大传染病市、县快速诊断和溯源实验室网络,形成覆盖全市响应迅速的检验检测协作网络。(4)县级医院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县级医院救治能力提升工程。重点提高县级医院传染病检测和诊治能力,重点改造
21、发热门诊等用房,配置检验检测设备,购置呼吸机、负压救护车等必要装备,按照“三区两通道”设计要求改造相关病区,具备在疫情发生时迅速转换为传染病病区的能力。第二节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深入实施健康吉安行动10.健全健康吉安统筹协调机制。健全健康吉安统筹协调机制。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江西和健康吉安建设为统领,健全健康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按照健12康吉安行动部署,明确责任主体和分工,抓好各项工作的协调落实。各地要健全本区域健康吉安行动组织架构,强化各部门联动协作,开展跨部门健康行动,形成高效协同的组织保障基础,建立良好的工作格局。11.落实健康吉安行动
22、各项任务。落实健康吉安行动各项任务。着眼于加强健康影响因素干预、提高全生命全周期健康服务水平、加强重大疾病防治能力建设,全面推进落实健康吉安各专项行动,提出工作举措,明确任务分工,分步骤、分阶段推进实施。压实工作责任,加强督促指导,严格考核评价,确保健康吉安各专项行动落地成效。12.实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针对人群主要健康问题,普及健康知识,加强综合干预,积极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理念,引导公民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通过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推动健康教育进家门、进学校、进社区、进单位,引导群众树立健康意识。建立健全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平台和传播机制,充分发挥
23、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图书、新媒体等传播媒介作用, 鼓励支持主流媒体开办各类优质的健康科普专栏或节目。13.完善监测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监测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建立常态化、经常化的监测、评估、督查考核机制,组织实施好考核、评估、监测等工作,做好健康吉安行动考核评估结果应用。专栏 2健康吉安建设13(5)探索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路径工程。探索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路径工程。围绕健康吉安行动重点任务、专项行动,实施健康吉安建设的统计、监测、评价和考核等工作。建立评价机制和指标体系, 探索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有效路径, 全力推进健康吉安行动。(6)健康吉安行动健康吉安行动“三进三进”工程。
24、工程。推动健康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单位,引导群众树立健康意识。制作宣传手册,开展宣讲活动,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专题制作健康吉安宣传片,在主要公共场所轮番播放,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第三节全方位干预影响健康因素,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危害14.普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普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加大健康科普力度, 倡导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形成“勤洗手、戴口罩、少聚集、分餐制、一米线”等健康行为习惯,落实卫生健康公约,在全区域内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禁烟。强化青少年近视、龋齿、肥胖等防控。15.落实扩大免疫规划工作。落实扩大免疫规划工作。加快推进免疫规划信息
25、化和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加强疫苗采购和预防接种管理,提高预防接种服务水平,维持高水平人群免疫屏障,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 90%以上。16.综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综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规范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加强新发传染病、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梅毒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 努力控制和降低传染病流行水平。 建设国家级、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实施慢性病干预计划,加强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慢阻肺等慢性疾病的防治,提升重大疾病14筛查率和规范治疗率。17.探索建立探索建立“同一健康同一健康”防治体系防治体系。宣传“同一健康(OneHealth) ”理
26、念,积极探索预防、应对和处置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防控工作试点,强化禽流感、狂犬病、布病等人畜共患病源头治理, 将新发和再发人畜禽野生动物共患传染病的防控关口前移到环境防控、动物防护,加强疾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和有效控制,实现人类、动物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18.推动精神卫生服务优质高效。推动精神卫生服务优质高效。合理规划精神专科医疗资源,加强人员培养培训,规范临床诊疗行为,强化精神专科医院院内康复,提高医疗质量管理和患者医疗保障水平。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工作机制,多渠道开展日常发现、登记报告、随访管理、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心理支持等服务,依法处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19.全面加
27、强社会心理服务。全面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卫生运动,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完善社会心理服务规范管理措施,强化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普及心理健康知识。20.提高血液供应保障能力。提高血液供应保障能力。加强无偿献血法治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完善采供血网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高千人口献血率, 保障临床用血需求。 推进血液安全保障设施设备建设,不断提升血液质量安全水平。建立“采供用管服”综合监管信息15系统,完善全市血液联动保障机制,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血液供应。21.全面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防治
28、策略。全面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防治策略。建立完善与全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长效工作机制和防治网络, 全面落实综合预防措施,持续巩固提升全市血吸虫病地方病控制和消除成果。严格执行疟疾病例管理模式,防止输入性疟疾再传播。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和重点虫种的精准防控和监测力度,进一步控制和消除重点寄生虫病。22.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会商通报、风险评估工作机制,加快建设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强化医疗机构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职责, 持续开展重点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提高监测针对性。23.开展城乡环境整洁行动。开展城乡环境整洁行动。以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城市环境卫生薄弱地段整治
29、为重点,持续深入开展整洁行动,统筹治理城乡环境卫生问题,筑牢公共卫生第一道防线。科学开展病媒生物防制,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除四害”活动,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地,防止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等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发生流行。 全面推进 “厕所革命” , 到 2025 年, 基本普及农村卫生厕所。24.深入推进卫生城镇创建。深入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加快推进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进一步改善卫生与健康环境,完善公共健康设施,提升城乡居民卫生与健康素养水平。开展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评价,推介健康“细胞”工程建设典型示范,在全市打造一批健康16社区示范点。第四节全周期保障生命健康,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25.加强妇幼健
30、康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出生缺陷综合防治网络。强化妇幼健康机构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推动妇幼健康机构内部的临床和保健深度融合发展。 加强婚前、 孕前、 孕产期、新生儿期和儿童期保健等生育全程优质服务,提升县级孕产妇、儿童健康管理中心覆盖率和服务能力。 实施妇幼健康服务保障工程,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体系建设。26.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支持市县两级妇幼保健机构、妇产医院和综合医院妇产科建设,提升服务品质。强化县(市、专栏 3健康影响因素干预(7)“健康第一责任人健康第一责任人”推广工程。推广工程。加强对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倡导“
31、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将公共卫生管理纳入全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内容, 提升党政干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能力水平。 深入基层开展群众卫生应急知识培训, 建设公共卫生应急教育培训基地,增强群众卫生意识和自我防病能力。(8)卫生城镇和健康细胞创建工程。卫生城镇和健康细胞创建工程。进一步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国家卫生城市比例达到 100%,国家卫生县城比例达到 81.8%,国家卫生乡镇比例达到 10,省级卫生城市县城全覆盖。推进“六个一”健康细胞“百千万”工程建设,创建健康社区(村镇)10 个,健康医院 10 家,健康学校 10 所,健康企业 10 家,健康机关 100 个,
32、健康家庭 1000 个。(9)精神卫生建设工程。精神卫生建设工程。重点推进市精神卫生中心建设,提高精神卫生机构院内康复能力, 重点加强院内康复科建设, 组建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专业队伍,构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平台,规范精神卫生机构发展。17区)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加强儿童专科医院或综合性儿科病房建设, 实现区域内至少有 1 所高水平的儿童专科医院或综合性儿科病房。27.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全市老年医疗资源布局,通过新建、转型、升级、整合等方式,加大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机构等老年健康服务机构建设力度。加强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
33、构住院病房建设,推动设置老年、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床位,结合实际开设家庭病床。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全市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机构等老年健康服务机构建设。发展老年医学科,推动全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疗机构开设老年医学科,加强老年医学、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紧缺人才培养。28.优化老年健康服务。优化老年健康服务。加强老年健康宣传教育,开展老年人营养改善行动, 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 完善老年预防保健服务,建立健全老年健康危险因素监测和干预、 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提供康养结合服务,开展预防老年人跌倒、心理健康等干预。完善老年人就医诊疗服务,
34、全面落实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建设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推进老年康复和护理服务,发展长期照护和安宁疗护服务,增加老年护理供给。29.加快医养结合服务发展。加快医养结合服务发展。支持养老机构举办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服务,医疗机构举办养老机构开展养老服务。提升全市城18乡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现有资源改、扩建一批社区(乡镇)医养结合服务设施,重点为社区(乡镇)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集中或居家医养结合服务。深化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作机制, 推动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签约服务。30.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倡导健康工作方式,树立健康意识,强化法律
35、意识,加强劳动过程防护,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防暑降温措施,规范特殊作业模式,加强站姿作业和固定体位保护。落实项目防护、健康监护、管理责任制度,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做好监测评价。专栏 4全民健康保障服务(10)妇幼健康保障工程妇幼健康保障工程。实现市、县两级均有 1 所政府举办的、标准化建设的妇幼保健机构。加强儿童专科医院或综合性儿科病房建设,进一步推进综合性儿科病房建设。(11)职业健康防控能力建设工程职业健康防控能力建设工程。三级甲等医院设置职业健康科,各县(市、区)至少设置 1 家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县级医院要具备职业病诊断能力,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具备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能力和资质, 乡镇
36、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尘肺病康复站。(12)老年健康服务工程老年健康服务工程。 支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 鼓励新建或通过转型发展康复医院或护理院,每个县(市、区)设有安宁疗护病区(病床) 。优化医疗机构为老服务能力,综合性医院、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第五节全过程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群众就医满意度31.强化医疗服务体系布局。强化医疗服务体系布局。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加快公立19专科医院建设,采取多种形式与高水平医院合作,积极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打造医学高地,形成市县两级医学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重点支持我市呼吸、创伤急救、神经、心脑血
37、管、肿瘤、儿童等实力较强、具备条件的学科,壮大优质医疗资源。统筹考虑人口、区域、交通等因素,依托服务能力强的县级医疗机构,分片区遴选建设一批市级区域医疗中心, 重点提高呼吸、 传染病、创伤急救、神经、儿童、肿瘤、心脑血管、口腔、妇产、老年医学等专科服务能力。32.有效提升医疗救治能力。有效提升医疗救治能力。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推进卒中、创伤急救、胸痛、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等五大救治中心建设。 抓好疑难病诊断能力提升项目工程和省域重点疾病诊疗能力提升项目,补齐区域专科服务短板,促进医疗服务能力向高质量发展转变。33.开展市级医院达标建设。开展市级医院达标建设。重点支持市级三甲医院提升重症医学
38、科、感染性疾病科、肿瘤科、儿科、精神心理科、康复科、麻醉科等急需和薄弱学科建设,补齐医院发展短板,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推进市级公立三级中医医院立项建设,实现市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三级医院全覆盖。34.实施县级医院提标扩能建设。实施县级医院提标扩能建设。加快补齐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短板,重点支持县级医院改善业务用房条件,更新换代医疗装备。实施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推进县级医院达到国家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推荐标准, 力争全市县级医院基本达到三级20医院硬件要求。推进县域临床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消毒供应等共享中心建设。35.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39、优化市域内高水平医疗机构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要医疗设备配备,建设远程诊疗和教育平台, 支持市直医疗机构与国内高水平医疗机构进行沟通合作,开展学术交流、业务合作和人员进修等,通过组建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 “互联网+医疗健康”等方式,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扩容。重点提高呼吸、传染病、创伤、神经、儿童、肿瘤、心脑血管等专科服务能力,促进优质资源上下联通共享,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同质传输。36.增强基层增强基层“网底网底”服务能力。服务能力。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加强基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和完善与服务功能相匹配的医疗设备和配套设施。实施“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
40、力建设, 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功能,提高乡镇卫生院首诊能力。补齐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风景名胜区等非建制区公共卫生短板,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合理设置村卫生室,全面提升村卫生室服务水平。全面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推进乡村医生“乡聘村用” 。37.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强化学科建设、增设科室门诊、培育人才队伍和优化服务水平等多种措施,提升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切实提高医院床位使用率;推进医疗管理项目化,21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推进合理用药,加强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管理,加强医疗质量监管,保障医疗
41、安全。38.改善人民群众就医体验。改善人民群众就医体验。推进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向县级医院深入,强化满意度评价结果运用,积极参与智慧服务评级。优化诊区设施布局,营造温馨就诊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就医体验。深入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全面推行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强化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管理。专栏 5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建设(13)医学医学“高地、高原高地、高原”建设工程。建设工程。加强重症医学、心血管、神经、肿瘤、妇产、呼吸、精神、口腔等专科建设,支持市中心人民医院与上海、北京、广东等地高等级医院开展学科共建,力争将消化科、急诊科和心脑管内科等科室在 2-3 年内争创省优强学科;支持
42、井大附属医院将中医科、耳鼻喉科、眼科、肿瘤科、康复科努力打造为全省一流医疗专科品牌,加快建设井大附属医院急危重症救治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在医疗、科研、教学、人才培养、信息化等方面达到省内先进水平。选择心血管、神经、肿瘤、呼吸、妇产等专业类别在医疗、科研、信息化等方面达到市内先进水平、 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医疗机构, 建设市级区域医疗中心。(14)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市中心人民医院及周边区域的更新改造, 实施市第三人民医院服务能力提升改造工程, 新建吉安康华老年病医院,争取市第一中医院项目,全面提升市级医院综合能力。切实提高医院床位使用率,上海东方医院吉安医
43、院和吉安市妇幼保健院 2022 年底床位使用率力争达到 70%以上,2023 年底力争达到 80%以上,2024 年底力争达到 90%以上;吉安市第三人民医院 2022 年底床位使用率力争达到85%以上,2023 年底力争达到 90%以上,2024 年底力争达到 95%以上;22加强县级医院提标扩能建设,到 2025 年,全市县级医院基本达到三级医院硬件要求。(15)危重症急救中心建设工程危重症急救中心建设工程。推进卒中、创伤急救、胸痛“三大中心”建设,建成各级卒中、创伤急救、胸痛等中心 30-45 个,强化院前院内协同救治, 缩短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反应时间。 推进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
44、救治中心标准化建设,保障妇女儿童生命安全。(16)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工程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工程。推进市县两级急救中心(站)建设,城市地区完善以急救中心为主体,二级以上医院为支撑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农村地区建立县级急救中心-中心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三级急救网络。 支持市医疗急救中心由指挥调度型向独立型转变, 支持县级以上急救中心设立统一指挥调度信息平台, 与本级区域健康信息平台、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17)基层基层“网底网底”建设工程建设工程。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按标准设置(新建或扩容提升)中心城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推动高铁新区康养中心(含社区医院)建设;实施乡镇卫
45、生院标准化建设项目,改善乡镇卫生院硬件条件,更新医疗设施设备,提升服务能力。合理设置村卫生室,常住人口大于 800 人的行政村有 1 所达标的村卫生室。(18)医疗服务保障工程医疗服务保障工程。加强市中心血站能力建设,完善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理设施,建立健全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系统,覆盖医疗机构、医疗废物集中贮存点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 实现信息互通共享, 提升医疗废物处置规范化管理水平。第六节坚持传承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中医药39.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争取市级公立中医院项目,进一步改善县公立中医医院基础条件, 基本实现县办公立中医医院全覆盖,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
46、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大力发展中医诊所、门诊部、特色专科医院,鼓励社会23力量兴办连锁经营。加快推进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医院的中医科、中药房建设。40.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围绕中医诊疗具有优势的专科专病,做优做强中医优势专科。提高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中西医结合多学科团队,搭建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平台。提升中医医院应急和救治能力, 建立中医药第一时间参与公共卫生应急的制度。 加强全市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水平和应急救治能力建设。41.强化中医药预防疾病的独特作用。强化中医药预防疾病的独特作用。支持建设区域中医治未病中心;推进县级中医院中医治未病服务
47、指导中心建设,指导辖区内所有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大力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生活方式, 推进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42.推进中医药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推进中医药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深化医教协同中医药教学改革, 推动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的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推进中医药类学科建设。推进职业院校中医药类专业培训,大力培养中医药技能人才。积极配合做好中医药人才培养“杏林计划” 、中医药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 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转岗培养和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等,培养造就一批基层中医药优秀人才。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制度,定期开展市
48、级名中医评选。专栏 6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24(19)特色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工程。特色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工程。推进区域特色中医医疗机构建设,重点推进市级公立三级中医院新建。(20)县级中医医院提标扩能工程县级中医医院提标扩能工程。 强化县级中医医院基础建设, 重点推动一批县级中医医院新建、改扩建项目,更新换代医疗设备,强化中医药特色专病、专科能力建设。(21)中医医疗服务全面提升工程中医医疗服务全面提升工程。逐步完善中医医疗预防和救治的综合保障体系, 提升县级中医医院应急和救治能力, 提高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能力。 建设 10-15 个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中医馆,强化综合医院、专科医
49、院临床科室中医医师配备,落实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实现 90%以上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县域医共体。(22)中医特色医院建设工程中医特色医院建设工程。 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建设, 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服务功能和“治未病”科室建设,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服务,做优做强中医优势专科,以名医、名科、名药带动医院特色发展,力争每所中医医院有 3-4 个中医优势特色专科。第七节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43.促进家庭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家庭持续健康发展。推进新型家庭文化建设,更加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开展文明健康家庭创建活动,完善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加大对残疾人家庭、空巢家庭、流动家庭、留守
50、家庭等特殊家庭的教育指导和帮扶力度,促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44.建立人口监测体系建立人口监测体系。完善监测调查及成果分析制度,建立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监测体系,健全人口监测网络,基本实现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内人口基础信息部门共享, 加强人口25监测和形势分析,跟踪评估生育政策实施效果。45.完善优生优育保障体系完善优生优育保障体系。落实国家人口中长期发展战略,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落实各项生育服务利导政策,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提高适龄群体生育意愿,引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