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高标(1593-1641年),字自根,号大木。他为官清正,廉明忠正,关心民情,热爱乡梓,治国理财有方,是明末一位勤于职守,敢于谏诤,鞠躬尽瘁的清官,被时人誉为“谏议名卿”。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三月,叶高标出生于旗头嶂下的海丰县吉康都螺溪乡(现属陆河县)。出世时,恰好有一只华南虎在其屋畔丛林中吼叫,乡人引以为奇。有天半夜,一伙山贼举着火把突然冲进叶家,举家惊恐不安,而时年仅5岁的叶高标被吵醒后,从容地起床溺尿。贼首颇为惊奇,竟不敢抢掠而离去。他在螺溪叶氏族内私塾受启蒙教育时,就显示出聪颖绝伦的天性。少年时叶高标考取县学秀才,就读于莲山鹤峰,博览群书,尤其对程朱理学和左氏春秋颇有研究心得。他为家中长子,对诸弟学业,不延他师,亲自督促学习,训迪诸弟同心共勉,刻苦用功。从而带动其弟琼标、正标、英标考取秀才,俱入伴读书,他和琼标俱为县学廪生。为了督促诸弟读书和料理家务,他放弃了几届的科举考试。至明·天启四年(1624年)叶高标31岁时,始在亲友的劝说下,到广州参加乡试而中举人。之后为准备上京赴试,他曾避开繁杂的尘世俗务,到水唇乡观天嶂石船寺静心读书。明·崇祯元年(1628年)春,叶高标上京参加会考,考取戊辰科三甲第42名进士,授安徽省歙县知县。
叶高标在歙县任上,为当地百姓做了治理地方秩序、驱除虎患、关心教育等善政。他初任知县时,歙县发生了名闻江南的“黄山”案,原、被告争执不休,牵涉到朝内两派权贵。他通过深入调查案情后发现问题的症结,经过艰苦细致的协调疏通,使双方愉快地接受了解决方案。歙县地处江苏、浙江与安徽三省交界处,历来盗寇出没无常,官府束手无策,缉治无状,掌管司法的御史因此被崇祯帝责罚。叶高标主动承担了这项工作,自行缉盗,就县堂审讯后即时定案,自此盗贼不敢入歙县作案。御史深为叹服,命令江南各县学习歙县的缉盗刑讯方法。因此不仅使安徽全境没有寇患,而且使江南诸省的治安环境得到改善。同时他对教育勤于课督,对人才乐育其成。明·崇祯三年(1630年),歙县子弟在各级科举考试中,成绩卓异,累登科名,名闻海内。由于叶高标廉洁自律,冰心玉质,吏畏民怀;有司各级交相推荐赞许,经朝廷稽核成绩评为卓异第一,遂升为刑科给事中。在朝廷10年间,叶高标历升吏科右给事中,礼科左给事中,都给事中等职,辅助崇祯帝处理政务,负责规谏稽察六部百司之职,权力颇重。
明·崇祯末年,李自成起义军进军凤阳陵寝,朝廷上下官员恐惹恼皇威,都不敢上奏。独叶高标据实奏明,且陈述防御大计,献策数千字,崇祯帝浏览他的奏疏,发下密旨嘉许之;从此朝臣及各省督抚始开谏诤之风气,叶高标也因此得到崇祯帝的信任。当时宦官厂卫侵夺司法,有一位执掌京城治安和刑事的贪官,与东、西厂和锦衣卫官员内外勾结,大肆受贿贪污,活像一只张开血盆大口的老虎。凡朝廷僚臣一旦犯事入大理寺审讯,辄以此要挟索要重贿,否则致其死命。朝内京官和地方官畏其气焰,皆敢怒不敢言。叶高标获悉此事,挺身而出,不计个人利害,一一列明这个贪官的罪状,在朝廷上慷慨痛陈,即刻使这个贪官受到重典治罪,东西厂、锦衣卫的嚣张气势也受到重大打击而收敛。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关内外战事告急,财政极为拮据,户部账目十分混乱,叶高标又被崇祯帝授以总理天下粮饷的权力,并命大臣一员辅佐,对户部钱粮进行清理。在四方多事军饷紧急之际,叶高标殚精竭虑,总揽大局,杜绝情面之风,采取开源节流的有力措施,打击中饱私囊的贪污行为。寝食俱在办公的地点。终于清查出冗费70余万两,剔除弊饷数百万两;使全国老百姓能稍微减轻税负,又使朝廷能应付浩大的军费支出。由于他廉明公正,不徇私情,与他共事的大臣被崇祯帝罢换三次,惟独他始终获得信任,经常召他入宫促膝密议,但亦因此而劳累过度,罹患重病。
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当他准备请假休病时,恰好雒城(今四川广汉县北)被张献忠攻陷的消息传来。崇祯帝急召群臣上殿议论对策。叶高标的奏章一上就深得崇祯的嘉许,故在病榻前接旨,第二天率勋戚内臣及御林军星夜驰往慰问,处理危局。但车马冒暑到达怀庆府(今河南沁阳县),与从雒城逃出的宗室福王世子商讨机宜时,他已病入膏肓,卧榻五日。床侧有河内县令王君汉,多次询问后事。他“口中喃喃,无非封疆事,终无一语及私者。”终年48岁。崇祯帝追赠他为太常寺少卿,并派大臣到惠州西湖黄塘嶂叶高标的棺柩灵前举行祭礼。惠州府和海丰县将其灵牌奉入乡贤祠世代崇祀。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