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小伙伴们,关于自己的家乡知多少?小七通过旧书内容与你们分享:
白泥镇。
三水县辖镇。在县境南端。西临西江,与高要隔江相望。面积66.7平方公里。人口2.27万。因镇人民政府驻白泥圩得名。据传明代中叶建村时,因附近有一苏岗出产白泥,故名。
明嘉靖五年(1526年)三水建县时,由高要县利琼、龙池、白泥、清塘、长岐5个都及五顶、平田2都部分地方合并而成。
民国时与现金本镇合称西区(四区),1949年沿用四区,后称白泥区。1957年称白泥乡。1958年再与金本合并为白泥公社。1961年析设金本公社。1984年称白泥区。1986年改为镇。
为西江冲积所成,绝大部分是潮沙泥地,河涌交错,土地肥沃。主种稻,是县重要商品粮基地。甘蔗、蚕桑生产在县内占很大比重。兼养塘鱼。产黑皮冬瓜有名。有中学3所、卫生院(站)3家。
北洋政府总理梁仕诒故里。文物古迹有石仙冈仙人掌,西江润螺石,宋、元荔枝山古墓,明梁鹤鸣墓,近代梁仕诒墓生祠等。银洲、新生等地有新石器文化遗址。
镇区在县城南偏西11.5公里。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人口2691。过去店铺建在西江堤外,为免洪水,1960年后陆续迁入堤内。
1980年开始,在九江至西南公路两旁扩建砖混结构楼房,圩集面积不断增大,逢阳历一、四、七为圩日,有冬瓜、家禽、塘鱼、肉类、农副产品、饲料及成衣、杂货等交易。有丝织、印染、制衣等厂。有侨联酒家等7间茶楼。九江至西南公路经此并设站。
上灶。在三水县城南偏西11公里。属白泥镇。分上灶北、上灶南。人口502。南宋末建村,传说曾有仙人在附近冈上设灶炼丹,分上、中、下灶。本村居北,为上灶。
聚落沿冈呈块状,建筑多为砖瓦平房。主种稻。兼养塘鱼。九江至西南公路经此。
冈头。在三水县城南19公里。属白泥镇。人口2138。据传南宋时,村民先祖从南雄珠玑巷迁此建村。原称琼冈。后因士子上京考试,报籍贯时语音不准,将“琼”读成广州音“穷”,闹成笑话,遂改名冈头。
聚落沿冈边呈块状,建筑为砖瓦平房及砖混结构楼房各半。主种稻,兼养塘鱼。村内冈头圩,逢阳历三、六、九为圩日,成交以农副产品、塘鱼、蔬菜、杂货为主。有小学1所、丝厂1家。有简易公路通九江至西南公路。
村人林钟是明嘉靖年间进士,任安庆知府;其孙林承芳是明万历进士,任翰林院编修;梁汝弼、梁鸿翥父子是清代进士。梁仕诒是光绪末年(1908年)进士,曾任北洋政府总理。村内原有花果寺、明新书院等古建筑,均已毁。现存梁仕诒生祠及墓。
西岸。在三水县城西南12.2公里。属白泥镇。人口1147。因在白泥圩及桓北围之西得名。
聚落在沙洲平原呈带状,建筑多为砖瓦平房,新建部分砖混结构楼房约占三成。主种甘蔗,种稻、养鱼次之。村北有白泥自来水厂,主要供白泥圩用水。通西江河道淤塞,只有公路可通白泥圩。接九江至西南公路。
金竹。又名根竹。在三水县城南偏西9.2公里,东与南海县丹灶接壤。属白泥镇。人口1240。明代建村。因古交溪水金溪段流经村前,两岸多竹,故名。
聚落依谢恩冈西麓呈点状,建筑多为砖瓦平房。主种稻。兼养塘鱼。村后谢恩冈、石狮带,村前金溪桥,均属古金溪八景,今已荒没。是清乾隆年间(1736一1795)进士、广西右江兵备道陆苍霖故里。有简易公路通白泥圩。
清塘。在三水县城南偏西13.5公里。属白泥镇。人口638。宋末有邓姓从镇内白泥村、陆姓从金本大路村迁此建村。因村中原有一大清水池塘,故名。
初在池塘四周建宅,后因人多,填塘扩建。聚落呈点状,建筑多为砖瓦平房。主种稻,兼养塘鱼。村内设圩场。有小学1所、丝织厂1家。为老同盟会员邓慕韩故里。明代有清塘八景,现均荒废。九江至西南公路经村东。
青岐镇。
三水县辖镇。在县境西部,西、北江和青岐涌三面环绕。面积26.1平方公里。人口7392。镇人民政府驻红岗圩。
清末时设灶岗、瑞凤两局。民国后改为瑞凤、灶岗两乡。1946年合并为瑞灶乡,后又分为上七、下七两乡。1950年属一区。1957年撤区并乡后叫瑞灶乡。1958年先与河口合建超美公社,后再联合高丰、杨梅建河口公社。
1961年析置青岐公社,驻地青岐圩。1963年又归入河口公社。1979年再次分出。因青岐圩位于堤外,汛期常遭水浸,故驻地改建于红岗,仍称青岐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建镇。
地势较平坦,绝大部分在海拔10米以下。是县内粮、蔗、渔稳产高产区。主种稻,兼种甘蔗、花生及果木。鱼塘养鱼。有石膏矿、制鞋、烧砖、五金等厂。资源有石膏、油页岩等。每年寒露至霜降可大量捕捉禾花雀。
有中学1所、卫生院(站)3所。有简易公路通广海公路。水路在青岐圩有小船接驳来往广州、肇庆、梧州的轮船。
红岗圩。 在三水县城西偏北9公里。青岐镇人民政府驻地。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人口1631。原是荒岗,因是红壤,故名。
1979年青岐公社机关迁此后,才逐步形成圩场。聚落在岗上呈块状,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有银行、邮电、供销、粮食、商业等部门。有青岐中学1所、卫生院1所。日日圩,交易以塘鱼、河鲜、肉类、蔬菜为主。有简易公路通广海公路。
青岐圩。在三水县城西11.5公里,南濒西江,西隔青岐涌与高要县相望。属青岐镇。人口34。原为坦地,是青岐村侯王庙庙产,以村名圩。
因属防汛要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设青岐水汛,为小洲都所辖,驻有哨兵。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始建圩,属灶岗局。昔日西江会纸、竹篾及西、北江木材、鱼虾都在此集散。
原有麻石大街两条,店户260多间,先后毁于1926年的大水灾和1938年的抗日战火。60年代初青岐公社社址设此,圩场得到一定恢复,人口骤增至400多人;后合并河口公社,社址他迁,居民锐减。
现仍设圩集,逢阳历三、六、九为圩日。成交主要为各种活河鲜及塘鱼、肉类、家禽、饲料及其他农副产品。
银坑。在三水县城西北12.4公里,西北与高要、四会两县相邻。属青岐镇。包括黎局、旧居、新居三个居民点。人口569。原名艮坑,以“八卦”方位座乾向艮得名。后因“艮”字读认不如“银”字普遍,遂改今名。
聚落在平地呈混合状,建筑多为砖瓦平房。主种稻,兼养塘鱼。有小学1所。马房至阁美简易公路经此接广海公路。1926年曾成立农民协会,是县内最早成立农协村庄之一。
琴沙。在三水县城西9.5公里,是西江中沙洲。属青岐镇。人口755。传说唐代端州某村建祠时,帆船载运巨石沉没于此,积沙成洲,其形似琴,故名。
聚落呈带状,建筑多为砖瓦平房。主种甘蔗、花生,次为稻。有小学1所。靠小艇往来青岐、河口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