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习非常的刻苦,并且要完全掌握知识的精髓深意才能满意。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语,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孔子从十五岁有志于学到七十三岁寿终的一生。
孔子十五岁时,因看到三桓瓜分鲁国军权而有志干学。后其母颜徵在去世,孔子在其异母兄孟皮的帮助下娶妻,并得一子。
孔子成年后曾任委吏、乘田一类的小官,同时广开私学,教授弟子,还适周问礼于老子,声名日盛。鲁昭公复权失败出走齐国,孔子跟随,却因为卷入齐国政争被迫还鲁。后因平定阳虎叛乱有功得任中都宰,并相继升任司空、大司寇,成功主持齐鲁夹谷会盟,鲁国渐渐繁荣。
但由于“隳三都”的失败,孔子与三桓矛盾激化,再加上齐国使美人计使得鲁定公等执政者腐化随落,最终使得孔子愤而离鲁,开始了十数年的列国之旅。
孔子先后周游卫、曹、宋、陈、蔡、楚等国,途中曾多次遭遇围困、排挤甚至是暗算,且无一例外地不为时君所用。
孔子晚年归于鲁国,整理《春秋》,后在颜回、仲由等弟子相继死去的打击下一病不起,最终病逝,享年73岁。
孔子一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是第一个在民间创办私学的人,当时社会上没有学校,只有在首都有一个太学,一所学校,只有很高级的达官贵人的孩子才能够接受教育。
孔子之学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道,所以他成了中华民族第一个圣人,叫做至圣先师。
世界文化解对孔子的评价极高,世界各界把孔子看作是人类文明的四大导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