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上存在着这样一个奇葩王朝——宋朝,横跨两宋,同出一脉,分为北宋和南宋。之所以称其为奇葩,主要是因为其经济实力在当时领先世界。
但是军事实力却软弱不堪,在军事斗争中节节败退,统治者也缺乏变革的勇气,坐拥大好江山和巨额财政收入却没有组织起像样的军队。
北宋与辽国,南宋与金国,纵观两宋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外交策略,就可以看出这个王朝本质上的软弱与卑微。外交策略上的劣势让两宋最终走向灭亡。
从澶渊之盟开始,宋朝就以弱势地位自居,宋太宗之后,宋朝再无渴望通过军事中兴之主,收复幽云十六州更是成为了口号。而在外交政策上,极尽谄媚之能事,只要能够换取和平,即使牺牲百姓利益也会毫不犹豫。
那么,两宋时期对外政策如何?是怎样在不平等的关系中保存自己,又为何最终被蚕食殆尽?
一、北宋与辽
1、太宗之前
自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以后,重文轻武的格局就此成型,宋朝极力打压武官权力,但是此时的宋军战力并没有丧失,而是处于巅峰期。只是太祖皇帝在位时国内尚未统一。
太祖皇帝把目光先对准了南方地区,只是在太祖驾崩之时,国内也未能成功统一。到了太宗时期,北汉政权成了宋朝的目标,而此时辽国作为敌对方参与了战争。
在收复北汉统一国内后,太宗皇帝立即将矛头指向了辽国,只是高粱河一战宋军惨败,太宗险些丧命。此役之后,宋朝就从进攻转为防御,也不敢再出兵伐辽,夺回之前石敬瑭割让出去的幽云十六州。
宋朝开始被动起来,而辽国却屡次三番派兵袭扰宋朝边境地区,劫掠物资,而宋朝平乱的脚步是越来越慢。
2、北宋灭亡
致使北宋最终灭亡的原因就是辽国与宋朝之间签订的澶渊之盟让宋朝开始荒废武备,百年和平的背后是宋朝上上下下的怯战与厌战,没有居安思危的王朝是难以在瞬息万变的紧张局势下生存下来的。
辽国被金国蚕食殆尽,而宋朝却没有抓住机会吞并幽云十六州以构筑抗金防线,是造成北宋灭亡的祸根之一,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宋军的战斗力已经暴露给金国,让金国能够肆无忌惮地南侵。
二、南宋与金
1、主战与主和
赵构跑到南方建立了南宋政权之后也没有改掉北宋的老毛病,南宋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是武备依然落后荒废,而此时朝中冗官的弊病却暴露出来,以李纲为首的主战派和以赵构自己为首的主和派形成了对立。
此时的南宋完全有能力抗金,只是朝中以皇帝为首的主和派拖累了军情发展,此时的南宋凭借出色的经济实力和金国展开了拉锯,谁也消灭不了谁,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对立局面。
2、交战的意义
对于武备松弛的南宋来说,频繁交战只会大量消耗国内资产,其本质是百姓遭殃,南宋拱手让出北方地区,那里的百姓自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战争让中原文化遭受了巨大损失,大量典籍被焚毁,土地荒废,人烟稀少,人口的损失带来经济凋敝,加剧了南北发展的不平衡。赵构卑微示好的政策,让本有机会反攻金国的南宋失去了底气。
军事上的羸弱被无限放大,经济上的优势却并没有转化为战果。对于金国而言,与南宋长时间的拉锯自然也消耗本国国力,百姓生活也苦不堪言。
但是相对于南宋来说,金国也收获了大量物资和科学技术,促进了其文明向中原王朝同化,开拓了疆域和视野,加速了民族融合聚居。
两宋时期分别对应不同的北方少数民族势力,北宋从太祖时期开始平定国内,到了太宗皇帝以后,高粱河一役失利后,军事方针就以防御为主,君主缺乏进取之心。
在外交策略上采取了委屈就全的政策,以金钱换和平,以岁贡换协议,虽然和辽国达成了盟约,但是却让武备更加荒废,且没有把握住战机,最终为金国所灭,政治上三冗弊病一直传递给南宋。
到了南宋时期,依旧是经济活力强,军事实力弱,在与金国形成拉锯战之后,南宋本有实力反击金国,但是却因为赵构缺乏进取之心,极力主和,最终错失了数次良机,他又听信谗言,错杀名将岳飞,最终将南宋的命运推向深渊。
两宋时期所采取的外交政策就是委屈求全,极力求和,无论是北宋时期还是南宋,朝廷对外军事策略就是固守,而到了该出手攫取利益的时候依然选择了稳健,从宋朝的外交策略可以看出,从统治阶级开始,宋朝的军力就不可能得到提升,商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并没有让宋朝的军力得到提高,卑微与懦弱充斥了一个时代。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往期回顾
引发无数争议的战争:2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此战后永远属于中国
后人为何对商鞅变法的态度反差那么大?商鞅之法到底是善是恶?
秦国最不该失败的一场战役,如果打赢,秦朝统一中原或将提前3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