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犹客家人的住居大门额上,人们常常可以看到“江夏流芳”“春申遗风”“三略世第”“循吏遗风”“东观流徽”“孝友无双”“叔度遗风”“千顷流徽”“汪洋世第”“扬誉莆田”“山谷腾辉”等题词的门匾,这些都是黄氏的客家门匾,而这每一块门匾的题词,都有着不同的历史故事。
江夏流芳
上古黄国之一的潢川黄国在今河南潢川县的古中原境内。
自从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这些带“黄”字的地方据说就是因黄国江夏人迁此而得名。有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后来发展成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从战国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安陆市武汉市一带)成为黄氏繁衍发展的中心。
春申遗风
春申君,本名黄歇,中国战国时期楚国公室大臣,是著名的政治家。
黄歇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曾任楚国宰相。黄歇从师求学知识渊博见识广,口才好。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封为春申君。
三略世第
《黄石公三略》,亦称《三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兵书,相传作者为汉初隐士黄石公。
最早提及此书的是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张良刺杀秦始皇未成,遭追捕,被迫隐姓埋名藏匿于下邳(今江苏邳县),在这里遇见一自称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的老者,授其一部《太公兵法》(也有说是《黄石公三略》),其后此公便不见于史载。张良得书,潜心研究,后帮助刘邦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政权。
循吏遗风
中国西汉著名大臣、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黄霸。因为通晓文法、明察秋毫、为官清廉、文治有方,性情又温良懂得谦让,为政外宽内明,力劝耕桑,推行教化,政绩为当时第一。
黄霸为官尽力实行循吏教化,若有不从的,然后才使用刑罚,从不轻易替代损伤官员。许县的县丞(仅次于县长)年老,犯耳聋病,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兼司法的官)将此事告诉黄霸并想赶走他。黄霸说:“许县丞是一名廉洁的官吏,虽然年老,但还能拜起送迎,即使耳朵很聋,又有什么妨碍呢? 姑且好好地帮助他,不要使贤能人失去志向。”有的人询问他这样做的缘由,黄霸回答说:“多次变换长吏,欢送旧官迎接新官的费用和奸滑小吏乘交接之际弃匿簿书来盗取公物,公私所耗费用很多,这些都应当由百姓拿出,所更换的新官又不一定贤能,有的不如以前的官吏,只是增加混乱。大凡治理之道,不能太苛求吧。”
东观流徽 孝友无双
孝子黄香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位文化名人,江夏郡(今湖北安陆市武汉市一带)人。
在我国民间,黄香扇枕温衾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广为流传。说的是黄香9岁时,母亲不幸去世,家里非常贫寒,他对母亲十分怀念。安葬母亲后,黄香在母亲坟前盖一草庐。他白天帮父亲劳作,夜晚在墓庐里一边守墓,一边挑灯夜读。这一守就是三年。不仅如此,他对父亲格外孝敬。夏日炎炎,他为父亲摇扇驱蚊解暑,直到父亲入睡,方才回墓庐学习;严寒冬日,黄香总是先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捂热后,再请父亲入睡,唯恐父亲受凉。因此,在我国古代第一部孝子故事集《二十四孝》中,黄香被推为首位,并题诗一道:“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知古一黄香。”
黄香12岁时,已经博学经典,才思敏捷,受到江夏太守刘护的赞赏。由于他既有才,又行孝,受到当时皇帝的赏识,赐他八个字:“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并任他为郎中官,称赞他为孝子,特许他在皇帝的书房东观阅读御书。黄香有了这个优越的条件后,更是废寝忘食,日夜苦读,被提升为尚书令(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在任期间,他秉公执法,为政清廉。一次,东平清河地方发生了一件“妖言狱”大冤案,受株连的上千人,黄香负责办理此案。他明查暗访,公断了这起冤案。那些受株连的无辜者全部获释,他们无不感激黄香的恩德。黄香任魏郡太守时,那里遭受水灾,他把自己的俸禄及皇帝赐的钱财都捐出来赈济灾民,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叔度遗风 千顷流徽 汪洋世第
东汉隐士黄宪,字叔度,汝南慎阳(今河南正阳县)人。
黄宪出身贫贱,以德行高尚著称。少年好学,成为饱学之士,官员和名人们公开承认他的人品和学品在自己之上。《后汉书》的《黄宪传》有两段记载:一是周子居经常说:“我只要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叔度(黄宪),粗俗贪婪的念头就又萌生了”。二是郭林宗(郭泰)到了汝南,拜访袁奉高(袁阆),车不停驶,马不驻足,见面一会儿就走了。而到了黄叔度那里,却住了整整两天。有人问他原委,郭林宗说:“叔度的学问广大犹如千顷大池汪洋之水,你去澄清它也不显清,你去搅扰它也不显浑浊。他的器量深广,实在难以测量。”
黄宪谢世后,当朝宰相陈蕃说:“若叔度在,我绝不敢先佩印绶矣!”宋儒学大师朱熹也盛赞曰:“黄宪言论风旨虽不尽见,然其气象……圭角晖焉,而见之者感于心,品其最高乎,使得圣人作之,当居颜氏之科矣。”曾经被推举为孝廉。有人劝他做官,他也不拒绝,但去到京城后,马上又回来了,什么官也不做。
扬誉莆田
唐代黄滔,字文江,进士出身,曾任朝廷官员。
莆田黄氏出自晋安黄氏,为晋安郡(今福建福州市)太守黄元方之后裔,世代居住莆田涵江黄巷,其先世以文学儒业著闻闽省。当年黄巢起义,遇儒士之家必焚之,黄巢之家也被火焚,于是黄滔乃从涵江黄巷徙居莆田东里,后裔即形成著名之莆田东里黄氏。黄滔自幼聪明勤学,中年即以词赋闻名。当时正值唐室衰败,军阀割据专权,公元九世纪末王审知节度使占据福建,割据八闽,黄滔于儒学文士入王审知幕府,成为王审知座上佳宾。因词赋闻名,中原众多著名文士都前来投附,成为东南儒士首领,声名大振。当时有许多闽省碑铭墓碣,都出于黄滔手笔。如著名《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等。其诗文见于《唐书·艺文志》《莆阳黄御史集》等著录。黄滔后裔除留居莆田东里外,其分支有徙邵武、江西临川、金溪、南城等地。
山谷腾辉
北宋官员、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自号山谷道人,又称豫章黄先生。
黄庭坚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曾与秦观并称“秦黄”。
黄庭坚是书法大家,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
黄庭坚对书法艺术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见解,大都散见于《山谷集》中。他反对食古不化,强调从精神上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强调个性创造;注重心灵、气质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在风格上,反对工巧,强调生拙。这些思想,都可以与他的创作相印证。
(文章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