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关于孔子评传孔子评传读后感读后感 郭海艳郭海艳 孔子评传是根据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这一 精神撰写的。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家,古代有重要贡献的人物很多,为什么毛泽东同 志不挑选别的人,唯独挑选孔子作为开始呢? 我想这主要是因为:第一,以孔子为起点,是通过研究孔子,从纵的方面追溯研究前代 情况的一个最恰当的选择。在孔子以前的时代,所传尧、舜、禹、汤的情况,固然是所知 甚少,即使到了文、武、周公,确实的情况,也是语焉不详,可资查考的材料(包括文献 和考古材料在内)毕竟也还不够充分,而到了孔子时代,可供研究的文献资料,虽不能说 已很丰富,但比之上述时代的人物来,
2、己大大增加了。况且孔子删诗 、 书 ,定礼 、 乐 ,作春秋 ,晚年好易,总结和保存了他以前时代的重要史实和典章制度。 研究孔子,就一定要结合研究上述典籍,从而也就必然要追溯到前代的情况。由此可知, 从孔子开始,决不是割断以前历史,恰恰相反,而是以研究孔子为重点,必然地要联系追 索孔子以前的情况。第二,以孔子为起点,是通过研究孔子,从横的方面研究诸子百家的 一个最恰当的选择。 孔子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无论在当时或后世,在国内或 国外,都是影响最深最广的人物,是个言行一致。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伟大思想家、政 治家、教育家,他集以往文化思想之大成,开后世儒家学说之先声。 他的思想学说,经过两千
3、多年的潜移默化,有的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精神生活 和传统风俗习惯的准则,构成了有别于西方国家的中国式的社会习俗和家庭生活的风范,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东方国家,远及欧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我 们民族的骄傲。这是历史已经证明了的事实。而且从孔子开始,再去研究诸子百家中的其 他人物,无论对研究孔子本身还是对研究诸子百家,也都是顺乎事理的。 以上两点,大概是毛泽东同志提出从孔子开始的主要原因。从孔子到孙中山这一段历史 的总结工作,要涉及到很多人物。我们第一步打算选择两千余年来中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 各类思想家,用“评传“的方式,给以实事求是的公正的论述和评价。 孔子和佛陀、耶稣
4、、苏格拉底被人称为全人类最顶尖的四大思想家,而用孔子的儒学之 道治业兴邦,早已成为全人类的理想与追求。但是,作为孔子故乡的传人,我们对孔子到 底了解多少呢?我们将怎样传承孔子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呢? 孔子生前饱经人生坎坷,死后历经千年磨难。在中国的历史上,孔子让人莫衷一是。 孔子云里雾里,是也,非也! 孔子,就是孔子,千秋功罪,任人评说。 面对林林总总的评述孔子的著作,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不可不读,而普普通通的民 众更不能不读。因为孔子的一言一行已浸透在几千年中国发展过程中,根植在千千万万黎 民百姓日常生活中。众多的孔子评传牵引我们回溯春秋,去寻找那个“学而不厌”的求知 者,那个平民教育的开创者
5、,那个想施展政治才华建设理想社会而又短命的政治家。众多 的孔子评传字里行间向我们渗透着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儒家学派创立者孔子,用 以“仁”为本的儒家思想影响着中国,影响着全人类。 历史,是任何人都无法丝毫不差完全复制的。而按照唯物史观,沿着历史发展大的脉 络,为当代追溯历史人物生活的典型环境和典型情节,则是被人们默许的传记的最基本写 法。应该说,它是最接近历史事实的,它在推断的微观情节中为读者构建了大的历史真实 框架。众多的孔子评传也不例外。各位先生以翔实的史料、细微的描述、独树一帜的笔 法,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孔子形象。我们读着读着,不得不惊叹作者 以出神入化的笔触为读者还原了一个平实的孔子,使读者和孔子之间遥不可及的距离倏然 消失了。孔子早年的贫寒的处境、孔子长达 14 年的自我放逐式的漂泊生活、儒家学说发展 的过程及其孔子对后世的贡献,在这些评传中得以详尽的展现,并深深的感染着我们。 然而众多的孔子评传中最为引人瞩目的,还当属将孔子定位在“伟大的教育家、保守的 思想家、失败的政治家”这样的价值坐标上。它可谓是令人耳目一新,也使我们在研读孔 子时容易产生创新的思维火花,拓宽我们认识孔子的思路,使我们认识孔子有了纵深感。 目前的孔子评传不会也不可能是孔子的定论之作,我们还殷切希望能看到全新的孔子评 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