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三亚市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规划(2018-2022年).docx

上传人:ewewa 文档编号:21261229 上传时间:2024-01-22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42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亚市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规划(2018-2022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三亚市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规划(2018-2022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三亚市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规划(2018-2022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三亚市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规划(2018-2022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三亚市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规划(2018-2022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亚市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各区人民政府,各管委会,市各有关单位:三亚市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规划(20182022年)已经七届市政府第63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三亚市人民政府2019年8月5日(此件主动公开)三亚市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规划(2018-2022年)建设健康城市和健康乡村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抓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设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必然要求,对我市实现“健康三亚”“美丽三亚”“世界三亚”的发展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

2、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海南2030”规划纲要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及海南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关于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的精神,为全面推进我市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进一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福祉,推进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特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发展回顾1.健康环境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良好,全年无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2015年至2017年,城市绿地率由36.54%提高到39.58%,城市绿道的总长度由12.3千米增加到30.5千米。2017年,森林覆盖率达6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5.4

3、1平方米。生活饮用水水质进一步改善,“健康海南2030”期间,末梢水抽检合格率由87.7%提高到100%。2017年,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为88%,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100%,建成区内三类以上公厕比例为100%。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由2011年的72%提高到2017年的80%。2.健康社会逐步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2011年至2017年,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由95.68%提高到98.91%,城镇登记失业率由1.97%降低到1.54%。“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低保标准由360元/月/人提高到2016年的590元/月/人。2017年,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

4、为2.42名。职业健康检查覆盖率由2015年的78%提高到2017年的8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2011年的86.3%提高到2017年的92.6%。3.健康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卫生与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2011年至2017年,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由2.25%提高到84.81%,糖尿病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由26.2%提高到60.3%,儿童健康管理率由76.21%提高到93.52%,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管理率由60.8%提高到87.8%。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由2011年的2.21人增至2017年的2.96人。2015年至2017年,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由0.81人

5、增至0.92人,每万人口拥有公共卫生人员数由4人增至6人。2011年至2017年,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提高了2%。4.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卫生与健康事业不断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十二五”期间,婴儿死亡率由6.27下降到5.4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8.31下降到7.25,孕产妇死亡率由27.26/10万下降到13.69/10万。成人高血压患病率由2015年的18.8%下降至2017年的18.1%,结核病发病率由2011年的107.97/10万下降到2017年的78.90/10万。5.健康文化氛围逐步形成居民健康意识有所提高,健康行为逐步养成,社会健康氛围不断形成。2017年,经常

6、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45%,每千人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为1103.11册。每万人拥有志愿者人数由2011年的116.34人提高到2017年的1600人。(二)形势分析“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期,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关键期,也是我市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的加速期。我市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首批国家生态示范区、中国最佳魅力城市、全国“城市修补、生态修复”试点城市、全国海绵城市、全国第一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森林康养基地试点等,为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我市国际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旅游人口增加,城市开发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生态环境

7、压力加大,居民生活方式也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因素导致的健康问题不断涌现。当前,三亚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职业健康检查覆盖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儿童系统管理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每万人口拥有公共卫生人员数、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结核病发病率等多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近年来职工基本医保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食品监督抽检合格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儿童系统管理率、母乳喂养比例、健康教育工作经费等工作指标呈下降趋势,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结核病发病率、粗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万车交通事故死亡率等指标仍呈上升趋势,

8、我市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利于推动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生活福祉,也是加快推进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迫切需要和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和考察海南时的重要讲话,国家“一带一路”、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等重大战略,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打造大三亚旅游经济圈的重要决策,为我市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当前应顺势而为,抢抓机遇,将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放在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等区域战略中统筹谋划,整体推进,为建设经济

9、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三亚提供强力支撑和有力保障。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省第七次党代会和省委七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紧紧抓住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重大历史机遇,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海洋强国”等重大战略,坚持人民共建共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以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为核心,以营造健康环境、构建健康社会、优化健康服务、培育健康人群、

10、弘扬健康文化为重点,促进城市建设与人民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水平,为打造健康三亚提供有力保障。(二)基本原则坚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以人为本,将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将健康促进的理念和理论融入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政策之中,推动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党纵览全局的组织优势,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多部门统筹协调机制,鼓励、组织和引导全社会参与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活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使健康福祉惠及广大群众。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健康公平。维护基本医疗卫生

11、服务的公益性,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人群间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距,推动全市范围内卫生与健康事业均衡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发展。加强健康需求评估和健康影响评价,找准城乡发展中影响健康的重点难点问题,夯实底板、补齐短板,科学施策,综合治理。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不断创新工作策略、方法、模式,发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的引领支撑作用,为打造创新发展的“活力三亚”而努力。坚持典型示范,突出三亚特色。强化示范引领,通过培育和推广典型经验,扩大健康村及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和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覆盖面

12、,提升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水平。立足当前,因地制宜,探索具有三亚特色的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模式。(三)总体目标到2022年,城市健康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和城乡环境条件持续改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与三亚世界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相适应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体系,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广泛普及,全民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水平明显提高,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四)主要指标到2022年具体实现以下目标:健康环境更加优美宜居。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森林绿地质量进一步提升,生态用地占比合理增长。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

13、例达98.35%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文教卫体、住房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聚焦学生、老年人、从业者等人群的健康问题,大力开展健康细胞工程建设。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5张以上,基本医保合规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职工医保不低于75%,居民医保不低于6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大于1.8平方米,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2.5人以上。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优质高效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

14、步完善,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重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逐步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模式。加强重大传染病、职业病和重点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加强慢性病人群和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达到2人以上,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不低于88%,医疗卫生健康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8.5%。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居民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健康生活得到全面普及。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73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继续降低,分别低于5.43、7.22和9.14/10万,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

15、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不低于94%,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比2015年降低30%。健康文化进一步发展。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社会氛围健康和谐、积极向上,健康知识广泛传播,健康行动深入开展,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普及。城市文明程度普遍提高,群众文化生活逐渐丰富。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5%以上,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低于20%,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到65%以上,每万人拥有志愿者人数达到1800人以上。三亚市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主要指标领域编号指标名称单位2015年指标2017年指标2022年目标健康环境1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98.198.698.352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天000

16、3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10092.31004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率%无1001005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689.890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1001007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农村)%1001001008三类以上公共厕所比例(建成区)%1001001009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村)%83.6285.881001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15.9315.4115海南省爱卫会关于印发关于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琼爱卫2017 39号)明确提出到2020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要达到15平方米/人以上。11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768090健康社会12每千名老年

17、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张/千人8.812.763513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98.7598.919914城镇登记失业率%1.631.54415基本医保合规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职工:70%居民:55%职工:70%居民:55%职工:75%居民:60%16城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人1.371.51.817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人/千人无2.422.518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人/亿元0.060.0570.04519职业健康检查覆盖率%78859620食品监督抽检合格率%95.696.196.121万车交通事故死亡率人/万车1.753.672.782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492.695

18、23学生体质监测达标率%89.7586.489024健康社区覆盖率%516.772525健康学校覆盖率%69.25026健康企业覆盖率%516.6625健康服务27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千人2.352.96428每万人口拥有公共卫生人员数人/万人46929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人/万人0.810.92230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比%1821.58031糖尿病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20.960.36532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61.5479.2985健康服务33儿童健康管理率%97.7393.529534孕产妇系统管理率%868685.108835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管理率

19、%84.587.89036医疗卫生健康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5.617.138.5 海南省爱卫会关于印发关于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琼爱卫2017 39号)明确提出到2020年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要达到8.5%以上。健康人群肺37人均期望寿命岁无无78.7338婴儿死亡率5.475.825.433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7.257.897.2240孕产妇死亡率1/10万136909.1441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1/10万289.66 318.8430042肺结核发病率1/10万72.23(2015年报告发病率)78.90(2017年报告发病率)75.00(全球终止结核病目

20、标2022年指标)43成人高血压患病率%18.818.118.144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0.720.470.4245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无数据无数据94健康文化46居民健康素养水平%5.68.82547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33302048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无456549每万人拥有志愿者人数人/万人0.110.160.1850媒体健康科普情况分值144注:“媒体健康科普情况”的定义为,在面向公众的以健康为主题的网站/主页、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期刊4类媒体上均设置了固定的健康栏目来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得4分,少一类减1分。三、主要任务(一)营造健康环境

21、1.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开放畅通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大力推进“五网”(路网、光网、电网、气网、水网)建设,农村“五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建设安全、方便、快捷、绿色低碳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着力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融合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打造绿色、安全、稳定的智能电网,建设覆盖全市的安全气网和均衡协调的水利网络。切实加强防洪、农田灌溉、城乡供水、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加强园林绿化、排水、排污、公厕等市政设施的建设及改造。加快普及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不断提升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建立“户分类村收集区转运市处理”的四级垃圾

22、收运处理模式,加快推进三亚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扩建项目、三亚渗滤液处理站增容项目、三亚粪便处理厂等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争实现垃圾收运体系覆盖至我市所有农村,“十三五”末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强化各污水处理厂的配套管网建设,加快完成荔枝沟水质净化一厂扩建及二厂新建、红沙污水处理二厂、崖城古城区污水管网改造、红沙污水处理厂配套主干网、红塘湾水质净化厂、新城水质净化厂二期扩建、育才污水处理厂等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2.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开展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建立健全大气

23、、水、土壤等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以维护青山绿水、碧海蓝天和建设国际一流生态环境为目标,解决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大力推进“双修”“双城”工作。加强“五大”生态环保工程建设(“青山”工程、“绿水”工程、“碧海”工程、“蓝天”工程、“宜居”工程),构建“六大”生态文明示范体系(开展“生态文明社区”示范、开展“生态文明酒店”示范、开展“生态文明景区”示范、开展“生态文明园区”示范、开展“生态文明校园”示范、开展“生态文明政府”示范),打造彰显三亚特色的“山、海、河、田、岛、城”生态安全格局,形成全社会共同行动的生态文明建设新风貌。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推进节能减排。科学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提前实施机动车国

24、六排放标准,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汽车。加强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路检和抽检工作,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理由:高污染排放机动车(即黄标车)淘汰工作已于2017年底基本完成)。严格施工工地环境管理,进一步加强对施工和道路扬尘的管理控制,实行道路机械化清扫等低尘作业方式和道路洒水降尘措施。加强对城区餐饮服务经营场所的油烟排放监督检查,严格限制城区露天烧烤。加大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协调推进羊林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大力推广应用绿色照明、绿色能源等低碳技术;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鼓励倡导“绿色出行”,减少

25、日常生活中的铺张浪费,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大力推广循环经济;突出三亚地方特色,推进生态文明景区、生态文明园区、生态文明社区、生态文明政府、生态文明校园建设。保护水环境,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大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及其配套管网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水平。加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提高污水处理技术,按照“规划先行”原则,采用“城旁接管、就近联建、独建补全”的治理模式,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现象。2020年农村生活污水设施实现全覆盖。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工艺改造,提高脱氮除磷效果,实施总氮总量控制,确保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内。加强重点流域、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

26、,集中开展打击水污染违法专项行动,实施污水治理、河道清淤、垃圾收集、生态恢复等整治工作。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着力构建水环境监测预警网络。全面推进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工作,加强水源地水质常规监测和饮用水水质监测。推进城乡统筹区域供水设施改造,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统筹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控制农业种植业面源污染。组织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细调查,建立土壤环境质量档案。因地制宜推广种植业、养殖业循环生产技术,发展节约型农业,综合利用农牧业废弃物,实现对水、土、肥、药和生物质资源的科学利用和管理。推广畜牧、水产业循环健康养殖技术,加大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

27、业,推广循环农业模式,探索建立适于全市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模式和长效机制。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和海洋国家公园,推进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等重大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大力实施天然林、水源林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工程。加大山体生态修复力度,重点推进东环铁路和绕城高速公路两旁抱坡岭受损山体、半岭温泉度假区周边受损山体等山体生态修复工程。继续开展“绿化宝岛”行动,持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商品林提升工程,稳步推进退果还林,加强对天然林、红树林等重要林业资源

28、和野生珍稀动植物的保护,加快推进三亚河、铁炉港保护区造林修复工程、红树林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工程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实施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重点保护浅海滩涂、红树林、河口泻湖、珊瑚礁等滨海湿地,积极推进东岸湿地公园工程建设,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重点海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制定实施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规划,实行最严格的围填海和占用自然岸线管控制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强化大气环境监测预警网络建设。着力构建水环境监测预警网络。建立主要河流湖库、重点水功能区水质监测网络,建设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和全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覆盖广、自动化

29、程度高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着重耕地、饮用水水源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的土壤环境监测。加强污染源监测,完善重点污染源污染排放自动监测与异常报警机制。3.美化城乡环境卫生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推进城镇绿化、美化、亮化、彩化、净化建设。重点清理城乡卫生死角,加大对老旧居民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棚户区等重点地区的整治,加强对车站码头、工地、商业区、旅游景区、农贸市场等人流聚集区的环境卫生治理,加大对摊点乱摆、污水乱排、广告乱贴、工地乱象、乱搭乱建、车辆乱行乱停、农贸市场脏乱、小街小巷老小区等城乡“八乱”问题的整治力度,确保市容干净整洁。加快推进城市广告牌匾整治、违法建筑拆除、城

30、市色彩协调、城市亮化规划、城市天际线和街道立面改造等城市修补工作。全面实施城市绿化改造工程,加快建设由市域绿道、市区绿道及精品微循环绿道等构成的城市绿道系统。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继续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有序推进村庄整治。做好“爱国卫生月”爱国卫生工作,定期开展环境卫生大清扫、义务劳动等活动,落实门前三包、卫生责任区、单位卫生达标、垃圾分类管理等制度。鼓励和支持社区(村)、物业管理小区和单位场所开展卫生小区、卫生楼院、卫生之家和流动红旗等评选。4.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加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保障良好的生活环境,保护人民健康。合理的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相关部门在确定建设布局时,应当依据国家和本市声

31、环境质量标准和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合理划定建筑物与交通干线的防噪声距离,并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要求。新建、改建、扩建可能产生噪声污染的建设项目,应做好环评审批和验收,防治噪声污染技术、设施不达标的,禁止开工建设、禁止生产经营,实现源头治理。健全法规标准体系,提升监管水平,完善环境噪声监测网络,加强对建筑隔声设计和施工质量的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加大对噪声污染环境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二)构建健康社会1.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市级、区和村级各级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建设。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住房保障、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进一步

3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的有效衔接和转移接续,稳步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水平。巩固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加快完善城乡低保、临时救助、灾民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等制度。2.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推进城乡、区域和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建立“双轨制”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

33、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协调均衡发展。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困难地区、困难学生和困难群众倾斜,完善扶困助学制度。围绕三亚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快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和“互联网+教育”。改善乡村体育健身条件,完善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立和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开展就业援助与培训工程,重点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探索旅游城市居民生活补贴试点。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创业就业促进行动,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完善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面向务工

34、人群、候鸟人群特别是非户籍常住人口的社会服务,保障流动人口在卫生、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方面的权利。3.强化社会安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食品安全抽样检测、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体系,针对食品安全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有效运用信息化手段,深化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加强药品质量源头管理,强化特殊药品监管和药物滥用监测,提高药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制。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区检测站、田间检测点和瓜菜收购检测点“四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和追溯制度,强化生产安全和职业健康。健全安

35、全生产长效机制,构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开展职业安全培训和监督检查,坚决防止重大安全事故。持续推进职业病危害严重行业专项治理,消除危及劳动者健康的隐患,有效控制和防范重大职业病事件。加强职业健康监护,不断提高劳动者健康体检覆盖率。加大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力度,大力提高劳动者职业健康意识和个体防护能力。促进道路交通安全,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加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划和建设,建立有效的交通安全防范体系,强化交通安全监管和治理。组织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治理公路安全隐患。严查酒后驾车等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增强交通安全法律意识和安全常

36、识的宣传和教育,提升机动车驾驶人和交通参与者的文明素质和守法意识,提高青少年的交通安全意识。完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和联防联控机制,提高危机管理、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增强公共建筑物和设施应急避难功能,加强大型活动、群众自发性节庆聚集活动群死、群伤治安灾害安全防范。预防和减少意外伤害,保障口岸公共卫生安全。完善意外伤害综合监测体系,加强老年人和儿童意外伤害干预,减少交通伤害、溺水、中毒、自杀等事故发生。完善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建立产品伤害监测体系,强化重点领域质量安全监管,减少消费品安全伤害。推进口岸规范化建设,提升动植物检疫查验、检疫处理、疫情监测设施设备

37、配备水平,健全口岸病媒生物及各类重大传染病监测控制机制,主动预防、控制和应对境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三)优化健康服务1.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市、区、村(社区)三级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秩序,形成“15分钟城市健康服务圈”和“30分钟乡村健康服务圈”。构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继续完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尤其是在主城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中做好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站)配建工

38、作。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统筹规划城乡医疗机构、床位、人员、医用设备和卫生事业经费等,进一步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加大对卫生健康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不同层级、不同类别、不同举办主体医疗卫生机构间的分工协作机制,不断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医疗卫生机构,以市场化运作引导社会资源提供多元化高端医疗服务。2.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做强现有公立医院,推进公立医院编制人事制度、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公开招聘制度、薪酬制度等改革,完善医务人员激励机制,大力改善医疗服务。全面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

39、度,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大力发展医疗联合体。根据行政划分情况及变化,科学调整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延伸服务提供范围,增强服务设施供给弹性。增强对度假区、景区急救站的指导和监督,提升医疗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全面推进公立医院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阳光采购,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促进医药分开。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行为,优化诊疗流程,推进合理用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全面组织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儿科、精神医学、助产等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制订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的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

40、,吸引城市二级以上医院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鼓励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和偏远地区工作,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适当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中高级岗位比例,提升健康人才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等。提倡义务献血,进一步加大义务献血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义务献血宣传力度,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并优化献血工作队伍,为市民义务献血提供专业的保障。3.推进健康服务信息化加快卫生和健康工作信息化进程。健全区域健康信息平台和网络,推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医疗、远程医疗、健康管理和医疗咨询等。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和面向基层的远程医疗,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健康服

41、务新型模式。开展网上预约挂号、线上支付、健康咨询等信息化健康服务。基于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平台,开展集预防、治疗、康复等于一体的个人全生命周期的自我健康管理,推动居家养老、居家护理等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服务更加智能化和便捷化。通过信息化手段,健全集中检测和远程会诊平台,增强居民对基层医疗服务依从性。4.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加快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以中医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以三亚市中医院为龙头,大力发展中医健康旅游,打造中医旅游示范基地。发挥市中医院中医中药优势,重点打造中医中药、康复疗养

42、等特色专科,在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实现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发展中医治未病服务,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增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快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推广科学有效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鼓励有资质的中医师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技术支持。积极培养中医人才,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中医医疗服务、养生保健、产业开发中医文化等方面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四)培育

43、健康人群1.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将全民健身计划、体育产业发展等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快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基层体育骨干队伍建设,探索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其在组织管理群众体育、宣传引导科学健身、提供健身指导服务中的作用。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统筹全市体育设施规划布局,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体育场馆、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健康主题公园等健身设施建设,原则上,各个公园都因地制宜设置各类球场、步道等健身场所。加强社区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站(点)等基

44、层体育设施的配套。至2022年,实现建设1个大型体育健身中心、4个市辖区体育健身中心,市本级和全市各个区都应拥有功能较为完备的体育场馆或体育基础设施,90%以上的街道、社区(行政村)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在新建、改建、扩建的居民住宅区、商业区和城市公园中规划体育健身活动场地和设施。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率和利用率,推行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实现公共体育场馆、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全面开放,打造“15分钟健身圈”。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建立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加强体质监测工作,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指导群众科学健身。2.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实施全

45、民健身计划,推进全民健身生活化。加强全民健身宣传教育,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发展健走(跑)、骑行、球类、户外拓展活动、游泳、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传统特色运动项目创新。继续举办三亚国际马拉松比赛、“三亚球王”系列争霸赛、村际排球联赛等全民健身赛事。建立“体医结合”健康服务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运动指导体系,提供个性化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加强重点人群体质健康的运动干预,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健身活动。加强职工健身,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落实工间操制度,开展符合单位特点的健身活动。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融合与

46、衔接,完善体育工作体系。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确保学校开好体育课程,适当强化课外锻炼,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且能够熟练掌握2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健身活动,引导和鼓励群众经常、持久地参加健身活动。3.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普及健康素养知识与技能。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国民营养行动计划等专项行动,引导居民建立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增强群众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组织开展“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健康口腔)行动。制定并实施居民营养计划,普及合理膳食营养知识,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场所,推行健康食堂和营养配餐。全面推进公共场所禁烟,促进控烟立法。积极开展烟草危害宣传教育,不在公共场所和公共区域设置烟草广告或者利用新闻媒体发布烟草广告,积极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建设无烟医疗卫生机构、无烟学校、无烟单位。严格落实不向未成年人售烟等有关法律规定,将青少年作为吸烟预防干预的重点人群,努力减少新增吸烟人群。开展戒烟咨询热线和戒烟门诊等服务,提高戒烟干预能力。加强限酒健康教育,控制酒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指示公告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