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试验示范区申报书(完整版).doc

上传人:绿扩生态 文档编号:21735630 上传时间:2024-04-15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试验示范区申报书(完整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试验示范区申报书(完整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试验示范区申报书(完整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试验示范区申报书(完整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试验示范区申报书(完整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申报书xx隶属于xx省xx市,位于xx省西北部,洞庭湖西岸,澧水下游,与长江直线距离80公里,是枝柳铁路、二广高速和207国道跨越长江,进入xx的第一县。xx北连长江,南通潇湘,西控九澧,东出洞庭,自古就有“九澧门户”之称。是澧水流域和xx省参与长江开发的一大战略要地。境内的城头山被誉为“城池之母、稻作之源”。xx集雨总面积2075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和15个镇,总人口92.49万人。201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8.5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5.2亿元,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6.5亿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3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4.3亿元

2、,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1.4亿元。全县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01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60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1713元。一、创建工作条件及基础1.农业及资源概况。 1.1土地、气候及水资源条件。xx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山、丘、平、湖四种自然区。西北部为山区,太青山鸭母尖海拔1019.5米,是全县制高点;南部与北部属丘陵区,起伏不平;东部和西部为湖区,水网纵横,小渡口镇永和村海拔28.6米,是县境最低点;中部是全省著名的澧阳平原。xx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向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过渡的地带。气候温暖,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丰沛,春温

3、多变,夏季酷热,秋雨寒秋,冬季严寒。xx年平均气温16.7,年降水量1200-1900毫米,无霜期272天,适宜水稻、棉花、油料作物生长。由于受地形影响,全县气候呈现非地带规律。西部山区,太青年平均气温9.2,而澧水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16.8。平原区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xx有大小河流47条,可划分澧水、淞滋河两条水系。其中一级支流9条,二级支流22条,三级支流15条,四级支流1条。澧水水系在县境内有6条,包括澹水、道水、涔水3条一级支流,县境内流域面积781.75平方公里,干流境内长32公里。淞滋河水系有界溪河、洈水河和淞滋河所属的11条大小溪河,其中一级支流5条,二、三级各3条,总流

4、域面积570.8平方公里。1.2农业产业及农业生物资源概况。xx耕地面积111.11万亩,2015年,粮食作物面积141万亩,总产量52.7万吨。其中,稻谷播种面积113.7万亩,产量47.3万吨;油菜播种面积64.5万亩,产量8.9万吨;棉花播种面积17.3万亩,产量2.1万吨。连续五年保持“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地位。葡萄面积达到3.5万亩,桔柚13万亩,水果产量12.26万吨。茶叶2.5万亩,花卉苗木5.5万亩,南美白对虾1.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8.92万亩,蔬菜产量32.83万吨,其中商品蔬菜2.8万亩。完成造林22.5万亩,全县林木绿化率达32.9%。2015年,全县生猪存栏48.0

5、2万头,生猪出栏101.6万头;家禽存笼820.89万只,家禽出笼1763万羽。全年肉类总产量10.46万吨。其中,猪肉产量7.32万吨,牛肉产量0.2万吨,羊肉产量0.46万吨;禽蛋产量6.41万吨。 南美白对虾1.5万亩,甲鱼养殖面积(含鱼鳖混养)1.96万亩,四大家鱼养殖面积17.88万亩,水产品产量6万吨。2015年,全县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23家,企业总产值65.55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75%。全县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个,省著名商标21个,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54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4家。农产品获“三品一标”认证

6、161个,其中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个。1.3农业投入品及农业废弃物概况。2015年,全县化肥施用总量19.95万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00万亩以上,应用配方肥60万亩以上,发展绿肥20万亩。农药施用量2533吨。2015年全县秸秆资源总量82.57万吨,以水稻、油菜、棉花、玉米等秸秆为主。其中水稻秸秆最多,达43.43万吨,占52.60 %;油菜秸秆次之,产生量为22.09万吨,占26.75%;棉花秸秆12.5万吨,占15.14%,玉米秸秆4.26万吨,占5.16%,其他秸秆量占0.7%。秸秆利用量为63.5万吨,其中肥料化利用46万吨(还田利用量41万吨),饲料化利用量7万吨,基料化利用量

7、0.9万吨,能源化利用量9.6万吨。综合利用率为76.9%。农用塑料薄膜815吨,其中地膜615吨,农田残膜490吨,农膜回收利用率在39.9%左右。全县规模化养殖场2319个(包括生猪、蛋鸡、肉鸡等养殖单位)。全县年产生畜禽粪尿约330万吨。截止2016年9月底,全县常年存栏500头以上的480家规模猪场中,已建成大小沼气池357个,总容积28500立方米,配套生化塘53000立方米,沼液综合利用管道17800米,干湿分离机50台,农用粪罐车30辆,可供消纳粪污的种植面积20万亩。2015年,xx出栏生猪101.6万头,各镇街上报规模猪场病死生猪为5655头,散户病死生猪为26895头;出栏

8、家禽1763万羽,病死家禽为46万羽。目前病死畜禽处理主要是现场处理,就地深埋。1.4.农业观光及旅游资源概况。xx县城自南北朝建州以来,屡为府、州、路治所,县境内名胜古迹甚多,有多处省级文物单位,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头山、彭头山、八十垱、余家牌坊、鸡叫城、鸡公垱、丁家岗、十里岗、三元宫、孙家岗、花瓦寺塔、xx文庙、xx古城墙。2015年,xx全年实现旅游收入53.7亿元,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695.7万人次。xx共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3A级旅游景区2个(xx古城、彭山庄园)。xx现有规模休闲农庄共25家, 其中星级休闲农庄16家,国五星1家、省五

9、星5家、省四星3家、县三星7家,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2.8亿元。2.创建条件及工作基础。 2.1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全面开展。近年来,xx实施了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高、低、中农田划定等工作稳步推进,耕地保有量稳定保持在100万亩以上,高标准农田面积27.89万亩。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节水增效农业,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8.9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4.66万亩。县域范围内油料作物、果蔬作物、牲畜、家禽、水产以及食用菌等种质资源丰富,其中葡萄、桔柚等地理标志本土品种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并进行了新品种的开发。2.2农业环境治理工作积极推进

10、。近年来,xx创新探索了“猪沼果(菜)” “稻稻肥”等循环模式,积极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推进沼气工程、有机肥堆沤等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大力发展农作物秸秆还田、秸秆能源化利用和基料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6.9%。同时,积极开展水肥一体化、有机肥、绿肥替代化肥和农药减施工作。2.3农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xx天供山林场是县域内唯一的国有林场及省级森林公园。林场经营总面积7.2万亩,其中林业用地6.5万亩,林木总蓄积45.8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xx地处洞庭湖区,湿地资源较为丰富,全县湿地面积38.36万亩,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12.33%,是省

11、内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县区之一,境内不仅有澧水、涔水、澹水及北民湖、宋鲁湖、杨家湖、马公湖等天然湿地,还有王家厂水库、山门水库、太青水库等人工湿地,这些湿地为保障澧水流域和洞庭湖湿地生态区的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分别成立了北民湖湿地保护管理处、xx涔槐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和澧水河口湿地保护管理处。同时县人民政府批准新建了徐家湖等15个湿地自然保护小区,使xx现有受保护湿地面积达到32.19万亩,保护率提高到83.91%。2.4农业科技支撑有力有效。近年来,xx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加快种植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建成了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农业科技

12、示范基地,全县特色产业进一步突出,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围绕优质粮食、油料、蔬菜、果品、林木、花卉、畜禽、水产等的良种产业化,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在农业产业建设过程中,狠抓科技创新,积极主动与xx农大、省农科院、省林科院等高校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他们提供品种试验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共同研究取得了一批应用价值较高的科技成果。同时积极开展各种农业科技培训,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大大提高了农民科学务农和转移就业的能力。2.5农业农村相关工作全国全省领先。xx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现代农业发展,在种植业结构调整、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湿地林场保护、农业休闲观光等方

13、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是全国油菜百强县、全国产棉大县、全国优质棉基地县、全国品牌农业示范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葡萄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全国首批“绿色能源县”、国家卫生县城。为创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提供了较好的条件。3.发展需求及工作重点。3.1发展需求。3.1.1农业规模化程度有待提高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较低。2013年只有0.745:1,与省委确定的到2017年要大于等于2.5:1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其次,农产品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产业链不长。农产品加工业多以本地大宗农产品为基础,加工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加工企业特色不

14、足、品牌影响小。受资金、技术、原料供应、信息及销售网络等因素的影响,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品牌影响力还较小,特色不突出。3.1.2农业面源污染亟待治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排放量增大,全县农村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遏制和扭转,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并存、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等种种环境问题危害群众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全县农村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3.1.3农村环境有待改善 xx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少规范的村镇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场所,污染现象较为突出。农村生活垃圾清运体系不规范,设备落后,加之缺乏科学规划与建设投入,生活垃圾无人

15、管理,清运不及时,造成垃圾围村、坡沟渠道随意倾倒、垃圾入河现象。生活污水处理处置方面,一些偏远的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导致农村群众生活环境受到影响,个别地区甚至影响到村民的饮水安全和生活质量。3.2工作重点 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重点发展有农业产业、资源环境、农村社会等三大模块,政府推动、企业主体,构建以下“一心一带四区多点” 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格局。3.2.1“一心”以澧阳平原为中心的粮食基地即以澧阳平原为核心,建设水稻工厂化育秧基地、优质稻生产基地、超级稻超高产基地,配套超级稻新品种引进与示范、新技术配套与示范,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着力提高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粮食综合生

16、产能力。同时县城中心作为全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中心、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以及电子商务中心。3.2.2“一带”以澧水为主观光农业休闲带澧水作为长江中下游平原人类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依托中国名副其实的最早的城xx城头山,打造以澧水为主的城头山文化以及优势农业产业,建设农业休闲观光园、乡村旅游项目集群工程等,满足人们休闲旅游需求。3.2.3“四区”以涔北丘岗区、红湖区为主的特色经济作物区,以平湖区为主的“双低”杂交油菜区,以山丘区为主的生猪养殖区,以红湖区、涔澹蓄洪区为主的高效水产区(1)以涔北丘岗区、红湖区为主的特色经济作物区以涔北丘岗地区、红湖区为主,发展葡萄、橘柚、花卉苗木等特色经济作物,

17、配套苗圃繁育基地、智能控制系统、储量气调库、节水灌溉管道系统及道路、沟渠、电力等基础设施等,重点发展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采用沼液灌溉、高效节水、有机肥推广、清洁能源开发等技术。(2)以平湖区为主的“双低”杂交油菜区以平湖区为主开展双低油菜籽标准化生产试验基地,提高油菜籽品质和出油率,稳步扩大优质油菜、油茶生产、油葵生产,开展订单农业,建立农资配送中心,按照“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组织生产。(3)以山丘区为主的生猪养殖区在山丘区重点建设无公害生猪养殖基地,推行“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建成“猪-沼-果”、“猪-沼-林”等生态养殖场,并依托现有养殖场开展标准化养殖、三改两分等

18、设施改造提升,配套建设畜禽粪污处理设施等,建设xx生猪生态产业化养殖项目。(4)以红湖区、涔澹蓄洪区为主的高效水产区以红湖区、涔澹蓄洪区为主对全县10万亩低产池塘进行清淤和护坡改造,重点养殖淡水鲟、南美白对虾等优质水产品种,发展健康养殖,建设高效水产饲料加工厂和水产品冷库等配套设施。3.2.4“多点”全县域开展农村环境整治以整县农村环境整治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为主线,建成一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农村污水集中与分散处理工程、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二、创建开展情况及成效近年来,xx县委、县政府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理念,突出农业生产、资源、环

19、境、生态和生活等方面,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我县的现代农业水平。1.创建工作成效。1.1农业产业建设成效明显。2016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41.98万亩,其中粮食136.86万亩,总产51.57万吨;油菜63.15万亩,总产8.75万吨;棉花14.51万亩,总产1.8万吨。全县发展葡萄3.5万亩、有机茶园2.5万亩、桔柚13万亩、商品蔬菜2.8万亩、花卉苗木5.5万亩。全县出栏生猪100.39万头、肉牛3.05万头、肉羊29.1万只,出笼家禽894万羽,蛋产品总量6.2万吨,名特优水产6万亩,水产品起水6.07万吨。1.1.1全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制订了xx市xx高

20、标准农田建设(2011-2020年)实施方案,由县政府整合县发改、水利、农开、农业等项目,到2020年xx将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79.367万亩(其中:2011年-2014年26.5万亩,2015年-2020年52.867万亩),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达到65%以上。2016年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5.34万亩,较上年新增7.455万亩。1.1.2科学发展畜禽水产养殖业。近年来,在抓好畜禽退养工作的同时,积极推进规模化生猪、肉牛、羊、肉禽、蛋禽等养殖场建设。2015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年出栏生猪32.1万头,100只以上羊养殖场年出栏羊17.66万头,50头以上肉牛养殖场年出栏肉牛0.42万头,

21、1万只以上肉鸡养殖场年出栏肉鸡546.15万只,存栏2000只以上的蛋鸡养殖场的蛋鸡数量337.9万只。建设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9.2万亩,起水优质水产品1.22万吨。1.1.3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从2011年起开展“厅市合作”推进农业标准化,我县先后颁布了葡萄、水稻、蔬菜等生产标准36个。二是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完善农业投入品使用记录档案,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贮存和使用禁用农药行为,严禁限用农药在水果、蔬菜、茶叶等农作物上使用。三是健全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全县建设1个县级检测中心、15个镇检测站和4个企业自律检测室。每年开展县级农产品抽检2000批次以上,

22、镇(街)级农产品抽检7500批次以上,平均合格率达到96以上。四是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水稻、油菜、蔬菜、柑橘等主要作物认证率达到82%,全县“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192个,较上年新增20个,增长11.62%,其中国家地理标志认证4个,绿色食品原料基地2个,有机食品11个,无公害农产品119个,绿色食品56个。1.2农业资源环境明显改善。1.2.1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做到了耕地占补平衡,2014年全县耕地面积103.6万亩, 2016年108.7万亩。1.2.2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认真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推

23、广绿肥种植、秸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加强耕地地力评定工作,确保国土整理、千亿粮食产能项目区的耕地质量达到建设标准。目前我县耕地有机质含量1.52%,每年提高0.5%左右,到2020年,全县耕地有机质提升到2.2%以上。1.2.3加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大力发展节水增效农业,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8.9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35.12万亩。积极把握全国小农水特色县、农田水利改革试点县机遇,努力探索“设施农业+产业化+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模式,大力推广以管灌、喷灌、微灌等为主的现代节水灌溉技术,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xx经验先后在全国、全省农田水利改革会

24、上推介。1.2.4推进化肥农药施用减量行动。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推进化肥施用减量增效行动。2016年,推广精准施肥面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70万亩,有机肥替代化肥面积3.5万亩,机械化深施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15万亩,种植绿肥20万亩,施用有机肥3万亩。建立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配套先进高效施药机械装备,选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推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面积22万亩。1.2.5推进秸杆综合化利用。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和关于禁止露天秸杆禁烧的通告,各镇(街)探索建立秸秆收储运体系,形成多元化、产业化利用模式。推广秸杆堆沤还田、秸杆生物反应堆、生

25、物菌剂快速腐熟还田等技术;引进“泰谷生物”等生产企业,推动“农业废弃物生物降解循环利用”项目进程。以集镇为单位建立小型的秸杆处理工厂,利用热解技术制作有机肥。以村为单位建立专业的秸秆收集场,建立秸秆银行,鼓励农户利用秸秆换取有机肥。建设食用菌标准化栽培基地,全县秸杆基料化利用量达到6万吨。据测算,全县秸杆总量83.23万吨,秸杆综合利用量63.69万吨,利用率76.52%。1.2.6提高农膜回收利用率。以棉花、葡萄、蔬菜等主产区为重点区域,以加厚地膜应用、机械化捡拾、专业化回收、资源化利用为主攻方向,完善扶持政策,加强试点示范,强化科技支撑,创新回收机制,提升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水平。从2016

26、年起,每年选择3到5个镇开展地膜治理试点,到2020年,全县农膜回收网络不断完善,资源化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1.2.7加强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将养殖用地纳入城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年11月,我县完成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的划定工作,并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严格实行养殖场准入制度,积极推广治污新模式。主要推广干湿分离、“养殖沼气种植”生态养殖、生物发酵床处理、“水泡粪+固液分离”、复合生物滤池污水处理等模式。1.2.8加强病死畜禽专业化无害化处理。目前,我县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主要以镇(街)就地深挖掩埋处理方式,

27、集中处理率达到100%。2020年,全县建立和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成1处县病死畜禽冷冻收储点、15处镇级冷冻暂存点,定期转运到市级无害化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配套购置专用运输车辆、移动灭菌设备以及其他必要防护装置等。1.2.9农业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县人大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全县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决议,全县打响了守护“生命之水”的攻坚战。恢复了北民湖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徐家湖、涔水等15个县级湿地自然保护小区,启动了xx涔槐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联合津市市申报了澧水河口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东部平湖区和澧水、淞滋水、道水、涔水、澹水五条水系治理为重点,开展平原河网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

28、重点整治水源地46处、取水口29处,所涉17处水源地的水面养殖合同全部予以解除或改签。依法关闭污染企业21家、粘土砖厂25家,填堵土立石灰窑35家116孔,取缔珍珠养殖3490亩,关停畜禽养殖场293家,拆除栏舍5.5万平方米。2016年11月,省政府在xx召开了洞庭湖区养殖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进现场会,推广xx经验。1.2.10实施三年绿色行动,提高森林覆盖率。今年,县财政预算安排植树造绿专项资金350万元资金,以奖代投用于全县绿色通道建设。到目前,全县已完成造林2.8万亩,占计划的127.3%。全力打响“美丽xx”三年行动战,计划到2019年全县林木绿化率达到35%,县城绿化率达38%,县城

2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平方米, 绿化水平达到国家园林县城标准。1.3农村社会发展更加和谐。1.3.1农村居民收入不断提高。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增收。2016年,全县完成农民教育培训21916人,培育各类农业经营主体3044个,土地流转总面积48万亩,土地流转率44%。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98.84亿元,增长3.3%,农业增加值61.7亿元,增长3.3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55元,增长8.1%。1.3.2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今年,大力推广垃圾分类“绿色存折”经验,突出抓好垃圾分类减量与就地消纳,推行农村垃圾市场化处理,落实保洁协会大面常年巡查机制。加快推进“

30、海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完成镇(街)垃圾压缩站建设,真正落实“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目前,全县已有5个镇街建设垃圾压缩站8个,今年规划建设垃圾压缩站10个,实现全县农村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全覆盖。1.3.3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2016年,全县建设三格化粪池厕所2000个、农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250座。2017年建设三格化粪池厕所1800个。到2020年,在全县15个镇20个行政村建设无动力集中式农村污水处理工程各1处,42个行政村村庄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3200个。2.创建主要模式。2.1政府+社会资本合作撬动模式。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运作模式,充分

31、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我县农业可扶持续发展建设,拓宽社会资本投资渠道,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通过投资补助、基金参股、前期费用补贴、担保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PPP项目相关扶持。2.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模式。农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具备一定市场经营能力、资金实力、拥有一定规模土地使用权,能够将专业化农民、经营管理者、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设施设备组织起来开拓市场、防范风险、创新技术、完善基础设施和更新设施设备,推进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机械化发展,不断摸索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2.3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目前,农村产业融合蓬勃发展,产业链条持续延伸

32、,农业功能加快拓展,新型业态不断涌现,产业融合发展正在成为农村创新创业的热点和亮点,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方面的作用和效果日益显现。我县主要:农业内部有机融合模式。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发展高效、绿色农业,以高效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一高三新”农业蓬勃发展,一些传统资源、农业废弃物被综合利用,农业潜力被激发。全产业链发展融合模式。从建设种植基地,到农产品加工制作,到仓储智能管理、市场营销体系打造,再到农业休闲、乡村旅游,品牌建设,行业集聚等,形成一条龙发展的“全产业链”。农业功能拓展融合模式。在稳定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不断拓

33、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旅游村镇或乡村旅游示范村,积极开发农业文化遗产,推进农耕文化教育进学校。科技渗透发展融合模式。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中,大力推广引入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引进先进技术生产栽培模式等,实现现代先进科技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产业集聚型发展融合模式。随着农业产业发展规模的逐步提高,特别是一乡(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产业发展呈现集聚态势,产业、产品品牌和价值不断壮大,实现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推进。2.4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协调发展模式。以农村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发展农村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农村更新

34、,完善服务配套;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和新型产业农民培育,提高农村饮用水安全和农民生活质量,保证农民共享发展成果,逐步将xx建设成为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共融”的发展模式,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创新创业。3.主要技术集成。3.1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集成。全县主要聚焦畜禽粪污、病死畜禽、农作物秸杆、废弃农膜及废弃农药包装物等五类废弃物,以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为主线。针对不同农业废弃物特点,集成现有零散的利用技术,制定不同类别、不同区域的技术解决方案,探索多元化、立体式、组合 型资源化利用方式,提高综合利用效益。畜禽粪污主要推进干湿分离、排污口建人工湿地、采用“畜禽-沼气作物”等种养结合的生态模式;

35、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主要推广“病死动物+工业油脂+肉骨粉+黑水虻+有机肥”和“病死动物水解+生物柴油+氨基酸+有机肥”的技术路径;农作物秸杆资源化利用主要推广秸杆机械化粉碎直接还田技术和秸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等利用;废弃农药包装物和废旧农膜主要是回收利用。3.2粮油产业协同创新技术集成。传承城头山稻作文化,实施湘米提升工程和南方粮油协同创新项目,打造xx优质稻生产基地。大力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从机耕、机播、机插、机防、机收、机烘等生产过程全程实行机械。2017年,在城头山镇、大堰垱镇、涔南镇等镇种植优质稻75万亩,其中高档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探索 “中稻+再生稻+绿肥”、“中

36、稻+再生稻+油菜”、“有机稻+再生稻+绿肥”、 “一季稻+油菜”、“春玉米+晚稻”、“稻鸭”、“稻虾”、“双季稻+菜”、“春玉米+油葵”等模式。主要推广部颁湘晚籼13号、桃优香占、盛泰优018等一二级优质稻米品种,扶持xx洞庭春米业等龙头企业,打造“城头山”稻米品牌。3.3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集成。抓好垃圾分类减量与就地消纳,村里建设垃圾收集中转站,镇(街)建设垃圾压缩站,县里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进行分类减量处理。农村每户配备二桶一框,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可沤制垃圾进入沤肥坑沤制有机肥。可回收垃圾由村里派人上门分类回收至村可回收垃圾收集点,以

37、“绿色存折”模式兑换日常用品。至2020年,不可回收垃圾由村收集后转运到县垃圾填埋厂进行统一填埋。2020年以后,不可回收垃圾由村收集后转运到县垃圾发电厂发电。有毒有害垃圾由保洁员上门收集存放在村有害垃圾收集点,再由镇专业垃圾运输车运送至澧水流域危险废弃物处置中心集中处置。全县农村每天产生生活垃圾395吨,其中可沤制有机肥235吨、可回收利用垃圾80吨、不可回收垃圾80吨(含有毒有害垃圾2吨)。3.4农业水资源保护与综合技术集成。开展沟渠塘坝清淤、河湖围网养殖清理、河湖沿岸垃圾清理等专项行动。水库、湖泊、哑河等公共区域全面禁止投肥养殖。进一步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建立健全县级农村安全用水监测检

38、测平台,确保饮用水源水质达到三类以上。改造、扩建现有供水工程发展农村自来水,保障农村居民安全饮水。居住分散的山丘区居民采取集雨、联户打井、引泉等措施建设分散式供水工程。加强饮水源保护,加强水质检验检测,建设规模化水厂水质化验室,进行水质状况定期监测。建设县级农村饮水安全信息系统1处,每个镇建设一个安全饮水厂。建设了太青山门水库供水工程,可以供应30万人饮水。3.5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技术集成。全面贯彻落实耕地地力补贴政策,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重点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广种植绿肥、秸杆还田、施用有机肥等,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强度,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耕地有机质含量; 加强农田水利改革工

39、作进程,打造现代农田水利示范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到2016年建成高标准农田35.3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32.5%。3.6畜禽规模养殖无害化处理技术集成。推广“养殖沼气种植”、生物发酵床、复合生物滤池、三级生物降解池等生态养殖污染治理模式。推广使用干湿分离与雨污分流养殖工艺,实现畜禽粪污处理减量化。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猪沼林果(蔬菜、茶叶)”“稻鱼(蟹、虾)共生”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达到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在养殖场配套建设沼气池,粪污经过沼气池厌氧发酵处理,成为优质的有机肥。沼液除了作为肥料外,还可用于病虫防治,减少农药用量。沼气用于生活能源。在大型养殖场建设1000立方米以上的大

40、型沼气,沼气还可用来发电。3.7高效产业标准化绿色种植技术集成。以“公司(合作社)+基地”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检验检测、“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和认证后监管,着力打造优势农产品品牌。推广绿色种植技术,采取有机肥替代化肥、秸杆还田、种植绿肥、水肥一体化、病虫害专业化和绿色防控技术等措施,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由县财政安排补助资金发展绿肥面积20万亩以上。加大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粪污肥料化利用力度,常年落实农作物秸秆还田面积70万亩左右,通过沼气池发酵消纳畜禽粪污330万吨,施用农作物面积20万亩左右,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3万吨,推广病虫害专业化和绿色防控技术面积22万亩以上。3.8农业生态

41、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集成。我县湿地面积为25570.72公顷,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12.33%,境内不仅有澧水、涔水、澹水及北民湖、宋鲁湖、杨家湖、马公湖等天然湿地,还有王家厂水库、山门水库、太青水库等人工湿地,成功创建涔槐国家湿地公园、北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这些湿地为保障澧水流域和洞庭湖湿地生态区的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县要全面禁止电网捕鱼,大力推行增殖放养的种类、数量和范围,严禁捕捞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好境内生物多样性。抓好耕地重金属污染加密普查,进一步完善与优化水稻“VIP”和“VIPn”降镉技术,强化土壤重金属钝化剂产品的开发,组装和集成不同程度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技术并开展中

42、试优化与示范,加强耕地重金属污染监控预警,在全县设立68个监控点,每个定位监控点每年采取土样1次、灌溉水样3次以及农产品样品2次。在涔水流域建设6个野外观测试验站,重点收集涔水及周边耕地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加强耕地清洁灌溉水源湿地保护建设。到2020年,全县修建 150公里生态拦截沟,保证粮食主产区的灌溉水清洁。三、创建工作方案及内容1.创建思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保护和农村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以种养产业循环发展为核心,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底线,立足全县农业发展现状和农业资源禀赋,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调整生猪养殖布局结

43、构,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全面实施农业农村面源和和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开展循环农业和标准化健康生态养殖,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产业农民,构建适用于中南平原水网地区特色种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示范引领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2.发展目标。2.1总体目标。到2017年,xx的农业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基本匹配,建成重要农业资源台账制度,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归纳成熟的技术路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形成清晰的南方水网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到2020年,xx的农业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

44、力相匹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取得积极进展,农业资源保护水平与利用效率逐步提高,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成效显著,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提升,农村环境明显改善,乡村更加美丽宜居,全面建成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引领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2.2具体目标。种养业布局结构合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生猪年出栏量130万头;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3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50万吨以上,油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65万亩左右,葡萄总面积发展到6万亩,建成有机茶园3万亩,苹果柚总面积发展到5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80万吨,花卉苗木面积达到7.5万亩,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和水产名特优新养殖面积达到8万亩,养殖总产量稳定在1

45、2万吨以上。县域内配套建立农产品信息管理平台1处、电子商务中心1处,建设农产品物流中心1个,分级物流集散中心5个,实现农产品日吞吐量1000吨;全面建成绿色文化休闲农业精品产业带,实现年观光旅游人数300万人次。资源养护、环境治理、生态修复成效显著。基本实现秸秆全量化利用,立完善的秸秆收储运体系,形成多元化、产业化利用模式,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田残膜和农药包装回收率达到90%。测土配方覆盖面积达到95%;实现绿色防控全覆盖,农药用量零增长。无害化处理病死畜禽比例达到100%。平原水网污染防治措施,山地与丘陵地区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和林地保护,全县森林覆盖

46、率达到35%。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取得显著成效。农村环境明显改善,乡村更加美丽宜居。xx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趋于完善,污染物排放量有效削减,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生活污水处理率90%,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万人次。3.农业产业可持续建设8大工程。立足于xx的农业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现状,以推进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为总目标,以特色化、规模化、集聚化为发展方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稳定和提升粮、油及生态养殖等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引导丘陵区花卉苗木、水果,平原区葡萄、蔬菜,湖区高效水产的高效产业有序扩规,加快转变

47、传统经营方式,推进农业产业适度规模经营,拓宽农业产业功能,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现代服务业,支持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提质增效。重点工程主要包括:3.1粮油产业提升工程。水稻工厂化育秧工程。在全县水稻主产镇建设水稻工厂化育秧基地10000亩,年均推广水稻工厂化育秧13-20万亩,累计推广65-100万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播种车间、催芽车间、育秧基地、培训教室等设施。水稻秧苗繁育基地通过对农民的培训、电视讲座、广播宣传、现场观摩、实地指导等方式进行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水稻育秧向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油菜种植基地提升工程。在

48、全县油菜种植优势镇推广优质品种,提升品质,确保“双低”率达到100%,提高油菜籽品质和出油率,稳步扩大优质油菜生产。重点在平湖区打造油菜生产基地,全县油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65万亩左右。3.2高效农业扩规项目有机蔬菜基地。在全县范围内建设1万亩有机蔬菜基地,主要种植黄瓜、辣椒、榨菜、凤尾菜、广州菜心等时令蔬菜和季节性蔬菜品种,依托现有蔬菜基地发展设施种植,重点建设日光温室大棚、秋延大棚30个,育苗智能连栋大棚等设施。葡萄种植基地。在全县范围内发展葡萄种植,建设鲜食葡萄种植基地,种植红地球、阳光玫瑰、美人指、夏黑无核、紫甜无核等品种,依托现有葡萄种植基地进行品种优化,发展酿酒刺葡萄1万亩,配套建设葡萄种苗基地1000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立柱、钢绞线、集雨水窖、果园路、滴灌设施,配套建设冷藏保鲜库。特色经济林基地。以复兴镇、梦溪镇、盐井镇、金罗镇、大堰垱镇、王家厂镇等六个镇为主,栽植柑橘、苹果柚等本土品种建设柚产业基地3万亩,种苗引育繁殖基地100亩,在码头铺等镇建设香桃基地1.5万亩,重点改造田间道路、灌溉设施等田间基础设施。花卉苗木基地。在梦溪镇、如东镇等镇建设花卉苗木基地2万亩,主要建设平整土地、苗圃、种苗繁育基地设施、灌溉设施及其它配套设施,并开展种苗定植以及采后收购处理等。楠竹产业基地。以甘溪滩、火连坡、金罗、码头铺等镇为主,发展楠竹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方案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