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考博招生人数【几深教育】.pdf

上传人:是深海鱼吗? 文档编号:2848344 上传时间:2020-09-0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65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考博招生人数【几深教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1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考博招生人数【几深教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1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考博招生人数【几深教育】.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1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考博招生人数【几深教育】.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1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考博招生人数【几深教育】.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结合,既是一种用文字表达的方式,又是一种向读者宣传、介绍哲学思辨观念的一种通俗化方法。苏菲的世界正是这种结合完美的体现,也是这部书畅销的原因所在。历史小说最根本的就在于小说的故事情节,必须还原或发生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必须有一定的历史依据或再现某一段历史时期的时代面貌。而苏菲的世界的叙述正是以西方哲学史为主线,通过对哲学思想、哲学家以及各时期不同的时代风貌的形象化描写,来串联西方哲学史的发展,但学界目前却普遍认为其文章情节的设置缺少某种具体的历史依据。这种认识在笔者看来是存在一定缺陷的,我们并不能忽视苏菲的世界中对西方哲学史的叙述,它并不是子虚乌有的凭空捏造。著者是在历史确切存在的人物观念和时

2、代背景下,将小说情节串联起来的,它的“课程”脉络,就是西方哲学简史的历史发展,它向我们展示的或许更多的是一种哲学启蒙作用,不必面面俱到,细致入微。在我们平常的文学创作中,几乎约定俗成一些惯例。例如在写短篇文学作品时,我们重点描写的是情节,通过情节的快速反转或者情感的短时爆发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当我们在创作中篇文学作品时,我们往往通过一个接一个的故事来增强文章的饱满度;而当我们撰写长篇文学作品时,我们的主线设计则更偏向于人物的命运,通过描写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来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苏菲的世界显然是属于中篇小说的行列,因此,我们就完全可以理解,小说文本中以一节节“哲学史课”为故事情节的串联,是非常符

3、合我们文学创作惯例的。以哲学史为话题的小说,是一种不新但却鲜有人尝试的题材,因为哲学本身所具有的那种深邃性在普通作家看来,无疑是非常不易把控的。二、通俗化的叙事新闻周刊(国际版)曾评价苏菲的世界:“这是一个将学术作品通俗化的杰出范例对于未曾修习哲学概论者而言,本书是最佳的入门读物;对于修习过此门课程但已忘却大半的人而言,本书有助他们重新温习。3”通俗化写作让原本艰涩、深邃的哲学变得平易近人,作者乔斯坦贾德就是通过多样化叙述手法,使文本变得更加富有文学气息,更加通俗化,令读者在阅读中,更好的体悟到书中哲学的基础知识和哲学大家的思想观念。例如,在哲学家艾伯特向苏菲授课的过程中,所利用的书信、明信片

4、、录像等各种媒介以及哲学与文学的历史叙述都带有着明显的“拼贴”痕迹。这样将各种互不相干的语类形式组合起来,目的就在于令读者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读的小说不过是个“虚拟”的故事。还有,在某次授课结束后,艾伯特突然说了一句“再见,席德!”这令苏菲极为吃惊的话。因为她们谁也不认识席德,而且就连哲学家艾伯特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说这句话。这种电影情节里经常出现的“蒙太奇”手法也被著者运用的炉火纯青。此外,贾德一直称其“浪漫主义的反讽”写作手法的运用,这种“反讽”其实就是指人物“自我意识”的觉醒;著者还在作品中设计了一些“露迹”的表达。“小事一桩,我亲爱的同仁。我想在哪里,就在哪里。4”这种自我暴露的叙述,将

5、故事中所有的人物形象都推置到一种模棱两可的境地,令读者在阅读碎片化的章节中,加深了对小说本身的思考以及所表现的“现实与虚构”关系的思考。总之,苏菲的世界作为一部哲学史小说,在文学本位的定义上,著者就必须解决小说叙事的通俗化,这样才能令作品与读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因此将晦涩的哲学术语用通俗的话语清晰表达是文本要求的第一要义,这也是苏菲的世界为何如此畅销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从本身哲学史小说的性质来看,著者需要将一些哲学观念和相应的时代背景融入小说的情节发展中,用小说的形式和故事情节服务于哲学知识的讲解。所以,著者势必要在制造虚构的同时打破虚构,建立一层又一层的“套盒式”框架结构,来反映“现实

6、与虚构”交织的关系。因此,在苏菲的世界中大胆新奇的构思,别具一格的叙事方法都充分显示了著者深厚的哲学功底、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同寻常的艺术造诣。第一章苏菲的世界的当代解读燕山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第二章 形上世界第二章苏菲的世界的叙述结构本文接受何成洲的观点,认为著者正是从三个叙述者的角度(哲学家、苏菲和席德)出发,以书信和对话的叙述行为,利用元小说的叙述策略,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和浪漫主义反讽的角度来创作的苏菲的世界。但在此基础上,笔者更加倾向于小说表达的叙述跨层和哲学跨层是由视角人物中叙述者和被叙述者两方面身份的相互转换构成的,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看出在“三层结构”中存在的三个方面“现实与虚构”的关系

7、建构。一、苏菲的故事十四岁年纪的苏菲,正处在从孩童转变为成人的十字路口,内心充满着对世界、对生活的好奇。在她看来,世间的一切都非常的有趣和奇妙,她会同好朋友乔安谈论有关机器人的话题,并思考“人应该不只是一台机器吧?5(1)”这种有趣的问题。她对五月万物生长的时节充满好奇,会产生“当天气变暖、积雪融尽时,千千万万的花草树木便陡然地自枯荒的大地上生长起来了。这是什么力量造成的呢?5(1)”这样的思考。因此,当她收到一封寄给她的神秘来信,并发现信中提出的问题“你是谁?”,她不会像成年人那样简单的理解为别人的恶作剧,她会去思索,去好奇,去想象各种可能的场景和答案。“她觉得自己好像一个在仙子的魔棒挥舞之

8、下,突然被赋予了生命的玩具娃娃。她现在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四处漫游,从事奇妙的探险,这不是一件很不寻常的事情吗?5(4)”。正是由于这种好奇心的驱使,苏菲开启了她神奇的西方哲学史之旅。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了解到这一封封神秘的书信是由一位名叫艾伯特的哲学家寄来的,“哲学家艾伯特”通过“书信”这种媒介向苏菲传授哲学知识,向她讲述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每一封信或长或短,皆用第一人称对话的口吻讲解,宛如一堂堂面对面交流的哲学史课。不仅如此,艾伯特还善于在讲授过程中利用各种方式方法,更好的让苏菲理解、学习。例如,为了激发苏菲的想象力和思考,艾伯特会在信中提出一些富有启迪性的问题,让苏菲在思考中发现问题,保持一

9、颗好奇心。而遇到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理论和哲学流派的讲解时,艾伯特又会将难以理解的部分转变为有趣的故事或者苏菲生活中的例子,来加深苏菲对哲学知识的理解。比方说,艾伯特在谈到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之前提出了三个问题,“万事万物是否由一种基本的物质组成?”、“水能变成酒吗?”、“泥土与水何以能制造出一只活生生的青蛙?5(28)”。这些看似简单而又有趣的问题,很容易让思想还处在天马行空阶段的苏菲,感到十分的神奇,她那十四岁的小脑瓜很容易就可以接受“青蛙是由泥土和水变成的说法”。进而也能理解,米雷特斯的哲学家安那西梅尼斯的观点“万物之源必定是空气或气体”。“当水再进一步受到挤压时,就会变成泥土5(32)”。

10、艾伯特将“青蛙”的形成归于“泥土”与“水”的结合,这种脱离常识的假设虽然离谱,但对于苏菲来说却很有趣味。我们都知道,剧本和剧有着本质的区别。当我们在看剧本时,联想的空间很大,而读者和作者在思想上的偏差会对剧本的理解有一定的分歧。而当我们在看剧时,画面感更强烈,观者的感受主要来源于表演者的表现。所以,哲学家艾伯特的智慧在于他不仅通过文字来传授知识,还用录像的方式更直观的让苏菲感知哲学,使其趣味性更浓,增加了阅读效果。举个例子,艾伯特在谈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雅典的时候,给苏菲邮来了几盘录影带。在录影带中,苏菲第一次见到了既像旅行者、又如同观光向导的艾伯特,带着她共同领略古代雅典城邦风貌和他们的哲学

11、思想。在特写中,她看见艾伯特站在巴特农神庙的废墟上向自己介绍古代雅典城邦昔日的辉煌。随着镜头的推移转换,古老的酒神剧场、高等法院以及市区广场一一出现,“苏格拉底式”与“柏拉图式”的哲学被巧妙地引出。魔术般的转换让苏菲来到了两千四百年前的雅典,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同处,神奇得仿佛置身梦中。这种非同寻常的教学方法违反了所有的自然法则,却又显得那么真实,不仅令苏菲印象深刻,就是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会暗自称奇。很显然,从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来看,我们的小主人公苏菲是以绝对自由的行为方式出场的,作为故事开始的中心,苏菲是“现实”的,而与哲学家艾伯特讲述的哲学史课程,就是一种书信文本的“虚构”框架了。这种“虚构”本质上处于整个文本的最里层,这种关系的构成,一是为了佐证主人公苏菲“现实”的存在,二是为后文第二层“现实与虚拟”关系作铺垫,在二者的相互交织中埋下哲学的思考。二、席德的世界席德的世界由无所不知的叙述者讲述出来,这就事先定义了席德的“现实”基础,要远高于苏菲的“现实性”。我们依旧跟随着艾伯特讲述的哲学课程这一主线前进,苏菲在慢慢了解到这个哲学发展演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