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效量但小于极量之间的剂量 D.最小有效量与最小致死量之间的剂量 E.半数有效量与半数致死量之间的剂量28.药物的极量是指( E ) A.每次服用量 B.每天服用量 C.整个疗程服用量 D.单位时间内的服用量 E.药典规定的最大治疗量29.ED50是指( D ) A.极量的1/2 B.最小致死量的1/2 C.最小中毒量的1/2 D.引起50%动物出现效应的剂量 E.引起50%动物死亡的剂量30.LD50是指( C ) A.引起一半寄生虫死亡的剂量 B.引起一半细菌死亡的剂量 C.引起一半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D.引起一半病人死亡的剂量 E.致死量的一半31.药物的LD50越大,说明( E ) A.
2、 药物作用强度越低 B.药物的安全性越高 C.药物治疗指数越高 D. 药物疗效越高 E. 药物毒性越小32.衡量甲药毒性比乙药大的依据是( C )A.甲药的ED50比乙药大 B.甲药的LD50比乙药大 C.甲药的LD50比乙药小 D.甲药的ED50比乙药小 E.甲药的LD50/ED50比乙药大33.A药的LD50比B药大,说明( E ) A.A药的效能比B药大 B.A药的效价强度比B药大 C.A药的治疗指数比B药高D.A药的安全性比B药高 E.A药的毒性比B药小34.药物的治疗指数是指( A ) A. 半数致死量/半数有效量 B. 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 C.95%有效量/5%致死量 D.治疗
3、剂量/致死剂量 E.治愈率/死亡率35.可靠安全系数是指( C ) A.LD10/ED90 B.ED95/LD5 C.LD1/ED99 D.LD99/ED99 E.ED90/LD1036.可衡量用药安全性的指标是( D ) A.极量 B.半数有效量 C.半数致死量 D.治疗指数 E.最小中毒量37.判断A药比B药安全的依据是( C ) A.A药的LD50比B药大 B.B药的LD50比A药大 C.A药的LD50/ED50比B药大 D.B药的LD50/ED50比A药大 E.A药的治疗量/中毒量比B药大38.药物的效价强度是指( A ) A.产生一定强度的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B.引起毒性反应时所需的剂
4、量 C.产生治疗作用和毒性反应的剂量之比 D.产生最大效应所需的剂量 E.产生最大效应与毒性反应的剂量之比39.药物的效能是指( E ) A.产生最大效应与毒性反应的剂量之比 B.产生治疗作用与毒性反应的剂量之比 C.引起毒性反应时所需的剂量 D.产生最大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E.最大效应,再增加剂量疗效不再提高40.10mg吗啡的镇痛效果与100mg哌替啶相同,说明( C ) A.吗啡的效能比哌替啶强10倍 B.哌替啶的效能比吗啡强10倍 C.吗啡的效价强度比哌替啶强10倍 D.哌替啶的效价强度比吗啡强10倍 E.吗啡的安全性比哌替啶强10倍 41.以下关于受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D ) A.
5、受体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 B.受体在细胞内有特定的分布部位 C.受体能特异性识别并结合配体 D.受体的数目是恒定不变的 E.药物通过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作用决定于内在活性42.受体阻断药的特点是( A ) A.与受体有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 B.与受体无亲和力,但有内在活性 C.与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 D.与受体既无亲和力,又无内在活性 E.与受体有亲和力,但内在活性较弱43.受体兴奋药的特点是( C ) A.与受体有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 B.与受体无亲和力,但有内在活性 C.与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 D.与受体既无亲和力,又无内在活性 E.与受体有亲和力,但内在活性较弱44.部分
6、激动药的特点是(E ) A.与受体有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 B.与受体无亲和力,但有内在活性 C.与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 D.与受体既无亲和力,又无内在活性 E.与受体有亲和力,但内在活性较弱45.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兴奋作用还是抑制作用,取决于( B ) A.药物是否具有亲和力 B.药物是否具有内在活性 C.药物的脂溶性 D.药物剂量的大小 E.药物的作用强度46.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合用时,随着拮抗药浓度的增大,激动药的量效关系曲线( C ) A.向右移动,最大效应增高 B.向右移动,最大效应降低C.向右移动,最大效应不变 D.向左移动,最大效应降低 E.向左移动,最大效应不变 47
7、.非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合用时,随着拮抗药浓度的增大,激动药的量效关系曲线( B ) A.向右移动,最大效应增高 B.向右移动,最大效应降低C.向右移动,最大效应不变 D.向左移动,最大效应降低 E.向左移动,最大效应不变48.部分激动药与激动药合用时,可产生( C )A.兴奋作用 B.兴奋作用增强 C.阻断作用 D.阻断作用增强E.作用无明显变49.可使激动药的量-效关系曲线右移,并使最大效应降低的药物是( E ) A.激动药 B.拮抗药 C.部分激动药 D.竞争性拮抗药 E.非竞争性拮抗药50.可使激动药的量-效关系曲线右移,但最大效应不变的药物是( D ) A. 拮抗药 B. 激动药 C
8、.部分激动药 D.竞争性拮抗药 E.非竞争性拮抗药多项选择题51.口服阿托品缓解胃肠绞痛是属于( BE )A.局部作用 B.吸收作用 C.对因治疗 D.兴奋作用 E.对症治疗52.药物作用选择性的重要意义在于( ACD)A.临床选用药物的依据 B. 选择性高的药物作用强 C. 药物分类的基础D. 选择性高的药物副作用少 E. 选择性高的药物效价强度高53.与药物剂量或药物作用无关的不良反应是( BD ) A.副作用 B.特异质反应 C.继发反应 D.过敏反应 E.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54.与药物剂量有关的不良反应有( ABC ) A. 副作用 B.毒性反应 C. 后遗效应 D. 变态反应 E
9、. 特异质反应 55.药物变态反应的特点是( ABDE ) A.发生于过敏性体质病人 B.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 C.反应与药物的作用相同 D.多发生于开始用药710天后 E.同类药物间可有交叉过敏反应56.药物副作用的特点有( BCE) A. 发生在特异质病人 B. 治疗剂量下产生,与防治作用同时发生 C.可以预知 D.选择性高的药物副作用多 E.大多是可逆的功能性变化,危害性小57.药物副作用的特点是( AE )A.药物固有作用的表现 B.可造成机体严重损害 C.剂量过大时出现 D.不可预知 E.随用药目的不同可与防治作用相互转化 58.药物副作用的特点是( BCD )A.药物剂量过大引起的不
10、良反应 B.由于药物作用选择性低引起 C.治疗量下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D. 不严重,但难以避免E. 与病人的体质有关 59.发生毒性反应的常见原因有( ABCDE )A.药物剂量过大 B.用药时间过长 C.药物浓度过高 D.注射速度过快E.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60.临床用药的剂量( ACD )A.一般情况下不超过极量 B.绝对不能超过极量 C.必要时可以超过极量D.一般用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剂量 E.不必考虑极量 61.受体激动药的特点是( CDE )A.与相应受体亲和力强但内在活性低 B.与相应受体无亲和力但内在活性高 C.与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 D.与受体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 E.可
11、激活相应的受体62.部分激动药的特点是( ABDE )A.与受体有一定的亲和力 B.内在活性较弱 C.无内在活性D.单独应用可产生较弱的激动作用 E.与激动药合用时可产生拮抗作用63.竞争性拮抗药的特点有( ABE )A.能与激动药竞争同一受体 B.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C.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平行左移 D.降低激动药的最大效能E.缺乏内在活性64.量反应的特点是( CD )A.药理效应表现为全或无 B.药理效应只能用阳性或阴性表示C.药理效应可用具体数量表示 D.药理效应的强弱是连续增减的量变E.必须用多个动物,以阳性率表示65.判断药物的安全性可根据( ACD )A.LD50/ED50
12、B.PA2/PD2 C.LD1/ED99 D.LD5与ED95之间的距离E.ED5与LD95之间的距离(二)名词解释1兴奋作用:凡使机体生理功能和(或)生化代谢增强的作用称兴奋作用。2抑制作用:凡使机体生理功能和(或)生化代谢减弱的作用称抑制作用。 3药物作用的选择性:适当剂量的药物仅对某组织器官产生明显作用,而其他组织器官无作用或无明显作用的现象称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4局部作用: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之前,在用药部位产生的作用称局部作用。 5吸收作用: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后,随血流分布到各组织器官产生的作用称为吸收作用。 6直接作用:药物与组织器官直接接触后所产生的作用称直接作用。 7间接
13、作用:药物作用于某部位,通过神经反射或体液的调节引起其他部位产生作用,称间接作用。 8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 9不符合用药目的,给病人带来痛苦甚至严重危害的作用称不良反应。 10不良反应: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副作用。 11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注射速度过快,用药时间过长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产生严重危害机体的作用称毒性反应。 12后遗反应:当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物效应称为后遗效应。 13继发反应:由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称继发反应。 14变态反应: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引起机体的病理免疫反应称变态反应。 15特异质反应:
14、少数特异体质者对某些药物特异的反应称特异质反应。 16耐受性:连续使用后机体对某药的敏感性降低,药物作用减弱的现象称耐受性。 17耐药性:连续使用后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某药的敏感性降低,药物作用减弱甚至失效的现象称耐药性。 18药物依赖性:连续使用某些药物后造成特殊的精神或身体状态,主观上产生继续用药的欲望,这种现象称药物依赖性。 19精神依赖性:连续使用精神药品后产生特殊的精神状态,促使用药者有周期性定期用药的强烈欲望,停止给药可造成极大的精神负担称为精神依赖性。 20身体依赖性:反复使用麻醉药品后不仅产生精神依赖性,突然停药可导致生理功能紊乱,出现戒断症状,这种现象称身体依赖性。 21极量:
15、药典规定的允许使用的最大剂量称极量,是安全用药的极限。 22效能:即最大效应,增大剂量效应不能再提高称为效能。 23效价强度:产生一定强度的效应时所需的药物剂量称效价强度。 24量反应:药物效应能用数或量来表示的反应称量反应。 25质反应:药物效应只能用阳性或阴性表示的反应称质反应。 26半数有效量:引起半数实验动物出现效应时的剂量称半数有效量。 27半数致死量: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称半数致死量。 28治疗指数:治疗指数是衡量用药安全性的指标,用LD50/ED50表示。治疗指数越大,表明用药越安全。29可靠安全系数:可靠安全系数是衡量用药安全性的指标,用LD1/ED99或用LD5与ED9
16、5之间的距离表示,比治疗指数更可靠。 30受体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称亲和力。 31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后诱发效应的能力称内在活性。 32激动药: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称受体激动药。 33部分激动药: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而内在活性较弱的药物称部分激动药。 34拮抗药: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但无内活性的药物称受体拮抗药。 35药源性疾病:由药物不良反应引起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称药源性疾病。 36向上调节:当受体激动药浓度低于正常或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后,受体数目增多,亲和力和效应力增强的现象称受体向上调节。 37向下调节:当受体
17、激动药浓度过高作用过强或长期激动受体时受体数目减少,亲和力及效应力减弱的现象称受体向下调节。(三)填空题1根据药物对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不同,药物作用可分为兴奋作用、抑制作用。2药物作用选择性的特点是 相对的 ;其主要意义有药物分类的基础、临床选药的依据。3根据用药目的不同,药物作用可分为 治疗作用 、 不良反应 。4与药物作用或剂量有关的不良反应有 副作用 、 毒性反应 、 后遗效应、 继发反应 、 致突变致畸致癌 等。5与机体反应性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 变态反应、 特异质反应。6药物依赖性可分为精神依赖性、身体依赖性等二种。7引起毒性反应的常见原因有药物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药物浓度过高
18、 、注射速度过快 、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 等。8半数致死量是衡量 药物毒性大小 的指标。半数致死量越大,说明药物 药物毒性越小 。9治疗指数是衡量 用药安全性 的指标。治疗指数越大,说明 用药越安全 。10衡量用药安全性的指标有LD50/ED50 、 LD1/ED99 、 LD5与ED95的距离 。其中以 LD1/ED99 、LD5与ED95的距离来衡量用药安全性为更可靠。11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产生效应,必须具备 亲和力 、内在活性 条件。12部分激动药单独存在时可产生弱的激动作用;与激动药同时存在时可产生 拮抗 作用。13在受体激动药浓度低于正常或 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 情况下受体可发生向上调
19、节。受体向上调节要可表现为 受体数目增多 、 亲和力 或 内在活性 增强。14在 受体激动药浓度过高 或 长期使用受体激动药 情况下受体可发生向下调节。受体向下调节要可表现为 受体数目减少 、 亲和力 或 内在活性 减弱。15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合用时,随着竞争性拮抗药浓度增加,可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 向右移动 、 斜率和最大效应不变 。16非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合用时,随着非竞争性拮抗药浓度增加,可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 向右移动 、 最大效应降低 。(四)问答题1药物治疗疾病时可发生哪些不良反应?与药物作用或剂量有关类: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应、致突变、致畸、致癌;与机体反应性有关类:包括变态反应和特异质反应;与连续用药有关类:包括耐受性和耐药性、药物依赖性和停药反应。2试述药物作用的可能机制。药物作用机制可能有:通过受体产生作用,改变细胞周围的理化性质,参与或干扰机体的代谢过程,改变酶的活性,影响生物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影响核酸代谢或免疫功能。3从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关系比较受体激动药、受体阻断药、部分激动药的特点?受体激动药:与受体有亲和力,并有明显的内在活性;受体阻断药:与受体有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部分激动药:与受体有亲和力,但内在活性较弱。当部分激动药单独存在时,可产生较弱的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