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单层钢结构施工方案 (2).doc

上传人:顺腾 文档编号:3220618 上传时间:2020-12-1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层钢结构施工方案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单层钢结构施工方案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单层钢结构施工方案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单层钢结构施工方案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单层钢结构施工方案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发电厂机组分散控制系统(DCS)技术要求 目录1. 范围21.1 总则22. 规范和标准22.1 引用的规范和标准23. 技术要求33.1 总则33.2 硬件要求43.2.1 总则43.2.2 处理器模件53.2.3 过程输入输出(IO)53.2.4 Gateway73.2.5 外围设备83.2.6 电源83.2.7 环境93.2.8 电子装置机柜和接线103.2.9 系统扩展103.2.10接地和隔离113.3 软件要求113.4 人机接口123.4.1 操作员站123.4.2 手动控制装置133.4.3 工程师站133.5 数据通讯系统143.6 数据采集系统(DAS)143.6.1 总

2、则143.6.2 显示153.6.3 记录183.6.4 历史数据的存储和检索(HSR)203.6.5 性能计算203.7 模拟量控制系统(MCS)213.7.1 基本要求213.7.2 具体功能233.8 顺序控制系统(SCS)293.8.1 基本要求303.9汽轮机数字电液调节系统(DEH)323.9.1 基本要求323.9.2 基本的控制功能333.9.3甩负荷控制功能353.9.4 热应力计算功能353.9.5 主汽压力控制功能353.9.6 运行方式353.9.7 液压系统(EH)363.9.8液压系统执行机构363.9.9 就地仪表373.10 汽机紧急跳闸保护系统(ETS)371

3、. 范围1.1 总则1.1.1 本规范书对发电厂机组(125MW)采用的分散控制系统(以下简称DCS)提出了技术方面和有关方面的要求。1.1.2 本规范书提出的是最低限度的要求。2. 规范和标准 本规范书中涉及的所有规范、标准或材料规格(包括一切有效的补充或附录)均应为最新版本。 2.1 引用的规范和标准美国防火协会(NFPA)ANSI/NFPA 70 国家电气规范 ANSI/NFPA 85C 多燃烧器锅炉炉膛防内爆和外爆ANSI/NFPA 85F 制粉系统的安装及运行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 (IEEE)ANSIIEEE 472 冲击电压承受能力导则(SWC)ANSIIEEE 488 可编程

4、仪表的数字接口美国电子工业协会 (EIA)EIA RS-232-C 数据终端设备与使用串行二进制数据进 行数据交换的数据通信设备之间的接口美国科学仪器制造商协会 (SAMA)SAMA PMS 22.1 仪表和控制系统功能图表示法IEC1131-3 国际可编程控制组态语言标准IEEE802.3 以太网物理层技术规范IEEE802.4 令牌传递总线送取方法物理层技术规范ISO DIS 11898 国际现场总线标准中国标准GB191 包装储运图标志GB2421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总则GB 2422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名词术语GB2423.1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试验规程DL 5000

5、-94 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JB/TS234-91 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验收大纲DL 453-91 火电厂煤粉锅炉燃烧室防爆规程DL/T657-1998 火力发电厂模拟量控制系统在线验收测试 规程 DL/T658-1998 火力发电厂顺序控制系统在线验收测试 规程 DL/T659-1998 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在线验收测试 规程 SDJ279-90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热工仪表及 控制装置篇电规1996214 单元机组分散控制系统设计若干技术问题 规定JB/T 6810-93 分散型控制系统功能模板可靠性设计规范JB/T 6809-93 数字量输入输出通道模板通用技术条件GB/T15

6、532-1995计算机软件单元测试国家电力公司颁布 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3. 技术要求3.1 总则3.1.1 DCS应完成数据采集系统(DAS)、模拟量控制系统(MCS)、顺序控制系统(SCS)、汽轮机数字电液调节系统(DEH)功能,以满足各种运行工况的要求,确保机组安全经济运行。3.1.2 DCS应由分散处理单元、过程输入输出通道、数据通讯系统和人机接口等组成。3.1.3 DCS系统应易于组态,易于使用,易于修改,易于扩展。3.1.4 系统的监控、报警和自诊断功能应高度集中在CRT上显示和在打印机上打印。3.1.5 控制系统应在功能和物理上分散以适合机组的特点。3.1.6

7、控制系统按工艺区(即按锅炉、汽机、除氧给水及公用部分等)划分,以保证系统负荷率分配均匀。3.1.7 控制系统应满足单一故障不应引起锅炉或汽轮发电机保护系统误动和拒动。3.1.8 在系统模块中的控制功能组的安排应使得在某一单元故障时,仅解列部分自动控制系统,并进行报警,这种局部自动解列应能被运行人员随时干预。3.1.9 DCS的设计采用合适的冗余配置和诊断至模件级的自诊断功能,使其具有高度的可靠性。系统内任一组件发生故障,均不应影响整个系统的工作。3.1.10 DCS应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各类计算机病毒的侵害和DCS内各存贮器的数据丢失。3.1.11 整个DCS的可利用率应不小于99.9。有三年

8、以上类似功能的成功应用实绩。3.1.12 DCS系统信息共享应遵循以下规定:监视和控制系统信息共享,此时,I/O信息应首先引入控制系统的I/O通道,并通过通讯总线传送至数据处理和监视系统控制系统与保护系统都要用的过程信息,宜通过各自的I/O通道分别引入触发MFT的信息应通过硬接线方式传送甲乙侧对称系统I/O信息进入DCS系统,不应经过网络通讯3.2 硬件要求3.2.1 总则3.2.1.1 系统硬件应采用有现场运行实绩的、先进可靠的和使用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的分散型的硬件。3.2.1.2 系统内所有的模件均应是固态电路、标准化、模件化和插入式结构。3.2.1.3 模件的插拔应有导轨和联锁,以免造成损

9、坏或引起故障。模件的编址不应受在机柜内的插槽位置所影响,而是在机柜内任何插槽位置上都应能执行其功能。3.2.1.4 机柜内的模件应能带电插拔而不损坏,且不影响其它模件的正常工作。3.2.1.5 模件的种类和尺寸规格应尽量少,以减少所要求的备件范围和备件费用。3.2.2 处理器模件3.2.2.1 分散处理单元内的处理器模件应各司其职(功能上应分离),以提高系统可靠性。处理器模件应使用IO处理系统采集的过程信息来完成模拟控制和数字控制。3.2.2.2 处理器模件应清晰地标明各元器件,并带有LED自诊断显示。3.2.2.3 处理器模件若使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则应有电池作数据存储的后备电源,电

10、池的更换不应影响模件的工作。3.2.2.4 某一个处理器模件故障,不应影响其它处理器模件的运行。此外,数据通讯高速公路故障时,处理器模件应能继续运行。3.2.2.5 对某一个处理器模件的切除,修改或恢复投运,均不应影响其它处理器模件的运行。3.2.2.6 处理器模件应冗余配置,一旦某个工作的处理器模件发生故障,系统应能自动地以无扰方式,快速切换至与其冗余的处理器模件,并在操作员站报警。3.2.2.7 冗余配置的处理器模件与系统均应有并行的接口,即均能接受系统对它们进行的组态和组态修改。处于后备状态的处理器模件,应能同步更新信息。3.2.2.8电源故障应属系统的可恢复性故障,一旦重新受电,处理器

11、模件应能自动恢复正常工作而无需运行人员的任何干预。3.2.3 过程输入输出(IO)3.2.3.1 IO处理系统应“智能化”,以减轻控制系统的处理负荷。IO处理系统应能完成扫描、数据整定、数字化输入和输出、线性化、热电偶冷端补偿、过程点质量判断、工程单位换算等功能。3.2.3.2 所有的IO模件都应有标明IO状态的LED指示和其它诊断显示,如模件电源指示等。3.2.3.3 所有控制和保护回路的模拟量输入信号每秒至少扫描和更新4次,所有控制和保护回路的数字量输入信号每秒至少扫描和更新10次,事故顺序(SOE)输入信号的分辨率应小于1毫秒。为满足某些需要快速处理的控制回路要求,其模拟量输入信号应达到

12、每秒扫描6次,数字量输入信号应达到每秒扫描20次。3.2.3.4 应提供对热电偶、热电阻及420mA DC信号的断线和短路以及输入信号超出工艺可能范围的检查功能,这一功能应在每次扫描过程中完成。3.2.3.5 所有接点输入模件都应有防抖动滤波处理。3.2.3.6 处理器模件的电源故障不应造成已累积的脉冲输入读数丢失。3.2.3.7 应采用相应的手段,自动地和周期性地进行零飘和增益的校正。3.2.3.8 冗余输入的热电偶、热电阻、变送器信号和开关量信号的处理,应由不同的IO模件来完成。单个IO模件的故障不得引起任何设备的故障或跳闸。3.2.3.9 所有输入输出模件,应能满足ANSI/IEEE47

13、2“冲击电压承受能力试验导则(SWC)”的规定,在误加250V直流电压或交流峰-峰电压时,应不损坏系统或同一模件上其他I/O通道的正常工作。3.2.3.10 输入、输出通道均应与外接信号隔离。3.2.3.11 每16点模拟量输入应至少有一个单独的固态AD转换器;而每一点模拟量输出应有一个单独的DA转换器;每一路热电阻输入应有单独的桥路。每一数字量输入输出模件的IO点数不应大于16点。此外,所有的输入通道、输出通道及其工作电源,均应互相隔离。报价书中应明确说明变送器+24V供电、DCS范围内电动执行器电源(不包括AC380V和DC220V电源)、数字量输入接点的“查询电源”、数字量输出继电器线圈

14、的“激励电源”的供电方式。并提供以上电源。 模数(AD)转换和数模(DA)转换应满足下列最低要求: (1) 分辩率 12位 (2) 线性 1个最低有效位(LSB) (3) 再现性 1/2个最低有效位 (4) 精度 在整个工作温度范围内全量程的 0.1%3.2.3.12 在整个运行环境温度范围内,DCS的模拟量输入信号的精度:高电平为0.1,低电平为0.2;DCS的模拟量输出信号的精度为0.25,系统设计应满足在六个月内不需手动校正而保证这些精度的要求。3.2.3.13 I /O类型 a、模拟量输入: 420mA信号(接地或不接地),最大输入阻抗为250,系统应提供420 mA两线制变送器的24

15、VDC电源或电源信号隔离装置(对外带电源的信号);对15VDC(或05VDC)输入,输入阻抗不小于500k;对010mA信号,最大输入阻抗为400。05A信号为电动机电流信号。 b、模拟输出: 420mA或15VDC可选,具有驱动回路阻抗大于600的负载能力。负端应接到隔离的信号地上。系统应提供24VDC的回路电源。应至少提供模拟量输出控制卡15块。 c、数字量输入: 负端应接至隔离地上,系统应提供对现场输入接点的“查询”电压(48V120V)。 d、数字量输出: 数字量输出模件应采用电隔离输出,隔离电压250V,能直接驱动控制用电动机或任何中间继电器。 e、热电阻(RTD)输入: 能直接接受

16、分度号为Cu50、Pt100、BA2、G等类型的三线制(或二线制)热电阻信号(不需变送器)。 f、热电偶(TC)输入: 能直接接受E、J、K、T、EA和R型的热电偶信号(不需变送器)。热电偶在整个工作段的线性化,应在IO模件内完成而不需通过数据通讯总线。 g、脉冲量输入:每秒能接受6600个脉冲。3.2.3.14 做好模拟量输入和输出信号的屏蔽提出建议,以满足其系统设计要求。3.2.3.15 分散处理单元之间用于跳闸、重要联锁和超弛控制的信号,应直接采用硬接线,而不可通过数据通讯总线发送。3.2.3.17应满足系统对输入输出信号的要求,如模拟量与数字量之间转换的检查点、冷端补偿、电源电压检测及

17、各子系统之间的硬接线联接点。报价书应明确说明各子系统之间的硬接线联接使用的I/O点数、冷端补偿点数及方法。3.2.3.18 重要的联锁保护和模拟控制功能的I/O点必须冗余配置。3.2.3.19 所有自动调节系统执行机构均由DCS提供的驱动,模件直接驱动(380V执行机构除外),不另设伺服放大器。3.2.4 Gateway3.2.4.1 DCS的各子系统尽可能类型一致,以构成一个统一的监视和控制系统。因此,用于不同子系统或不同通讯协议之间的Gateway应尽可能少。3.2.5 外围设备3.2.5.1 记录打印机和彩色图形打印机。3.2.5.1.1 记录打印机应是带微处理器的打印机。3.2.5.1

18、.2 所有记录打印机都应能互相切换使用,整个DCS应配置3台记录打印机(其中两台针式打印机,一台黑白激光打印机)安放在单元控制室内。3.2.5.1.3 提供一台A4彩色喷墨图形打印机安放在工程师工作室。它可根据要求打印任一CRT画面。3.2.5.2 CRT和键盘3.2.5.2.1 所提供CRT至少应有24K种颜色,屏幕尺寸为21英寸纯平,分辨率为16001280象素,并在此分辨率下提供不低于85Hz的刷新率。3.2.5.2.2 每台CRT应有其独立的显示发生器,单元控制室内的所有CRT应组态相同,可互为备用。3.2.5.2.3 光标定位装置为跟踪球、鼠标器或光笔。3.2.5.2.4 每台CRT

19、应配置一个键盘。按钮的操作应有触感和声音反馈,反馈的音量大小可以调整。3.2.5.2.5 应设置6台CRT,其中5台安放在单元控制室内,1台安放在工程师工作室内。3.2.5.3 磁盘驱动装置:应提供三种类型的磁盘驱动装置存储系统数据,即固定式温切斯特盘,光盘和软盘驱动器。为方便保存运行数据,至少提供一台可读写光驱。3.2.6 电源3.2.6.1 电子装置机柜、操作员站和工程师站,应能接收二路交流220V10,50Hz1Hz的单相电源。这两路电源中的一路来自不停电电源(UPS),另一路来自厂用保安段电源。3.2.6.2 设备除能接受上述两路电源外,应在各个机柜和站内配置相应的冗余电源切换装置和回

20、路保护装置,并用这两路电源在机柜内馈电。3.2.6.3 机柜内应设置二套冗余直流电源。这二套直流电源都应具有足够的容量和适当的电压,应能满足设备负载的要求。3.2.6.4 任一电源故障都应报警并在CRT上显示,二路冗余电源应通过二极管切换回路耦合。在一路电源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另一路,以保证任何一路电源的故障均不会导致系统的任一部分失电。3.2.6.5 电子装置机柜内的馈电应分散配置,以获取最高可靠性,对IO模件、处理器模件、通讯模件和变送器等都应提供冗余的电源。3.2.6.6 接受变送器输入信号的模拟量输入通道,应能承受输入端子完全的短路,并不应影响其它输入通道,否则,应用单独的熔断器进行保护。

21、3.2.6.7 每一路变送器的供电回路中应有单独的熔断器,熔断器断开时应报警。在机柜内,熔断器的更换应很方便,不需先拆下或拨除任何其它组件。3.2.6.8 无论是420mA还是脉冲信号输出,都应有过负荷保护措施。此外,应在系统机柜内为每一被控设备提供维护所需的电隔离手段。任一控制设备的被拆除,均应报警,并将受此影响的控制回路切至手动。3.2.6.9 每一数字量输入、输出通道板都应有单独的熔断器或采取其它相应的保护措施。3.2.6.10 应设置DCS范围内电动执行的电源(不包括380V、DC220V电源)。3.2.6.11 所有DCS范围内开关量输入点的“查询电源”查询电压为48V120V。3.

22、2.6.12 所有DCS范围内开关量接点的“激励电源”交流380V回路除外。3.2.7 环境3.2.7.1 系统应能在电子噪声、射频干扰及振动都很大的现场环境中连续运行,且不降低系统的性能。3.2.7.1 系统设计应采用各种抗噪声技术、包括光电隔离、高共模抑制比、合理的接地和屏蔽。3.2.7.2 在距电子设备1.2米以外发出的工作频率达470MHz、功率输出达5W的电磁干扰和射频干扰,应不影响系统正常工作。3.2.7.3 系统应能在环境温度040,相对湿度1095(不结露)的环境中连续运行。3.2.8 电子装置机柜和接线3.2.8.1 电子装置机柜的外壳防护等级,室内应为IP52,室外应为IP

23、56。3.2.8.2 机柜门应有导电门封垫条,以提高抗射频干扰(RFI)能力。柜门上不应装设任何系统部件。3.2.8.3 机柜的设计应满足电缆由柜底引入的要求。3.2.8.4 对需散热的电源装置,应提供排气风扇和内部循环风扇。3.2.8.5 机柜内应装设温度检测开关,当温度过高时进行报警。3.2.8.6 装有风扇的机柜均应提供易于更换的空气过滤器。3.2.8.7机柜内的端子排应布置在易于安装接线的地方,即为离柜底300mm以上和距柜顶150mm以下。 3.2.8.8 中间端子柜内的每个端子排和端子都有清晰的标志,并与图纸和接线表相符。3.2.8.9 端子排、电缆夹头、电缆走线横槽及接线槽均应由

24、“非燃烧”型材料制造。3.2.8.10 机柜、控制台以及其它设备之间互联的电缆(包括两端地接插件)应符合IEEE有关防火标准。3.2.8.11 组件、处理器模件或I/O模件之间的连接应避免手工接线。3.2.8.12 机柜内应预留充足的空间,能方便地接线、汇线和布线。3.2.9 系统扩展3.2.9.1 应考虑下列备用余量,以供系统以后扩展需要: 每个机柜内的每种类型IO测点都应有15的备用量。每个机柜内应有20的模件插槽备用量。该备用插槽应配置必要的硬件,保证今后插入模件就能投入运行。 控制器站的处理器处理能力应有50余量,操作员站处理器处理能力应有60余量。操作员站允许最大标签量至少应为系统过

25、程I/O点总数的200% 处理器内部存贮器应有50余量,外部存贮器应有60余量。 通讯总线的负荷率:以太网不大于20,令牌网不大于40 40电源负荷余量 这些都应是按系统联调成功正式投运时的最终容量计算的百分比值。3.2.10接地和隔离3.2.10.1 DCS系统的接地应能接受与电气公用全厂接地网而无须设置专用的独立接地网。3.3 软件要求3.3.1 DCS的组态采用统一的方式进行。3.3.2 应提供一套完整的程序软件包,包括实时操作系统程序、应用程序及性能计算程序。3.3.3 所有的算法和系统整定参数应驻存在各处理器模件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内,执行时不需重新装载。3.3.4 应提供Fortran

26、,VC,VB,Pascal等高级编程语言以满足用户工程师开发应用软件的需要。3.3.5 模拟量控制的处理器模件完成所有指定任务的最大执行周期不应超过250ms,开关量控制的处理器执行周期不应超过100ms。3.3.6 对需快速处理的模拟和顺序控制回路,其处理能力应分别为每125ms和50ms执行一次。3.3.7 模拟控制回路的组态,应通过驻存在处理器模件中的各类逻辑块的联接,直接采用SAMA图方式进行,并用易于识别的工程名称加以标明。还可在工程师站上根据指令,以SAMA图形式打印出已完成的所有系统组态。3.3.8 在工程师工作站上应能对系统组态进行修改。不论该系统是在线或离线均能对该系统的组态

27、进行修改。系统内增加或变换一个测点,应不必重新编译整个系统的程序。3.3.9 在程序编辑或修改完成后,应能通过通讯总线将系统组态程序装入各有关的处理器模件,而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3.3.10 顺序控制的所有控制、监视、报警和故障判断等功能,均应由处理器模件提供。3.3.11 顺序逻辑的编程应使顺控的每一部分顺序逻辑及执行情况、被控设备和工艺流程的状态都能在CRT上显示。3.3.12 所有顺序控制逻辑的组态都应在系统内完成,而不采用外部硬接线、专用开关或其它替代物作为组态逻辑的输入。3.3.13 顺序控制逻辑应采用熟悉的,类似于继电器型式的功能符号,以逻辑图或梯形图格式进行组态,并可在工程师站

28、上按指令要求,以图形方式打印出已组态的逻辑。3.3.14 查找故障的系统自诊断功能应能诊断至通道级故障。报警功能应使运行人员能方便地辨别和解决各种问题。3.3.15 应设置保护动作监视软件,该软件应与DCS的其它应用软件同时运行工作,能连续监视各重要辅机的全部保护项目及测点状态,一旦任意一台重要辅机保护动作,它将能自动捕捉并记忆这次保护的首次动作原因供以后分析。该软件应从硬件的角度考虑使其具有足够的分辨率从而能正确分辨重要辅机首次动作的原因。3.3.15 应考虑在合同有效期内,软件的增加及修改不发生费用。3.4 人机接口 人机接口应包括操作员站,手动操作控制装置和工程师站。3.4.1 操作员站

29、3.4.1.1 操作员站的任务是在标准画面和用户组态画面上,汇集和显示有关的运行信息,供运行人员据此对机组的运行工况进行监视和控制。3.4.1.2 操作员站的基本功能如下: 监视系统内每一个模拟量和数字量 显示并确认报警 显示操作指导 建立趋势画面并获得趋势信息 打印报表 控制驱动装置 自动和手动控制方式的选择 调整过程设定值和偏置等3.4.1.3 操作员站及工程师站至少应采用工业控制机,其硬件配置要求至少为: 内存:128M 硬盘:10G以上 主频:600MHz以上3.4.1.4 至少应提供4组操作员站。其CRT安装在控制台内,主机安装在工程师室。3.4.1.5 每一个操作员站都应是冗余通讯

30、总线上的一个站,且每个操作员站应有独立的冗余通讯处理模件,分别与冗余的通讯总线相连。3.4.1.6 虽然操作员站的使用各有分工,但任何显示和控制功能均应能在任一操作员站上完成。3.4.1.7 任何CRT画面均应能在2秒(或更少)的时间内完全显示出来。所有显示的数据应每秒更新一次。3.4.1.8 调用任一画面的击键次数,不应多于三次。3.4.1.9 运行人员通过键盘或跟踪球等手段发出的任何操作指令均应在1秒或更短的时间内被执行。从运行人员发出操作指令到被执行完毕的确认信息在CRT上反映出来的总时间应在2.5秒内。对运行人员操作指令的执行和确认,不应由于系统负载的改变或使用了Gatway而被延缓。

31、3.4.1.10 主要保护动作跳闸后,运行人员可以通过操作员站调出相应保护首次动作原因显示画面,从而可以知道首次动作原因以及当前相关的全部保护动作状态等。3.4.2 手动控制装置3.4.2.1 本次改造取消所有硬手自动站(MA站)。3.4.3 工程师站3.4.3.1 应提供一套台式工程师站,用于程序开发、系统诊断、控制系统组态、数据库和画面的编辑及修改。还应提供安放工程师站的工作台及工程师站的有关外设。3.4.3.2 工程师站应能调出任一已定义的系统显示画面。在工程师站上生成的任何显示画面和趋势图等,均应能通过通讯总线加载到操作员站。3.4.3.3 工程师站应能通过通讯总线,既可调出系统内任一

32、分散处理单元的系统组态信息和有关数据,还可使操作人员将组态数据从工程师站上下载到各分散处理单元和操作员站。此外,当重新组态的数据被确认后,系统应能自动地刷新其内存。3.4.3.4 工程师站应包括站用处理器、图形处理器及能容纳系统内所有数据库、各种显示和组态程序所需的主存贮器和外存设备。还应提供系统趋势显示所需的历史趋势缓冲器。3.4.3.5 工程师站应设置软件保护密码,以防一般人员擅自改变控制策略、应用程序和系统数据库。3.4.3.6 应提供支撑工程师站的所有辅助设备,如编程面板等。3.5 数据通讯系统3.5.1 数据通讯系统应将各分散处理单元、输入输出处理系统及人机接口和系统外设联接起来,以

33、保证可靠和高效的系统通讯。3.5.2 连接到数据通讯系统上的任一系统或设备发生故障,不应导致通讯系统瘫痪或影响其它联网系统和设备的工作。通讯总线的故障不应引起机组跳闸或使分散处理单元内的处理器不能工作。3.5.3 所提供的通讯总线应是冗余的(包括冗余通讯总线接口模件)。冗余的数据通讯总线在任何时候都应同时工作。3.5.4 挂在数据通讯总线上的所有站,都应能接受数据通讯总线上的数据,并可向数据总线上发送数据。3.5.5 数据通讯系统的负载容量,在最繁忙的情况下,对于采用以太网的系统不应超过20%,对于采用令牌网的系统不应超过40%,以便于系统的扩展。3.5.6 在机组稳定和扰动的工况下,数据总线

34、的通讯速率应保证运行人员发出的任何指令均能在1秒或更短的时间里被执行。3.5.7 数据通讯协议应包括CRC(循环冗余校验)、奇偶校验码等,以检测通讯误差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系统通讯的高度可靠性。应连续诊断并及时报警。3.5.8 当数据通讯系统中出现某个差错时,系统应能自动要求重发该数据,或由硬件告知软件,再由软件判别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经过多次补救无效,系统应自动采取安全措施,如切除故障设备,或切换至冗余的装置等。3.5.9 数据通讯总线应能防止外界损伤。3.5.10 应提供一个“数字主时钟”,使挂在数据通讯总线上各个站的时钟同步。“数字主时钟”本身需与电厂的主时钟同步,这可由工程师站的

35、键盘实现。并提供一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接口。3.5.11 应提供一套完整的DCS至MIS及ADS的接口装置,以便MIS从DCS收集所需的信息及实现自动发电量控制(AGC)功能。3.6 数据采集系统(DAS)3.6.1 总则3.6.1.1 数据采集系统(DAS)应连续采集和处理所有与机组有关的重要测点信号及设备状态信号,以便及时向操作人员提供有关的运行信息,实现机组安全经济运行。一旦机组发生任何异常工况,及时报警,提高机组的可利用率。3.6.1.2 DAS至少应有下列功能: 显示:包括操作显示、成组显示、棒状图显示、报警显示、趋势显示等。 制表记录:包括定期记录、事故追忆记录、事故顺序

36、(SOE)记录、跳闸一览记录等。 历史数据存储和检索 性能计算3.6.2 显示3.6.2.1 总则3.6.2.1.1 每个CRT应能综合显示字符和图象信息,机组运行人员通过CRT实现对机组运行过程的操作和监视。3.6.2.1.2 每幅画面应能显示过程变量的实时数据和运行设备的状态,这些数据和状态应每秒更新一次。显示的颜色或图形应随过程状态的变化而变化。棒状图和趋势图应能显示在任意一个画面的任何一个部位上。3.6.2.1.3 应可显示DCS系统内所有的过程点,包括模拟量输入、模拟量输出、数字量输入、数字量输出、脉冲量输入、脉冲量输出、中间变量和计算值。对显示的每一个过程点,应显示其标志号(通常为

37、Tag)、中文说明、数值、性质、端子排号、工程单位、高低限值等。3.6.2.1.4 应提供对机组运行工况的画面开窗显示、滚动画面显示和图象缩放显示,以便操作人员能全面监视,快速识别和正确进行操作。3.6.2.1.5 应设计机组和设备运行时的操作指导,并由CRT的图象和文字显示出来。3.6.2.1.6 运行人员可通过键盘和光标定位装置,对画面中的任何被控装置进行手动控制。画面上的设备正处于自动顺控状态时,模拟图上应反映出运行设备的最新状态及自动程序目前进行至哪一步。若自动顺序失败,则应有报警并显示故障出现在顺序的哪一步。3.6.2.1.7 操作人员可在工程师站上,使用该站的画面生成程序自己制作和

38、修改画面。3.6.2.2 操作显示 应采用多层显示结构,显示的层数应根据工艺过程和运行要求来确定,这种多层显示可使运行人员方便地翻页,以获得操作所必需的细节和对特定的工况进行分析。 多层显示应包括厂区级显示(或称概貌显示)、功能组显示和细节显示。3.6.2.2.1 厂区级显示(或称概貌显示) 厂区级显示应提供整个机组运行状态的总貌,显示出主设备的状态、参数和包括在厂区级显示中的与每一个控制回路有关的过程变量与设定值之间的偏差。应保证一次击键即能调出用于监视或控制的其它显示画面。若任何一个控制回路出现报警,用改变显示的颜色来提示。 每一幅厂区级显示画面应可容纳100个以上的过程变量,并且应提供5

39、0幅以上的厂区级显示画面。3.6.2.2.2 功能组显示 功能组显示应可观察某一指定功能组的所有相关信息,可采用棒状图形式,或采用模拟MA站面板的画面,面板应有带工程单位的所有相关参数,并用数字量显示出来。 功能组显示应能将过程参数监视和控制压缩为一幅幅画面。这将便于操作人员从熟悉的仪表盘面板操作方式,过渡到以CRT为基础的过程接口方式。 功能组显示应包含过程输入变量、报警条件、输出值、设定值、回路标号、缩写的文字标题、控制方式、报警值等。 每幅功能组显示画面,应能显示812个操作站或功能块,并且应达到提供200幅以上的功能组显示画面的能力。 3.6.2.2.3 细节显示 细节显示应可观察以某

40、一回路为基础的所有信息,细节显示画面所包含的每一个回路的有关信息,应足够详细,以便运行人员能据此进行正确的操作。对于调节回路,至少应显示出设定值、过程变量、输出值、运行方式、高低限值、报警状态、工程单位、回路组态数据和设备状态等。3.6.2.3 标准画面显示3.6.2.3.1 成组显示 在技术上相关联的模拟量和数字量信息,应组合成成组显示画面,并保存在存储器内,便于运行人员调用。 成组显示应能便于运行人员按需要进行组合,并且根据需要存入存储器或从存储器中删除。 成组显示应有色彩增亮显示和棒状图形显示。 一幅成组显示画面可包含20个以上的测点。并且至少提供40幅成组显示画面。 任何一点在越过报警

41、限值时,均应变为红色并闪光。 3.6.2.3.2 棒状图显示 棒状图画面即以动态棒状图的外形尺寸反映各种过程变量的变化。 棒状图应可在任何一幅画面中进行组态和显示,每一棒状图的标尺可设置成任何比例。 在一幅完全为棒状图的画面上,至少应能显示60根棒状图,并且至少应提供10幅这样的显示画面。 进入DCS系统的任何一点模拟量信号,均应能设置为棒状图形式显示出来。 若某一棒状图,其数值越过报警限值时,越限部分应用红色显示出来。3.6.2.3.3 趋势显示 系统应能提供200点历史数据的趋势和200点实时数据的趋势显示。趋势显示可用整幅画面显示,也可在任何其它画面的某一部位,用任意尺寸显示。所有模拟量

42、信号及计算值,均可设置为趋势显示。 在同一幅CRT显示画面上,在同一时间轴上,采用不同显示颜色,应能同时显示8个模拟量数值的趋势。 在同一幅趋势显示画面中,运行人员可重新设置趋势变量、趋势显示数目、时间标度、时间基准及趋势显示的颜色。 每个实时数据趋势曲线应包括600个实时趋势值,时间分辨率为1秒。(存储速率) 每个历史数据趋势曲线应包括600个历史趋势值,时间标度可由运行人员按0.5分钟、1分钟、2分钟、5分钟、10分钟、15分钟、30分钟和60分钟进行选择。 趋势显示画面还应同时用数字显示出变量的数值。 趋势显示应可存贮在内部存贮器中,并应便于运行人员调用,运行人员亦可按要求组态趋势并保存

43、在外部存贮器中,以便今后调用。3.6.2.3.4 报警显示 系统应能通过接点状态的变化,或者参照预先存储的参考值,对模拟量输入、计算点、平均值、变化速率、其它变换值进行扫描比较,分辨出状态的异常、正常或状态的变化。若确认某一点超过预先设置的限值,CRT屏幕应显示报警,并发出声响信号。 报警显示应按时间顺序排列,最新发生的报警应优先显示在报警画面的顶部,每一个报警点可有4个以上不同的优先级,并用4种以上不同的颜色显示该点的Tag加以区分。 报警应可一次击键进行确认。在某一站上对某一点发生的报警进行确认后,则所有其它站上该点发出的报警也应同时被确认。某一点发出的报警确认后,该报警点显示的背景颜色应

44、有变化并消去音响信号。 应采用闪光、颜色变化等手段,区分出未经确认的报警和已经确认的报警。 当某一未经确认的报警变量恢复至正常时,应在报警清单中清除该报警变量,并由仍处于报警状态的其它报警点自行填补其位置空缺。 所有出现的报警及报警恢复,均应由报警打印机打印出来。 若某一已经确认的报警再一次发出报警时,应作为最新报警再一次显示在报警画面的顶部。 所有带报警限值的模拟量输入信号和计算变量,均应分别设置“报警死区”,以减少参数在接近报警限值时产生的频繁报警。 应有模拟量和数据字量信号的“报警闭锁”功能,以减少不必要的报警。可由操作员站上实施这一功能。“报警闭锁”功能应根据运行状况自动解除。“报警闭锁”不应影响对该变量的扫描采集。 对所有输入信号和计算变量均应提供可变的报警限值。这些报警限值可以是过程参数(如负荷、流量、温度)的一个函数。 报警信息中应表明与该报警相对应的显示画面的检索名称。 在操作员站,通过一次击键应能调用多页的报警一览。报警一览的信息应以表格形式显示,并应包括如下内容:点的标志号、点的描述、带工程单位的当前值、带工程单位的报警限值、报警状态(高或低)及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