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听李玉贵老师两只手套有感周六去听了台湾特级教师李玉贵老师的一阅读课,上课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孩子。听她讲课不像是在小学中低年级课堂,而像是一位学者在给成人上课,感觉很平等,很亲和,很民主,从始到终没有谄媚的夸赞也没有刻意的套近乎,不夸张,不牵强,没有一定要小孩同意某一个答案,没有强求小孩都是同一个感受,彻底的尊重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人的独特的经验和看法。课题是两只手套,大致的故事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松鼠爸爸捡到一只手套,松鼠妈妈生了五个宝宝之后,松妈就带着五个宝宝住了进去。松鼠爸爸因为手套太挤住不下而踡缩在风雪中,恰巧此时手套的主人大男孩看到这一幕,就把另外一只手套送给松鼠爸爸的故事。李老师的课堂让
2、人很放松,她提了问题之后会跟学生说:说什么都没有关系。或者是说:说什么都对。不给答问题的孩子压力,让每个孩子都敢于表达。但同时她也让人紧张,她也会说:我的问题是提给每个人听的,每个人都要思考。每次读完文章,不能看着老师,而要问自己有没有读进自己的脑子,能不能说出来。她要求课堂上每个人的头脑都在转动,可能有人转得快,有人转得慢,但是都必须在转动。并且她还说:我最喜欢的就是不举手的小孩,不举手的小孩代表她还在思考,走在思考的路上。在课堂中她也挑了好几个不举手的孩子答问题,孩子站起来说:我没想好。李老师是这么说的:没想好没关系,但是想到的不好的是什么?挤都要挤点话出来。有个孩子很机灵说:我想的跟前面
3、那位同学一样。李老师就说:那你把前面那位同学讲的复述一遍。所以她的课堂不是优生的课堂,不是少数人的课堂,每个人都不敢怠慢,都要努力。并且她非常尊重小孩阅读感受的独特性。她说,阅读的时候我最大,一定要读出自己的感觉来。这一点我是非常赞同的。一个桔子,其它一百个人都说甜,可是我吃了觉得有点酸,那我的感受就是有点酸。课堂上我也认为阅读其实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每个人因为她的生活经历不同,读出什么样的感受应该是自己说了算的,可是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好像都要读出老师说的答案才算。她的课堂态度是认真严肃的,而思想又自由放飞的。孩子们能够静下心来,认真的读进文本,真正的品味到阅读的魅力。李老师的课上得很慢。她
4、这节课上了整整一个半小时,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简直有点不可思议。但是从课堂的表现来看,孩子们还沉浸其中,台下听课的老师也不觉得枯燥。她的课堂如果是录音了去听,就会发现有很多空白,学生没有讨论,老师也没有提问,有的只是静静的阅读和头脑的快速转动。对此,李老师的看法是:思考需要时间,李老师的专长就是等小孩思考。她抛出一个问题来一定会给学生思考,哪怕有学生马上举手,不会急着要学生回答。课堂看起来很沉静缓慢,但好像听得见思维流动和碰撞的声音。同时她也提要求:思想比文字要快。读的时候要找出哪些句子是有感觉的,哪些是有话想说的,哪些句子是印象深刻的。并且还要告诉老师为什么选这些句子。甚至还要学生猜老师会
5、问什么问题。然后读完几段之后让学生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虽然这样很费时间,但是确实把孩子们都带动起来,阅读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把孩子们的脑筋活络起来了。一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都在认真的思考,投入到了故事的世界。这样的阅读课是真正的提升了阅读能力,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并且学会透过文字挖掘背后的东西,真正的懂得去欣赏,品味。李老师的课仿佛静水深流,虽然没有花哨和喧闹,但是学生在她的循循善诱的导引下都学进去了,都沉下心了,就好像是是要等着喝一壶好茶,慢慢的添柴,慢慢的等水烧开,泡好了之后还要闻闻茶香,赏赏茶叶才饮上一小口,重的是阅读的思考和情感的体验。反观我们的课堂,经常是一篇文章还没有读通,就已经
6、开始了课文的讲解,学生们还没有融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老师们就已经在抒情了。们的阅读课读得太快,答得也太快,师生都急急忙忙,人心太浮躁。李老师也谈到了写作。她认为写作是记录和表达的最好工具。她也经常带学生观察校园的四季。如果是夏天,她在带学生出去之前就会问:现在外面什么颜色最多?学生回答:绿色。那她就会不满意,一定要学生说出至少10个不一样的绿才可以出门。理由是:诗人的眼睛一定要比别人看得多一点。教会孩子细节观察,并学会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一定是有了词语才会写作。她还经常带着他的学生开展“街头写手”之类的活动,走到哪里,玩到哪里,写到哪里,一个学期可以写30-50篇。她给学生准备了一套专门的纸版笔,可以随时拿出来写。她带着学生出去看一个展览,看完了之后就跟学生聊,边聊她就把学生说的一些词语写下来,然后再让学生写。她的学生经常是趴在地上或者是花坛边就写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