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高考一轮复习】高考论述类文本命题规律及对策.docx

上传人:九头鸟东南飞 文档编号:3621156 上传时间:2021-02-2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一轮复习】高考论述类文本命题规律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1高考一轮复习】高考论述类文本命题规律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21高考一轮复习】高考论述类文本命题规律及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语文精品复习资料QQ群:315363989【2021高考一轮复习】高考论述类文本命题规律及对策规律规律一选文重视传统文化。通过选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规律二选择项综合性更强。重视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全文主要内容的快速把握。规律三阅读量增加。从选文字数到选择项字数,逐年增加,注意效率。规律四注意关联词与程度词的适用。关联词与程度词与原文有差别,注意比较逻辑上的异同。对策对策一每天必读1100字左右时评文章。长期坚持,快速概括主要内容,分析论证结构。对策二习题要精选。以做高考题为主,以大型联考题为辅,注意效能。对策三调整心态,自信认真。心乱易错,认真比较,注意方法,高考满分。全国

2、一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1A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在中国古代,3A“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2A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1B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

3、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1C“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3A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2A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3B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3C

4、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1C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1D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

5、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字数:1107。内容:传统文化孝。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B

6、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C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答案C字数:180字,高于2019年176字解析:A概括分析全文,但家庭伦理规范之社会伦理制度重要的一部分,不是与社会伦理制度对立,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B因果关系错误,孝的重大意义与中国宗法制度有关,而不是由“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D某些形式没有必要提倡,而不是传统“孝”的所有形式都没必要提倡。C项与原文相符。答案选C命题点:选择项概括性更强,注重因果逻辑关

7、系,注意种属概念国际关系,注意特殊性与普遍性逻辑关系。高考对策:快速掌握文章大意,根据选择项找全原文,比较逻辑关系异同。反思:综合性更强,更注意思维品质考查。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答案A字数:174字。解析:A多次引用,第一处是为了说明孝是人们遵守的规矩,第二次引用“孝”成为社会伦理

8、的哲学依据。引用目的并不相同。B结合题目与原文,概括作者态度与论断是符合原文分析的。C分析概括论证结构,符合原文分析。D项概括分析文章“孝”的内涵变化,体现思辨性。命题点:引用作用,概括作者意图,分析论证结构,说明思辨性体现。高考对策:掌握论述类文本基础知识,注意分析问题思辨性;结合教材与时评提高思维能力。反思:重视赏析,强调文化性思辨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B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D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答案C字数:170字。解析:A概括第一最后一句、第二段和第三段中心句,符合原文。B概括分析第三段最后两行内容D引用鲁迅观点说明鲁迅的反思,也说明内涵在变化。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是说明“孝”在社会实践中一个不断括大的过程。推理说是一直自觉自愿是错误的。命题点:重要概念内涵,重要概念之间逻辑关系。高考对策:结合原文把握重要概念内涵,重要概念之间逻辑关系。反思:概念内涵,逻辑关系,高考命题热点。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