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单元学习总结(1).docx

上传人:文库大宝贝 文档编号:6262611 上传时间:2022-07-2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单元学习总结(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单元学习总结(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单元学习总结(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单元学习总结(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学习总结一、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比较1相同点(1)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2)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3)变法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4)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5)变法都对生产关系做出了调整。2不同点(1)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2)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3)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一次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4)结果不同:商鞅变法成功;王安石变法最终

2、失败。二、王安石变法和庆历新政的异同项目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不同点中心内容整顿吏治富国强兵改革程度局部改革全面改革相同点背景北宋中期面临着严重的社会政治、经济、民族危机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性改革结果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而失败内在联系都是克服危机巩固统治的改革,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例题】(2013山东文综,35)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

3、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审题思路审题意:第(1)问,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依据材料作答。第(2)问,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应依据史学研究中如何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的相关知识回答。抓关键:材料中“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说明免役、助役负担过重;“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反映了新法用人不当;由“民间怨恨新法”可知新法引起民间不满。扣知识:第(1)问,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的消极影响。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新法扰民的现象,新法实行的过程中

4、,趁机搜刮,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引起了民众的不满。第(2)问考查的是史料的相关内容。史料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当时的人物记载的史学著作和文学作品属于二手史料,需要仔细的研究考证,去除夸张、虚构、歪曲的内容,还原真实的历史后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依据。答案(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变式训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谏逐客令材料二唯

5、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苏轼给宋神宗的上书材料三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他自己也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但问题是,他的一系列政策,在传达到下面之后,在下级官吏执行时却完全走了样。比如王安石认为最为重要、也是他最为得意的“青苗法”,这是一种充分考虑农民利益的低息贷款。可当时农村里的广大农民,几乎都不识字,如果去申请政府贷款,过程大致如此:首先,为了填写申请表,就要花钱请书吏;然后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还要打点。据载,变法利息为二分,但经过中间盘剥,最后返还的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比高利贷还多。于是许多农民宁肯去借高利贷,也不向政府贷款。许

6、志林从王安石变法失败看当今的农民问题请回答:(1)材料一、二在看待商鞅变法的问题上有何不同?(2)结合史实说明苏轼的观点错在哪里?并分析其作出这种评价的出发点。(3)材料三在哪些方面肯定了王安石?并指出其失败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不同:材料一充分肯定了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而统一天下的积极作用;材料二从秦灭亡上否定商鞅变法。(2)苏轼把秦灭亡的原因归于商鞅变法,没有认识到秦国暴政而亡。出发点:苏轼站在大地主、大官僚的立场上,反对王安石变法,借口商鞅变法导致秦朝速亡,劝说宋神宗放弃变法。(3)肯定:改革的出发点;一定程度上关注民生。失败原因:未切合实际;用人不当。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分析

7、比较和归纳概括的能力。第(1)问,题干已经提示两则材料对商鞅变法的认识不同,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不难判断材料一是肯定,材料二是否定的态度;第(2)问,据史实可知,苏轼归纳秦灭亡的原因不对,从时代背景和阶级立场思考其作出这种评价的原因;第(3)问,从改革的目的和改革措施上肯定,从措施及改革的推行角度总结败因。解题技巧总结文字材料型非选择题答题书写要“四注意”一要注意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注意语句通顺,语言准确。三要注意在形式上“三化”,段落化,一问一段,直观简明;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问题和要点应标上序号。四要注意观点是否正确,论点与材料是否一致,多采用教材中出现的规律性、结论性语句,使要点“少而全”“多而不杂”,力争齐全少失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