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单元学习总结(1).docx

上传人:文库大宝贝 文档编号:6262884 上传时间:2022-07-2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单元学习总结(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单元学习总结(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单元学习总结(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单元学习总结(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学习总结一、民族危机、清政府统治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维新运动的关系1甲午战争后,列强经济上向中国资本输出,政治上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严重的民族危机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2清政府要偿还的借款逐年增加,又遇天灾,造成财政危机加剧,为解决财政问题又大力搜刮百姓,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3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造成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扩大,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这使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创办合法化,从而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4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出现了以康有

2、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二、从国际国内环境、思想文化、领导力量、改革途径、改革措施等方面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1国际环境(1)日本:列强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以打开市场、倾销商品为主要目的,列强在亚洲正集中主要精力侵略中国。(2)中国:19世纪末,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的要求日益增长,在中国,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不会允许中国走上自强之路。2国内环境(1)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充分。(2)中国: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3、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不良。3思想文化(1)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2)中国:儒家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4领导力量(1)日本: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的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2)中国: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5改革途径(1)日本:先有自下而上的倒幕运动,成立了明治新政府,再有自上而下的改革,阻力较小。(2)中国: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顽固保守势力强大。6改革措施(1)日本:全面、系统,既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实行民主宪政的精神,又充分考虑到了日本的具体国

4、情。(2)中国:虽然也有政治、经济、文教、军事方面的内容,但由于维新派的妥协退让,缺少民主宪政精神。且一些措施操之过急、全面出击,便利了顽固派的反扑。加之地方督抚持观望态度或阳奉阴违,变法法令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例题】(2009山东文综,33)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戊戌变法未

5、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审题思路审题意:第(1)问中的第一小问要结合材料分析其含义;第二小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第(2)问,实际上是考查明治维新在打破旧的政治制度方面采取的措施。抓关键:“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解题关键是对“打破鸡蛋”“做成煎鸡蛋卷”含义的理解。扣知识:第(1)问结合材料分析其含义,然后结合时代背景、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以及封建势力的对比来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第(2)问,要结合对“打破鸡蛋”含义的理解,联系明治维新在破旧方面的内容进行

6、回答。答案(1)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强大。(2)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变式训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

7、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答案(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

8、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解题技巧总结历史材料型题提取信息的方法1立足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研读和透彻地理解材料;二是联系教材知识,注意迁移所学知识与材料的内容进行联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判断和评论。2加强三个关注:首先是关注材料反映的历史时期或者国别,注意材料所反映的特定历史阶段;其次是细读材料中出现的特定概念,分析材料信息的表象或本质;第三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把握材料的中心论点、真实含义,抓住关键性、总结性语句。3走出四个误区:一是不能分辨史料信息的正误、真伪。注意记录材料的阶级立场、时代局限,剔除或批判虚伪、错误的信息,保存或阐发正确、真实的历史和观点。二是不能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甄别有效或无效信息。三是不能深入理解史料信息的本质。要注意系统地、从深层次对其加以认识和理解,否则难以认清历史现象的本质。四是不能将史料信息加以迁移、灵活运用。需要运用扎实的历史知识,将所获取的信息做“题内迁移”,对比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