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7单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同步训练) Word版含答案(1).doc

上传人:文库大宝贝 文档编号:6348246 上传时间:2022-08-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7单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同步训练) Word版含答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7单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同步训练) Word版含答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7单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同步训练) Word版含答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7单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同步训练) Word版含答案(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7单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同步训练) Word版含答案(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必修三第7单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带解析)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1、1935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同时公布推行简体字办法,但未能推行;1956年1月,新中国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前者促进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B、后者标志着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建立C、二者都迎合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D、二者都是为了扫除文盲,提升国民素质2、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的是 (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1956年中共“八大”文件D、1995年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3、从

2、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4、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5、“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拨乱

3、反正,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的是 ( )A、恢复高考制度B、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C、实施普遍义务教育D、高校扩大办学自主权6、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邓小平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指示:“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笫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这一指示的时代意义在于 ( )A、重新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B、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展做好了人才准备C、强调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D、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7、20世纪

4、90年代,中共中央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作出的重大部署是( )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B、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C、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D、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8、“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为此,1977年复出后的邓小平自告奋勇主管科技和教育,直接推动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下列哪些是邓小平在新时期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措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恢复高考颁布义务教育法制定“科教兴国”战略 ( )A、B、C、D、9、2012年6月7日上午,在江苏南京文枢中学一考场外,一位名叫汪侠的83岁白发老翁十分惹人注目,原

5、来他有数十年的“高考情结”,12次体验高考,见证55年高考变化,那么让老人如此心动的高考也因“文革”而一度中断,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 )A、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B、实现了“学而优则仕”C、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D、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10、“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有关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面向工农“开门”,开办工农学校恢复高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A、B、C、D、二、非选择题11、(2016北京)“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6、。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常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材料二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

7、:“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材料三 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承。19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

8、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另一派别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8分)(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10分)(3)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6分)教育内容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你如何看待上述教育争论中的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必修三第7单

9、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解析)1、【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现代教育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所学,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是在1927年,不是1935年,排除A项,1956年以后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逐渐建立,排除B项,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在二战之后,不符合前者,排除C项,D项表述正确。2、【答案】B【解析】联系史实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一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

10、生活的主题;1995年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故选B项。【点评】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考查我国教育发展的阶段特点,并要求分析某一阶段特点形成的原因。如2009年浙江文综第20题考查了新中国教育的发展2011年重庆卷涉及新中国教育的发展。3、【答案】D【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要求的是教育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分析选项,A项符合题意,但不是主要的;B项也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C项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故排除C;D项,社会主义制度逐渐的建立,充分显示了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使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巨大改变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教育,结合背景知识思考教育事

11、业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密切相关。4、【答案】D【解析】建国之后,有计划地经济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设立了一些专科学校,培养专门的人才;故选D。A项说法偏激绝对,B项不仅仅是改造,还要建设新院校,培养建设人才;C项是60年代提出。因此A、B、C三项错误。【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掌握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经济建设中对教育的需要。与此相关的建国后有关教育发展的成就和曲折也需要掌握。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根据所学,“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他充分肯定新中国前17年的教育工作,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

12、度,1977年,全国570万人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招生考试,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故选A。【点评】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6、【答案】A【解析】针对当时否定知识、偏重政治出身的左倾错误,邓小平的指示淡化了政治上的要求,突出了“择优录取”,体现了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所以应选A。【点评】依据所学可知,恢复高考是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关键一步。7、【答案】B【解析

13、】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在文革结束后,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20世纪50年代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来的,因此ACD均不正确。B项正确,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注重培养人才,增强国家的竞争实力。故选B。【点评】国之兴衰,系于教育。教育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很大的发展,在建国初期主要是扫盲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20世纪70年代后期恢复高考,在80年代通过了义务教育法,实行九年义务教育;90年代科教兴国战略,更加重视教育。8、【答案】D【解析】有两个关键词“邓小平”“新时期”(指的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比较完

14、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到1965年就形成了,排除;恢复高考是邓小平推动的,但不是在新时期,而在1977年,排除;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注意题目中设问是解决此题的关键。9、【答案】C【解析】抓住关键词“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选项A.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是对题干的重复;B.实现了“学而优则仕”这一说法是错误的;D.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是恢复高考的意义但却不是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故此题应选C项。【点评】此题为程度型选择题(最佳选择题)。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处于次要地位或不合

15、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要”、“主要”、“根本”等表示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题干与选项之间不是一种正、误关系或有、无关系,而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10、【答案】B【解析】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1977年冬天恢复了中断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

16、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因此选B。【点评】要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教育和人才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意义。从命题角度来看,着眼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背景、作用、经验教训等问题的分析,同时事政治、地理学科等的联系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式11、【答案】(1)相同点: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8分)(2)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4分)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

17、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6分,任答3点)(3)时代背景: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性主义的发展。(6分)观点及论述:(略)(注:开放型试题,答案不唯一,官方正式答案注明“略”)(12分)【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罗马法,新文化运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阅读理解材料以及依据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和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够从材料中找准有效信息。由“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18、”和“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可以看出他们的教育对象不是全体民众;由材料“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和材料中“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8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可以概括出两个人都是重视学校教育的;由“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和“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可以概括出两个人都重视品德教育;由“以天下为忧”的君子”和“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可以概括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由“将教育者,其实常三宗;曰体育,曰

19、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编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可以概括出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由民国时期的教育宗旨、1957年的教育法和1995的教育法的变化中可以概括出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第二问结合“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

20、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概括即可。(3)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可以从工业革命兴起、科学的发展和理性主义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二问本题是开放性论文撰写,对学生要求较高,既需要阅读理解材料摆出自己的观点,又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史论结合。做此类题目首先注意把观点摆出来,如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要相结合,相互补充。然后可以结合两次工业革命中的科学重要性及科学可能带来的危害性进行论证即可。【点评】本题作为学科内综合性最强的试题对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第(1)问阅读汲取信息后的概括综合,以及分析共同之处,第(2)问历史知识的灵活调动,相关历史知识的分层分类分角度的阐释。第(3)问对历史问题的全新解读等都从不同角度对考察学生的历史思维逻辑分析和问题阐释能力。特别是第(3)问的第二个小问题全新的解读,其要求除逻辑清晰表达明确等要求与以往一致之外,解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另外,仍需强调的是,在阐释历史问题的过程中,知识点的罗列不再成为评价试题优劣的唯一标准,更多的侧重于历史思维逻辑的完善与周密,这样的完善周密重点体现在观点的准确与论据的充分。许多问题不要求考生面面俱到而是要观点与史实的逻辑一致性,这仍是近年北京文综考试历史命题非选择题的突出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