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周恩来总理,他的人格魅力,一直为中国人民所景仰。周恩来出身于书香之家,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他在那个时代的自处,几乎达到了人所能做到的极致,是后来人的典范。
周恩来在13岁回答老师的提问时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是偶然的。内蒙古民族大学教授刘济生认为,周恩来人格魅力与传统文化的熏陶有着极大关系。生长在一个儒家教化深厚的家庭,他求学期间刻苦自励,对博大精深的国学涵咏默会,对于儒、道、墨、法等传统学派均有精到的体悟。
儒家典籍中关于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思想非常丰富,《周易》里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很典型的一个,被清华大学等许多高校引为校训。《易传》还引孔子的话说,“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14岁时,周恩来在那篇著名作文《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中,提出“成伟大人物,克负乎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的使命。青年周恩来这种以国事为人生第一要义的想法不胜枚举,无不体现出勇于担当之精神。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指出:周恩来的教养,“来自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和‘上等人’应具有的品德、智慧、尊严、宽厚、仁慈、决心和刚毅”。青年时代的周恩来,强调“诚意”、注重“人格”力量,主张待人处事要“端赖良心”,特别富于道德践履精神,都能从儒家的思想体系中找到渊源。
1943年3月18日,是周恩来的农历45岁生日。在重庆红岩村,中共南方局的同志们为他准备了茶点祝寿。但周恩来没有出席,而是简单地吃了一碗面条,就回到办公室,撰写《我的修养要则》。虽然仅有短短217个字,却是一部自我完善的大书。
有修养的人是不轻易发脾气的,但曾经担任过周恩来3年秘书的李慎之却撰写了《周恩来的两次发火》。一次是在巴基斯坦,周恩来为工厂使用童工而发火;还有一次是在日内瓦,为李慎之工作失误而发火,却替其承担责任。周恩来总理的那两次发火,反映的却是他的极高修养。
两千多年来,中国积累了一种儒者一以贯之倡导的“古仁人”的士大夫精神。士大夫精神传统来源包括儒家、道家、法家等,儒家奠定了士大夫精神的基础。
士大夫的志向、使命是什么?孔子讲得非常明确,“士志于道”。《论语》中总计有15次提到“士”,大部分的含义类于今之知识分子,对这部分人,孔子寄予厚望,将他们视为变革社会的重要因素。
在周恩来身上,闪烁着中国的“士”所倾心追求的道德人格辉芒和家国情怀。他深知,只要党的优秀干部和知识分子能够保存,中国前途就无限光明。1956年1月14日到20日,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许多人把这一年看作知识分子的春天。
当然,知识分子也视周恩来为民族的荣誉,自己道德人格追求的楷模和人生旅程的知己,这种中国士的精神和周恩来独具魅力的文化人格的融合,促成了新中国文化科教事业的繁荣发展。
原件地址: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源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分享本文章目的在于学习,如有侵权,请邮件告知删除,本站将在收到删除告知信息的情况下,24小时内删除,并给予道歉,谢谢支持! 请使用微信客户端打开页面并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或者微信直接搜索文库网。
[ 微信公众号ID:WENKU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