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在战国年代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杀妻求将,得胜后被迫去了魏国,在魏国干了二十多年,晚年又跑到楚国主持变法,而后变法失败被杀,只留下一部《吴子兵法》名传后世。
《史记》载;“吴起,卫国人。”
卫国,一个十分特殊的诸侯小国,地域可能就相当于现在大一点的县,但在战国时代却出了吴起、商鞅、吕不韦这三位足以影响历史的人物,其核心原因当然是卫国的人文环境。
周武王灭亡商后,将商的遗民分别安置在不同的地区,卫国就是其中之一,只不过卫国的君主由周王族充当。所以卫人继承商人的物质,而殷商民众最大的特质就是驾牛车奔走天下的商旅之风,所以卫人大概有二个特点;不安分与有钱。
《史记》说吴起“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确实符合卫人的特点。少年的吴起是一个富家子弟,但不是宦官之家,所以出外“游仕”,后不知什么原因没成功,回来了。回家之后,吴起想举家之财再次闯荡,结果被乡里人嘲笑诽谤,吴起激愤,竟然“杀其谤己者三十馀人”。
如此记载就相当有问题了,一口气杀了三十余人,正常人可没能力(体力)做到。不过,少年吴起应该确实是杀人了,所以才连夜逃亡。其母追到城门外与吴起决别,吴起咬破手臂发誓说:“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从这可以看出吴起本就极重的功名心,已经被放的无限大了。之后母子分离,从此再没有相见。
比较合理的推测,吴起确实杀人了,为逃避仇人报复,吴起远走他国,其母也逃离卫国匿居他乡,这也确实证明吴起一家“富但不贵”。
吴起跑到鲁国,投在曾子门下学习,从吴起后面的言论来看,吴起受儒家影响不小,所以这段学习时间应该不短。后来,吴起之母死了,吴起一直不回家奔丧,这事在儒家看来是大忌,所以曾子将吴起赶出师门。
依吴起叛逆的性格,应该也不会将此事放在心上。不过这是在鲁国,儒家的发源地,不孝与不仁在鲁国可是大忌。
被赶出师门后,吴起改学兵法以出仕鲁国,但吴起的兵法老师还不清楚。之后齐国攻鲁,鲁君想以吴起为将抵御齐军,又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女子,不敢任用。吴起不想放过这个机会,于是“杀妻求将”,率领鲁军打退齐军。
《史记》这段记载很“没逻辑”,因为鲁国视周礼为立国根基,而吴起“不回家奔丧”、“逐出师门”、“杀妻求将”,这三件事,件件是严重违反周礼的,不说坐牢,被赶出鲁国已是最轻处罚了。
另外,吴起打退齐军后,鲁国驱逐了吴起的理由是“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一是怕大国报复;二是鲁卫兄弟情。
理由很奇怪,按逻辑“杀妻求将”“不奔母丧”都比上述理由好用,但鲁国就是不用。
比较恰当的推测是,吴起未杀“妻”,吴起的大部分恶名都是儒生安上去了。
不过,这些名声在吴起看来,应该已经不重要了。
吴起进入魏国,大臣李克向魏文侯推荐之——“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李克说吴起有二个特点,“贪而好色”、“善用兵”。此时魏国正在施行“李悝变法”,急需夺取秦国的河西高原。魏文侯也不计吴起缺点,当即任命吴起为大将统兵对秦作战。
吴起也不负魏文侯信任,几次大战下来,打得秦国一败再败。随后,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地方军政一把手——西河守,西河守是魏国压制秦国最重要的军事要地,十分重要。
吴起在西河守的任上又发生了二件事,其一是吴起跟“儒家”著名人物子夏学习,并因此创建常备部队——魏武卒,战国时期的军队多是亦战亦耕,吴起此举是将部队抽离耕种,只需习战,因此魏武卒军事素质相当高。
其二,魏文侯死亡,魏武侯上位,魏武侯的能力比魏文侯差很多。比如魏武侯来吴起这边视查,看见山河壮丽,就说;“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回应;“在德不在险。……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吴起强调国家的强大“不以山河之险”,这论点相当有儒家色彩。
魏武侯回应;“善。”不过魏武侯应该是没听进去。
总之,吴起在西河守上名声大振,顺利成为名震天下的兵政大家,所以下一步,吴起的目标就是魏国丞相,但就是”丞相之位“又断送了吴起的前程。
相位之争
与吴起争相位的是老臣田文(不是孟尝君),吴起与田文发生了一场“论功争相”的事件。吴起与田文比功、比谋、比治,田文皆承认不如,但田文给出一个十分牵强的理由——“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
这要是平常的吴起,应该会争起来,但成熟起来的吴起忍让了——“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此事过后,不久田文死亡,魏武侯又用了公叔为丞相,公叔又十分忌惮吴起,所以用了一个软阴谋。先是,说动魏武侯,许配吴起以少公主。随后,又演出了一出“少公主强悍的性格”,使吴起反感公主刁蛮。结果,吴起拒婚,引起魏武侯猜疑,再加上公叔在庙堂上的推波助澜,吴起已深感不得魏主信任,只能愤然离开了魏国。
吴起离开的时机,恰好是秦国施行完第一阶段变法,开始进攻魏国河西之地——“秦侵魏之阴晋”。
吴起入楚,大约在公元前390年,楚国悼王在位。
楚悼王在位,立即重用吴起,先是让吴起先做了一年的“宛守”(今河南南阳,当时是楚国北部重镇),“宛守”在楚国的地位相当于魏国的西河守。
一年后楚王升任吴起为令尹(楚国宰相),开始了为期十年的变法(另一说三年余)。无论是哪一种,吴起的变法确实在楚国展开了,变法的具体措施有四个;一是缩小贵族封地制,将旧贵族迁徙到广大的荒凉地区;二是减削官吏禄秩,从而增加军政开支;三是改变军制,选练“战斗之士”组成精兵;四是整顿吏治,破除官场恶风。
吴起下重药,楚悼王立马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南平百越,北并陈蔡,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
然后楚悼王就死了。
依惯例,国君丧事,各方重要力量都得前来奔丧,参与祭奠与全部葬礼程序,吴起自然不能借故回避,旧贵族们也可以名正言顺地聚集都城,并借机策划干掉吴起的计谋。
依吴起的智谋,一定看得出来,最为明智的举措是弃官跑路。可吴起没有跑,而是选择同归于尽。在楚悼王的丧礼上,旧贵族射杀吴起,而吴起直接伏身于王尸,大量的箭雨将楚悼王尸身与吴起钉在了一起。
新任的楚王也依楚律“加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大举刑杀数千人。
总之,吴起是一个十分奇特的人物,他集儒、法、兵为一身,而且是法家与兵家集大成者。性格相当“激昂”,少时因流言杀乡党,终时以同归于尽的方式为自己的变法除去一大障碍,只可惜吴起的变法并未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