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年商都广州,第130届广交会开门迎客,数万企业采购商云集广州参加线下展会。19日,这场跨越时空的国际贸易盛会即将落下帷幕。
翻开本届广交会参展商名录,2.6万家企业分布在51个展区中,16大类商品琳琅满目,超过20万采购商到场“扫货”。
广交会开展首日,人流如织,客商云集。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巍 姜雪媛 摄
威水,粤语中“了不起”“很厉害”的意思,广交会当得起“威水”的评价。
从新中国会展的“独生子”“长子”到“中国第一展”,65年的广交会,就是一部浓缩的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打破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实行的封锁禁运,开辟一条与世界交往的通道,广交会应运而生。
1957年4月25日,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原中苏友好大厦开幕,周恩来总理提议简称为广交会。
首届广交会,由13个专业外贸总公司组织交易团参展,展示商品1万多种,包括我国自行研制的解放牌载重汽车、普通车床等,也有各种日用轻工业品、农副土特产品以及传统工艺品。
首届广交会陈列在工业品馆西广场上的解放牌汽车。广交会资料图
在首届广交会上,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23位采购商到会,成交8686万美元,占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五分之一。
今天广为人知的茅台酒,就是在广交会上接受香港商贸界人士建议,从带有砂眼的黑陶酒瓶改成了白瓷酒瓶,将红星商标改成了参考敦煌壁画艺术、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商标。
从1957年至今,广交会一共接待了来自83个国家117位外国政要的到访。值得一提的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的两个月,由美国波音飞机、环球通讯等40位公司高管组成的美国贸易代表团就受邀访问了广交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访华的美国贸易代表团。
1978年10月,第44届广交会上,人头攒动,各种语言不时传入耳中。关于外贸的点滴信息在这里都会被放大,人们嗅到了春天的气息,兴奋地互传消息。
这次广交会首次将“以销定产”作为对外贸易方针,一些丝绸公司生产的真丝印花绸缎常年滞销,在广交会上听到购买方的建议,将图案从拖拉机、锄头镰刀变为牡丹、荷花,从此大受欢迎,一跃成为深受外商喜爱的香饽饽。
在那年广交会开展的第一天,美国的采购商就相中了一批新产品,并且立刻下了1万打的订单——这就是中国出口的第一批牛仔裤,来自广东省纺织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第一条出口牛仔裤。来源:南方+
从1965年开始,广交会年出口成交占全国外贸年出口总额30%以上,1972年、1973年更是占比超过50%,成为当之无愧的外贸“半边天”。
春江水暖鸭先知。65年的广交会,几乎浓缩了一部中国外贸发展史,成为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从这里走向世界。海尔、美的、正泰等一批世界知名的品牌,从广交会腾飞;无数耳熟能详的企业,从在广交会接到第一笔订单起,一步步发展壮大。
在第38届广交会上,客商踊跃进入广交会展馆。来源:中国对外贸易中心
流花路展馆、东方宾馆新楼、流花宾馆、白云宾馆……一片巍峨的建筑群崛起。而1976年落成的白云宾馆,楼高120米,刷新当时全国第一高楼的纪录。
第6届广交会在起义路1号新建成的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开幕。来源:中国对外贸易中心
1974年春启用的广州新火车站。来源:中国对外贸易中心
第56届广交会举办时,广州火车站夜景。来源:中国对外贸易中心
第90届广交会夜景,南广场内车水马龙。来源:中国对外贸易中心
广交会配套服务繁荣了一大批行业。当时流行起一句俗语:广东有“三宝”,司机、医生、猪肉佬。出租车的发展也正是以广州为源头,辐射到各个城市,真正走入寻常市民的生活。
敞开怀抱,链通全球,普惠天下,透过贸易这扇大开的窗,世界看到了奔跑的中国。
自古至今,中国从来不缺少引进来的胸怀和走出去的勇气。值得广州人骄傲的是,千百年来,广州始终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窗口。
广州建城至今已经历了2200多年,先秦时期,广州港就开始从事对外贸易。由此可见,广州的历史注定与繁荣的商业联系在一起。
南越王墓出土的波斯银盒、非洲象牙和红海乳香等,都是“南海丝绸之路”始于广州的证据。
不过,那时的海上贸易还没有专门的名字,更不叫“海上丝绸之路”,直到唐代,这条航线才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广州通海夷道。
《新唐书》里出现了“广州通海夷道”的记载,详细记录了中国海船从广州起航,穿过马六甲海峡至印度南部,又沿印度南部海岸西上,再西行至波斯湾,航行到波斯湾尽头。这条航线长达一万多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当时,海外各国商贾在唐朝“除舶脚、收市、进举外,任其来往通流,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的政策引领下,“汛舶汉地,直至广州”。故而广州港成为唐朝乃至彼时世界上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中国特有的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等商品从全国各地汇集到广州,再经由广州通海夷道前行,去往遥远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换回国内稀有的香料或是别的奇珍异宝。
韩愈在《送郑权尚书序》中说:当时广州,“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于中国,不可胜用”。据史料记载,即便在国力已经衰落的唐代宗晚期,每年到达广州的阿拉伯商船仍有4000多艘。
入宋后,广州港在很长时间内依然独占鳌头。能见证广州城昔日繁华的,还有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南海Ⅰ号。
这是一艘南宋初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贸易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船,沉船出土了大量瓷器、15000多枚铜钱,以及诸多金器,至今仍闪闪发光。
要知道,南海Ⅰ号只是当时广州港千帆竞渡盛况中一艘再普通不过的商船,可见古时作为海上贸易起点的广州城该是如何一番繁华盛景!
在大清帝国对外开放的四个口岸(江、浙、闽、粤)中,粤海关的财政收入一直居首。
1757年(乾隆22年),清朝下令关闭其余3个口岸,实行广州一口通商。这直接促使广州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从而给十三行带来了巨大商机。
如今的十三行只是广州的一条马路名称,而200多年前,十三行却是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通商口岸,广州的对外贸易进入飞速发展时期。
1684年(康熙23年),粤海关官府招募了广州当地十三家较有实力的商行,指定他们与到达黄埔港的外国商船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缴关税,史称“广东十三行”。
在此后近100年中,广州成为中国无可争议的外贸中心,就像当时外国人所感叹的那样,“珠江上船舶运行忙碌的情景,就像伦敦桥下的泰晤士河。不同的是,河面上的帆船形式不一,还有大帆船,在外国人眼里再没有比排列长达几里的帆船更为壮观的了”。
那时的广州,“洋船泊靠,商贾云集,殷实富庶”,不仅为朝廷提供了近40%的关税收入,还为喜欢奢靡生活的清代帝王提供了大量珍奇舶来品。
厚利招来了皇权的格外青睐,乾隆帝总是任命他最亲近的内务府亲信出任粤海关监督。在皇家自己人的操办下,广州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子南库”。
利用和洋商打交道的便利,每年为宫廷输送大批洋货,当时称为“采办官物”。“万园之园”圆明园内西洋楼的洋玻璃灯、地毡、自动玩具、机械钟表、西洋镜、铜版画之类稀罕物件,无不是由粤海关通过洋行商人采买运京的。
当年的许多诗词可以反映十三行的兴隆旺景。清初的诗人屈大均在《广州竹枝词》中有云:
乾隆年间,诗人李调元的两首《南海竹枝词》可一窥广州概貌:
清晚期的广州十三行商馆图。来源:美国皮博迪埃赛克斯博物馆藏品
粤商人的勤奋以及诚信品质,促进十三行经贸迅速发展。十三行街相当于当时世界的“华尔街”,大的商号拥有资产上千万银两,出现了一批世界级的富豪。
十三行有“四大家族”:潘家、伍家、卢家、叶家。而其中真正最赚钱的家族只有两个,潘振承潘家和伍秉鉴伍家。
当时广州十三行的商总(即行商首领)潘振承堪称世界首富。潘家的同文行,十三行中唯一有一百年历史的商行,主要做茶叶和丝的生意,丝的生意大概垄断了全国的一半。它和西欧的大部分国家都有贸易往来,十三行·同文街,因为十三行商馆之一的同文行在此街而得名,外国商人叫它“新中国街”。
伍家的怡和行,曾经一度拥有2600万银元,几乎相当于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并在美国投资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等,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财团。
广州拥有了十三行这个唯一官设海外贸易的“经济特区”,“一口通商”的特殊地位,使广州攀升到当时城市发展史的顶峰,迈入19世纪中叶世界十大城市的行列;1850年,广州在世界城市经济十强中名列第四。
鸦片战争后,广州一口通商的体制为五口通商所取代。清政府让十三行商人筹款做战争赔款,令富庶天下的行商家庭也纷纷破产。
第二次鸦片战争,炮火将具有170年历史的商馆化为灰烬,行商各奔东西,十三行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在十三行没落以后,中国的外贸中心转移到香港和上海。不少有实力的十三行商人带着大笔财富北上到上海,成为上海开埠的先行者。
如今的广州十三行路。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戚耀琪 摄
十三行繁华落尽,但广州并未因此衰败。如今,广州凭着悠久的对外贸易历史和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的地利,正走向更加繁盛的时代。
琶洲岛,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黄埔古港)。它见证了这座千年商都一次次成功的因时而变,如今同样也成为广州迈向未来的希望。
广州自建城以来的2000多年里,已将商贸因子融入城市血脉之中。如今,乘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强劲风力,继续破浪而行。
原件地址:从广交会回溯:“千年商都”威水史比你想象的更厚重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分享本文章目的在于学习,如有侵权,请邮件告知删除,本站将在收到删除告知信息的情况下,24小时内删除,并给予道歉,谢谢支持! 请使用微信客户端打开页面并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或者微信直接搜索文库网。
[ 微信公众号ID:WENKU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