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舟山市大气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docx

上传人:ewewa 文档编号:21474682 上传时间:2024-03-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舟山市大气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舟山市大气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舟山市大气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舟山市大气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舟山市大气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舟山市大气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为保护舟山市“十四五”时期的环境空气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浙江省空气质量改善“十四五”规划舟山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9-2025)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一、形势与挑战(一)“十三五”主要成效“十三五”期间,舟山市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高标准打赢蓝天保卫战,率先实现“清新空气示范区”全域覆盖,全面推进产业、能源、运输和用地四大结构调整优化,狠抓挥发性有机物整治、重点领域臭气异味治理、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等重点任务,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1.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2、“十三五”期间,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率逐年提升,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明显下降。2020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7.8%,与2015年相比,环境空气优良率上升7.0个百分点;PM2.5年均浓度17g/m3,与2015年相比,年均浓度下降了39.3%。我市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七年保持全国第三、全省第一,“舟山好空气”金名片闪耀全国。2.四大结构持续调整优化。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舟山市积极推动绿色能源发展,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以及潮流能发电产业,到2020年,全市风力装机容量达到了64.9万千瓦,光伏装机容量16.3万千瓦,潮流能装机

3、容量0.298万千瓦;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基本完成淘汰改造,35蒸吨以上燃煤锅炉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产业结构持续调整,大力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压缩过剩产能,至2020年,完成落后产能淘汰涉及企业69家;实施“散乱污”企业及集群综合整治,完成20家涉气“散乱污”企业清理整顿任务;推行产业布局调整,实现我市建成区无钢铁、化工、水泥、平板玻璃、焦化等大气重污染企业。运输结构不断完善,积极推进江海直达(联运)船队建设、优化江海联运物流组织、推动江海物流集散合作等形式,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稳步增长;积极推广清洁运输,至2020年,清洁能源出租车700余辆、清洁能源出租车占比高达97%,清洁能源邮政车辆60

4、辆,清洁能源邮政车辆占比60%;制定机动车排放检验与强制维护制度(I/M制度),完成6家I站和56家M站建设。用地结构不断优化,严格落实施工扬尘管理,积极创建文明工地,实现施工扬尘治理6个100%;开展露天焚烧秸秆专项治理,遏制露天焚烧秸秆违法行为,发现并处置露天秸秆焚烧1088起;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新建市级农村秸秆加工利用示范点两处,2020年全市农村秸秆利用率高达98.48%;开展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完成在采矿山治理26宗,废弃矿山治理40宗。3.工业废气治理深入推进。以工业涂装、船舶修造、橡胶等行业为重点,通过源头削减、过程管控、末端治理等方式,深入推进企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至

5、2020年,全市共完成45家重点企业VOCs治理。开展拉网式排查,建立全市工业炉窑管理清单,严格实施行业规范和涉各类工业炉窑的环保、能耗等标准,积极推动工业炉窑燃料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或深度治理,至2020年,完成49台工业炉窑综合治理。首创行业标准,制定绿色修船规范和船舶修造企业绿色工厂实施指南,推进船舶修造业绿色制造标准化建设,打造绿色修船中国样板。针对鱼粉行业的臭气异味扰民,从严制定实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率先出台鱼粉行业整治提升验收技术规范,强化整合治理提升,促进鱼粉加工绿色转型。4.大气环境监测监控能力不断加强。围绕提升问题发现能力,大力推进陆海统筹、天地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推进环

6、境空气自动监测逐步向工业园区、乡镇、农村延伸,基层大气环境监测能力显著增强,建成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6个,清新空气自动站13个,乡镇(街道)小微空气站12个,工业园区空气自动站2个,物流大通道空气自动站2个,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180余套、高清视频监控系统500余套;绿色石化基地周边6个空气自动站已完成站房建设,50个排放口在线监测系统完成“装树联”;建成5套黑烟抓拍和1套固定遥感监测系统建设,配备便携式机动车尾气检测仪器6套及一辆移动遥感监测车,可在全市域内随机检测;组织开展新形势下舟山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提升研究课题,为进一步提升我市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开展顶层设计和科研支撑。(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

7、,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取得积极成效,但持续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仍面临以下问题:1.空气质量改善压力激增随着大气污染防治的深入,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逐步出现“边际效应”,需要付出双倍甚至是几倍的努力才能显现出较小的改善效应,需要每一微克去抠、每一天去争取,攻坚克难,久久为功。“十三五”期间,每年臭氧(O3)都是我市首要污染物出现频率最高的物质,是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关键因子,而且在2020年O3浓度出现抬升势头,与2015年相比,浓度升高了4.6%。在出现“边际效应”和O3污染问题凸显的双重不利影响下,我市的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将面临速度减缓,压力激增的局面。2.主要污染物减排困难较大“十四五”

8、期间,舟山市将深入实施PM2.5和O3“双控双减”,持续提升环境空气质量,将VOCs和NOx协同减排作为治理PM2.5和O3污染的重要途径。但作为落实国家及省重大战略的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国际油气储运基地、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拓展区等项目的推进实施将使得在“十四五”期间舟山市的VOCs和NOx排放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较难在舟山市内部进行平衡,减排任务的实现存在较大困难。3.移动源污染治理待强化虽然我市开展了老旧营运货车及老旧落后船舶的淘汰工作,运输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但汽车保有量增长趋势未曾改变(民用车辆保有量从2015年的17.64万辆增至2019年的22.28万辆,增幅为26.33%),船舶数

9、量虽然增长不多,但水运客货运输量及客货运输周转量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率(2019年较2015年,客货运输量平均增幅为49.53%,客货运输周转量平均增幅为35.01%)。在我市移动源排放贡献中,船舶及柴油货车为最大两类贡献源,船舶及柴油货车强化整治迫在眉睫。4.产业结构优化压力增大一者,以船舶修造、水产品加工等为主的传统支柱行业存在技术突破缺乏、治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存量变革”阻碍重重,亟需寻求新路径推动绿色升级改造。二者,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支撑性作用相对不足,尚无法做到“增量崛起”。三者,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及其拓展区的推进,虽然为区域带来经济体量,但也带来了大量的能源消耗、污染物排

10、放以及碳排放,与“减污降碳”的总要求不协调,将对大气环境质量提升带来挑战。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助力“四个舟山”建设、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海岛风景线,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海上花园城市为目标,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为核心,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PM2.5和O3协同控制为主线,抓好VOCs和NOx协同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空气质量改善取得新成效,高质量建设美丽舟山。(二)基本原则1.坚持依法治气。对照新修订的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严格依法监管、依法治

11、理、依法处罚;坚持达标防控和帮扶指导相结合,加强政策宣传和技术服务,引导企业自觉守法、减污增效。2.坚持精准治气。结合不同区域的大气环境问题,运用多种科技手段,摸清污染源头,实施差异化的目标任务和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加强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污染源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做到精准施策,提高大气污染治理成效。3.坚持协同治气。加强减污降碳协同,对减污降碳一体化谋划,同频同效同路径、同时同步同目标推进;加强部门协作,形成治气合力,协同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加强区域协同,深化环杭州湾地区、甬舟一体化、上海大都市圈区域治气协作;加强社会协同,广泛动员协会、企业、媒体、公众共同参与,壮大治气力量。4.坚持数字

12、治气。积极引入互联网技术与管理思维,提升大气污染治理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强化数字赋能,建立健全数字治气工作体系,加强大气监测监控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加强重点区域监测,完善数字治气的“神经末梢”。(三)目标指标1.空气质量提升目标推动PM2.5和O3浓度稳中有降,促进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提升,基本消除中度污染天气,环境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持续巩固全域清新空气示范区建设成效。2.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到202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下降,完成省下达的NOx、VOCs减排目标以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比例目标。表1 舟山市“十四五”大气环境保护主要指标类别序号指

13、标名称指标数值空气质量提升目标1设区城市PM2.5年平均浓度完成省下达的目标2设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完成省下达的目标3设区城市O3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136g /m3以下4设区城市PM10年平均浓度31g /m3以下5设区城市NO2年平均浓度16g /m3以下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1NOx排放量削减比例完成省下达的目标2VOCs排放量削减比例低碳发展目标1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比例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三、重点任务(一)优化调整能源结构1.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做大清洁能源产业规模,加快构建具有海洋特色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聚焦发展风能、光伏、氢能、LNG综合利用、海洋能等清洁能源,推动清洁能源

14、成为能源供给主体;加快探索清洁能源的应用示范场景,研究推动建筑屋顶太阳能热水器和光伏发电系统一体化应用,大力发展LNG冷能利用产业以及LNG发电产业,发展氢燃料电池发电和供热应用装备,聚力发展氢燃料电池船舶,开展孤岛能源综合利用示范以及六横岛氢能全产业链示范。到2025年,风电总装机或开工容量达到250万千瓦以上,光伏总装机容量达到110万千瓦以上,LNG接收能力1700万吨/年,非化石能源、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稳步提升。2.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持续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强度双控力度,保证“十四五”期间煤炭消费总量控制顺利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严控新增耗煤项目,新、改、扩建项目实施煤炭

15、减量替代。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削减非电力用煤,禁止建设企业自备燃煤设施。完成30万千瓦及以上热电联产机组供热半径15公里范围内燃煤锅炉和低效燃煤小热电关停整合。加快纯凝机组、热电联产机组技术改造和供热管网建设,充分释放和提供供热能力。3.加强锅炉综合整治。巩固“禁燃区”建设成果,全面完成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淘汰改造,按要求淘汰其他燃煤或高污染燃料锅炉。推进城市建成区生物质锅炉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或淘汰,加强生物质锅炉日常监管,严禁掺烧煤炭等其他物料。继续推进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全面完成1吨/小时以上用于工业生产的燃气锅炉低氮改造,鼓励民用和其他用于工业生产的燃气锅炉实施低氮改造,新建

16、或整体更换的燃气锅炉排放浓度原则上稳定在30 mg/m3以下。以温室气体减排和空气质量提升双赢为目标,在电力、建材等行业,开展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1.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培育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新能源、生命健康等低碳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重点围绕船舶电子产业、六横岛氢能全产业链示范试点、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等,加快形成一批低碳新兴产业集群。以铸造、建材、石化、化工、制药、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纺织印染等行业为重点,开展全流程清洁化、低碳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以“星级绿色低碳工厂”“绿色低碳工业园区”“清新园区”建设为抓手,开展新一轮园区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引导产业转

17、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升级版,加快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现园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2.严控“两高”行业产能。严格执行质量、环保、耗能、安全等法规标准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严禁新增钢铁、焦化、铸造、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严格执行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和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行业准入条件。禁止建设生产VOCs含量限值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等项目。加大水泥、烧结砖瓦、化工、印染、炼化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压减力度,严格控制化纤、橡胶、塑料等行业产能。3.深化涉气企业集群整治。开展涉气企业集群排查,建立整治清单,按照“标杆建设一批、改造提升一批、优化整合

18、一批、淘汰退出一批”的原则,推进涉气企业集群提升改造,全面提升企业集群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水平。着力引领小微企业园高质量建设发展,至2022年,全市累计建成各类小微企业园数量20家。优化涉气企业布局调整,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和用途管制要求,加强“三线一单”在落实产业布局的应用。推进工业园区和企业集群集中喷涂中心、活性炭集中处理中心、溶剂回收中心等“绿岛”项目建设,实现车间、治污设施共享,推进区域VOCs高效治理。(三)优化调整运输结构1.调整优化运力结构。做大做强江海联运船队,加快构建以绿色运输为主的港口集疏运体系,推动客货无缝对接和货运多式联运。深化江海联运数据中心建设,加强物流数据交互共享,提

19、升大数据分析能力,以数字化赋能航运发展,促进航运智慧化发展。深化长江港口合作,加快江海直达船型推广应用,建成规模化江海直达运输船队,培育散货准班轮化运输,开辟“江进海”散货班轮航线;联动长江铁水联运枢纽,推动大宗商品“散改集”多式联运。大力推进甬舟铁路建设,尽快补齐铁路短板。实施快递业“两进一出”工程,推动舟山高铁站邮政快递物流场站等规划建设。大力实施高品质船舶“10、20”行动计划,引领船舶品质升级,打造“高保障、高档次、高颜值”的运力梯队。到2025年,舟山港域港口货物吞吐量力争突破7亿吨,江海联运货运量达到3.6亿吨,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达到85%以上。2.推进车船结构升级优化。全面实施重型

20、柴油车国六排放标准,大力淘汰老旧车辆,加快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推进国四及以下标准营运柴油货车的淘汰。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公交、物流配送、环卫等车辆清洁能源优先替换行动。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耗能运输船舶,加强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船舶探索应用,全面实施船舶第二阶段排放标准。深入落实绿色港口建设,加快现有码头设施改造,加强岸电设施建设利用,新建码头(油气化工码头除外)和船舶应按要求同步建设岸电设施。鼓励造船企业进行技术革新,优化船舶设计,在满足船舶适用性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油耗和污染排放。到2025年,完成国四及以下老旧营运货车更新淘汰830余辆,国六及以上排放标准营运货车比例达到3.6%;

21、市区城市公交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化的比例达到90以上;沿海五类专业化码头岸电设施覆盖率达到100%,累计完成岸电系统受电设施改造船舶50艘。3.提高非道路移动机械清洁化水平。全面实施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国四排放标准,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达标监管,对56千瓦以上的国二和国三建筑、市政、交通等工程机械和场内机械开展尾气达标治理。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非道路移动机械,积极推进高能耗、高污染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置换或清洁化改造,港口、机场和企业等场内56千瓦以下中小功率机械完成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替代。(四)深化VOCs综合治理工程1.大力推进VOCs源头替代。在船舶修造、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领域,推

22、广使用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加大非溶剂型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替代溶剂型原辅材料的力度,引导技术和工艺创新,促进源头减排。原则上不再新建制生产和使用不符合标准的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等建设项目。全面排查使用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等原辅材料的企业,按照“可替尽替、应代尽代”的原则,实施一批源头替代项目。提高汽车修理底色漆、本色面漆,以及室外构筑物防护和道路交通标志使用低VOCs含量涂料的比例;到2025年,溶剂型工业涂料、油墨、胶粘剂等使用量下降比例达到省要求。2.不断提高废气收集效率。在保证安全前提下,加强含VOCs物料全方位、全链条、全环节密闭管理,做好VOCs物料储存、转移和输送

23、、设备与管线组件泄漏、敞开液面逸散以及工艺过程等无组织排放环节的管理。严格按照行业排放标准和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要求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工作;其他企业载有气态、液态VOCs物料设备与管线组件密封点大于等于2000个的,应开展LDAR工作。到2025年,定海区、岱山县(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全面实现LDAR数字化管理。3.有效提高废气处理效率。推动企业合理选择治理技术,逐步淘汰低效处理设施,积极推进建设规范高效处理设施。到2025年,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的VOCs综合去除效率达到省要求。逐步取消非必要的VOCs排放系统旁路,因安全生产等原因必须保留旁路在非紧急情况

24、下保持关闭,并通过铅封、安装自动监控设施、流量计等方式加强监管。加强石化、化工等行业企业开停车、检维修等非正常工况下的大气环境管理,制定非正常工况VOCs管控规程,不得将火炬燃烧装置作为日常大气污染处理设施;火炬系统要安装温度监控、废气流量计、助燃气体流量计等,鼓励安装热值检测仪。加强油品储运销和船舶修造行业VOCs治理。到2025年,完成40家低效VOCs治理设施改造升级,石化行业的VOCs综合去除效率达到70%以上,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的VOCs综合去除效率达到60%以上。(五)推进工业炉窑综合治理工程1.有序开展超低排放改造。持续推进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有效提高废气收集率和治

25、理水平,提升清洁运输水平。有组织废气坚持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并重,统筹实现全流程多污染物协同控制,严格控制生产工艺过程及相关物料储存、输送等无组织排放,实施大宗物料清洁运输。到2025年,全市独立粉磨站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2.全面推进深度治理。全面深化砖瓦、铸造等行业深度治理,对标先进治理技术,形成一批深度治理先进示范项目。稳步推进使用煤、煤矸石、石油焦等高污染燃料的砖瓦烧结窑、石灰窑等污染治理设施转型升级,配套高效末端治理设施。严格控制生产工艺过程及相关物料储存、输送等环节无组织排放。3.大力推行清洁低碳改造。进一步深化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深挖工业炉窑用能清洁低碳化

26、潜力,使用煤、石油焦、渣油、重油等高污染燃料的工业炉窑,加快用能转型。坚持增气减煤、以电代煤,充分利用工厂余热、电厂热力等进行替代。到2025年,基本完成以煤为燃料的工业炉窑清洁燃料替代改造。(六)开展移动源排气污染治理工程1.严格新车、新机械环保监管。开展新生产、销售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达标监管,对新注册登记柴油车开展排放检验,探索推进新销售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编码登记,主要车(机)型系族年度抽检率达到80%以上。严惩生产、进口、销售不达标机动车船、非道路移动机械的行为。落实机动车、发动机、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信息公开制度。2.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完善汽车排放检测与维护(I/M)制度。

27、推进重型柴油车远程排放在线监管和机动车遥感(黑烟抓拍)建设,推动机动车超标排放非现场执法,加强大数据在超标溯源等方面的分析应用。完善生态环境部门检测取证、公安交管部门实施处罚、交通运输部门监督维修的监管模式。3.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污染监管。岱山县、嵊泗县依法划定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加强在禁止使用区域内对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的监管。鼓励对进入禁用区作业的工程机械安装精准定位系统和远程排放监控装置,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加快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改造,基本消除冒黑烟现象。继续推进施工工地、港口、机场等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和上牌。有效实施交通运输部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

28、实施方案,落实排放控制区内各污染物排放的要求,深化船舶污染治理,开展船舶排放和油品质量监测,探索开展船舶尾气遥感监测。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客船和老旧运输船舶。2025年底前,基本淘汰使用国一及以下排放标准的非道路移动机械。4.不断提升燃油品质。加强对生产、销售环节油品质量的监督抽检,加大储油库、加油(气)站抽查频次。加强车用油品、车用尿素、船用燃料油的监管,建立达标监督检查制度和工作机制。严厉打击黑加油站和非法流动加油车。至2025年,柴油和车用尿素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5.推进油气回收治理。持续开展加油站、储油库、原油和成品油码头、船舶油气监控和回收治理,新建的原油、汽油、石脑油等装

29、船作业码头、储油库和加油站按要求安装油气回收设施。新造油船应按要求配备码头油气回收设施,在用油船通过改造具备码头油气回收条件。2023年底前,万吨级及以上原油、成品油码头全部完成油气回收治理。(七)实施大气面源污染治理工程1.加强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严格落实矿山生态修复主体责任,督促矿山企业履行“边开采、边治理”义务,严格执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方案,开展59个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着力打造定海-普陀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修复海岛样板。推进智能化绿色矿山建设,将露天矿山粉尘防治情况纳入“双随机”监管,推进“互联网+监管”执法平台深度应用,探索矿山粉尘在线实时监测系统建设,开展绿色矿山建设质量再提升

30、行动。对长期停产停建、复工复产无望、资源接近枯竭、城市周边、航道附近等矿山企业建立逐步退出机制,全面完成关闭矿山的恢复治理工作,确保露天矿山综合整治抓紧抓实。2.加强扬尘综合治理。严格落实“七个百分之百”扬尘防控长效机制,加强自动冲洗、自动喷淋、雾炮、洒水等扬尘防控作业,建立健全建筑工地扬尘在线监测与联网。督促建设单位将防治扬尘污染的费用列入工程造价,将施工工地扬尘治理与施工企业资质评价、信用评价等挂钩,落实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扬尘防控责任。重点区域道路、水务等线性工程进行分段施工。全面落实城市道路保洁质量标准,大力提升环卫机械作业化水平,加强各类道路清扫保洁与高压清扫车、洒水车联合防控精细化作

31、业,城市出入口、城乡结合部及城市周边重要干线公路路段全部实现机械化清扫。推进城市道路扬尘在线监测设施建设并联网。加强港口、码头、堆场扬尘综合管控,推进港口大型煤炭和矿石码头堆场、干散货码头物料堆放场所防风抑尘设施建设。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5%。3.加强农业面源治理和露天禁烧。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进一步优化利用结构。以高速、东西快速路和机场周边为重点,建成覆盖全市的露天焚烧高空瞭望监控并联网,鼓励利用现有部门视频监控设施,及时发现和处置火点。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农业农村部门联动,建立健全露天禁烧工作机制,在夏收和秋收阶段开展禁烧专项巡查

32、,落实乡镇(街道)法定责任。控制农业源氨排放,摸清重点排放源,推进养殖业、种植业大气氨减排。到2025年,农药使用量比2020年减少2%,化肥使用量与2020年相比零增长,化肥利用率稳定在40%以上。(八)加强协作共享,全力打好两大攻坚战1.打好夏秋季O3污染阻击战。强化季节性O3污染污染应对,以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油品储运销等为重点行业,以4-9月为重点时段,完善VOCs强化减排正面清单,分区分类分时精准采取强化减排措施,将有关VOCs强化减排要求依法纳入排污许可证。道路沥青铺设、建筑外立面装饰、市政设施维护、交通标志标线等油漆作业尽量避开O3污染易发时段。加大涉VOCs企业治理

33、情况专项检查力度,加强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多部门联合执法监管。建立健全O3污染天气预警响应和处置机制。2.打好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加强污染天气监测预报和应对,因地制宜、因企施策,突出水泥、铸造等重点行业治理和扬尘污染防控。以施工扬尘、工业锅炉、工业炉窑、柴油货车等为重点,开展多部门联合、异地交叉执法、督查督办等形式的专项执法检查、巡查。3.推进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大气治理协作机制,落实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年度计划、目标、重大措施。探索环杭州湾地区、甬舟一体化、上海大都市圈推进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4.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动态更新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

34、单,逐步扩大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和应急减排的实施范围,完善差异化管控机制。(九)构建现代大气治理体系,推进数字治气1.强化大气环境监测能力。加快推进绿色石化基地和海洋产业集聚区、大型港口和物流通道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和乡镇小微空气自动站建设。石化、化工园区推广建设VOCs特征因子在线监测系统,推动建立健全监测预警监控体系。常态化开展大气环境走航监测,强化已有空气质量监测站的运行维护,加强O3和PM2.5协同控制监测。加强卫星遥感、无人机、在线监测、便携式监测仪、远红外、走航车等科技手段对大气污染源的监测应用。探索建立重点区域走航监测常态化机制。2.提高污染源监控能力。逐步扩大污染源在线

35、监控覆盖面,将VOCs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大的企业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覆盖率不低于工业污染源排放量的65%。构建以污染源自动监控为基础,以电流监控、工况监控等为补充的在线监控体系,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计量管理。推进在线监测数据在超标预警、执法监管等方面的应用,实施监控信息分级分类预警管理。建设“天地车人”一体化的机动车排放监控系统,完善机动车遥感监测网络,推进重型柴油车安装OBD安装联网。3.推进治气数字集成和应用。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强化整体智治,依托舟山市陆海统筹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协同管理平台,以及生态环境数据中心“1+4”模式的建设,加强各类大气环境和污染源监测数据、平台系统的集成、分析、

36、应用和迭代升级,提高预测预警能力、精准发现问题能力,强化部门协同、市县协同,实现治气工作和问题处置高效闭环管理。(十)加强其他污染治理1.强化消耗臭氧层物质(ODS)管理。健全完善ODS管理工作机制,加强管理、环评、执法联动,严格落实各类ODS企业备案管理,严把涉ODS项目准入关,严查使用已禁用ODS物质的违法行为,加强部门合作,共享涉ODS企业信息,开展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切实形成监管合力。加强技术支撑保障,积极引入第三方技术力量和相关行业协会参与ODS管理,推动ODS物质淘汰替代。2.加强恶臭、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防控。加强水产加工、鱼粉加工等行业臭气异味治理,督促涉臭气异味企业采

37、取原辅材料替代、封闭、加盖等措施,降低臭气异味源头排放,提高臭气废气收集率和处理率,明显减少工业臭气异味排放。加强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各环节和畜禽养殖场臭气异味控制,采取有效防臭除臭措施,提升恶臭治理水平。严格控制餐饮油烟,加大超标排放处罚力度。2021年,展茅区域建立鱼粉行业臭气异味发现与应急处理机制。推进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预警体系建设,探索建立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主体各县区人民政府是大气污染防治的实施主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充分认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

38、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应当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本地实际,采取有力措施,分解落实各项目标任务,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市生态环境局会同有关部门,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定期评估。(二)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引领切实增加大气污染防治的投入,将大气污染防治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重点用于工业污染防治、移动源污染治理以及大气污染防治能力建设等。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有利于大气污染防治的财政、税收、物价、信贷、用地等政策措施。(三)加强科技支撑,健全能力建设重点开展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大气污染协同控制、生态环境智慧化监控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推进“零碳”科技研

39、发应用。加强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特征、形成机制、来源分析、传输通道、大气污染预报和治理技术等方面研究。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研基础能力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对环保专家库进行完善与动态更新,充分发挥环保专家库的咨询作用。(四)加大执法力度,完善监管体系积极开展大气执法检查,始终保持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严厉打击大气违法行为。加大对各类废气污染源的监管和执法力度,提升固定源、移动源等废气排放自动监测监控水平。推动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等机制创新。严格污染源日常监管,推行网格化监管制度,落实网格长的监管职责。(五)强化信息公开,引导公众参与及时发布更新重点污染源的排污信息,督促重点排污单位落实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引领作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普及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知识,不断增强全社会大气污染防治意识。引导公众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形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共同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畅通环保投诉途径,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逐步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其他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