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舟山市卫生强市建设与“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纲要 .docx

上传人:ewewa 文档编号:21474866 上传时间:2024-03-07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5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舟山市卫生强市建设与“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纲要 .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舟山市卫生强市建设与“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纲要 .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舟山市卫生强市建设与“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纲要 .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舟山市卫生强市建设与“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纲要 .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舟山市卫生强市建设与“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纲要 .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舟山市卫生强市建设与“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纲要“十一五”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时期。 “十一五”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是我市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 机遇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 键时期,也是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海洋文化名城和海上花园城 市的重要时期。我市卫生改革与发展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立足“卫生强市”建设,努力构 建具有海岛特色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为城乡居民健康提 供良好服务,更好地为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保障。一、“十五”卫生计划执行情况“十五”期间,我市各项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一)主要健

2、康指标领先全省。“十五”末,全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78.26岁,比全省人 均期望寿命高2.26岁。孕产妇死亡率为0/10万,新生儿死亡率 4.82,婴儿死亡率6.7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8.95%,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二)卫生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市累计筹资近3亿元,加大卫生基础建设力度。其中舟2山医院外科大楼、市骨伤医院门诊住院大楼、市精神病医院住 院大楼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楼和舟 山医院临城新区门急诊楼正在建设中。 一大批乡镇卫生院的业务用房进行了改建。(三)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十五”期间,基本实现了在医疗条件和医疗技术上病人 治病不出岛的目标。医疗卫生预防保

3、健网络不断加强。“十五” 末,全市开放床位3501张,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疗床位3.62 张;有执业(助理)医师2093人,每千人口2.16人;注册护士1531人, 每千人口1.58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有效展开。“十五”末,全市有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3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90个。社区卫生服务覆盖人口 77.4万人,建立健康档案17.1万份,电脑管理达到90%以上。初步建立起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的医疗服务新格局。组建系列惠民医院和成立舟山群岛渔农民流动医院(红十 字会巡回医疗队)。市及各县(区)惠民医院共为困难群众减免 费用65.48万元,舟山群岛渔农民流动医院(红十字会巡回医疗 队)先后组织13

4、批医疗队到22个小岛巡回,为群众免费医疗服务万余人次。(四)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进展顺利。“十五”末,全市实际参加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43.583万人,参加率为78.17%,覆盖率100%。人均筹资水平50.5元, 累计筹集资金2245.77万元。政府为1.03万特困户和孤寡老人 等困难群众全额承担了合作医疗资金,为1.21万人次的渔农民补助住院、门诊等费用1372.51万元。(五)公共卫生水平明显提高。完成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分设,进一 步理顺了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全市没有发生“非典”、人间禽流 感,伤寒、副伤寒、霍乱以及其它与计划免疫相关疾病得到有 效控制,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

5、染病防控力度进一步加大。 全市全面实施免费婚检。城乡爱国卫生工作有序开展。2004年 全面启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已有4个省卫生镇和8个市 卫生镇。农村自来水受益率达到62.68%,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60.03%。妇幼卫生、无偿献血等工作再上台阶。(六)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十五”期间,市中医院与骨伤医院合并组建成市中医骨 伤联合医院,嵊泗县和岱山县人民医院先后与外地医院合作(托 管)办医。认真实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和“顺加作价、差 别差率”的作价办法,使药品价格大幅下降。五年共有4779 种药品实行集中招标采购,全市医疗机构总计让利于群众约5446万元。(七)科教兴卫成效明显。

6、4“十五”期间,全市33个重点学科成为各医院的优势学 科;获省科技进步奖和医药科技创新奖10 项,市科技进步奖 27项。医学人才培养与教育力度加大,开展了高学历(研究生 班)教育培训。中医中药创新成果明显,作用与地位不断提高。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中心实验室通过国家实验室认证委员会评审,得到56个国家和地区的认可。二、“十五”期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五”期间,全市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今后 一个时期海岛卫生事业的加快发展构筑了坚实的平台。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面临着不少困难。一是卫生投入不能满足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卫生经费与 队伍建设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发展需求。卫生经费支出结 构不合理,

7、渔农村居民占全市人口总数的65%,而农村卫生经 费却只占全部卫生经费的20%左右。公立医疗机构“以药补医” 现象依然存在,发展条件急待改善。二是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公共卫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 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尚未牢固确立,公共卫生建设还不适应突发 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需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 体制的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执法能力还有待提高,应对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和手段不够健全, 一些传染病和职业危害的控制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三是渔农村卫生工作较为薄弱。城乡卫生资源分布不合理,5发展不平衡,以渔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尚未全面贯彻落 实。占人口多数的渔农村只占有少数的卫生资源,渔农村

8、卫技 人员数量不足、学历不高、经费缺乏、进修培训机会少,导致 总体业务素质不高。乡镇卫生院中的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在大专 以上的只占10.7%,职称为副高的只占1.2%。渔农民基本医疗 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合作医疗筹资水平和受益率不高,少数渔 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依然存在。渔农村环境卫生质量 不高,公共卫生水平较低。四是卫生改革和创新力度还不够大。医疗资源还未得到有 效整合,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医疗卫生事业有序竞争、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部分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不活, 服务效能有待提高。人力资源尚未得到合理利用,高层次卫生 人才引进困难,医疗纠纷处置机制还不完善,医学科研水平还 有待

9、提高。五是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医疗 保障体制还不健全,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能满足群众日益 增长的健康需求,医药费用居高不下,行业作风建设有待进一 步加强。三、 卫生强市建设与“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与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6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紧密结合。紧紧围绕建设“卫 生强市”的战略目标,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核心,以加 强渔农村卫生工作为重点,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 加快卫生现代化进程。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完 善、保障有力、充满活力的现代卫

10、生服务体系,着力构建与全 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健康保障网,为我市全面打造海洋经济强 市、海上花园城市、海洋文化名城和建设“和谐舟山”发挥更 大作用。(二)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和人民健康需求的现代卫生服务体系,人均卫生资源、卫 生设施标准、技术发展程度、队伍结构层次、经费保障程度、 国民健康指标等在全省处于中等水平;基本普及城乡居民大病 统筹医疗保障制度;全市渔农村公共卫生项目以县为单位达到 中等水平;构建起以全科医生为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2.具体目标。(1)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 到78.9岁;孕产妇死亡率和5岁以下

11、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 12/10万和15以下;危害人群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 制。(2)卫生公平与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 险参加人数20万人;全市所有地区都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 度,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参7加率力争达到90%;渔农村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渔农村饮用安全自来水率和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到85%和75%。(3)卫生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全市每千人执业(助理)医 师数、每千人注册护士数和每千人床位数分别达到2.5、1.8 和3.8;每千城乡居民拥有0.75名以上的社区医生,居民20 分钟可达医疗卫生机构比例达到90%。(4)居民健康意识明显增强

12、。城乡居民形成良好的健康习 惯,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80%,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85% 以上。舟山市卫生强市建设与“十一五”卫生发展主要指标分类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05年2010年健康素质1人均期望寿命岁78.2678.92孕产妇死亡率1/10万012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8.9515卫生公平与保障4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参加人数万人18.48205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参 合率%78.17906渔农村饮用安全自来水 普及率%62.68857渔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60.0375卫生资源 配置8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 数人2.162.59每千人注册护士数人1.581.810每千人床位数张3.623.

13、811每千城乡居民拥有社区医 生数人0.700.7512居民20分钟内可达医疗 机构比例%8590居民健康13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608014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80858(三)重点建设工程。“十一五”期间,我市卫生改革与发展的任务是以“卫生 强市”为统领,以“六大工程”为抓手,加快发展海岛卫生事业。1.全面实施渔农民健康工程。坚持以渔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按照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要求,建立健全渔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制度、 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渔农民健康体检制度,加快推进城 乡公共卫生一体化,提高渔农民抗疾病风险能力,普遍提高渔农民健康水平。(1)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制度

14、。通过政府购 买和补贴公共卫生服务的方式,加强直接面向渔农民的公共卫 生服务,使渔农民享有更好的卫生服务和卫生安全保障。到 2007 年,以县为单位的渔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达标率达到80%,2010年达到90%以上。一是建立健全渔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和服务网络。到 2007年,建立以县(区)为主,县(区)、乡镇(街道)、村 (社区)分级负责的渔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和覆盖所有渔农 村居民的卫生服务网络。二是实施渔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通过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和专业服务相结合,实施渔农村公共卫生工作项目管理,为渔农民提供三大类12项公9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工作指标达到全省领先。三是继续加

15、强 渔农村集镇示范中心卫生院建设。重点提高基层产科、急救等 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增强渔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的区域辐射能 力。大力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加强渔农村医药监管,村卫生室药品使用规范化率力争达到100%。(2)积极推进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推进与渔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渔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的新型渔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列入构建新型渔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 要内容。通过提高筹资水平、提升受益水平、加强基金管理和方便群众等措施,逐步提高渔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一是提高筹资水平。建立定期递增的筹资机制,加大政府 扶持力度,政府出资总数应高于个人出资额。到2007年,人 均筹资额度达到80

16、元以上,2010年力争达到上年度农民年人 均收入的1.52%。“十一五”期间,市政府每年安排资金用 于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巩固和提高。二是按照以解决渔 农民大病住院和特殊病种门诊医疗费用负担为主、兼顾受益面 的原则,制定合理的补偿方案,扩大受益面,提高受益水平。 三是加强基金管理和医疗费用的监管,合理拉开乡镇、县及县 外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做到统筹兼 顾,保持基金收支平衡,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四是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建设,方便群众结报医疗费用。各县(区)经 10办机构与市内定点医疗机构联网,实现群众在市内就医时实时 报销。完善渔农民医疗救助制度,对因患大病经新型渔农

17、村合 作医疗报销后,医疗费用仍难以承担,并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按医疗救助制度的有关规定给予一定数额的医疗费用补助。(3)巩固完善渔农民健康体检制度。以县(区)为单位, 每两年为参加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渔农村居民提供一 次免费的健康体检服务,建立动态、连续、综合的健康档案, 建档率达到80%以上。完善县(区)政府领导、乡镇政府宣传 发动、新社区(村)组织落实、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技术服务、其他部门配合的渔农民健康体检工作机制。(4)大力开展居民健康促进工作。切实加强爱国卫生工作, 巩固深化城市创卫成果,2009年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市。继续 抓好卫生村、卫生镇创建活动,与“千村示范、

18、万村整治”和 “千万农民饮水工程”相结合,加大渔农村改水、改厕力度, 提高渔农村自来水及卫生厕所普及率,改善渔农村居民的劳动 和生活环境,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类传染病、地方病,保障渔农 民健康。按照政府负责、部门合作、社会动员、广泛参与的原 则,建立全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运行机制。大力加强健 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实行定期发布疾病预测公告、市民健康年 度报告制度,倡导健康文明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群众健康意识。到2010年,新建国家卫生县城1个、国家卫生镇2 11个、省卫生镇4个、市卫生镇8个、省卫生村10个、市卫生村 (或社区)25个;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80%和70

19、%以上。(5)完善惠民医院制度和海岛流动医院工作机制。不断 完善惠民制度,简化惠民就医手续;扩大惠民范围,增加优惠 对象;扩大减免项目,简化计算方法;增设惠民医疗站点,方 便惠民对象就医;体现惠民公益性,使惠民医院制度更多地惠 及贫困群众。进一步完善海岛流动医院工作机制,把流动医院 建设纳入“渔农民健康工程”,与渔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社区卫生服务等相结合,建立并规范使用 渔农民健康档案。探索建立市、县(区)、乡镇一体联动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海岛渔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2.积极推进城乡社区健康促进工程。坚持以健康为中心,大力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建成服 务网络健全、服务功能

20、完善、与经济社区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具有海岛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到2010年,90%以上的居 民出行20分钟可以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平均每千居民拥 有0.75名以上的社区责任医生,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和主要慢性病管理率分别达到80%。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0%。(1)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根据医疗服务需求的变化和服务的可及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积 12极调整现有卫生资源,落实设施设备配置,加快建立以公有制 为主体、覆盖城乡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在城市,政府在每个 街道重点办好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服务人口设立社区卫 生服务站。在渔农村,政府集中力量在每个建制乡镇办好一所

21、 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偏远小岛原有乡镇卫生院转型 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对人口少的小岛,实行驻岛责任医生制度, 以保证当地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社区 卫生服务站,引导社会资金共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满足 社区居民多层次的需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为主,不得向医院模式发展。(2)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落实预防、保健、医疗、 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 务职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承担辖区内服务对象的计划免 疫、妇女儿童保健、健康档案管理、医疗保健、健康咨询、重 点疾病防治、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传染病防控措施落实、 残

22、疾人和精神病人的康复,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和转诊等基本卫生服务。(3)加强社区责任医生队伍建设。按照每1000-2000人 口配备一名社区责任医生的标准,建立社区责任医生队伍,实 施主动服务,建立健全“条块结合、分片包干、团队合作、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实现每个社区都有责任医生,每个居民 13都能享受社区卫生服务。逐步提高待遇,稳定基层卫生队伍, 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每年 安排一定经费支持渔农村卫生院建设,改善渔农村卫技人员的工作条件。(4)发挥上级医疗保健单位的纵向支持作用。增进县级 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纵向业务指导与合作,建 立上级医疗机构

23、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切实发挥社区 卫生服务网络整体功能。加大城乡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工作,严 格执行城市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到渔农 村服务制度。通过各种有效的合作形式,增强卫生服务公平性, 减小居民健康水平的区域间差异,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健康进家庭”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5)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政策。各县(区)政府要全 面承担社区卫生工作责任,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纳入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规划,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专项经费,为社区卫 生服务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及设备更新、房屋租用、改造等提 供经费补助。城乡建设规划部门在规划时要将社区卫生服务用 房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24、“十一五”期间,市政府每年安排经费 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给予一定补助。完善促进城镇职工基 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有关政策措施。探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 管理,建 14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3.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程。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应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医疗救治以及公 共卫生信息预警、监测和报告“五大体系”,形成政府主导、 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机制健全、运行 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卫生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发 现、报告率和现场处

25、置率达100%,原因查明率85%以上,渔农村卫生监督执法率达99%以上。(1)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按照覆盖城 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的要求,建立市、县(区) 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健全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协调机制和工作网络。建立公共卫生应急专家委员 会,为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技术咨询。制订和完善各类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提高现场快速处置能力。加强以 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治等人员为主的应急反应队伍建设,强 化应急反应演练、培训。建立和完善应急储备制度,不断提高药品器械的应急供应保障水平。(2)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起政府领导、部门合作、

26、社会参与、职责明确、协同配合的重大传染病、地方 15病综合防治机制,加大对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和学生常见 病的防制力度,确保不出现因控制措施不力而导致的疾病传播 和流行。到2010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性病发病人数年增 长幅度得到遏制;全市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措施覆盖面100%,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会化综合防治工作和精神病防治康复 工作得到加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人群覆盖面达到80%以上。 同时,积极开展老年病防治,实行疾病早期干预,增加老年人 群健康生活时间。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内涵建设,力争市疾 病预防控制中心达到国家一等中心建设标准。县(区)级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疾病预

27、防控制主要能力建设指标和业务工作指标达到全省前5名。以健全妇幼保健工作网络,加强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系统管 理工作为重点,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出生 缺陷发生率。加强和规范产科建设,做好产前筛查、产前诊断、 遗传咨询、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儿童听力筛查工作。产前筛查率 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分别达到80%和90%。基本建立以居住地 为主的流动人口妇幼保健管理模式,使流动人口孕产妇、儿童 享有与户籍地人口同等的保健服务。继续做好“母婴健康工 程”。加强宣传教育,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婚前医学检查现状。加强生殖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的管理。(3)建立健全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按照整合资源、扩大 16覆盖,

28、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建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 队伍优化、精干高效,集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治、职业卫生、 放射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化妆品卫生、饮用水卫 生、采供血和医疗机构等综合卫生监督执法于一体的,能有效 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依法加强对 公共卫生、健康相关产品和场所的监督、监测,严厉查处各种 违法行为。推行量化分级管理,重点加强对餐饮业、渔农村食 品市场的监管,强化渔农村集体聚餐卫生管理,预防控制重大 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加强对重点职业危害的预防和控制。加大 对非法行医和违法医疗广告的打击力度,净化医疗市场。继续 抓好学校卫生、化妆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和放射

29、卫生的监督 管理。加大血液安全管理,继续做好无偿献血工作,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水平。加强卫生执法行为动态管理,建立健全卫生执法稽查制 度。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监督和生产经营单 位自律的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到 2010 年,所有的市、县(区)卫生监督机构完成建设任务, 机构装备要达到卫生部推荐标准。卫生监督执法人员配备能满 足海岛实际工作需要。加强基层渔农村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根 据“划片设置、垂直管理”的原则和省、市有关要求,在渔农村设立县(区)卫生监督派出机构,进一步完善渔农村公共卫 17生监督网络和工作制度。(4)建立健全医疗救治体系。按照统一指挥、优化配置

30、, 平战结合、合理转运的要求,在全市建立和完善以综合性医院、 急救中心、传染病院(院区)、采供血机构和专业救治机构为骨干的医疗救治网络。完善市传染病院建设,达到具备收治各种烈性传染病的能 力。各县(区)依托一所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在医院内设置 单独或相对单独的感染性疾病科和病区,其他不设感染性疾病 科的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立符合要求的感染性疾病门诊,达到具 备收治一般传染病和对可疑烈性传染病的隔离观察能力。加强和规范肠道门诊和发热门诊建设。2007 年,完成市急救指挥中心机构基本建设。岱山和嵊 泗县也要建设独立建制的急救分中心,构建市、县统一指挥的 急救指挥网络,其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和人员配置达到

31、国家规 定标准。建立与海上搜救和110的对接机制。同时要加强红十 字会现场救护培训,提高院前应急救护能力。加快核事故、生物恐怖、职业危害等专业定点医疗机构建设。加强采供血机构建设,市中心血站建设达到国家规定的血 液中心(站)建设和装备标准,争取达到国内同类机构先进水 平。加强县(区)储血点建设。以自愿无偿献血为主、全市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达到100%。加强血液质量管理,确保 18用血安全。提高成份输血和科学用血的水平。加强市精神卫生机构建设。市精神病院达到二甲以上等级医院要求,精神卫生机构总床位数达到210张。(5)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信息预警、监测和报告网络体系。 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

32、要求,整合和利用现有卫生信 息网络和社会信息网络,建立联接省,覆盖市、县(区)、乡 镇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疫情网络直报率达到100%。实现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和健康危害因素等相关公共卫生 信息数据采集、网络实时报告、预警监测、指挥调度的统一管理,增强快速反应能力。4.鼓励创新,全力推进科教兴卫工程。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重大科技项目建 设、医学学历教育、继续医学教育、全科医生培训和专科医师 培训等途径,以学科建设、科技项目带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以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素质提升工程加快基层适用人才培养, 使我市卫生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与建设卫生强市、实现卫生现代化相适应。(

33、1)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抓好卫生人才培养与人才稳定 工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高标准培养人才,高层次引进人才, 高效能使用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培养出一批名医。继续加强医学教育工作;加强与浙江大学医学院、温州医学院、浙江海 19洋学院等高等医学院校的联合办学;继续加强卫技人员学历教 育、继续教育、全科医学教育等,积极争取浙江海洋学院开设 全科医生本、专科的学历教育;有计划地组织相关专业人才到 国外境外学习交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培养 人才。开展城市中高级医务人员支持渔农村活动,开展渔农村 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山海协作工程和“城市万名医师支援 渔农村工程”,不断优化卫生队伍结构,提高整

34、体素质。争取 培养和引进45名硕士研究生以上的高学历人才。到2010年, 执业医师2700人左右,注册护士1900人左右。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率达到100%,中高级卫技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率达 到100%,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率城市达到100%,农村达到90%,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城市达到100%,农村达到90%。(2)坚持科技创新,着力加强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加大 科研投入,创新卫生科技,引进新技术,培育新项目,开展人 无我有、人有我优、具有特色的高质量服务项目,促进整体医 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到2010年,争取建设国家和省级医学重 点学科、专科、实验室各2个,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和专科35 个以上。重点抓

35、好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 学术骨干的培养。实施医药卫生重点科技项目计划,结合舟山 疾病谱,集中力量研究解决危害人群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关键问题。由我市主持的市厅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数达40项20以上。进一步加强与外地医疗单位的卫生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对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3)坚持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着力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以“数字卫生”为目标,重点推进疾病控制、预防保健、卫生 监督、社区卫生、医疗服务、远程医疗咨询、远程医疗教育等 领域内的信息化建设,乡镇以上医疗卫生单位信息化率达到 100%。积极推进卫生电子政务建设,开发利用卫生信息资源, 构建公共卫生信息网

36、络和信息系统综合应用平台,建立公共卫 生信息体系,办好门户网站,向社会发布卫生信息,提供医疗 咨询等服务。加快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建设,至2010年三级医 院基本实现医院数字化,二级医院 HIS 应用达到中级水平,中 心卫生院 HIS应用达到初级水平。力争在2010年建成全市病案管理信息化系统。5.突出重点,大力建设强院工程。按照科学配置、优化存量、发展内涵的原则,以区域卫生 规划为依据,在控制城市医院规模总量的前提下,通过资源整 合,做强做精代表区域医疗水平的现代化医院,完善以三级甲 等医院为龙头,三级乙等、二级甲等医院为骨干、专科医院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医疗服务体系。(1)加强医院现代化建设。通过

37、资源整合,组建舟山医疗集团(或中心医院),在新城建设一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1全面提高医疗卫生、科研教学的整体水平,成为全市龙头医院。 同时建设好包括中医、骨伤、妇儿、传染病、精神在内的专科医院。(2)拓宽医疗服务领域。结合舟山特点,努力拓宽健康体检、老年保健、旅游健身等医疗卫生服务领域。(3)合理确定医疗机构规模。医疗机构的设置应根据区 域范围、人口密度、人群健康状况和资源使用效率等因素,结 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合理确定规模,优化布局结构。到 2010年,全市医院床位数接近4000张。适度发展民营专科医院。(4)强化医院内涵建设与管理。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等内涵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

38、医院内涵建设,提升医疗服务 水平。改进服务流程,改善就诊环境,努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 系。加强财务管理,规范经济行为,控制医疗成本,杜绝不合 理收费,努力降低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坚 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依法加强监管,建立信息公示制度,拓 宽社会监督渠道,使群众充分享有医疗卫生服务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6.因地制宜,认真开展中医药攀登工程。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实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战略,加快中医药继承与创新,不断增强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22展和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1)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全面开展中医药重点学 科、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切实提高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中

39、医药 服务能力。建设好2-3所中医药特色显著、服务质量好、管理 水平高的现代化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中医师比例达到6%。建 设好3-5个国家级和省级中医重点专科,2-3个省级农村中医 工作先进县(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和城乡社区卫 生服务中的作用,提高中医药资源利用率和服务参与率,中医药服务可及率达到90%。(2)加强以新一代名中医、学科带头人、专科青年技术 骨干和中西医结合人才为重点的中医人才培养,提高中医药队 伍整体素质。完善新型中医学术师承制度,保护我市祖传中医 特色,加强名老中医的学术继承工作。评选一批市、县(区)级名老中医。(3)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 势,

40、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促进理论创新, 加快构建中西医结合学科体系。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四、 主要措施(一)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卫生工作的组织领导。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23身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也关系经济社会的协调发 展。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 水平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步伐, 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要把加强医 疗卫生工作作为关心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大事,摆上重要的 议事日程。要将卫生事业列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 体规划,将卫生强市、卫生强县和卫生

41、强镇的建设指标纳入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把卫生强市、卫生强县和卫生强镇 建设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 要内容,强化督查和考核,努力形成层层负责、层层抓落实的 良好工作机制,确保卫生强市的目标、政策、措施和行动落实到位。(二)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保障体系。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各项卫生财政投 入的政策,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逐年提高卫生事业投入 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其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经常性财政支 出增长幅度。到2010年,各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占同级 财政支出比例达到5%以上。新增卫生投入主要用于渔农村卫 生事业、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公共卫生服

42、务,重点支持卫生基 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应用和渔农民健康保障。各项卫生专项资金,不得冲抵对卫生事业的其他投入。对偏远乡镇卫24生院的经费给予更大支持。结合舟山实际,积极推进医疗服务价格的结构性调整,逐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三)建立多层次健康保障体系。巩固和完善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跟踪经济发展 和渔农民收入水平的动态投入增长机制,创新筹资模式。完善 合作医疗基金的管理办法,逐步扩大合作医疗基金的支付范 围,逐步降低合作医疗基金的起付线,稳步提高报销比例和封 顶线,合理控制合作医疗基金的结余水平,扩大渔农民的即期受益,不断增强渔农民参加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的吸引力。进一步扩大城镇职

43、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重点抓好非公 有制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逐步把全体城镇从业人 员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逐步 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以外的城镇居民,包括老年 人、未成年人、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以及其他城镇非从业人 员纳入医疗保障范围。在巩固和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 上,建立和发展重大疾病医疗补助、公务员医疗补助、企业补 充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救助制度,探索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加 强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建设,努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制度,按照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医疗救助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25型渔农

44、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同步推进,救助水平与筹资水平、经 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适应,有效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四)进一步完善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转换机制、加强监管的原则,加快 建立完善我市的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积极推行多元 化投入和办院机制,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方便、有效、合理 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严格实施区域卫生规划,进一步 整合资源、调整布局、优化配置,大力提高基层公共卫生资源 比重。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继续加强内部运行机制改革,逐步 推行以聘用制为主要特征的用工制度,实行以岗位工资加绩

45、效 工资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人机制和内 部分配制度改革,实行“按需聘任、竞聘上岗、岗位管理、绩 效考核”的用人机制和“费随事走”的分配原则,充分调动卫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五)继续加强卫生法制建设和行业监管。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健全 依法行政制度,严格行政程序,强化行政行为监督。大力开展 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等工作为重点的法制宣传教育,维护26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秩序。通过“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 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卫生系统全体人员的法律素质,增强社 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意识,强化卫生系统依

46、法治理的自觉性。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行业管理的职责,认真履行准 入、监督、服务和管理职能,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的能力与水平。(六)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发展卫生事业的职责。卫生强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 策性强。卫生行政部门作为建设卫生强市的重要职能部门,要 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强化规划指导、组织推动和具体 指导。要按照本纲要提出的目标和要求,抓紧制定卫生强 市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要依据本纲要,加快制订卫生相 关领域的发展规划。综合运用法律、政策、准入、信息发布等 手段,切实加强宏观调控和行业监管,积极履行社会管理、提供服务职能,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平性。各级宣传、发改、公安、经贸、教育、科技、民政、司法、 财政、劳动保障、城建、交通、水利、农林、海洋与渔业、文 化、人口计生、旅游、国土资源、环保、工商、食品药品监管、 体育等部门和残联、红十字会要将发展卫生事业、保障人民健康和安全作为重要职责,协同推进卫生强市建设各项工作。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其他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