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临海市质量发展“十三五”规划.doc

上传人:ewewa 文档编号:21476566 上传时间:2024-03-07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5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海市质量发展“十三五”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临海市质量发展“十三五”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临海市质量发展“十三五”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临海市质量发展“十三五”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临海市质量发展“十三五”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临海市质量发展“十三五”规划目 录一、发展基础5(一)主要成绩5(二)机遇与挑战7二、总体要求9(一)指导思想9(二)基本原则11(三)主要目标11三、重点任务13(一)深化三大战略131.质量强市战略132.标准强市战略173.品牌强市战略20(二)提升四大质量221.智造升级行动222.工程提质行动243.服务提升行动264.环境美化行动29(三)健全五大支撑301.技术支撑302.数据支撑323.监管支撑334.信用支撑355.社会支撑36(四)构建六大保障371.加强组织领导372.完善法治环境383.优化资源配置384.加强政策配套385.强化工作考核396.强化宣传工作39 39

2、前 言“十三五”时期是临海高质量构建经济发展新体系,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台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加快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各领域质量发展,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社会成员质量意识,建设标准强市、质量强市和品牌强市,提升我市整体竞争力,根据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国发20129号)、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发201513号)、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办发201589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打造“浙江制造”品牌的意见(浙政办发2014110

3、号)、浙江省质量强省、标准强省、品牌强省“十三五”规划和临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相关文件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16年-2020年。质量发展是强市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本规划是指导今后五年全市质量发展事业的纲领性文件。一、发展基础(一)主要成绩。“十二五”期间,临海市围绕 “奋力推进三大示范区建设,促进千年古城新崛起”的总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深入推进质量强市、标准强市和品牌强市,将“质量强市”上升至“质量示范”创建,在全国创出了以民营经济质量提升为主的质量发展经验,深入开展了浙江名牌和“浙江制造”品牌培育、质量提升和省市政府质

4、量奖创建等活动,质量强市工作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升,标准强市战略得到有效实施,品牌培育成果不断扩大,质量技术基础持续夯实,荣获“台州市质量强市”称号。1.质量总体水平持续提升。产品质量方面,“十二五”期间,我市通过台州市质量强市考核,共4家企业获得台州市政府质量奖,10家企业获得临海市政府质量奖,到“十二五”期末,工业和农业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分别达91.2%和99.6%。服务质量方面,到“十二五”期末,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基础教育、公共交通、信息服务、医疗卫生、养老服务、旅游服务、企业金融服务及物流服务等服务行业的综合满意度达到78.1分,其中旅游服务质量满意度比全省平均高出3

5、.1分,并创建了1个AAAA级景区。工程质量方面,“十二五”期间,临海企业共创“鲁班奖”1项,省级优质奖项13项,工程验收合格率100%。环境质量方面,环境整治取得突破,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达76.93分,比全省高出7.5分。2.标准化建设亮点纷呈。截至“十二五”期末,全市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地方标准146项,制定发布1个“浙江制造”产品团体标准,市级地方标准6项,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总数达到21家,规上工业企业主导产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的比率达到65.26%。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比重达61.25%,已建成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20个,临海被评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

6、县。创建省、市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4个。全市农业“三品”认证72个。3.品牌培育发展成效显著。制造业方面,截至“十二五”期末,全市共有省工业名牌产品17个,台州工业名牌产品28个,有1家企业通过“浙江制造”品牌认证。农业方面,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件,省市农业名牌产品28个,涌现出“临海蜜桔”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区域品牌。服务业方面,新增浙江服务名牌产品2个,台州服务名牌产品4个。截至“十二五”期末,全市“浙江老字号”达到1个,中国驰名商标总数达11件,省著名商标总数达59件,市著名商标总数达59件,“浙江出口名牌”15个。4.质量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十二五”时期始终坚守质量安全底线,质量安

7、全机制不断完善,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2015年,市本级实施流通环节食品监督抽查累计540批次,总体合格率达到94.8%。检查特种设备各类单位1126家,排除隐患237条。组织开展各类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专项打假整治行动。健全临海“12315”、“12365”热线,受理各类投诉、举报,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5.质量技术基础不断夯实。标准、检测、计量、认证等质量技术基础不断完善,技术机构实力不断增强。全市拥有检验机构13家,其中省级质检中心1个。表1 “十二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类别序号指标名称2015年规划目标完成情况产品质量1工业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

8、8691.22其中重点产品抽查合格率(%)90953地产食品、药品和农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9699.54培育省级及以上工业名牌产品(个)16175规上企业采用国际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比率(%)6065.266块状产业联盟标准推广实施率(%)3080工程质量7竣工交付工程一次交验合格率(%)1001008新建民用建筑实施节能设计标准比例(%)50100服务质量9培育省级服务品牌(个)2210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服务企业(家)1011环境质量11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的减排完成省要求已完成12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658013市区空气API小于100的天数355天327(按AQ

9、I)14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590.69(二)机遇与挑战。经济发展形势对质量事业提出新要求。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正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影响深远,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以期通过AMP2.0、工业4.0等计划,获得自身在高端制造业方面的优势。由于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的回流与发展中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业转移同时发生,我国面临着“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三大特点,即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转变为改进经济发展方式,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

10、和效益,由原来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三个转变”趋势日益明显。区域发展形势对质量事业提出新要求。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继续强化,全省集合优质资源倾力打造“浙江制造”等区域综合品牌方兴未艾,各兄弟城市积极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区域质量和品牌竞合更趋明显。国家级医化园区循环化改造、省级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落户临海,要求质量发展工作创新工作思路,提高技术保障能力,为争创“临海经验”保驾护航。自身发展现状对质量事业提出新要求。我市当前质量发展工作中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各领域的质量发展

11、还不均衡。服务业满意度、出口退运率等关键指标还有改进余地,主要产业集群质量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环境损害和工程质量事件未能根本杜绝。小微企业和个体户质量发展短板明显。占了全市九成多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对质量要求不高、把控不严、产品和服务质量档次较低的现状未得到彻底改变,质量建设主体基础薄弱,质量治理提升难度较大。突破性的质量发展改革创新举措还不多。市场机制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特别是推动落实消费者权益核心的制度还不完善,支撑质量发展的技术、信用和社会基础还不扎实。这些短板亟需在“十三五”时期补齐。为此,全市应利用创建台州市质量强市所取得的经验,率先践行“三个转变”,深度推进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

12、质量强市”、“标准强市”和“品牌强市”为指引,摆脱低端锁定路径、坚持以质取胜道路,加强产品和服务的优质供给,率先走出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品牌带动的转型升级之路。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总要求,把握质量时代特征,聚集临海优势特色,通过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标准引领和品牌发展战略,进一步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保障质量安全,激发质量创新,全面提升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各领域质量水平,加快实现临海制造向临海智造转变、临海速度向临海质量转变、临海产品向临海品牌转变,推

13、动我市率先迈入质量时代、标准时代和品牌时代,为台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和强劲动力。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十三五”期间要努力建立健全主体融合、领域协同、支撑有力、保障完善的临海特色质量发展体系:“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以标准作为提升质量的有效标尺,把质量作为构建临海品牌发展的重要支撑,构建起覆盖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临海标准体系,以更高的要求定标准、提质量、创品牌、树信誉、拓市场,构建标准强市、质量强市、品牌强市“三位一体”的长效工作体系,推进标准、质量、品牌深度融合发展。“四大领域”协同提质。统筹临海制造、临海服务、临海环境、临海工程四大关键领域,推进“临海智造”提质升级,扩大“临海服务”

14、优质供给,促进“临海环境”美化洁净,提升“临海工程”品质性能,促进临海智造、临海服务、临海环境、临海工程“四大领域”协同提质。“五大支撑”统筹推进。更加注重质量发展事业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突出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增添动力,以质量文化和人才培育打牢基础,统筹推进技术支撑、信息化建设、质量监管、质量诚信、社会保障“五大支撑”体系建设,不断开创质量发展新局面。“六大保障”联动实施。强化质量发展事业保障体系建设,打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舆论环境,优化部门协同、资源配置和政策配套,促进组织领导、法制环境、资源配置、政策配套、工作考核、舆论宣传“六大保障”扎实完善,在更高水平为质量发展事业提供保障。(二)

15、基本原则。民营为基。突出主体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质量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强化企业质量发展主体地位,激发我市广大民营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引导企业增强质量诚信意识,提高质量管理水平,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创新为魂。突出特色导向,始终把创新摆在质量发展事业的核心位置,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加强创新与提质、采标、创牌互动,加快质量创新、标准创新、品牌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质量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支持。民生为本。突出结果导向,牢牢把握质量发展为民的本质,针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进步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严厉打击危害公共安全、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质量违法行为,保障重点消费品质量安全,让质量发展成

16、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三)主要目标。总体目标:到2020年,高标准构建临海特色质量发展体系和运行机制,质量强市、品牌强市和标准强市深入推进,形成机制协同、功能完善、保障有力的质量发展支撑体系和保障体系,智造、工程、服务、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成为践行“三个转变”的标杆城市,率先迈入质量时代、标准时代、品牌时代。建设“标准强市”,率先迈入标准时代。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完善,标准引领能力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标准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主导产业、美丽临海建设、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等特色领域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标准体系,引领临海经济社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工业主要产品采标率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到65.5

17、%,主导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8项,制定“浙江制造”标准5个,各级地方标准和规范10个。建设“质量强市”,率先迈入质量时代。建立起协同共享的社会化质量共治共促支撑体系,健全全社会统一的质量信用平台,夯实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产业集群和小微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消费者和公众的质量满意度显著提高,总体质量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在“浙江制造”、重大工程等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93%,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达98%,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2%,农业“三品”认证产品数量达到82个,服务质量满意度达85分,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2%,地表水县控以上

18、断面好于类比例达到70%,县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环境质量满意度达到80分。建设“品牌强市”,率先迈入品牌时代。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品牌培育、发展与保护机制,构建完善“名牌产品企业品牌集群品牌综合品牌”的品牌发展体系,产业转型升级和消费结构升级在更高水平获得支撑。培育一批标准领先、品质卓越的“浙江制造”品牌和国内知名品牌,争创鲁班奖1项、台州市政府质量奖3家,创建 “浙江制造”品牌培育企业15家,“浙江制造”认证企业3家,浙江名牌产品10个,新增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行政认定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15个。表2 “十三五”时期质量发展主要指标表类别序号指标名称2020年质量建设1

19、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422农业“三品”认证产品累计数量(个)823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934食品、药品、农产品监督抽检综合合格率()985食品安全、农产品安全公众满意度856竣工交付工程一次交验合格率()1007装配建筑、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308服务质量满意度859地表水县控以上断面水质好于类的比例()7010全市环境空气AQI优良率()9211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90标准建设12制定“浙江制造”标准(项)413主导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项)514各级地方标准规范(项)1015规上企业主要产品采标率()6516农业标准化生产率()6217各行业各级标准化试点示范区

20、(点、项目)10品牌建设18市政府质量奖企业(个)319“浙江制造”品牌认证企业(个)320“浙江制造”品牌培育企业(个)1521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3022行政认定驰名商标1三、重点任务(一)深化三大战略。1.质量强市战略。质量水平是临海综合实力的集中反映,全市各地各部门要继续健全质量强市工作体系,形成深化“抓统扶小、归于满意”的质量强市建设思路和理念,着重抓好产业集群和小微企业的质量发展工作,大力提升消费者和公众的质量满意度,打造我市质量强市升级版,率先步入质量时代。深化产业集群提质工程。以质量提升引领传统产业改造、优势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扩大,加快产业集聚和规模壮大。围绕行业质量促进、

21、产业链协作、市场共享发展、公共平台支撑、区域品牌创建等内容,加快实施产业集群提质行动,培育标准领先、品质卓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重点围绕时尚休闲、现代医药、汽车机械、新型建材等临海主要工业产品和传统优势产业,以省、市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为创建主体,通过质量培训、质量诊断、示范推广等措施,大力创建浙江先进质量管理孵化基地,打造成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公共服务平台。专栏1:临海主要产业集群质量提升计划以提高各产业市场占有率3%-6%为一个核心,促进标准、信用、质量指标、满意度和品牌五大发展目标,实施评估、规划、优化供给、标准引领、信用建档、加强质检、品牌发展七个专项行动:评估:实施各

22、产业集群质量状态评估,找出薄弱环节和短板,评价行业质量风险。规划:制订各产业质量提升中长期规划,明确总体布局、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优化供给:开发新产品和优质产品,促使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2%,农业“三品”认证产品数量超过82个。标准引领:按标准研制导向目录研制重要标准,开展标准导入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服务和管理体系认证率。信用建档:促进企业质量信用建档率超过80%,鼓励企业发布企业质量信用报告。加强质检:加强中小企业产品质量抽检,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3%以上。品牌发展:引导区域品牌建设,促进企业抱团建品牌,提高品牌集中度。推进小微企业提质工程。深入贯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3、的决策部署,依托临海市小微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创新小微提质实践,凝聚小微提质“临海经验”,着力推动由“低、小、散”向“高、精、优”迈进。力争在“十三五”期间,以科技型、成长性小微企业为重点,着力于小微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服务质量的提升,构建起有利于小微企业对标、提质、创牌成长的有效工作机制和有效满足小微企业质量发展需求的公共服务平台,有效破解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品牌瓶颈和质量管理难题,为培育小微企业成为细分行业骨干企业提供质量支撑,促进质量事业协调发展。专栏2:临海“小微提质”行动计划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服务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通过整合淘汰、加强培训、标准扶持、品牌扶持等活动,引导小微企业

24、实施“标准强企”、“质量强企”、“品牌强企”等发展战略,促进5千家小微企业质量提升。整合淘汰:运用市场、行政、法律等综合手段,整治淘汰不符合国家和省市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和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能降耗不达标以及其他违法生产的企业(作坊)。加强培训:组织开展现代标准、先进质量、领先品牌“三对接”活动,组织小微企业对标、提质、创牌培训和质量安全诊断、辅导等活动3场。标准扶持:编制发送临海市小微企业贯标提质指南1000份,以标准化破解小微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技术瓶颈和难题。财政扶持:加大政府财政扶持力度,以服务券、科技创新券等形式对小微企业产品检测认证、标准咨询等进行扶持。品牌扶持:支持小微企业参加区域品

25、牌“众筹众创”,鼓励小微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户等加入行业协会或集体组织,加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使用。增加实践:支持小微企业质量创新,不断开展“对标自评”、“质量比武”、“QC小组”等各种质量活动,创新质量实践。优化评价:优化服务业星级评价体系,强化标准和认证对星级评价的支撑,倒逼服务业小微企业提质升级。实施满意度提升工程。适应质量发展趋势,以消费者实时评价、“大众点评”和第三方调查等方式,推行实施质量满意度测评,以“消费者投票”机制使市场机制更易发挥基础性作用,进而倒逼企业对质量、品牌、标准等建设投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顾客意见簿电子化”等形式,创新使用APP、电子服务评价器等提供的技术手段

26、和方式,建立健全产品、服务、工程、环境各领域质量满意度调查评价制度。建立公开共享机制,推动各部门、各行业、各区域之间的满意度竞赛。建立满意度督查机制,对满意度持续较低的场所和行业,结合检测等手段,实施质量促进督导和改进。进行满意度预警,利用满意度数据的前瞻性,对行业发展和产品销售进行预测,指导行业和企业发展。建立完善满意度考核办法,健全满意度考评体系,支持将重要的公共类满意度指标纳入政府工作考核。专栏3:“满意临海”建设行动计划产品质量满意度。以第三方调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点评等方式,建立质量满意度测评常态化机制。先选择部分重点工农业产品进行试点,到2020年实现全市主要工农业产品全覆盖,食

27、品安全、农产品安全公众满意度达到85分。公共服务满意度。以政府为主导和示范,在公共服务领域率先全面建立满意度评价体系。借鉴全市法治政府建设等公众满意度调查的经验,通过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到2020年,面向行政服务、公共安全、水电气供应、公共交通、公共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实施公众满意度测评。主要服务满意度。健全服务业消费者满意度测评常态化机制,对服务业实施质量监督。借鉴银行窗口服务评价的经验,试点在出租车、旅游服务、金融服务、商贸服务、文化休闲服务等社会服务场所实施服务满意度评价,到2020年服务质量满意度达到85分。工程领域满意度。面向工程造价咨询、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工程

28、监理、工程施工,在大中型工程和政府工程领域,依托工程招投标平台,探索实施业主对供应商的满意度评价制度。生态环境满意度。依托现有调查评价体系,重点促进社会公众对企业环保意识、水环境等项目的满意度提升,继续提高社会公众对空气质量、噪音、政府环保工作等项目的满意度,到2020年临海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达到80。2.标准强市战略。先进标准日益成为临海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制度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全市各地、各部门要树立标准意识,推动实施标准强市战略,发挥标准的保障、支撑和引领作用,深入推进标准供给、标准创新、标准实施和标准引领四大工程,加快各领域各行业普及发挥“标准化+”效应,率先步入标准时代。深化

29、标准引领工程。鼓励企事业单位按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和完善服务链,推动和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进步。按照“标准引领技术改造做强产业”模式,以交通工具、现代医药、机械电气、家居用品、能源及资源再生等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休闲旅游、电子商务、商贸市场等现代服务业以及临海市优势传统行业为重点,研究制订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浙江制造”标准,储备研制一批先进“浙江服务”标准,构建覆盖全市主导行业并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标准体系。开展标准先进性评价活动,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服务业标准化程度和工业企业采标率,推动创新、提质与对标、采标互融互促,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有效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带动全产业链、

30、全服务链向中高端升级。推进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的合格评定活动,以标准认证引领提高产业竞争力。专栏4:“十三五”临海重点领域“标准化+”行动“浙江制造”标准化:对照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制定实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浙江制造”标准,建立以“浙江制造”标准引领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的有效机制。深入开展对标、达标活动,推广卓越绩效等先进管理标准,组织开展“浙江制造”标准宣传贯彻。生态标准化:围绕“811”美丽临海建设行动、促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低碳城市建设等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推进循环经济、绿色制造、特色小镇、“五水共治”标准化试点,开展环境、能耗等标准制(修)订,推广实施先进

31、标准。“三农”标准化:开展农业生产、美丽乡村、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标准化建设,研制农业地方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争创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争创1个省级标准化示范乡镇。公共服务标准化:建立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社会组织管理、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公共交通、公共文化、社会信用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体系,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的制订实施,促进公共服务领域先进技术和管理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加大公共服务标准实施和监督力度。政务管理标准化:依托国家级试点,重点加强权力运行监督、行政审批、行政服务流程、资金管理、政府绩效管理、基层党建等的标准化,巩固

32、和推广政府管理创新改革经验,促进政务服务中心运行规范等国家标准的推广实施。加强标准供给工程。大力发展地方标准,出台临海市重点扶持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研制导向目录,重点围绕地方特色、具有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配套等领域布局一批标准规范研制项目,增加标准的优质供给和有效供给。加快发展团体标准,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团体标准,推动引领技术进步、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带动中小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和管理创新。放开搞活企业标准,鼓励企业以提质增效为核心,自主制定实施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标准。鼓励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

33、制修订,推动优势龙头企业申请组建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和工作组以及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大采标力度,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采标率达到65.5%,主导制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8项以上。专栏5:“十三五”临海市重点扶持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研制导向目录地方自然特色:防台抗涝;海岛和海洋的使用和开发;滨海景观保护、改造和旅游开发;围海造陆区和盐碱地上的农业、园林和工程类。地方经济特色:优势产业的产品标准;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家族企业发展;小微企业发展;双创;服务业。特色农业:重点初级农产品和初级渔产品;农业合作社发展。具有自有知识产权:具有标准必要专利的农业、工业和工程领域。提质增效:

34、团体标准、区域品牌共建;满意度测评。试点示范配套:民间投资促进引导;小微金融技术和服务;新型城镇化;电子商务;循环经济。新兴产业和新商业模式:个性化柔性制造等方法工艺类标准;新产品和消费升级产品;智能制造。行政政务创新:优化行政审批;政府效能评估和促进;公共资源交易等。实施标准创新工程。以科技创新和品牌发展为动力,支持标准联盟与产业联盟、产学研联盟、专利联盟、品牌联盟之间的衔接融合,促进科技成果、标准与品牌的协同创新发展。按照“科技成果推广标准转化做优产业”模式,推动“标准+专利”融合发展,迅速建立全产业技术竞争力。按照“先进标准支撑品牌发展做大产业”模式,推动“标准+认证+品牌”融合发展,形

35、成一批掌握国内外标准话语权和品牌知名度的优势产业。专栏6:“十三五”临海标准创新行动计划标准战略研究:开展科技创新、标准引领和产业升级协同发展,重点产业重要领域技术标准发展路线图等标准战略问题研究。科技成果标准转化: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技术先进企业开展标准技术研究,引导企业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专利转化为标准成果,利用临海市丰富的专利资源推进专利标准化。科技计划支撑标准研制:加强重要标准研制项目立项支持的力度。对各类科技计划中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研发项目,立项时明确技术标准研制要求。支持科技人员参与技术标准的起草和实验验证等工作,鼓励科技人员参加各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推进标准实施工

36、程。加快标准化进程,以对标、贯标为抓手推动先进标准实施,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应用标准开展宏观调控、产业推进、社会管理、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等各方面工作,在制定政策措施时要积极引用标准,依据标准进行工作考核和检查。经济、社会、文化、服务业、政务等标准化新兴领域,应借鉴工业和工程领域标准化的成熟经验,加强标准化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的有效衔接。建立标准分类监督机制,加强对标准实施的事中事后监管,严肃查处违反强制性标准的行为,建立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和团体标准自律的监督和评价机制。3.品牌强市战略。进一步发挥品牌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带动作用,深入实施“三名”培育工程,探索出一条“名牌产品企业品牌集

37、群品牌综合品牌”的发展道路,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品牌培育、发展与保护机制,率先步入品牌时代。名牌产品培育工程。面向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不断提高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名牌产品在促进自主品牌建设、引导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供给和扩大出口的基础作用。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智能含量、创意含量和生态含量,打造一批生产和服务标准先进、质量水平高、消费者满意、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大力促进服务业领域名牌产品的培育,通过实施先进标准提高服务质量,争创服务名牌。到2020年,创建台州名牌产品20个,浙江名牌产品8个。企业

38、品牌培育工程。在名牌产品发展的基础上,引导企业加强企业品牌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售后服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社会责任,提升企业诚信水平,提高顾客满意度,建立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参与业内标准的制定,提高影响力和市场份额。支持企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等管理体系认证,促进企业品质提升。支持企业以商标专用权投资入股、质押融资、许可使用等方式开展品牌经营活动,到2020年新增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企业10家,增加中国驰名商标2件。支持工程和服务领域名企建设,鼓励工程企业总承包化,鼓励服务业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多种途径做大做强,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品牌带动作用明显的大企业、大集团。鼓

39、励有条件的制造、工程领域的企业创建出口名牌、注册国际商标、收购国际品牌,推进品牌国际化,到2020年实现自主品牌工农业产品出口率提升5%。综合品牌培育工程。深化“浙江制造”品牌培育工程,围绕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中小企业“隐形冠军”、行业“单打冠军”,重点在高端装备、时尚休闲用品、现代医药、汽车机械等领域的龙头骨干企业中,培育一批占据国内市场话语权、比肩国际先进水平的“浙江制造”品牌认证企业。强化“浙江制造”品牌高标准、高质量、高市场占有率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浙江制造”标准对标、品牌训练培育等活动,促进广大企业在更高水平加大品牌培育和市场开拓力度。积极跟踪参与“浙江服务”品牌培育试点,在旅游、电

40、子商务、物流、金融等领域储备一批“浙江服务”品牌培育企业,共同推进“浙江服务”品牌培育,增强“浙江服务”品牌的影响力。积极投身塑造“浙江工程”品牌新形象,发挥临海市建筑强市的优势和我省工程总承包试点的先行优势,抢占建筑工业化和工程总承包发展的先机,积极引导工程企业转型升级,塑造“浙江工程”品牌。专栏7:“十三五”临海名牌培育计划“十三五”期间,全市创建台州名牌产品20个,浙江名牌产品8个,浙江出口名牌5个,“浙江制造”品牌企业3家,“浙江制造”品牌培育对标企业20家。(二)提升四大质量。1.智造升级行动。提升制造智能水平。把智能制造作为临海制造质量提升和制造强市建设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推动生产

41、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制造转变。实施“互联网+制造”,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开展“两化”深度融合和信息化“登高”计划,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实施“机器人+制造”,推进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全产业链协同发展,通过智能化生产提升产品精密度和产品性能。推行制造绿色发展。规范清洁生产行为,依法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加快工业领域先进减排工艺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持续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推进我市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推行绿色制造工艺,组织实施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

42、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努力构建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绿色制造体系。到2020年,重点领域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增加优质产品供给。高品质打造“临海智造”,形成一批标准水平更高、科技智能含量更优、创意含量更足、生态品质更绿、品牌附加值更高的优质名品,彰显“临海智造”高品质高性能的整体形象。高质量建设“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加强农产品和水产品产地环境监测,鼓励和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争取到2020年农产品“三品”认证率达55

43、%以上。高标准构建“临海出口”,突出抓好输非商品、输中东商品、跨境电商产品质量提升,发挥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倒逼作用,促进企业按照更高标准提升出口商品质量,推动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和示范企业建设。到2020年全市出口退运批次和金额显著改善,“中国进出口质量诚信企业”达到5家。专栏8:“十三五”临海制造业产品质量提升工程质量管理提升行动。推广普及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支持开展质量管理小组、现场改进等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每年推进10家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实现100人次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培训。质量关键攻关行动。针对汽车、基础零部件等重点行业,组织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品质量

44、提升的关键共性质量技术,使重点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质量比对赶超行动:广泛开展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的对比提升活动,围绕支柱产业和民生行业,开展智能卫浴等本土制造和国际品牌质量对比工作,发布对比结果,制定实施质量改进和赶超措施,引导消费回流。2.工程提质行动。构筑现代建造体系。以建筑工业化、性能绿色化、工程总包化、加快“走出去”为四大战略目标,在房屋建筑工程、交通工程、水利工程、市政工程、园林景观工程等领域构建现代化建造体系,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通过投资、收购、兼并、上市、合资、合作等多种资本运作方式,实行跨专业、跨地

45、区重组,形成一批具有科研、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和融资等能力,资本雄厚、技术密集、管理一流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到2020年,争创1家总承包特级企业。专栏9:“十三五”临海现代建造体系提质工程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发展以装配式建筑为主导的工业化体系,建立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提高建筑构配件系列化、定型化程度,加大建筑部品部件产业化生产比重以及在建筑结构体系中应用率,推进建筑工业化项目建设,到2020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以上。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大力推广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建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新建建筑绿色、节能、环保水平明显提高,稳步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全面实施以外墙自保温体

46、系为主的建筑节能模式,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作为评价工程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住宅性能改善明显。大力推动工程总承包。发挥我省工程总承包试点的先行优势,逐步实行建设与投资一体化运行模式,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发挥资本、技术优势,通过EPC、PMC等项目管理服务模式和PPP、BT、BOT等融资模式积极参与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鼓励大型施工总承包企业或设计企业转型为集设计、采购、施工各阶段项目管理于一体的工程总承包企业,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企业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国家战略,培育具有对外工程承包资格企业,鼓励工程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开拓国际市场,整合国际资源要素,参与海外并购

47、、承接海外工程,提升工程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度。加强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强化工程质量责任主体的诚信评价和动态核查,完善工程行业企业与从业人员征信机制,强化以企业信用档案和业主满意度评价等为重点的建筑业信用管理,落实工程建设不良行为“留痕”和黑名单管理等制度,在政府工程招投标领域推行满意度评价机制,加大市场信誉对质量安全责任主体的约束力。加强技术装备提升。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更新技术装备,逐步形成施工现代化的技术装备体系,提高施工效率、改进工程质量,到2020年,全市建筑业企业新增创省级工法8项。到2020年,全市累计7家建筑业企业设立市级技术中心,1家企业设立省级技术中心。加强关键工程管控。推动勘察、设计、施工等企业强化内部质量管控能力,推动采用信息化、标准化手段加强质量管理。推动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加强对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落实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责,强化过程质量控制。持续开展工程质量治理行动,深入开展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推行工程质量担保和保险制度,完善工程质量追偿机制,提高质量监管效能。针对我市滨海软土、多台风、围海造田区等自然特点研制地方标准,进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其他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