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舟山市质量强市建设“十三五”规划.doc

上传人:ewewa 文档编号:21728131 上传时间:2024-04-14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5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舟山市质量强市建设“十三五”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舟山市质量强市建设“十三五”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舟山市质量强市建设“十三五”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舟山市质量强市建设“十三五”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舟山市质量强市建设“十三五”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舟山市质量强市建设“十三五”规划质量工作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反映,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质量事业的发展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发展生态文明、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国制造2025和浙江省质量强省、标准强省、品牌强省建设“十三五”规划,结合新常态下质量发展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编制舟山市质量强市建设“十三五”规划。本规划对于全市进一步明确质量发展方向,提升质量事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 “十二五”质量发展成效“十二五

2、”期间,我市质量建设工作紧紧围绕新区开发开放大局,以建设“生态新区、美丽海岛”为总要求,全面贯彻舟山市质量强市建设“十二五”规划,联动实施“标准强市、质量强市、品牌强市”战略,持续深化“抓质量促升级、抓质量保安全”等五大行动,基本完成质量建设的各项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质量工作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和贡献率不断提升。(一)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产品质量稳中有升。“十二五”期间,全市深化协作,凝聚合力,开展抓质量保安全的一系列行动,推动产品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没有发生负有直接监管责任的重特大质量安全事件。“十二五”末全市制造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9.3%,其中工业产品为95.97%

3、,食品为95.3%,出口商品为99.3%;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97%。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 全市有效期内“三品”总数 116 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 87 个,绿色食品 23 个,有机农产品 4 个,地标产品 2 个。特种设备保持安全平稳态势。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我市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的持续强化,建筑业健康快速发展。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承诺制,竣工工程质量验收一次验收合格率为100%,新建民用建筑实施节能设计标准的执行率达100%。在建公路和水运工程、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住宅工程质量安全监督覆盖率达到100%。建筑业企业资质不断优化,工程质量持续提升,“十二五”

4、期间共获得国家级优质工程奖5项,浙江省钱江杯优质工程奖21项,海山杯优质工程81项。服务质量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我市以海洋经济为特色的服务业体系日趋优化,2015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29亿元,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从2010年的44.4%提高到2015年的50.1%,2015年服务质量满意度达到77。加强服务集聚平台建设,初步形成了以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为主载体,以舟山国际粮油集散中心等四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和各级科创孵化器、科研院所等为支撑的生产性服务集聚平台体系。实施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工程,积极开展“公交示范城市”创建,各县(区)治堵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明显,客运班车通村

5、率100%。实施“双下沉、两提升”工程,着力提升医疗服务;全面实施海岛支医工程,打造海岛群众就医绿色通道;建立“舟山群岛网络医院”。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扶持养老服务的发展,支持力度位居全省前茅。环境质量保持优良。“十二五”期间,全市深入实施“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提升环保能力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优化。2015年,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近岸海域一类和二类海水水质比例29.6%,地表水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市控以上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0.9%。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6大专项行动,2015年,市区日空气质量优良率90.8%。污染减排工作持续推进

6、,污染行业整治取得实效。2015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比2010年下降10.03%、9.19%、15.01%、9.66%。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创建工作已通过环保部技术评估,岱山、嵊泗县创建国家生态县也通过了环保部技术评估。省级生态市创建通过考核验收,成为我省第一批省级生态市。定海马岙街道、双桥街道等6个乡镇荣获国家生态乡镇命名。(二)三大强市战略成效显著质量强企基础不断夯实。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动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加快质量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的质量基础不断扎实,质量竞争力不断提高。和润集团和中浪环保入选 “2016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4家企业入选 “20

7、16年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十二五”期间,新增省级高新企业研发中心22家,省级重点研究院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家,发明专利授权量累计达到1049件。全市105家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出台了舟山市政府质量奖评审管理实施细则,增设了舟山市政府质量奖提名奖。全市已累计培育5家市政府质量奖、2家市政府质量奖提名奖企业、30家县(区)政府质量奖企业。标准引领作用不断加强。构建完善“大标准”工作格局,市政府成立了“舟山市标准强市工作领导小组”,新成立市标准化研究所和省船舶舾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标准强市工作提供支撑。实施“浙江制造”标准提升工程,确定螺杆、纺机、汽配、注塑机等行业为培育试点行

8、业,支持相关行业协会和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浙江制造”标准体系构建,研制“浙江制造”标准。目前,浙江金鹰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麻类成套纺织机械装备”“浙江制造”团体标准。“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导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共有134个,采标率达到35.7%;主导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7项,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63项。加速渔农业标准化进程,以现代渔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地方特色农业生产技术标准规范。目前,全市农作物种植、经济林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的标准化率均达到60%以上。完成了舟山群岛国家级旅游服务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工作,构建了由326个标准组

9、成的全国首个海洋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建立了“海洋旅游专业标准库”。品牌建设效应不断提升。实施“浙江制造”品牌培育工程,从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面同步开展试点,全方位探索品牌培育经验。以一企一标为基础,以名品工程和示范创建为抓手,积极拓展临港产业商标、电商商标、老字号商标、服务业商标和专业合作社商标注册,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做到“一社一标”,成功注册“舟山鲳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市共有中国名牌4个,新增浙江名牌35个、舟山名牌80个、省级区域名牌1个。积极开展三名工程培育工作,海力生集团入选省三名工程第一批示范企业,中远船务入选省三名工程第二批示范企业。(三)质量发展保障坚实有力政策支撑体系更

10、加完善。“十二五”期间,我市进一步加大质量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年度质量建设行动计划,相继出台了涉及四大质量、浙江制造、政府质量奖、质量队伍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改进质量相关审批体制,全市质量建设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强化质量工作的政府考核力度,构建了市对县(区)、县(区)对乡镇街道的全覆盖的年度质量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县(区)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和工作问责的重要依据。质量创新基础更加坚实。“十二五”期间,计量、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等四大质量基础不断强化。推进计量量传体系建设,全市共有市、县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3家,建立市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49项;加强量传溯

11、源技术研究,共制定2项省级计量技术规范。构建质量创新技术平台,提升检验检测能力。2014年获批成立国家海洋生物制品检测重点实验室(舟山),目前已建立海洋食品等2个国家中心,船舶产品等4个省级中心;拥有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浙江省船舶产品及材料公共服务平台等3个公共服务平台。在全省率先整合了市级的质监、农林、渔业等部门的8家食品检验机构,成立了“舟山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已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审查认可产品328项(其中食品类303项,非食品类25项),参数993项(其中食品类590项,非食品类403项)。在充分肯定“十二五”期间取得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质量工作还存在许多

12、问题和困难,如质量发展的总体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大质量工作机制建设还需进一步健全;政策扶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质量诚信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企业主体责任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等,需要在“十三五”的质量工作中加以不断改进和完善,质量舟山建设任重道远。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以海洋经济为主攻方向,围绕“实现发展新跨越,建设魅力新舟山”总体目标,深入挖掘和弘扬“舟山精神”,推进海洋经济名城建设。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把质量作为推动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

13、和谐发展的重要立足点,深化质量强市、标准强市和品牌强市,全面提升质量总体水平,推动新区发展迈向质量时代。(二)基本原则1、坚持质量为本坚持把质量第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充分发挥质量的战略性、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把质量发展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强化质量安全意识和质量保障能力,致力于质量惠民,推动质量总体水平持续提升,全面推进质量强市建设。2、坚持创新驱动坚持创新驱动核心战略,把创新驱动作为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围绕海洋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强化产品、服务、技术、管理、产业创新,注重理念、标准、文化和制度创新,以创新推动质量、标准的提升,以质量、标准引领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3

14、、坚持生态优先全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把舟山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新区发展的生命线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产业发展和项目准入的生态门槛,呵护生态品牌,提升生态质量,发展“美丽经济”,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促进人海和谐、绿色发展。4、坚持共建共享坚持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监管、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和导向作用,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强化社会监督合力,以扎实有效的举措实现质量成果全民共享。(三)战略目标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市“大质量”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全民质量意识大幅提升,质量获得感显著增强;质量基础进一步夯实,质量创

15、新能力明显提高,质量安全得到有力保障,产品、工程、服务、环境四大领域树立一批质量标杆,质量强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海洋经济的质量和标准建设领域,在全国起到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十三五”期间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见专栏1。专栏1 舟山市质量发展主要指标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保持全国先进水平,工业产品监管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率年均达到14%。主要食用农产品中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比例达到55%。规模以上企业主导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比率每年递增2%以上,块状产业联盟标准推广实施率达到63.8%。参

16、与制修订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32项,行业标准48项。制订“浙江制造”标准15项。通过“浙江制造”认证产品10个。培育省级以上政府质量奖或提名奖企业1家,新增浙江省名牌产品25个,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个,浙江省著名商标20个。培育“浙江制造”品牌企业30家。工程质量竣工工程质量验收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达到100%,工程质量水平继续保持全省前列。新建民用建筑实施节能设计标准率达到100%,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达到目标责任考核要求。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50%;建成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面积达到100 万平方米以上。获得“鲁班奖”、“钱江杯”等国家级、省级优质工程奖30项以上。服

17、务质量建立和完善港航物流、海洋海岛旅游两大支柱产业和海洋科技信息、健康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电子商务产业四大新兴服务业的标准体系。培育7个以上省级服务名牌。培育服务业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1个,服务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100家。建成2个国家级综合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3个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服务质量满意度达到85以上。环境质量主要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物减排总量达到省“十三五”下达的减排任务要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市控断面水质好于类的比例达到92%,地表水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设区城市日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达到95%。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73。省

18、级以上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比率达到50%。三、战略与工程围绕“质量强市、标准强市、品牌强市”三大战略,坚持质量创新、标准创新、品牌创新,开创我市质量发展新局面。(一)质量强市战略以中国制造2025和“浙江制造”为统领,全面开展质量强市工作,提升产品、服务、工程、环境等领域的质量水平。开创质量工作新局面。1、提升产品质量竞争能力围绕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持续开展质量改进和质量赶超,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可靠性水平,促进产品质量由符合性向适用性转变。大幅度提高绿色石化、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现代航空、海洋电子信息、水产品深加工等行业的质量技术水平,推进螺杆、纺机、汽配、注塑机等产业质量提升活动。以行业

19、协会、龙头企业为主体,以解决产业共性质量难题为核心目标,广泛吸纳国内外专家,实施质量攻关项目合作,逐步攻克质量瓶颈。通过技术创新,逐步实现机械、化纤、纺织、汽配、玩具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借势“浙江制造”,强化质量示范效应。大力推进“浙江制造”工作,在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新能源、海水综合利用等行业,重点培育一批国内同行业“单打冠军”和中小企业“隐形冠军”,做好“浙江制造”产品标准及认证实施规则的研究制定工作,大力开展“浙江制造”先进标准的对标工作,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发挥标杆领跑作用。专栏2 “浙江制造”认证培育的重点产业(领域)产业(领域)名称培育企业数量汽配行业4

20、塑机螺杆行业3船舶等其他制造行业5推进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大力推进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推进智能化生产线和数字化车间建设,实施绿色制造工艺,鼓励节能技术、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集成创新,加快工业领域先进减排工艺技术的推广应用。广泛应用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技术,支持生产装备更新,推进智能制造水平。2、提升服务质量水平支柱服务业质量创新工程。大力发展港航物流业和海洋海岛旅游业两大支柱服务业,全面增强舟山服务业的质量水平。提升完善港航物流中转运输体系,创新发展大宗商品储备交易体系,优化提升港航管理服务体系;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全面提升群岛公共服务水平和旅游品质,全力打好旅游集散体系、旅游交通引

21、导标识系统、旅游厕所、旅游咨询服务平台、城市休闲功能等公共服务提升“六大硬仗”,提升旅游业的顾客满意度水平,打造全球知名海岛休闲旅游目的地和世界一流佛教文化旅游胜地。以海洋经济为特色的服务业体系日趋优化,质量效能显著提高。新兴服务业质量培训工程。培育海洋科技信息、健康服务、文化创意和电子商务等四大新兴服务业,加大对这些行业企业提升质量管理能力的服务力度,借助现场诊断、专项培训、标杆企业参观等手段,夯实质量管理的基础。到2020年,新兴服务业规模显著提升,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传统服务业质量提升工程。提升商贸流通、金融服务和房地产业三大传统服务业的质量水平。通过推进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卓越绩效模

22、式导入等方式,创新质量管理方法,提升传统服务行业的质量水平。以培育省级标准化示范项目为抓手,打造传统行业的服务质量标杆,开展推广活动。3、确保工程质量稳定提高建筑企业的科技应用水平。引导企业在工程项目中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大力推进BIM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实施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加快质量通病防治研究成果应用,全面提高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水平。推动建筑企业技术中心创建,鼓励企业争创省级工法和国家级工法。广泛推进“绿色施工”,积极开展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创建活动,提升绿色施工水平。到2020年,创建国家级绿色施工示范工程5项,省级绿色施工示范工程15个。完善建筑行业

23、质量终身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强化工程建设主体质量责任,加大对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各方责任主体质量行为全过程监督,健全工程质量监督、监理机制,加强监管队伍建设。4、优化海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深化“五水共治”。 加强雨洪资源利用,着力建设“海绵城市”。实施各大主要岛屿的河道治理工程,提高河道的蓄水防涝能力和生态涵养、环境美化功能。全面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黑臭河治理和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隔离工程建设,建成虹桥水厂深度水处理工程;完善本岛污水的一体化收集处理系统和城市污水管网修复改造,实现城镇截污纳管和农村污水处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全覆盖,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全面

24、改善水环境质量和饮用水水质。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建制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保持大气环境优良。继续发挥大气环境质量领先的优势。加大雾霾治理力度,完成舟山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调查工作,抓好重点行业VOCs整治,推进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建设,加快电厂等重点工业企业脱硫脱硝除尘工程,燃煤火电、热电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淘汰改造290台燃煤小锅炉,建成电动汽车快充站8座,全面淘汰黄标车。推广清洁能源汽车的使用。加强港口船舶大气污染防治,推进船用柴油低硫化,减少船舶排放污染。坚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线三条红线,实行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严格落实

25、专项规划环评制度。稳步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与修复。推进近岸海域污染整治,严格海洋工程环境全过程管理,有效保护海洋环境。推进嵊泗马鞍列岛、普陀中街山列岛特别保护区建设,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行动,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良好人居环境。加大噪声污染防治力度,改善声环境。持续深化“四边三化”、“两路两侧”、“美丽海岛生态廊道”等专项整治,加强主要道路、航道边废弃矿山的治理。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启动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开展美丽黄金海岸带建设,加强近岸海域、海岛、海岸生态系统修复,建设海洋蓝色生态屏障。(二)标准强市战略实施“标准化+”行动,将“标准化+”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

26、级、加强公共服务、强化制度供给、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1、深化标准化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标准化体制改革,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挖掘行业企业的标准需求,将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标准,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强化标准的实施和监督,加快推进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自我声明的产品标准达95%以上,制定团体标准15项。2、增强企业标准化水平推进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在水产加工、船舶修造、汽车配件等传统优势产业和港口物流

27、、海洋生物制品深加工等新兴行业领域鼓励企业参加国际、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制修订等各类标准化活动;积极推进“浙江制造”的标准研制工作,将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上升为行业、国家乃至国际标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先进标准的对标,查找差距,实现质量的改进和提升。鼓励企业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十三五”期间,全市企业参与制修订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及国家标准80项以上;制定“浙江制造”标准15项以上。3、加速渔农业标准化进程通过标准化种植和养殖,加快渔、农业提质升级,大力推进农业部水产健康示范场和省级水产养殖标准示范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创建工作。以现代渔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引导生产者开展集约化、

28、标准化生产,大力实施地方特色农业生产技术标准规范。到2020年,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达到62%以上,水产养殖标准化覆盖率达62%以上,制定渔农业生产技术标准(规范)5项。4、重视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根据省里“标准化+现代服务业”的行动计划,积极推动服务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在海港物流、海洋信息科技、电子商务等重点服务业领域,尤其是服务业集聚区,开展采标、对标和标准研制工作,在海洋服务标准领域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在海岛旅游、海洋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领域,通过服务规范和服务标准的制定,不断改进和提升服务质量,出台舟山市养老机构管理与服务标准等地方标准。 专栏3 “美丽海岛”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海岛休闲旅游标准

29、化建设:研究制订海岛民宿、养生养老、生态旅游、健康服务等设施配置、服务质量、绩效评价的系列标准,构建有海岛特色,领先全国的生态休闲海岛旅游休闲养生标准体系。制订海岛休闲旅游领域服务标准3项。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推进交通、水利、环境等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领域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公共服务绩效。制订公共服务领域标准3项。5、全面实施标准示范工程结合海洋经济和优势产业,在全市工业、服务业、建筑业、社会管理、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推进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结合“美丽乡村”标准,建设“美丽海岛”并在全国海洋旅游城市中逐步示范和推广。加大各领域标准化试点示范力度,充分发挥示范区的

30、辐射带动作用,以标准化为手段,以示范项目为引领,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提升全市标准化应用和管理水平。 (三)品牌强市战略品牌强市战略是新常态下质量工作的重点内容。以“四换三名”、“浙江制造”品牌培育和政府质量奖创建为抓手,推进品牌强市建设。1、实施“浙江制造”品牌培育工程。继续实施“浙江制造”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定海区“浙江制造”品牌培育省级试点县(区)建设。深化完善“浙江制造”品牌培育联动推进机制,抓好“浙江制造”品牌培育试点,重点在我市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培育一批争创“浙江制造”品牌重点产品和重点企业,形成创建梯队,鼓励骨干企业积极开展“浙江制造”对标达标活动。力争到202

31、0年,通过“浙江制造”认证企业10家。2、加大海岛旅游等服务品牌推广力度。按照“一核一轴两圈多岛连线”的总体布局,发挥海岛优势,重点开发一批特色旅游线,发挥集聚效应,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态势。加快打造“全景朱家尖”,推进观音文化园、朱家尖禅意小镇等建设,以“海岛、生态、海鲜、渔村、文化、佛教”等特色资源,将海岛民宿、运动健康、海鲜美食、渔家风情、特色文化、禅修体验融为一体,进一步打响“海天佛国渔都港城中国舟山群岛”主题形象品牌。以“中国海鲜之都”、“中国渔都”为金字招牌,通过海鲜美食节的举办,进一步打响沈家门海鲜排档品牌。培育发展具有海岛特色的“乐和社区”、“博爱家园”、“一院两中心”、“家院互融

32、”、“乐龄幸福公社”等养老服务品牌。到2020年,打造省级特色小镇5个,创建3-5家“美丽浙江示范景区”。3、深入推进“三名工程”。大力实施“名企、名品、名家”工程,推进品牌创新、质量创新和标准创新,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有品牌优势与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创建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集群品牌和区域品牌,实现“区域品牌、支柱产业、产业链、龙头企业”联动提升发展。以一企一标为基础,深入推进商标注册、运用、培育、保护四大体系建设,提升我市品牌经济的比重和自主商标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力争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个,省政府质量奖1个、省名牌产品25个、

33、省著名商标20件。争取在“鲁班奖”上实现新的突破,获“钱江杯”等省优工程奖30项以上。4、加大品牌建设的扶持力度。沿“名品名企名区名城”的品牌升级路线图,争创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围绕工业、渔农业、服务业、重点工程和环保领域,制定品牌培育中长期规划,形成全市品牌梯次发展格局。建立完善以消费者认可和市场评价为基础的品牌产生机制,探索实施品牌战略的新模式,开展品牌价值测算和评价,大力发展品牌研究、咨询、营销中介机构。鼓励企业加大科研开发经费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品牌价值和竞争实力。实施品牌动态管理,加大对品牌的保护力度,完善品牌退出机制,充分发挥品牌对经济拉动的乘数效应

34、,提升舟山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十三五”期间培育创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1个。专栏4 品牌建设四大工程知名品牌保护工程开展“护航品牌”行动,完善品牌商标行政、司法保护体制机制,加大假冒伪劣违法行为打击力度,有效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和合法权益,建立企业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三位一体的品牌保护体系。品牌价值提升工程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制定企业品牌管理体系,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扩大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超额营利能力,努力增加“舟山品牌”的价值水平。引导全市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树立品牌消费理念,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探索和建立品牌价值测算制度

35、,不断提升品牌内涵价值。品牌人才培养工程鼓励企业培养和引进品牌经营、技术创新高级人才,建立一支素质高、专业精、能力强、负责任的品牌建设专业队伍;组织开展企业高管人员品牌管理和营销知识培训,引导企业经营者增强品牌意识;组织开展品牌管理优秀人才评选活动,营造社会、企业尊重品牌管理人才的良好氛围。品牌国际化工程加快自主品牌国际化进程。鼓励企业“走出去”,引导企业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开展国际化经营,逐步建立国际化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体系,为创建国际知名品牌提供海外平台。积极实施品牌联营、品牌连锁、品牌并购等符合国际发展的品牌扩张战略,提高我市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四、支撑体系(一)现代质量

36、共治体系加快构建质量共治机制。进一步构建完善质量发展推进机制,探索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联合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社会广泛参与”的质量安全多元共治机制。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优化行政审批服务,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行政监管对市场主体和微观事务的直接干预,通过市场机制倒逼质量提升,有效激发企业主体活力。探索建立质量救济机制和产品质量责任保险制度,率先在食品安全、电梯等领域开展试点。充分运用互联网工具建立质量投诉平台,畅通质量投诉举报渠道。积极推进质量仲裁和质量鉴定,有效调解和处理质量纠纷,化解社会矛盾。强化企业质量主体作用。推动企业严格落实质量首负责任制、产品“三包”、缺陷产品强制召回

37、等质量安全责任。实施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落实企业产品质量担保责任、质量问题先行赔偿、质量安全约谈等制度。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大力推广先进技术手段和现代质量管理理念方法,支持企业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快创新成果专利化、标准化和产业化进程,支持企业率先抢占标准话语权,打造一批具有行业领先地位、国际竞争力强的质量标杆企业,发挥优势骨干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提升作用。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积极发挥第三方组织作用,改革和加强行业协会质量工作,积极探索将政府质量管理职能中的审查权、考核评价权、推荐权、仲裁权等委托、让渡给行业协会,增强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服务和自

38、律功能。鼓励行业协会牵头制订实施行业团体标准,以标准引领质量提升,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制定自律规定和自律公约,推动一批行业协会成为质量共治的重要力量。完善社会质量监督机制。充分借助媒体优势,强化舆论监督,深入开展“质量月”、“3.15消费者权益日”、“世界标准日”、“世界计量日”、“世界环境日”、“科普宣传周”等主题活动,弘扬先进质量文化,曝光质量突出问题和质量案件事件,加强百姓关注的质量安全领域的宣传报导。充分发挥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公证机构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及时了解市场监管突出问题,提高监督检查的针对性、有效性。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鼓励消费者“用脚投票”,健全公众市场监

39、督的激励机制,完善质量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群众举报质量违法行为。积极推进质量仲裁和质量鉴定,有效调解和处理质量纠纷,化解社会矛盾。(二)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质量安全风险防范和追溯机制。建立完善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分析研判、预警、评估、信息通报和快速处置机制。推进农产品、食品、药品等重要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逐步扩大建设主体范围,建立全过程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完善溯源平台内容,实现数据信息共享,构建质量安全动态全过程监管体系。突出关系国计民生、健康安全、节能环保的重点产业、重点产品、重点工程及重点服务项目的监管。全面公开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信息,强化监管大数据运用,拓宽发现质量安全问题的渠道,

40、及时发布产品质量预警。全面推动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的落实。建立服务业顾客服务满意度定期测评公告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健全重污染天气、饮用水源监测预警预报和应急响应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体系。确保特种设备安全。加强特种设备安全常态化检查,全面推进电梯安全责任保险试点。通过“智慧电梯”建设,全面提升电梯的救援响应速度。创新特种设备的安全监管模式和执法联动机制,完善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和重大活动安保应急预案与演练,确保不发生较大影响的安全事故。创新质量监管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涉及安全性审查制度、市场准入退出制度、质量分类监管制度、应急处置制度以及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强化质量安全“事前

41、、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管,建立“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分类监管、重心下移、层级负责、高效运转”的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全面落实地方政府的总体责任、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和行业监督的自律责任。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信用舟山建设,完善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健全质量信用信息数据库。实施质量信用信息披露制度、“黑名单”制度,完善“信用舟山”失信黑名单专栏,加大对质量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健全质量信用评价体系,规范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管理。推动实施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实现行业质量信用信息交换共享,促进质量信用信息在质检、金融、保险等多领域多部门的互通与共享。(三)质量创新基础体系夯实

42、质量基础能力。鼓励和引导企业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的领域实现质量攻关,集聚整合创新资源,促进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和质量瓶颈问题的研究,提升行业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攻关能力。加大对企业的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如卓越绩效标准、精益生产、6 等培训,扶持小微企业的质量管理提升。通过软性引进等灵活的方式,质量管理领域的人才参与到舟山的建设之中。“十三五”期间,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中小企业采标50家以上。提升标准创新水平。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渔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在船舶修造、机械制造、化工、纺织、水产加工等领域,鼓励企业

43、申请建立国家和省级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进一步发挥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整合和扩充标准信息资源,完善服务功能。大力引进标准化人才,提升企业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化活动的能力。“十三五”期间,创建省级以上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个。强化计量保障能力。加强治水、治土、治气和新兴产业量传溯源技术研究,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围绕全市海洋经济产业、节能减排、民生改善等领域的计量需求,重点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亟需的计量标准。大力推进法制计量,全面加强工业计量、民生计量,强化生态计量监管,提升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技术水平。加快筹建浙江省大宗航运物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十三五”期间,新建计

44、量标准8项,在用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检定率达到100%,建成国家级产业计量中心1个,培育省级大宗物流计量专业委员会。加强认证认可工作。建立健全法律规范、行政监督、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认证认可管理模式,提高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有效性,加强自愿性产品认证监管。培育和规范认证与检测市场,强化对检验检测机构、检查机构、认证机构的监管。培育形成一批品牌影响力大、质量竞争力强的检测服务企业,提升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的服务质量。提升出口企业的认证管理水平,推进海洋生物产业的国际食品安全体系认证。提升检验检测技术。以国家中心为龙头,若干省级中心为主体,打造我市公共服务检验检测体系。优化整合资源,争取设立

45、国家渔业船用材料检验测试中心,加快舟山群岛新区检测研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综合平台建设。利用“互联网+检验检测”,增强检验检测核心能力。强化技术机构的质量发展基础作用,注重打造检验检测品牌,把技术机构建设成为覆盖检验检测、标准研制、设计开发等多种功能的复合型技术平台。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实验室开放机制和服务功能,建设一批示范开放实验室,持续开展“技术机构千家企业质量帮扶”活动。(四)质量素质教育体系提升质量专业人才素质。坚持质量人才培养与引进并重,加快建设由具有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中青年质量专家、质量学科带头人组成的质量人才队伍。鼓励与国内外高校、龙头企业联合

46、开展产学研合作,设立质量人才培养与实践基地,支持共建质量技术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整合和规范全市各类质量教育培训机构,加强质量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对外交流,重点培养企业经营管理者、质量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高层次质量人才,切实提高质量意识和质量技能。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于产业工人质量理念和素养的培养,因此要大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重点培养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电子信息、绿色化工、新能源、水产品精细加工等重点产业和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高超技能和较高职业素养的“千岛工匠”。加强企业的职业培训,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科学

47、合理的技能人才培训体系,通过系统的、专业的、全方位的员工培训,有目的地提升职工技能素质。大力开展劳动竞赛和技能竞赛,创造岗位练兵的良好契机,选拔一批优秀技能人才,为培育工匠提供通道。完善技能人才的评价机制与优秀技能人才奖励制度,大力评选表彰杰出技能人才,树立工匠精神。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立体式展示工匠的高超技艺,大力弘扬爱岗敬业、钻研创新的“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崇尚技能”和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构建质量基础教育网络。在社区、学校、企业等场所,积极开展质量知识普及教育,提升全社会质量素养。加快推进青少年质量素质提升行动,在中小学开展“质量大讲堂”等活动,进行质量基础教

48、育,积极开展国家、省、市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创建活动,构建全民质量教育体系。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实施切实加强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对质量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完善质量强市工作制度,制定年度质量工作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解决和协调处理重大质量问题,督促检查本规划贯彻实施。各县(区)政府要把质量发展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行动计划,分解工作目标和任务,确保质量发展规划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二)强化政策保障,加大扶持力度制定促进质量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完善相关产业、科技、财税、金融、人才、环境、教育等方面政策措施,加强相关政策衔接,确保本规划目标任务得以实现。进一步完善政府质量奖等激励政策,优化质量发展奖励机制。切实加大对质量工作的投入,建立健全质量发展经费保障机制,重点支持品牌战略、标准化体系建设、质量监督抽查、检验检测体系及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重大质量工程等项目建设。建立完善广泛、多层次的合作体制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质量发展。 (三)加强检查考核,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质量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纳入县(区)政府绩效考核评价内容,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其他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